SAR卫星发展现状

一、国外SAR卫星

1、美国Seasat系统

1978年6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了海洋(SeaSat),在卫星上首次装载了合成孔径雷达,对地球表面1亿km^2的面积进行了测绘,该卫星在空间飞行100天,采用重复轨道干涉模式,首次从空间获取地球表面雷达干涉测量数据。

该卫星通常以35°的倾角飞行于地球上空,每96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在运行过程中,需经常校准轨道,以维持一定的轨道高度,以保证其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Seasat卫星的主要任务视为海洋学和海洋工业提供数据,包括研究海洋环境和天气,监测海洋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以及指导海洋钻探和其他海洋开发活动。

虽然Seasat卫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因故障停止运行,但它为海洋观测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Seasat卫星的成功也催生了以后多颗遥感卫星,为地球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SeaSat卫星技术指标及相关参数
SeaSat卫星
研究单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天线尺寸(长*宽,m) 10.7×2.2
发射时间 1978年6月 天线增益(dB) 35
工作模式 重复轨道干涉模式 极化方式 HH
轨道倾角(度) 108 飞行高度(km) 795
重访周期(天) 3 幅宽(km) 100
工作频率(GHz) 1.275 方位向分辨率(m) 25
工作波段 L 距离向分辨率(m) 25
工作波长(cm) 23.5 卫星编队模式
入射角(度) 23-26 基线长度(m) 2000(波动很大)
脉冲宽度(s) 33.4us 绝对测高精度(m) 20-50
信号带宽(Hz) 19MHz 相对测高精度(m)
PRF(Hz) 1646

2、欧空局ERS系统

ERS-1和ERS-2雷达卫星为欧空局分别于1991年和1995年发射,携带多种有效载荷,包括侧视合成孔径雷达和风向散射计等装置。ERS-1和ERS-2雷达卫星构成对同一地面访问时间相差一天的星对,使得两次取得的SAR数据之间的相干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采用太阳同步晨昏轨道,该系统采用的是重复轨道干涉模式,卫星编队形式为跟飞。

ERS-1/2基线测量方法:轨道数据(星历数据)加上精密的轨道动力及引力模型计算获得。

ERS-1和ERS-2卫星系统技术指标及相关参数
ERS-1和ERS-2卫星
研究单位 欧洲空间局 天线尺寸(长*宽,m)
发射时间 1991年、1995年 极化方式 VV
工作模式 重复轨道干涉模式 轨道类型 太阳同步极地轨道
轨道倾角(度) 98.52 飞行高度(km) 782-785
工作频率(GHz) 5.3 幅宽(km) 80-100
工作波段 C 方位向分辨率(m) 30/100
工作波长(m) 5.7 距离向分辨率(m) 30/100
入射角(度) 23-26 卫星编队模式 跟飞或无
脉冲宽度(s) 基线长度(m) 75-175
信号带宽(Hz) 绝对测高精度(m)
PRF(Hz) 1679 相对测高精度(m) 11-14
临界基线长度(km) 1.1

3、日本JERS-1系统

JERS-1雷达系统是日本于1992年发射升空,采用太阳同步晨昏轨道,该卫星采用重复轨道干涉模式,但其轨道控制方式不佳,在交轨方向的基线分量不如日本之后发射的ALOS卫星。下表中基线长度是对JERS-1持续观测四年期间的基线变化范围。

JERS-1将两台光学传感器(OPS)和合成孔径雷达系统(SAR)置于同一平台上的卫星,三者的视场完全相同,地面分辨率基本一致,同一平台在同一时刻可得立体像对,主要用途视观测地球陆域,进行地学研究等。

JERS-1雷达卫星技术指标及相关参数
JERS-1卫星
研究单位 日本
  • 3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1
    评论
### 回答1: 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图像生成的步骤主要包括预处理、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等几个阶段。 首先,预处理阶段主要是对原始SAR数据进行校正和去噪。这一步包括对辐射校正进行参数估计和修正,以消除数据中的辐射失真;同时还需要进行方位校正,以减少大地变形和地球自转带来的效应;此外,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去噪处理,以消除由于大气、电子设备干扰和系统错误引起的噪声。 接下来,信号处理阶段主要是对预处理后的SAR数据进行脉冲压缩和成像处理。脉冲压缩是通过将接收到的SAR信号与发射信号的复共轭进行相关,以达到信号的压缩效果;成像处理则是将脉冲压缩后的数据进行插值和滤波,以生成高质量的SAR图像。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地球的形状、地表的特征和地物的散射特性等因素,以获取更加准确和清晰的图像信息。 最后,图像处理阶段主要是对生成的SAR图像进行去噪、增强和解译等处理。去噪处理主要是通过应用滤波算法,去除图像中的杂散噪声;增强处理则是通过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色彩等参数,以提高图像的视觉效果;解译处理则是通过对图像进行人工解译和自动目标提取等分析,以获取更详细的地表信息。 综上所述,SAR卫星图像生成的步骤主要包括预处理、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处理目标和方法,以最终生成高质量的SAR图像。 ### 回答2: SAR卫星图像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SAR数据预处理:SAR卫星接收到数据后,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这一步主要包括补零处理、定位校正、重采样等,以便对数据进行后续处理。 2. 卫星系统校准:为了减少图像中的噪声和系统误差,需要对卫星系统进行校准。这一步通常包括接收链路校正、辐射校正和系统响应校正等。 3. 点目标检测:这一步主要是将图像中的目标进行检测和提取。由于SAR图像中噪声较多,因此需要使用一些目标检测算法来提高检测效果。 4. 成像算法:在进行成像算法之前,需要进行场景参数估计和地物高度估计。然后可以使用合适的算法,如反向投影算法或波束缺失法等,对SAR数据进行成像。 5. 图像后处理:在图像成像后,通常需要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以改善图像质量。这一步可以包括多种处理方法,如滤波、增强、伪彩色等。 6. 几何校正:最后一步是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使其与地球表面上的实际地理特征相对应。这一步需要使用地理参考系统和地理配准技术进行校正。 这些步骤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和技术手段相结合,最终可以得到清晰、准确的SAR卫星图像。 ### 回答3: SAR卫星图像生成是通过一系列步骤将卫星接收到的原始数据转换为可视化的图像。以下是SAR卫星图像生成的一般步骤: 1. 数据采集:SAR卫星通过雷达系统发送微波信号,然后接收由地面反射的信号。雷达接收到的信号包含有关地表特征和地貌的信息。 2. 基本处理:将原始SAR数据进行校正和修复,以消除干扰信号、减小噪音和去除不必要的杂散信号。常见的基本处理包括航向校正、多普勒校正和方位压缩等。 3. 数据解析:将处理过的数据分为各个数据块,并进行距离方向的解析,以获得每个像素点的幅度和相位信息。 4. 地形校正:由于SAR信号的反射路径包括地形起伏,需要进行地形校正来消除地形对图像的影响。这通常涉及利用地形数据和卫星轨道信息进行修正。 5. 图像生成:将校正后的数据进行图像合成,生成可视化的SAR图像。分析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显示模式,例如亮度模式、彩色模式或伪彩色模式等。 6. 后处理:对生成的SAR图像进行后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这可能包括去噪、增强和滤波等操作。 7. 图像解译:最后一步是对生成的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根据SAR图像的特征,可以进行目标检测、变化检测、地形分析等应用。 总的来说,SAR卫星图像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多个步骤的处理和校正,以获得具有可视化意义的图像。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布丁布叮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