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文化运动

1、戊戌变法中维新派顽固派论战

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898年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论战的内容有: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变教育制度。此次论争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此后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时间:1895年

目的:救国图强,在保留清朝的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背景:

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戊戌六君子;

性质和意义:

它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戊戌变法是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它并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一次质的飞跃。洋务运动仅仅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清末,辛亥革命,保皇派与革命派论战

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是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论战的内容有: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剥削制度。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时间:1911年

目的: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背景:

中国深陷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将革命风暴推向前台。

代表人物:孙中山

性质和意义: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3、新文化运动

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五四运动前后进行的新文化运动,其开始的标志为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早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逐渐有了社会主义的倾向,运动的中心内容逐渐转变为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时间:1915年-1923年

目的: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背景:

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

代表人物:陈独秀 胡适 鲁迅 李大钊

口号:

“德先生和赛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

性质和意义:

·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