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史上“诗词双修”的名家,首推“北苏南陆”,即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陆游,其中尤以“北苏”更胜一筹。
苏诗还是能进史上前十的。李杜白王之后,谁敢说一定胜过东坡的?跟小李杜刘禹锡伯仲之间,各有特点吧。苏轼特点就在哲理深,传世名句多。其他著名的还有“腹有诗书气自华”、“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陌上花开蝴蝶飞”、《琴诗》、《东坡》、《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个人认为苏词比苏诗更好,苏轼的文学成就当为词压过诗,苏诗虽也是字字珠玑,却不比苏词更有味道。
第1名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哲理诗的“压卷之作”,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将哲理融于景色中,景、理相生,融为一体,手法令人赞叹。此诗精华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堪称真理,流传极广。此句寓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生活中、工作中有多少人曾经说过这句诗?数不胜数。
第2名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写景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中,流传最广、最受人喜爱的一首。
此诗精华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通过新颖和精准的比喻,赋予西湖美人特色,使西湖成为美的化身,西湖之美得到升华,其描写手法之高超,不由得令人赞叹。
第3名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一生起起伏伏,宋哲宗绍圣元年,苏轼被人诬告“讥斥先朝”,因而被贬岭南,这首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在岭南时,苏轼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对荔枝尤其喜爱。此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精华句,脍炙人口,并入选中学课本。
此诗体现出苏轼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性格,他真是将满腹苦水写成了甜美的赞歌,其乐观豁达令人向往。
第4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是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坐船游览西湖时写的一首诗。此诗写出了雨中的湖光山色,此诗四句依次写云翻、雨泻、风卷、水天,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煞是精彩。
此诗精华句是“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描写鲜明、生动、清新、壮丽,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下此景,壮观而富有情趣,是一首写景名诗。
第5名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苏轼七律的代表作,是苏轼经过渑池时,针对其弟弟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的一首唱和诗,全诗精练隽永,富含哲理,意境高远。
苏轼通过此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恋。精华句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用雪泥鸿爪比喻人生,真是恰如其分。这和“天空中有鸟儿飞过,未留下一丝痕迹,但鸟儿确实曾经飞过”一个道理,这写得不就是人生吗?
顺带看看苏辙这首《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总体来说,苏辙这首诗也是不错的,但离他哥哥的和诗还是有不小差距,苏辙确实少有经典名诗流传。
第6名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刘景文即刘季孙,也是一位诗人。此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苏轼任杭州太守时,赠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通过“傲霜枝”、“橙黄橘绿”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的,要积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此诗托物言志,意境高远,读来顿觉精神振奋,备受鼓舞。
第7名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题写惠崇《春江晚景》这幅“鸭戏画”的,此诗精华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此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觉,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8名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且蕴含哲理。此诗通过写梨花盛开,抒发春光易逝、人生苦短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
此诗知名句是“人生看得几清明”。全诗语言清洗自然,蕴含哲理,发人深思。
第9名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优美、婉转动人,尤其是“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两句,优美异常,带给人唯美的享受。
全篇用语优美清丽,立意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尤其“春宵一刻值千金”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常被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第10名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是一首状物写景诗,用拟人手法,写出海棠的高洁、美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知名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第11名《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
董传当时生活贫苦,衣着简陋,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粗缯的衣着掩盖不住他身上散发的乐观积极的精神风骨。
全诗饱含着诗人对朋友的友爱,以及对他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也对他未来能够金榜题名的愿望充满了期待。
苏轼的《和董传留别》,是一首被大众忽视的佳作。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成为了经典名言。
第12名《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很特别,首句和尾句是一样的,但含义却完全不一样。寓意有些事物或人,未见之前认为很高大上,但当满怀期望见了以后,感觉也不过如此!俗话说“仆人眼里无圣人”。
第13名《戏张先》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首诗名句是“一树梨花压海棠”,极具戏谑趣味,后人引用颇广。
第14名《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首诗描写作者初到黄州的所见,深刻地刻画了苏轼初到黄州时的复杂矛盾的心绪。
有自嘲自伤,有对权势者的嘲笑,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自己的遭遇,在自然中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一贯的豁达、乐观。
第15名《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在去世前两个月时写下此诗。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在生命的最后,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
第16名《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由密州改知河中府,未到任又改知徐州。多年未见面的苏轼兄弟相聚于京郊。第二年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在徐州又同住百余日。过了中秋节,苏辙因赴南京签判任,才不得不离去。苏轼晚年贬官岭南途中回忆说:“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观月彭城(即徐州),作这首诗。”(《书彭城观月诗》)可见这也是一首与苏辙伤别的诗。前两句写中秋月,写出了彩云消逝,清凉寂静,圆月如玉的中秋美景;后两句抒怀,感叹好景不长,聚散无定,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但也富有哲理,耐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