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华民族在不同的朝代,一共有过六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
第一次:衣冠南渡
我国第一次人口迁徙发生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这段时间里,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迁入内地,和内地的汉族居住在一起。
不仅如此,在西晋末年的时候,由于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也先后南下,逐渐迁移到了长江中下游一带。
据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如此多的百姓来到了长江一带,使长江迅速变成我国另一个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南方也得到了极快的开发与发展。
第二次:安史之乱
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发生在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那时候,国家混乱,四处战火纷飞,北方尤其混乱,因此为了躲避战火,南下的中原人数不胜数。
这段时间,从安史之乱的“明皇幸蜀”到黄巢起义时的“僖宗幸蜀”,四川成为了唐王朝最后的回旋之所,也成为了人口迁移的另一个主要方向。
他们的南下不仅又一次更新了南方的血液,而且也为南方带去了新的技术和文明。
第三次:两宋之交“靖康之变”
这次人口迁徙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一次人口迁徙。不同于以前的百姓被迫迁移到南方,这次是由当时的统治者在女真族的侵略下,主动带领自己的群臣部下和子民一起迁都到南方,建立起南宋政权。
此次南渡,发生在1127年(即赵构建炎元年、靖康二年),故也称建炎南渡。
这次的迁徙,使江南一带第一次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为江南地区带来了一次蓬勃的飞跃性发展。
第四次:明初山西大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次规模宏大的移民可谓是空前绝后,据记载,当年全国移民总数合计1340万,这个数据甚至比当时中国总人口的两成还多。
第五次:湖广填四川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顺天府尹张德地擢升为四川巡抚,此时的四川经历了明朝末年以来数十年的战乱,已是“十室九空”,重庆城中不过数百户人家,州县居民也往往只有数十家乃至十几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户。面对如此残局,张德地上书请求移民四川:“四川自张献忠乱后,地旷人稀,请招民承垦。”
清代迁往西南地区的民众向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在政府的鼓励下开始了,政策上对移民的奖励颇为诱人:移民入川,五年内不用纳土地税。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政府还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于是民众蜂拥而至,这次大移民,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闯关东就是指在清朝康熙年间,东北实行封禁,不许汉人入内。后来到了咸丰末年,这一长达200多年的禁忌解除,所以关内很多移民都进入东北。
到了民国时期,闯关东的浪潮越来越高涨,其中华北地区的移民就有3700万,一时之间,东北三省成为了中国移民人口最多的地区。
走西口,是华北地区人口跨过渤海,穿过山海关的移民活动。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山西北部的居民土地贫瘠,所以才向内蒙古进发,寻找新的生机。
下南洋,则是福建和广东一带的居民,远渡重洋,到达东南亚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