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中,常常出现这样一个规律:当一位手握重兵的将领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时,这也往往预示着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样的现象在史书中屡见不鲜,因此,许多人在阅读历史之后,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感叹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最终的命运往往都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尽管通常情况下事情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所有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都未能得到应有的善终。以秦朝的大将王翦为例,他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更在成功后明智地选择了隐退,从而得以享受安然的晚年。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一、】
王翦,这位在战国时代与白起、李牧和廉颇并驾齐驱的四大名将之一,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首屈一指的功臣。自幼年起,他便对武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挥舞长枪,摆弄棍棒,而且拥有天赋异禀的神力。传闻在年少时,他便能毫不费力地抱起一头牛犊趟过河流。他曾对挚友自信满满地表示:“有我这双手,何愁不富贵?”
王翦在钻研武艺的同时,也热衷于探索军事策略与智慧,他决心成为一名驰骋沙场、统领千军万马的名将。
成年后的王翦,终于踏入了梦寐以求的军营。因其卓越的武艺、沉稳的性格以及机敏的头脑,很快便吸引了名将白起的目光。
王翦的军事生涯始于作为白起的亲兵,并在白起的指导下逐渐崭露头角。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才能,逐渐在军队中赢得了地位。在长平之战中,王翦的杰出表现引起了白起的注意。白起曾深情地表示,在他离世之后,秦国若想一统六国,必须依赖王翦的才能。
在长平之战的尘埃落定之后,白起向秦昭王举荐了王翦。然而,王翦并未立即受到秦昭王的青睐和重用。历史的时针转向了秦始皇的时代,王翦才终于获得了展现才华的舞台,迎来了他的黄金时期。
【二、】
在秦始皇刚刚登上皇位之时,实际掌握秦国大权的并非秦始皇本人,而是宰相吕不韦。吕不韦不仅独揽朝政,还为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介绍了一个名叫嫪毐的假太监,让其侍奉赵姬。
嫪毐的胆子极大,仅仅在赵姬身边侍奉了数年,便与她共同孕育了两个儿子。
在秦王政九年的某个时刻,秦始皇获悉了嫪毐与他的母亲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并且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一切的幕后黑手竟是吕不韦。
秦始皇岂能容忍这种侮辱?因此,他假借前往母亲所居住的雍城进行加冠仪式的名义,暗中布局,意图铲除嫪毐。得知这一消息的嫪毐,不甘示弱,立即策划了一场叛乱,企图在蕲年宫将秦始皇置之死地。
嫪毐并未深思熟虑,他岂能是秦始皇的敌手?秦始皇早已布下天罗地网,派遣王翦率领的三万精锐之师,在雍城与咸阳设下埋伏,只待嫪毐踏入陷阱。
当嫪毐的叛军抵达时,王翦迅速指挥伏兵发动猛烈攻击,成功地将嫪毐及其党羽一网打尽。随后,秦始皇下令对嫪毐实施残酷的五马分尸之刑。不久,吕不韦也因罪行败露而选择自杀。自此,秦始皇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最高权力,开启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统一大业。
在"蕲年宫之变"这一事件中,王翦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对秦始皇的坚定忠诚。正因为这次事件,他成功获得了秦始皇的信赖,并开启了自己的辉煌人生。
在秦始皇统治的第十一年,秦始皇决定对赵国发起军事行动,他委派了王翦作为主将。王翦不负众望,迅速征服了赵国的军事要地阏与,并且在同一过程中,还成功地占领了赵国的另外九座城池。
在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指派王翦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共计十万兵力,向韩国发起进攻。尽管韩国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但其首都阳翟城却有着坚固的城墙,使得征服它变得异常艰难。然而,王翦并未选择直接强行攻击,而是采取了巧妙的策略。他利用水势,引导水流灌入城内,很快便使得阳翟城的防御土崩瓦解。面对如此局势,韩王安只得选择放弃抵抗,乖乖地走出城门,向王翦投降。
【三、】
在秦始皇嬴政统治的第十八个年头,他决定发起一场针对赵国的军事行动。为此,他委派了名将王翦统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共计二十万勇士。临行前,秦始皇亲自将象征统帅权力的帅印授予王翦,并向他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期望。秦始皇说道:“赵国曾让我饱受磨难,甚至数次险些丧命。秦赵两国之间的恩怨,已到了无法共存的地步。我期望将军能率领这支军队,为我洗刷这段耻辱,扬我国威。”
尽管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了重创,其实力大幅减弱,然而,它仍如同一只被斩断百足之后仍然顽强生存的虫子,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使得赵国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强大对手。特别是赵国还拥有一位与李牧齐名的杰出将领——李牧,他的存在使得王翦的多次进攻都未能取得成功。
王翦深知秦军长途跋涉,若不能迅速取得胜利,必将面临后勤补给的困境,最终导致战斗力下降,甚至可能未战先败,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如何突破赵国的防线呢?王翦灵机一动,他想到了赵王对奸臣郭开的宠爱,以及郭开那贪财的本性。如果能通过某种方式借郭开之手,用反间之计除掉李牧,那么赵国岂不是可以轻易攻破?
因此,王翦秘密派遣使者潜入邯郸,以丰厚的金银财宝诱使郭开暗中离间赵王与李牧之间的关系,并在私下散布李牧有意投降秦国的谣言。赵王不幸受骗,不但剥夺了李牧的军事指挥权,还犯下了自毁长城的大错,最终下令处死了李牧。
在李牧离世后,赵葱接任了他的位置,然而他缺乏足够的才能和战略眼光,远非王翦的敌手。面对王翦的精湛战术和强大兵力,赵葱无法有效抵抗。王翦乘胜追击,迅速击溃了赵军的主力,随后乘势攻破了邯郸城,成功俘虏了赵王,并彻底灭亡了赵国。
当赵国遭遇覆灭的命运后,燕国的太子丹心怀忧虑,担心秦国会将贪婪的目光转向自己的国家。为了阻止这一潜在的威胁,他决定采取果断行动,派遣勇士荆轲去执行一项刺杀任务,目标直指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始皇。
尽管荆轲或许有所犹豫,但他并未成功刺杀秦王,反而激起了秦国的愤怒。秦始皇愤怒之下,命令王翦率领军队讨伐燕国。王翦在易水边迅速击败了燕军,使得燕国不得不考虑割地求和。为了满足秦始皇的条件,燕国不得不将太子丹的头颅送往咸阳,燕王无奈,只能遵从这一要求。
尽管在燕国诛杀了太子丹,秦军却未按照之前的约定停止侵略。相反,在王翦的指挥下,他们持续对燕国进行猛烈的追击。不久之后,燕国沦陷,燕王被迫逃亡至辽东。
【四、】
经过两年的英勇征战,王翦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成功攻克了重重难关,斩杀了无数敌将,相继将韩国、赵国、燕国等敌国一一消灭。这一连串的胜利消息传回咸阳,让整个秦国都为之欢欣鼓舞,士气高涨。秦始皇对王翦的功绩大为赞赏,不断给予他高官厚禄的奖励,使得王翦一时间成为了秦国最受人们瞩目和尊敬的将领。
秦始皇对王翦的偏爱引起了王翦手下将领的注意,他们纷纷向王翦致以祝贺。然而,王翦却并未流露出任何喜悦之情,反而心中忧虑重重。
王贲,身为王翦之子,察觉到父亲连日来的郁郁寡欢,心中充满疑惑。他忍不住开口询问:“父亲,您为秦国建立了赫赫战功,秦王对您亦是极为赏识,赐予厚赏,缘何您总是眉头紧锁,心事重重?”
在儿子面前,王翦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孩子,你又怎能理解呢?秦王并非仁慈之人,他只能与我们共度艰难时刻,却难以共享荣华富贵。如今我统领着数十万的精锐士兵,他怎能不对我有所猜忌呢?我真的担心有一天会落得和白起一样的下场。”
王翦具备深刻的洞察力,他明白随着功勋的积累,秦王对他的疑忌也在逐步加深,两人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而复杂。因此,在完成对燕国的征讨后,王翦明智地选择交出兵权,以消除秦王可能产生的疑虑,从而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声誉。
秦始皇对王翦的举措极为满意,所以当王翦主动请辞兵权时,秦始皇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甚至连象征性的推辞都没有。他由衷地称赞王翦道:“将军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如今您年岁已高,是时候享受应得的休息了。”
秦始皇的弦外之音显而易见:王翦啊,你既深知自身功勋卓越,足以动摇君主的地位,但能主动放弃兵权,让我安心,那么我自然也不会加害于你。你就在家中安享晚年,尽情享受养老的宁静吧!
【五、】
在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有意征服楚国,因此召集了一群谋士和将领来商讨如何实施这一战略。尽管王翦这位备受尊敬的将领也被邀请出席,但秦始皇并未打算再次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他。相反,他转向年轻的将领李信,询问他如果负责领导这场战役,需要多少兵力来消灭楚国。
充满无畏精神的李信,毫不畏惧地断言:“二十万人足够了!”
秦始皇对李信的言论颇感欣慰,随后他转向似乎陷入沉思的王翦,探询道:“王老将军,倘若朕命你挂帅出征,讨伐楚国,你估计需要多少兵力方能稳操胜券?”
在秦始皇提出疑问后,王翦沉思良久,最终缓缓开口,语气中透露出坚定:“若是要我领兵出征,非六十万兵力不可。”
秦始皇对王翦的回答显然不甚满意,他微微摇头,叹息道:“王将军啊,您年岁已高,怎的如此畏缩不前?反观李将军,他年轻力壮,英勇果敢,所言所行皆是大丈夫所为。”
在秦王的嘲讽面前,王翦选择了沉默,他未发一言进行辩解,只是再度闭上了双眼,仿佛因年迈而困倦,随时准备陷入梦乡。
经过一系列的事件证明,李信的经验尚浅。他率领着庞大的二十万大军出征楚国,却未能预料到会败给楚国的杰出将领项燕。
当咸阳城收到战败的噩耗,秦始皇惊愕不已,这时他才深切地意识到了王翦的重要性。随即,秦始皇火速启程,亲自驾车至王翦的府邸,恳请王翦再度出山,统领三军迎战。
在得知秦始皇的意愿后,王翦以年事已高且身体不适为由,婉拒道:“臣如今已年迈体衰,锐气不再,恐难以为大王分担重任。”
秦始皇焦虑不安,他俯首跪在王翦面前,诚恳地恳求道:“老将军,请您看在昔日先王的情谊上,再为寡人分担一次重任吧!寡人深知您的智勇双全,唯有您能助我渡过这难关。”
秦始皇跌倒之际,王翦迅速上前搀扶。随后,他点了点头,表示愿意出征,但有一个先决条件:他必须率领六十万大军,才能确保成功消灭楚国。秦始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要求。
在王翦答应出山之后,秦始皇立刻着手准备,成功为王翦筹集了六十万大军,命令他率领这些兵力出征楚国。大军启程之日,秦始皇更是亲自带领群臣,一路送至灞上,紧握着王翦的手,满怀期待地嘱咐道:“老将军,朕殷切期盼您早日功成归来!若有任何需求,尽管向朕提出,朕必定竭尽所能,满足您的所有要求!”
秦始皇的面容上虽然洋溢着笑容,但王翦敏锐地察觉到其表情下的暗流涌动,那眼神中似乎隐藏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杀意,让人心生畏惧。他深知,将全国的军队统帅之权交予自己,对于秦始皇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信任。然而,这种信任背后,也必然伴随着深深的疑虑与担忧。毕竟,谁又能保证手握重权之人不会心生异志,企图篡夺这万里江山呢?
王翦巧妙地利用秦始皇寻求他建议的机会,向他提出了自己的请求。他对秦始皇说:“由于我年岁已高,恐怕将来很难再有机会为大王效力了。因此,我希望在尚有余力之时,能为子孙们谋划一些财产,作为我未来的寄托。我恳请大王能体察我的这番心意,并赐予恩准。”
秦始皇见王翦所求不过是一些田地,心中暗自欣喜,便毫不犹豫地表示:“既然老将军对咸阳西边的那片万亩良田如此钟爱,寡人便将它赐予你,以表寡人之诚意。”
秦始皇的话音刚落,王翦即刻满面春风,向秦始皇深施数礼,显得异常满足。在完成这一系列的礼节后,他转身与秦始皇挥手告别。
【六、】
秦始皇在送别了王翦的庞大军队后,与百官一同踏上了返回咸阳的路程。在行程中途,王翦之子王贲遵父命前来面见秦王,他传达了王翦的意愿,表示他对咸阳城东的几处房产颇有兴趣,希望秦王能赐予王家这几处府邸。对此,秦始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请求。
数日后,王翦派遣使者面见秦始皇,表示希望秦始皇能将那几处府邸邻近的土地赐予王家。他解释道,退休后,自己与儿孙们便能在这片土地上尽享天伦之乐,狩猎游玩。秦始皇听后,朗声笑道:“只要王老将军能助我平定楚国,这点微薄赏赐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王翦出征之前,他频繁地提出各种要求,这引发了许多人的疑惑:他是否真的贪婪财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的这种行为对于许多人来说难以理解,包括他的二儿子王苗在内。因此,不少人指责王翦过于贪婪,甚至有些过分。然而,真相可能远比这复杂。
当王翦发现儿子并未完全理解自己的决策时,他私下里对王苗透露了自己的心迹:“秦王既然将六十万大军的重任交付给我,我若不表现得贪婪一些,他岂能安心?我并不是单纯地为你们谋取田产,而是在为整个王家的未来铺路,确保我们家族的安全与繁荣。”
"秦王为人暴躁,难以取信于人。如今他将秦国的全部兵力交付给我,若我不多为自己及子孙谋划些田宅产业以稳固地位,岂不是让秦王心生疑虑,以为我别有用心?" 王苗此刻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他父亲精心布局的假象。
尽管王翦的担忧或许显得过于谨慎,但秦始皇在决定派遣他率领六十万大军征讨楚国后,内心却充满了不安。多日来,他夜不能寐,总是忧虑着万一王翦背叛,局面将如何收拾。这种对潜在风险的担忧,使得秦始皇难以安心。
当王翦屡次向秦始皇索求财物时,秦始皇的内心终于得以宽慰。因为在他的理解中,如果王翦怀有异志,那么他无需向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毕竟,一旦掌握了天下大权,任何财物都可以轻易获取,他又何必特地寻求自己的恩赐呢?秦始皇因此认为,王翦的这些举动表明他并无异心,而是真心忠诚于自己。
秦始皇在返回咸阳后,对身边的近侍发表了一番评论。他提到,过去一直认为王翦是真正的英雄,但如今看来,王翦的表现似乎过于贪婪财物,这让他对王翦的英勇形象产生了怀疑。这种看法可能是由于王翦的演技过于逼真,以至于秦始皇都未能识破其真实面目。因此,秦始皇得出结论,王翦并非真正的英雄,而只是一个贪图财物的人。
【七、】
王翦的策略还有一个隐性的益处,那就是赢得了秦始皇的绝对信赖。因此,在王翦征战楚国的两年多的时间里,秦始皇从未对他的指挥提出过质疑,更未派人进行监视或牵制。这为王翦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权和宽松的环境,使他在征战楚国时能够发挥出更高的战略才能和指挥技巧,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
了解将领带兵出征最担忧的是什么吗?那就是皇帝的猜疑。让我们以王翦伐楚为例,当时他面对项燕选择了坚守不出的策略,这种守势持续了一年多。
朝廷中有不少人利用这个机会向秦始皇进谗言,指责王翦对战敌人时表现得胆小如鼠。然而,秦始皇却对王翦给予了坚定的信任。最终,王翦把握住了楚军士气低落的时机,率领他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成功地将楚军的主力消灭殆尽。
相较于备受信赖的王翦,秦国另一位杰出的将领章邯在后来的际遇中却未能享有同样的待遇。在巨鹿之战结束后,面对项羽的强大势力,章邯原打算坚守漳水以保周全。然而,他的决策却引起了秦二世和赵高的怀疑和猜忌,他们甚至萌生了除掉章邯的念头。在内外压力之下,章邯不得不选择向项羽投降。由此可见,皇帝对于在外征战将领的信任与否,对于战争的胜负走向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成功征服楚国后,王翦明智地选择了激流勇退,他主动向秦始皇递交了兵权的象征,并请求允许他回归故土安度晚年。这种明智的选择使他成为战国时代中罕见的能够享受圆满结局的大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