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英明的皇帝在年迈后能昏聩到什么程度?
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励精图治,晚年却暴虐成性杀妻弑子,这种可怕的“黑化”是他个人原因所致,还是某种大势所趋?
对刘彻不了解的朋友请接着看,我来给大家从头讲起。
黑化前的刘彻相信我们在历史课上都不陌生:他十六岁登基,运用“文景之治”两代积蓄的国力使汉朝走上巅峰;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币制盐铁,开辟丝绸之路,军事上更是痛击匈奴,征服外夷,打出了“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赫赫威名,当然,大家要清楚这句话并不是刘彻本人说的。
刘彻能取得这样的不菲成就,固然不是一人之功,而是和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有关,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英主,却在晚年突发恶疾变成了一个暴君!
黑化后的刘彻仿佛被人彻底夺走了视觉和听觉,他看不见真相,听不进良言,不仅沉迷修仙无法自拔,还残害忠良滥杀无辜,最著名的就是那场全国性的重大案件,巫蛊之祸,死于这场惨祸中的人有:宰相公孙贺全族,大批皇亲国戚,皇后王子夫,太子刘据,前后加起来牵连十数万人,光是老刘家自己人的血就染遍长安!
而这十数万的冤魂只有一个真正的凶手:刘彻,哪怕他在人生最后那段时光里下了一道忏悔的罪己诏,也很难让逝者得到安息。那么我们现在就要思考一个问题,刘彻在位五十四年,前后反差为何这么大?
古人有句话叫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举出另一个经典的案例: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执政前期的表现几乎和他曾祖李世民一个模子,或者说他就是以“贞观之治”作为教科书,处处“依贞观故事”,经过三十年不懈努力才终于缔造出了开元盛世。
然而后期的李隆基沉湎酒色荒淫无度,亲小人而远贤臣,最惨无人道的是一日之内连杀三子(包括当时的太子李瑛),最终他的“黑化”也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唐玄宗李隆基的半边身子也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可以看出,刘彻和李隆基的黑化及其影响几乎是如出一辙,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正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魔咒。纵观历朝历代,大多数“明君”在天下未安,政权未稳的局势下都能做到励精图治,等享受到几年太平日子后,反而变成了“暴君”模样,这都是因为人很难从一而终地把优点坚持到最后,也正是人性的弱点。
远的不说,前文提到的千古一帝李世民其实就有这样的苗头。在贞观中后期,李世民身上已渐露出拒谏、骄奢之端倪,魏徵曾露骨地批评他“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很多大臣也纷纷对他“崇饰宫宇”进行劝谏,甚至连他最喜爱的嫔妃徐惠也由于当时“军旅亟动”发起上疏。
这些事例固然可以体现出李世民从善如流,连后妃也敢于畅所欲言的优点,但如果不是李世民身上出现了“黑化”的征兆,这些人又何苦要打皇帝的脸面呢?
幸运的是,李世民的功业没有走向晚年拉垮的终点,因为他的人生在五十一岁那年就走到了终点。
咱们不妨想象一下,假如李世民不是壮年早逝,而是像李隆基一样活到七十八岁,那么贞观之治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同理,假如李隆基在五六十岁就撒手人寰,那么他的历史形象是不是就会定格在开元盛世,从而在史书中留下一个完美的形象?
历史上早年英明、晚年昏聩的皇帝并不止是刘彻和李隆基,惨遭冤杀的太子更不只有刘据和李瑛,而在皇室之外,军阀董卓、曹操更是屠龙勇者终成恶龙的黑化典型,他们其实都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魔咒的受害者,而历史也将这句魔咒所带来的苦难一遍又一遍重演,受苦的始终是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