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译本》

道德经

                                            -------曾孝译
序言:

《道德经》是我遇到过最好的书籍,我被5000年前的智慧折服,5000年后的我,被里面的思维秒杀,他教会了我太多太多,每一次复读都能让我摆脱困难的心境。
但时间太久远,现在译本也多,道德经的原文太难理解和领悟,我在2年间断的过程中翻译了20个章节,已感受他的思维很深。希望我在40岁前能译完整本,等50岁之后在译第二遍,不同的年龄和经历应该会带出不同的语境和思想(也有很多参考其他人的理解,接受了他人的理解内容),我想我译的不是书,更多的是自己的世界观。本人微信:zx8625268,希望与更多的同道中人能够沟通交流!

第一章

第一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道:道理;名:定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翻译为:道理可以被语言述说,但已经不是原本的道理。可以被定义的内容被定义,但已经不是原本可被定义的内容了。

 

理解为:道理和定义是很难被述说的,被述说了,也无法还原本来的面貌。简述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思。作为第一句,个人理解老子的意思是,有些东西是说或者写难以表达的,所以,道德经整文的内容不一定说清了本意,还要去悟。

 

生活道理:不要听一句话或者一个文章,甚至是一个氛围去觉得怎么样,不是当事人,不参与,不去悟,不全面感知,是体会不到的,道听途说是不准确的。所以,不要以口舌之辩的胜负去理解对错,而是要去感知,因为胜负者所表达都会不准确。同样,不要轻易去定义,命令形式的定义,都会丢失原来的一部分。

 

引申理解:对待任何事情,任何道理规律,都要去悟去感知,因为所有的表达都是失真的。

 

语境:老子的一句开头词,表达所述也不一定准确的谦词。现实中经常出现,如: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我说不清楚,大概理解为等形式。

 

 

第二节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名:无形的内容,一般指规律;

有名:有形的东西,一般指可见可追踪的内容

 

翻译为:规律准则是天地的源头;事物是万物的始祖;因此对于通常说的准则,我们要观察他的妙处(规则);通常的事物,我们要观察他的踪迹;

这两者,一起出现而不同的定义,都可以说非常奥妙。奥妙中又有奥妙,所有奥妙的法门(入口)。

 

理解为:规律准则与事物是所有的源头和开始。其中的规律准则,我们要观察他的作用规律;而事物,我们要观察他的变化(可追踪的内容);规律与事物是一起出现的,是两个方面,都非常的玄妙,是理解万物的入口。

 

生活道理:所有的事件后面都有其道理,比方说事业的成功,或者生活的悲悯都有其规律准则在作用。所以,任何的结果,不是上天的因素,更多的是其背后的规则及事物共同作用产生。要从无与有概念作为入口去观察理解。当然,也可以从这两个维度去引导生活的发展(理解后也要注重应用)。

 

引申道理:这是唯物辩证道理的阐述,从可见与不可见两个维护说明其因果关系分析。

 

语境:说明认识世界的方法需要从两个角度进入,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也是老子认识世界的根源和方法论。

第二章

第一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一种意境,感觉好的,感觉漂亮的,对事对人对行为都可以理解美与恶

 

翻译为: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好事而去做好事,这已经是不好了。都认为这是善行而行善,这已经不善了。

 

理解为:大家都认为是好的,就去做好的,都认为是善的,就去做善的,其实这些都已经表明不美了不善了。因为,有美与善,即已经对某个事或物有了恶和不善的概念,从整体上来看,这就是形成了恶与不善。

 

生活道理:当你认为,你在选择美的,善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就在抛弃恶的,不善的。看似一种向前的趋势,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果。如:追求成绩好的,就会对成绩不好的进行抛弃;做好事,你认为是好事,也就会认为不做也没关系,就不做了等。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对立词现象存在,表扬就是批评,痛并快乐着,敌人是最好的朋友等等。

 

引申理解:因为所有点都是对立存在的,当一边越倾斜,另一边也越向相对方向倾斜。从表面上看,是向阳的,其实已经出现阴面,而且程度是相等的。

 

语境:这里提出了老子的观点,而且冲击力比较大,对加强后文说明的思考有很大的激导作用。

 

注:看到这,也许很多人会理解为不作善论。道德经中道经,只阐述客观事实,对于规律的客观说明,请继续理解整篇文章。同时,这句话也为无为而治的理念提供了依据(不表扬无批评,转化为行动,看似无为而有为)。

第二节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翻译为:有与无共生,难与易相对,长与短对比成形,高与下互为方向,音和回声相附和,前与后相伴存在。这是可以肯定的。

 

理解为:所有点的一面与另一面共生的,因对立面而存在,与对立面伴随,而且这些都是不需要怀疑的道理。

 

生活道理:重视事物的两面性,一个有能力的人,必定有自己想法,一个随和的人毕定不会力争力辩,一件物品,一个状态都会有好与坏的并存。所以,接受一面的同时,不要报怨另一面,有钱就会失去物质的追求引发的快感,有权责任就大,自由可能产生空虚,来的快去的也就快;顽固的人也特别坚持,钻牛角尖的人追求完美,死脑经的人也特别规范。

 

引申理解:矛盾是事物的基本属性,是依附存在的。

 

语境:此段是对上文的观点论证的,以相对共识的内容作为论据。

第三节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指造诣高深的人,泛指

万物:自然界

 

翻译为:所以圣人会以无所为的方式把事做了,不以教育方式做了教化;万物创世而不自居开始,万物创生而不认为自己拥有,万物有所行为而不自恃自己的行为,万物大功而不自居功劳。只有不去意识做了,所以才能一直拥有。

 

理解为:明智的人会在无意识中把事做了,在不经意间教化了他人;就像自然万物,没有意识自己是开始,自身是创生,自己有很多作为,自己有很大的功劳;只有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才能一直存在并拥有下去。

 

生活道理:要真正拥有,就不要刻意或强调他,把他变成自然而然的;如习惯技能之类,转化为无意识的行为时,就会一直拥有下去;还如风俗之类的内容,强调表扬这类形为,那表明还未拥有。这个理论也可应用于对外界的观察,本地现象或自己的问题/优点很难被自己发现;当一个人表述中不曾提及,要么不知,要不已完全具备。

个人感悟:真正拥有的品质,或者点是感知不到的,所以请珍惜现在,其实很多拥有,你一直未意识到,因为那是你真正拥有了,如父母的爱,子女的陪伴,身体健康,珍惜当下。

 

引申理解:一直拥有的,你很难察觉;而一直强调或刻意的,只是短暂拥有;希望一直具备的,需要融入真的自我,当真正融入时,就会无法察觉(外界对比中可感知)。

 

语境:先表述观点,后论证,此处算是总结。同时,用圣人褒义,老子肯定此类行为的观点。

 

第三章

第一节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民:百姓或者理解成众生

 

翻译为:不为贤能作大量的肯定或表彰,可以使众生不争表述自己的贤能大小;不对难得之物加价,可以使众生不去偷盗它;不强调众生的欲望,可以使众生心静平和。

 

理解为:众生是趋利的,把利的主观意识降下来了,则可以把趋利的负面行为也降下来。

 

生活道理:当世对钱权的极大肯定,不停的在触发负面行为。贪污、贿赂、垄断、不择手段不停的发生,虽然从道德上一直谴责,但还是无法遏制,更甚是谴责的原因是自己不具备,或者出现大众化的体谅。为什么?因为过多的对钱权带来效果的肯定,对物质优越性的强调。

个人感悟:人类的欲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趋利有很大的前进动力,也触动了大量的负面效果。老子这里推崇:不尚而不趋的理念。

 

引申理解:当我们不推崇时,很多负面行为也将消失,而且会比较彻底。

 

语境:老子的对与错,好与坏并存,一面会引发另一面的思维,引发另一种解题思路,从本质上去思考根源。

第二节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为:所以圣人的治理,都会虚化大家的心性,而实化他们的生活,弱化个人的志向,而强化他们内在(思维)。会使大家无所察觉无所强烈的欲望。使那些投机或小聪明的人不会去做(因为无所利)。做与不做都合理,那就没有什么需要治理的。

 

理解为:管理中,减少一些虚化,提高大家的工匠之心,弱化权与利的争抢。发挥大家的本能,把日常工作做好,把事做好。不创建关系、取巧的氛围,使每人发挥自己的能力,看似无所管理,这便是管理。

 

生活道理: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管理下属或者孩子、家庭,被当孩子、下属管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强本职意识,而减少利的诱导或者被诱导。这样,我们即不需要管理,也不需要被管理,下属尽职,孩子学习努力,自己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一切都会美好。

 

引申理解:无为之治:虚其心,弱其志,而实其腹,强其骨。

 

语境:上章讲个人处无为之事,本章讲管理也应该无为而治。同时详细讲解了无为的落地,在无为中作为。是前文中一直拥有,需要忘却有为的意识的深化。

第四章

第一节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大。

有弗盈:没有尽头。

和:调和/附和

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象帝:某创世传说人物

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翻译为:道大,用之不尽,很深奥,像万物的源头。道锉掉自己的锋芒,消解自己的纷争,调和自己的光芒(附和至光芒中),混同于尘埃中。沉淀于世,像不存在于世间。我不知道谁产生的道,但应该在象帝前就有。

 

理解为:道大而无尽,隐于世间,难以感知;创世同时存在。

 

生活道理:无

 

引申理解:万事后面皆有道存在、作用。

 

语境:在曾经的曾经,对于唯物辩证无所依据的时候,对道的阐述,意义非凡,也切中要点。这里是阐述唯物的观点。

第五章

第一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刍狗:用草扎的草狗,用以祭祀。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橐龠:古代冶炼时鼓风的助燃器具,一种两头不缝合的口袋

 

翻译为:天地不会情感用事,像对刍狗一样对待万物;圣人不会感情用事,像对刍狗一样对待百姓。

天地之间,就像两头开口的风箱;大到无法改变,你鼓动它就会不停有风出来。

所以繁多无尽的政令约束引导,不如让大家保持无为的中间态度。

 

理解为:天地和圣人不会感情对待万物或百姓,一切都只是道在中间作用。同时,人世间就像无法改变的风箱,你越动,他的反应就越大(而不是天地感情用事的原因,或者理解为天命)。

基于前面对道的理解,我们众多无穷的引导方式,倒不如坚守无为的方式。

 

生活道理:世界不会对你我有什么态度,所以我们不应该怨天命/时世,很多不好的内容也是因为我们的功与利引发的。所以给自己那无穷的约束、格言、行为准则,不如学习那无为中有为的方式,无为中具备。

 

引申理解:世界是公平的,很多不好的内容是我们自己行为的反馈,我们不停的言教引导功与利,不如用无为处事。

 

语境:针对依天命的理世态度中,指出天地一世同仁,所有的反馈,都是道与人们行为的反馈。同时,保持上文观点,以无为的态度代替无穷的政令更好。

第六章

第一节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谷通欲,神指精神形态,可理解为爱欲。另一种译法,谷即山谷,神是一种形容,指道。(无论是哪种,先不计较)

玄牝:女性生殖器,可理解为孕育生命的地方。

 

翻译为:谷神(不译)不会消失,就像是万物(生命)孕育的地方。而它的出口就是天地的根源。安静的存在作用,而且不会消尽。

 

理解为:道是一切的根源,不会消失。也可理解为对上文守中的回复,表明不会因为守中而消失,因为道(人)会绵绵不断的产出(因谷神不死),是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依据。

 

生活道理:不要害怕,任务事任务人都不会因为某个行为而消失,如果真的消失,那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他会消失,你或者我触发了而已。就像历史中的名人,是必然会出现的,但也有很多偶然性。从历史角度看一定会出现,从时间和人物来看,存在很大的偶然,就像qq和淘宝的出现,从交易和沟通工具来看,是必然会有的,只是换个名字,是qq和淘宝这两个,就有很多偶然因素在其中。

 

引申理解:道会不停的作用产出,不需要感情用事或害怕什么。同时也表明存在即合理,消失也是合理的,一切都是道的趋势(就算人类消失,智慧和发展还是会出现)。

 

语境:这一段是对守中和天地不仁的解释,因为生命或者说道,不会消失,任何的发展都是道的趋势。

第七章

第一节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翻译为:天地长久,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他不自居创生,所以能一直拥有并创生。

所以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难道不是因为他的无私才成就了他自己吗?

 

理解为:以不自生而能长生,以无私成就其私。告戒以放而长有,无私而成私的一种理念,前面的半句是举证。与前面的有无相生双向思维对称,前文是客观事实,此处是为人道理。

 

生活道理:把事情做好为目标,成就/物质自然会到,以成就和物质为目标,却不能长久。学习和生活一样,学好每一点,成绩就会好,应试的成绩或技能不会长久;过好现在的每一天,生活便是幸福,牺牲每一天,去追求幸福,那幸福只有片刻或不存在。以无私成就自私,在无私中忘却自私。

 

引申理解:无我,大我是实现自我的道,不为生活才是生活;只要品正身正,无强目的性的持久习惯和无意识的有为,便是得道,得生活,得自我。不为活而活,不为生而生,便是生活。不为功而为,无为而持为,便得成就而无知。

 

语境:前文讲客观的道,此处以道在生活中的思考。道中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建立个人态度,而不逆道而为。

第八章

第一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最高的尊称

善:尊从,顺道或者理解为顺势,适合恰当的

 

翻译为:最高的完美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予万物而不争功,还洗去众人讨厌的污垢,他的表现更接近道的品质。

居住停留(也可理解为职位)要在最适合的地方,思考有广度和深度,做事有仁爱之心,言语有诚信和诚意,政治调理得度,处事依能而为,行动结合时利。都不做争夺,因此也会无所忧。

 

理解为:我们要顺道而为,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还处理众人之恶。在占居职位或者居住,依据道而选,思考入道深度,言行/政事都要顺道顺时而为,不是因为争抢,一切都顺道,顺时,也就不会出现特别的困忧了。

 

生活道理:生活中很多都存在其本身发展的道理和规律,我们要顺从道的趋势,在言行/占位/处事/政治中都如此,都不是强求而为,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忧虑。此处为教育为人处事的方式,并以水的品性作为得道的表现。

 

引申理解:顺道而为,从居言行思政上顺从道,要有道的理解深度,并不为名,为功,为利,则人无忧。(一切都是道的结果,所以现在都是道的反馈,所以也无需太过忧虑)

 

语境:前文讲圣人,天长地久,此处讲人,要若水,用善形容表现得道应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九章

第一节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已:止

咎:过失,灾祸

 

翻译为:手上持有到满出来了,不如到此为止;过度用心而使其显露锋芒,无法长久保持;金银钱财,不是长久固有的;因富贵而变的骄横,那就会给自己留下灾祸;成就之后隐退自身功积,这才是天道。

 

理解为:不过度,不居功,轻财重道,戒骄戒燥的处事才称为道。

 

生活道理:保持一种平和心态对应财、权,一种适度的生活本质。身外之物不长久,显露之物不可保,盈溢之物无所用,戒骄戒燥并且不居功,这才是顺道的生活态度。

 

引申理解:适度取,多也无所用,并且身外之物都不是能长久持有的;同时,过于显露的内容,也不会长保,不居功不自我的方式才是天道。

 

语境:此处是对善的更加细化补充,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可改变的生活方式。显示道的无处不在,以及道的可落地行为。

第十章

第一节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营:身体

涤:清除

鉴:镜子

雌:宁静

 

翻译为:魂魄寄宿在身体上,能不分离(死了即分离)吗?集气而致柔软,能胜婴儿的柔软吗?清除在好的镜子的污垢,能变的无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恃功而长治吗?天地动荡,能保持安宁吗?信息通达的人,能无所不知吗?

生育培养,生育而不认为是自己的,作为而不恃功劳,成长后而不要求回报,这才是高尚品德。

 

理解为:前面以反问的形式,确认天道的创为是最强大的,人为无法至达。但天地产生的这一切,却不认为是自己的,也不占据功绩,更不为回报,这才是伟大的品德。总体是通过反问的形式,强调天地大道无尚的品德。

 

生活道理:历史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很多精华,是自然的,有其道理的。不要以当下认知的无知去快速否定一切。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不占有,不居功,不求报才是高尚的品德,也教育自己作为父母,不应把子女认为是自己的,养育他而占据功劳,要求长大后的回报;也认识到自己享受着父母的这种品德,需感恩这种恩德。

 

引申道理:不占有,不居功,不求报才是道的无尚品德,我们要学习这种德行。

 

语境:上章讲人的态度及结果,本章讲道之德,通过道德的完美,反思人类要向道学德,从而实现人之完美。

第十一章

第一节

三十幅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毂[gǔ]:车轮

埏[shān]:用水和(huó)土

牖[yǒu]:窗户

 

翻译为:三十根辐条共同组成一个带有中空和边界的车轮,正因为它的中空,可以担当车轮的用途。用水和土制作为器具,正因为它的中间空无,可以担当盛具。凿开房户窗户而作为房室,正因为它的无而通风,可以担当房室之用。以上示例所具有的便利,都是以无、留空的应用而得到的。

理解为:人们总是以有作为有用之物,视无为一种劣势。而此章中,反指这种思维和理念是不合理的,并举例说明。结合上一章节中推从自然之美,也讲究自然之无穷尽,人不可能通过求而具备,引发一些急切的人对将来自身的目标失望,而这一章节迅速的来告知,无在有之中起的作用,不要因为无、空而失落,要以无的作用来正视无的价值。(此处的无,可以理解为不占有,不具备某物或某种能力)。

 

生活道理:正视无的价值,纠正对有与无的倾向性判断。有之所以为便利,正是因为无的反向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中可以借无而作有之用,当然也有可能使有而造成无之错。例如:不得奖者即为无,借无而形成反向驱动力;可以通过加一分钱效应,实现强大的反向引导力。当然,道中更多讲的是世界的一种规律,此处也以正能量形式突出无的价值,从而纠正我们对无的认识。当在生活中,无论处于有与无时,都不用过多的沮丧,应正视自身所具备的作用力。

 

引申道理:作为成熟的人,都应该正视无与有的价值。当认识到无与有的能力之后,人就能在任何境遇,看到希望,也同样使人的行为始终充满行动的原动力,打破人之玻璃心,表现高情商的毅力、耐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语境:上一章节强调不能达到有,而这一章节讲无的价值,希望人能认识到无也是有价值的,不要一味专注于有,也无形中表现出道的两面性是无处不在的,不需要过于倾向。

 

第十二章

第一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为:各种美丽颜色使人眼花缭乱,各种美妙音乐使人失去对其他声音的关注,各种美味使人口舌只能适应口爽之物,驰骋猎物使人心追逐杀戮,稀缺的东西使人损害他人。所以高尚的人,只为果腹不为追求其他目的,也正是因为上面所说的道理,他们去除内心对各种享有的获取之情,从而不失去原有的东西,保持原真。

 

理解为:人对各种美好东西的追求,都会让人失去平常心,从而失去很多原本的真善美。所以完美或高尚的人,他们以平常心去品味生活中的种种,借以去除因为利欲而失去原本自然的真善美。

 

生活道理:利欲熏心,玩物丧志,过多的人欲会让人忽略善美。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以是可以保存原有的美。如: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会使我们牺牲很多精神的幸福;在追求的过程中,总是带有一种讽刺的轮回,平凡追求卓越,卓越向往安宁,总是在终结或者回故时,才蓦然回首,甚至很多都来不及回首。

 

引申道理:任务一种倾向,都会让人失去平衡,任何趋利引发的失衡,都为让自己闭塞。保有一颗平常心,世外之心,才能更多去平衡和获取,实现完美。

 

语境:上一章节讲无之用,此一章节讲有之过度后,引发的反作用力。从无的价值与有的过度追求,表述平衡与中庸的道。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惊:情绪上的突然变更,与静结合理解,指一种打破静态的情绪。

贵:重视

下:(宠为下),低的姿态。指宠一般存在于心理上,认定对方处于高或者上,此处并非是职位或者各种身份,更多是意形。

宠辱:受宠或者不受宠,辱并非一定指受辱,这只是意,不重其形,道的两面性可以理解成不受宠即为辱。

天下:泛指天下的事情,只是对生活中各种事情的统称。

 

翻译为:受宠不受宠,都会让你情绪变动,打破平静之心,是因为你担心大的祸患变更自已当前的身份地位(此处的身份地位是意,一般指具备某种形态的身份)。怎么理解宠辱若惊这种情景呢?受宠一般出现在低姿态的身份,得到上面的肯定时让你惊喜,得不到上面的肯定时让你惊恐,这就是宠辱若惊。怎么理解贵大患若身呢?我们之所以害怕大患,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有身份地位,假设我们没有什么身份地位,我们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因此,重视自已在世上的身份地位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将事情寄托给他。如果喜爱世上身份地位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将事情托付给他。

 

理解为:世上的人们,在意某种事物的时候,便会对此事患得患失。但正因为患得患失的人,才会想办法把该事做好,同时,害怕失去的人会以保持的姿态处理,这样的人是可以寄予事情的,但如果是真心喜爱的人,那就可以将整个事情托付给他。

 

生活道理:从惊的表象中,我们应该正视自已的内心,我们在意我们的所有,所以我们患得患失,而一直强调我们不在意,却害怕失去,如果想克服这种害怕,那就不要将其认定为自身的占有。如职位、子女、金钱,我们内心总是希望自身能处于一种泰然的状态,自己不受缚于任何状态,我们极力保证自身的独立性,害怕依赖对自已造成强大的伤害,所以当倾向于保证时,我们惊喜;当失去保证时,我们惶恐;我们在圈子里游荡,却不从圈外看自己,其实只要跨出去,所需要的保证就是毫无意义。但从另一方向考虑,此处也给予了用人之道,如果他本身不在意,那建议不要把事交予;在意自身身份的,哪怕不喜爱也可以交付完成;如果意愿明确的,那就可以托付了。这应该也属于愿景管理的一部分内容,从管理上,将人分为三个层次。

 

引申道理:我在意,所以才是个宝;当我不在意,可能连张纸都不如。他在意,所以我才是个宝;如果他不在意,可能我连张纸都不是。珍惜身边的人,是他们的在意,才组成了我们的位置。同时,得失的份量很多来源于我们的认知,不占有,不居功,才能是真正的解脱。从事情的成功上来讲,我们更应该交付有意愿的,其次是有牵制的,切勿是不在意的。如权责的平衡,而且要求重视权利和责任的人。

 

语境:从不能达到自然的力量,到说明无的价值,在说明有过度之害,上面讲的都是客观事实。此处提升至主观影响,无论自然规律是怎么样的,所有要作用到人的行为,都是通过主观在意间接影响的。同时,也借机说明,借主观意识而作用于人的方式,顺其势而为。

 

-------------------------------------请休息一段时间继续看,已完成一个阶段----------------------------------

第十四章

第一节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惚恍:看不透

诘:探究

皦昧:一对反意词,明亮与昏暗;

上:指光照面;

下:指背阴面;

名:定义;

 

翻译为:(道),我们用眼睛看不见它,用耳听不见它,用手摸不到它。这三种情况告诉我们,不可能用眼、用耳、用手去探究他,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混合为一种内容。它不会呈现光照面光亮,背阴面昏暗,不能用标准定义它,又不能以物去归类它。它是没有形态的状况,没有物体的象态,他是看不透的。哪怕我们正在面对它,也看不见他的开始,跟随在它的后面,我们也看不到它的后面会怎么作用(此处的看指明确的知道)。但却可以通过过去的作用规律来防御今后存在的现象,它能主宰过去及现在,这就是道的根本。

 

理解为:道是无法定义,无法查看,无法探究的形态。但它作用于过去及将来,能通过历史的作用规律来御防今后,而这一切都是道的根本。

 

生活道理:历史不停的在重演;读史使人名智;多探究道的作用以御防今后,而无需刻意要把它弄成一种定义、形态来掌握;

 

引申道理:世界所有都是有因果关系的,那是道的作用。

 

语境:这里是一处转折点,重新拉回到道的层面。【个人猜测:老子睡了一觉,第二天思绪重启了。】

 

第十五章

第一节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liáo,风的声音)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士:指为士的人,泛指有学问的,处理事物的人

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孰:谁,此处是反问,指他们。

 

翻译为:过去擅于处理事物而担当为士的人,做事非常微妙并且很能变通,他们的学问深到难以辨识描述。因其不可描述,所以只能勉强的说明他们的状态:他们小时像冬天过冰川,谨小慎微;警戒时就像防备四方邻国,不敢妄动;庄重时就像去作客般形态;轻松时就像冰川马上溶化般释怀;厚道时就像朴素到从未加工;心情空旷时就像峡谷一般;搀和时就像浊水一般难以看透;动荡时就像大海狂涛;嘹亮发音时就像无法停止。

他们能通过静化而使浑浊逐渐变为清晰,他们能通过变化而使安静逐渐过度为充满生机。他们明白此中的道,并且不会因此而知足自满。正因为不会知足自满,能蔽开自满而继续新的成就。

 

理解为:得道者,很难形容,他们变化莫测,融合各种素质于一体,应用时都有一种不挡之势。得道者能使浊和安静转向清澈和生机勃勃,得道的人同样看待道即平淡而不自盈,并在其中不断的获取新的成就。

 

生活道理:生活中很多难以理解的行为,也许是我们未琢磨到其中的道。要保持不盈不满的态度去思考,从过往中去学习,更不要因过去而固化,道的两面性在不同的场景下变化莫测。

 

引申道理:道即势,得道者的行为必有与势结合的因子,变化莫测。

 

语境:上一章节形容道的形态,这一章节形容得道的人行为特征。道难琢磨、形容,得道的人行为也一样,难以预测,却有与势结合的因子及强大的作用力。得道者没有固化的自满,却更具有平淡的心态,并且不断的习得更多。这两章只是形容道的存在和得道的变化,以及对道的崇尚心态。

第十六章

第一节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虚:放空;

笃:坚定;

明:明白;

妄:荒谬;

容:收容;

乃:<副>甚至;<动>表判断,是;

身:是生活的容器;

复命:归还生命,即死的意思;

 

翻译为:我们放下一切,静静的用心坚持观察自然万物。发现芸芸众生,最终各个都会回归到他根源。回归至根,可称为安息,我们称这为复命;复命是一种常态,了解这种常态,称为明了。如果连这个常态也不明确,那可能会发生不吉利的荒谬事。接纳这种复命的常态,将其作为公然的,并且是所有事物的公然常态,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规则,这就是道,并且会一直存在,哪怕在生命更替中也不会消失。

 

理解为:用心体会,我们会发现任何生都会回归至死,我们称呼此为全天下都要遵守的常理,并且不会因生命的更替而变换。如果这个常理也不明白,那就可能会产生很多荒诞的事情。

 

生活道理:人都会归根,该尝试的、喜爱的、坚持的,都没有错,不要因为得与失而气馁,人生是个过程,做人是个过程,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学习生活的过程而非结果,结果都是一样的。

 

引申道理:时间会化淡一切,结果会中和所有过程,勿需为过程而担忧。

 

语境:这章节说了一个最常规的道理,也是最重要影响的人生理念的道理,也是不因外界和时代而变更的道理。上章中,说道的无形与难以描述,这章描述了一个不因外界而变的道,作为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第十七章

第一节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

不知有之:不知它的存在。

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翻译为: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来源百度百科】

 

理解为:(实现某个目标时,采用某种方法)上策为不知道方法的存在;其次,是了解它并以其为荣,坚决执行它。在其次,不得已而执行它。最差,是骂它而不执行。当以上策处理时,成功则顺其自然,并且大家都会觉得理所当然。

 

生活道理:无论是最珍贵的,还是最有价值的,都是我们一直具备却未感知到的。我们认知中很多理所当然的东西,其实是因为我们具备了,而未明了他们的价值,待失去时才会反思到。生活中,很多理所当然,其实是因为我们真正拥有而未感知到。同理,如果我们真的撑握,是需要将行为转化为习惯。与前面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同一道理,知其美,斯恶已;知其善,斯不善已。

 

引申道理:珍惜当下的自己,我们已经得到很多,只是我们未感知到,失去才会明白。同时,我们真心学习的时候,就要把他变成习惯和深入价值观,就像成功的人不明白你为什么会失败一样,答对的人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会错,与其身而言是天然而成,没有因为所以。明确扬善除恶的时候,其实就在划出界线,作恶社会才有扬善,大恶社会才大力扬善。

 

语境:这一段的思维跳跃比较大,我也没有体会他的语境转换,但此段语意在整个文章中,都有提及,这边及转至国家现象之道。下文有继续的意思。

 

第十八章

第一节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翻译为:大家废除道义之时,便有维护仁义出现;当出现智慧技巧出来之时,便会有虚伪出现;亲情出现不和睦时,天下便会有孝与慈的代表出现;国家开始昏乱的时候,其中便会出现忠臣。

 

理解为:仁义出自无道义的时代;虚伪出于有聪明巧利的时代;孝与慈出自六亲不和的时代;忠臣出自国家昏乱的时代。主要体现出一种有无相生,好恶相伴的道理。承接上文的意境,当你意识到他的意义之时,其本身就已经出现他的对立面。当我们不知道的时候,是我们真正具备的时候,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里只是说明一种现象。

 

生活道理:太多的现象是这样子,当我们在工作讲究忠诚的时候,其实说明组织会牺牲个体,如果他足够公平,他不会思考你的不忠诚;当个体觉得公司薪资满意的时候,有可能是公司给予个人收益大于市场对应成本(不是所有,但很大一部分如此)。任何扬善的行为,都是在告诫作恶;任何表扬,都是对另一方的批评;其实,如上文所言,扬善、表扬都不是上策,看似在向上,然而都无法根除他的对立面,甚至会出现越扬越恶的现象。而上策是文化,是价值观,而非制度,是让人融合到无法感知。思考我们自己生活中的东西,我们强调自己的能力,强调自身的付出、思考自己的感情时,我们已非真心,而都开始等值对换,在实现价值的零和游戏(即非失即损,你多我必少)。

 

引申道理:深刻理解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语意,他之淡非感情淡。同时,在社会中告诫吃亏也好,收益也好,我们已然失去工匠精神,我们不在真心喜爱自己的职业。当认定自己的好时,我们已然定义了恶,我们在要求外部的回馈,我们所受的委屈都是在等值对换的结果,真爱从未吃亏,交换总有亏盈。

 

语境:这章是上一章节的举例,是对上面语义很好的解释,同时,也深刻体会有无、对错、好坏的即对立又相辅相成的关系,很容易从历史中能察觉到这些道理的可信性。

 

第十九章

第一节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绝圣:绝是至高的意思,可以认为是一种量词;圣指统治/管理者。

智:聪明的想法,指聪明的让别人为自己得到目标的代词。

绝学:至高的学问。

 

翻译为:最好的管理者会放弃那种提倡聪明的做法,从而使人民获取百倍的好处;最好的仁义会放弃对义的推崇,从而使人民恢复孝慈;最好的技巧就是放弃货利,从而使盗贼不会出现;只说这三者,认为此处是不够说清所有关系的。因此要想获取所有,保持朴素,减少私欲才是最好的办法,拥有至高学问的人都不会为世间事而担忧,因为他们知道,道最终都会引导至朴素状态。

 

理解为:最好的管理或者社会、组织文化,不是去推崇各种聪明的方法,而是让社会、组织保持朴素、真实、真诚。

 

生活道理:每个人都很聪明,每个人都知道,哪怕有的人不懂,但总有懂的人,总有人可以看破,在心境上,返朴才是归真,大的收益都是放弃中获取,真正的融入或习惯,都是在无为中有为。

 

引申道理:在好的骗局、技术都无法与朴素相比,最好的达成目标,也是放弃手段。这是基于整文中对道的理解获得的方法和结论。有无相生,无为而治,有为而无知,有知存无为。

 

语境:上文中讲历史规律,此章举例说明,基于道而在管理上应采取的行为。是对上面更加细化说明的一种体现。

 

第二十章

第一节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唯之:保证、应诺;

阿:迎合;

善之:表扬它;

畏:敬畏;

荒:荒凉,指不管它或者使他荒远。[z1] 

 

翻译为:应诺与迎合,有什么差别呢?表扬与为恶,又有什么差异呢?让人敬畏的东西,(人是)不可以不敬畏的,哪怕不管它,它也是不会结束消失的,并且终会出现。

 

理解为:道的两面性与中庸性注定我们在倾向一方时,其实也在造成另一方的出现,没有什么差别。道的作用力,我们一定要明白并且敬畏,哪怕不去理解它,不去思考它,他也不会结束或者消失(道不因人的因素而左右)。

 

生活道理:逆境中人,坚忍不拔;顺境之人,玻璃之心;喜欢一方的表现就在告诉不喜欢另一方;受到重视的人,不受重视即便为轻视。重视所有人的时候,重视就会消失;喜欢所有人的时候,就不谓喜欢。

 

引申道理:摆正心态,包容、敬畏事实,不要过于倾向一方,任何倾向都在促成另一方。不要回避规律的作用力,哪怕你不相信,他也始终在作用。

 

语境:这里是对上文的总结和感叹,同理的继续推崇;同时也说明,道的作用不因你知道不知道,相信不相信,关注不关注而有所有变更,事实就是如此出现。

 

第二节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咳;儡儡(lěi,羸弱)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熙:<动>通“嬉”。嬉戏;玩乐;<形>福;吉祥;这里指得福;

太牢/春台:太牢是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春台指春日登眺览胜之处;此处太牢与春台,是一种喻意,最高规格的享受。

泊:安静、恬静;

儡儡:指非常微弱;

馀:“馀”同“余”(简体);

沌沌兮:浑沌无知的样子,不以为然;

独:指与其他不一样,并非指唯一;

俗人:不理解道的人;

顽且鄙:顽固并且轻视;

 

翻译为:大家得到吉福时,就像得到最高规格的享受一样。我安静的却像没有发生什么一样,就像一个不会嬉笑的婴儿;微弱的像没有什么一样。大家都以余作为有,而我放弃这样的理解。是愚人的心态啊?我不以为然。不明道的人努力使事物变的明显,而我却让事物变的更加模糊;不明道的人努力使事物变的仔细,而我却让事物变的更加马虎。大家都以有作为标准,而我却顽固并且轻视有的意义。我之所以与众人不同,是因为我了解万物的本源和道。

 

理解为:当了解了道之后,很多我难以理解的行为就变的非常清晰。我行为的差异主要就来源于对道及万物本源的理解。

 

生活道理:不同阶段,理解不一样,也许不是奇怪,而是我们互相不理解。

 

引申道理:无。

 

语境:此处解析了,老子基于以上理解后,说明自己的处事原则,也解释了很多难以理解的处事方式的原因,在此处说明变更顺其自然。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Biochemistry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学科,结合了生物学和化学的知识。它主要研究生命的基本分子组成、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生物体的影响。Biochemistry涉及到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通过研究这些分子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我们可以理解生物体内的许多生理功能。 Biochemistry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极为重要。理论上,它为我们揭示了生命起源、进化和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奥秘。实践上,它为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生物化学所揭示的分子机制和代谢途径不仅有助于我们治疗疾病,还能够开发新的药物和生物技术。此外,Biochemistry对农业和环境科学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研究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性,同时也有助于环境修复和废弃物处理。 Biochemistry的研究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生化分析、结构生物学和代谢组学等。其中,分子生物学提供了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工具。生化分析通过检测和分析生物分子的化学特性,揭示了它们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结构生物学则通过解析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为我们理解其功能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直观的视角。代谢组学则研究生物体内所有代谢产物的全套,通过分析其变化来揭示生理状态和疾病的相关机制。 总之,Biochemistry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生物体内化学过程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医学、农业和环境科学有着广泛的应用,还为药物研发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Biochemistry将为我们揭示生命的奥秘,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