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桥梁的"伴侣",高速公路同样面临着与服役环境密切交织的结构性病害挑战。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17.74万公里(不含港澳台)。然而伴随路网规模的持续扩张,重载交通下的养护压力与路面病害风险正持续攀升——早期建成路段中,各类典型病害及隐蔽性损伤更成为威胁路网安全的"隐形地雷"。
在日均千万车流的重载考验下,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正面临路面疲劳裂缝、车辙变形等结构性病害的高发态势,以及大规模路网养护需求与有限财政投入间的矛盾加剧。在保障道路畅通的前提下,建立基于以无人机桥梁检测、公路隧道AI病害识别与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智能养护体系,已成为延长道路服役年限的核心路径。今天,我们的核心目的是来给大家细讲一下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成因及相关检测评价分析。
一、高速公路路面检测评价分析
路面强度检测及评价分析
1、强度检测方法
提高路面强度是保证高速公路质量、优化高速公路安全系数的基本要求。目前路面强度检测的主要方法是回弹法和钻芯法,通过技术分析得出,当路基保护层的厚度超过20mm 且混凝土块直径为4~6mm 时,回弹值较低,为避免回弹值对路面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需根据图纸或采用路基保护层测定仪来精确定位保护层内直径较大的混凝土块位置,因此回弹法在强度检测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从检测精度的角度来看,静荷载检测法具有突出的优势,被广泛用于路面的抗压强度和质量缺陷测试。多数情况下可通过对静载荷检测方法进行适当变形,以确定高速公路路面的承载力大小。通过相关测试,以S=(0.004-0.01)b这一标准对静载荷大小进行计算,并以计算结果作为高速公路路面承载力的额定值。为解决常规静载荷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应选用校正快压法进行测验。
在进行检测时,以1h 为间隔,对载荷进行加压,总加压量应大于额定载荷值的两倍。当加压量等于额定荷载时,对其进行检测,并将该测量值和预测值的比值作为修正系数,并以此为基础修正各阶段的载荷值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校正快压法进行静载荷检测时,需综合考虑载荷板尺寸及加压强度,降低其对复合地基的影响,同时由于该方法无法准确判断路面下半结构的质量及均匀程度,因此在进行高速公路路面检测时,需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其他检测方案,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 评价方法
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通常利用路面结构强度指数对高速公路的路面强度进行评价,其参考标准为:
式(1)~(4)中:SSL为路面结构强度系数,其值为路面设计弯沉与实际弯沉比为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A1为公路等级系数;A2为面层类型系数;A3为路面结构类型系数;γ为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平均年增长率(%);N1为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τ为结构系数;a0通常取15.71(mm);a1取5.19(mm)。
PSSI评价标准的取值范围为0~100,取值越低,表示高速公路路面强度越弱,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评价标准
相关部门根据路面强度指数PSSI的评价结果,确定高速公路路面的强度等级,并分析路面病害成因,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高速公路路面病害处理工作,保证病害处理措施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高速公路路面耐久性检测及评价分析
1、检测方法
在高速公路路面耐久的检测过程中,可使用无人机进行初筛检测,通过AI图像筛选仔细观察路面是否有裂纹、碎屑、路障、锈蚀扩展等。其中,裂纹是最常见的高速公路路面损坏形式。检测人员应记录裂缝的宽度、长度、深度和表面状况,裂纹的宽度通常用裂纹点样仪测量。
裂缝深度以典型裂缝中的抽检测量结果为标准,利用超声波采样,对路面上存在的典型裂纹进行随机检查。同时检测人员须注意观察路面裂纹是否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增强裂纹,并判断裂纹的位置是否为高应力位置,对裂纹出现原因进行定性分析,详细记录检测结果,并对路面损坏部位进行拍摄记录,以备日后检查。
通过抽芯检测法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高速公路路面内部结构的损坏程度。利用钻探取土法,通过工程钻机进行钻土取芯操作,将芯样取出,通过观察芯样的具体情况,判断路面结构的水泥使用量,并观察混凝土结构是否存在固结现象,以对高速公路路面的损坏程度进行有效分析。同时对部分芯样进行定期养护,检测不同成桩时间的芯样强度。
为节省检测时间,提高检测精度,在进行抽芯操作后,在钻孔处灌入水泥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路面混凝土结构的强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抽芯检测时,应注意路面的开裂情况,如果路面开裂情况严重,在进行钻孔取芯操作时,会对路面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坏,因此在进行抽芯检测时,必须做好芯样的后期养护工作。
2、评价方法
高速公路路面耐久评价一般通过路面损坏率DR以及路况指数PCI对高速公路耐久性能进行科学评价,其中路面损坏率DR的计算公式为:
路况指数PCI的计算公式为:
式(5)~(6)中:D为路面折合破损面积之和;Wi为检测路面中不同路面灾害的占比;Aij为检测路面的损坏面积;A为检测路面的面积;a0取15.0(m2);a1取0.412(m2)。PCI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路况指数PCI评价标准
通过分析路面损坏率(DR)与路况指数(PCI),可以对高速公路的路面耐久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同时根据路面灾害占比,有针对性地制定病害防治措施,以提高路面耐久性能,保证高速公路的运输质量。
二、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成因及处理措施
高速公路路面常见病害种类及成因
统计数据显示,车辙(35%)和坑槽(28%)是最常见病害,其次为透水(20%)和裂缝(10%)。这些病害的形成通常与交通荷载(尤其重载车辆)、气候条件(温度变化、降水)、材料性能(沥青老化、集料质量)及施工质量(压实度不足、排水设计缺陷)密切相关[1]。
1、裂缝类病害
病害成因:
纵向裂缝:与路面中线平行,常见于路基加宽处或压实不足路段,成因包括路基下沉、土体滑移或基层收缩。
横向裂缝:与路面中线垂直,多由温度变化导致沥青层或半刚性基层收缩引起,常见于硬路肩区域。
网状裂缝/龟裂:交错分布的细密裂缝,主要因沥青老化、水损害或反复荷载作用导致结构层疲劳。
反射裂缝:基层裂缝向上反射至面层,常见于半刚性基层路段。
治理方式:
灌缝法:清理裂缝后填充热沥青或专用密封胶,防止水渗入。
贴缝带/抗裂贴:对较宽裂缝使用自粘式材料覆盖。
反射裂缝处理:需铣刨面层并加固基层,避免复发。
2、变形类病害
病害成因:
车辙:由重载车辆反复碾压,高温下沥青混合料塑性流动变形,或基层强度不足引起导致,占比最高(约35%),分为结构性(基层变形)和磨损性(材料软化)两种类型。
沉陷:路基土质不良、施工压实不足、地下水位变化或超载,导致局部或大面积下陷
隆起/拥包:路面局部凸起,多因混合料含油量过高、基层强度不足或水平推力作用(如弯道处)。
波浪变形:规则或不规则起伏,与材料抗变形能力差或施工压实不均有关。
治理方式:
沉陷治理:填土加固路基,注浆稳定基层,再修复面层。严重沉陷需开挖至路基,换填水稳性好的材料(如水泥稳定碎石)。
车辙维修:铣刨车辙部位,喷洒粘层沥青后重新铺筑高抗车辙沥青混合料。若基层不稳,需先处理基层(如注浆加固)。
拥包维修:人工或机械挖除不平整的路面,清理坑面内部的碎屑,再使用热沥青混合料进行重新摊铺碾压。
- 松散与剥落类病害
病害成因
松散:集料与沥青粘结失效,成因包括酸性石料使用、沥青用量不足或低温施工导致密实度不足。
剥落:表层或深层材料脱落,常由水损害或材料老化引起。
坑槽:局部材料缺失形成凹陷,多因水渗入结构层导致剥离,或施工质量缺陷(如杂质混入混合料)。
治理方式
坑槽与松散修补
冷补法:应急修补时使用冷补料临时填充。
热补法:彻底挖除松散层,分层回填热拌沥青混合料并压实。
深度坑槽需处理基层,并做好防水层。
剥落:剥落区域需清除松散层并喷洒粘层沥青后重铺
- 其他病害
病害成因:
翻浆:因排水不畅(如边沟过浅)、冻融循环或基层软化导致。
泛油:沥青用量过多、高温下沥青上浮或材料质量问题。
唧浆:水渗入基层后,在车辆荷载下形成泥浆从裂缝挤出。
治理方式
翻浆与唧浆处理:改善排水系统(如加深边沟、设置盲沟)。压浆加固基层,填补裂缝防止水渗入。
泛油修复:铣刨泛油层,重新铺筑含油量适中的混合料
5、预防性措施
设计阶段:加强水稳定性设计,采用抗裂基层。
材料优化:使用高粘度沥青、改性剂或纤维增强混合料抗车辙。
智能养护:引入自动化检测技术(如激光测量、无人机桥梁检测、AI图像识别)及时发现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并且相关单位也越来越重视高速公路的性能检测与病害处理工作。站在新基建与数字化转型的交叉口,高速公路养护正在经历从"被动抢险"到"智慧把脉"的深刻变革。未来,通过构建无人机检测、AI巡检、北斗监测、大数据决策的立体防护网,我们不仅能精准捕捉每一道裂缝的病理特征,更能为2.6万公里服役超15年的"高龄路段"开具个性化养护处方。关于检测技术/职业发展/行业趋势,您有哪些想深入了解的?欢迎您在文章下方留言,我们将精选典型问题,为大家一一解答。
参考文献:
[1]浅谈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整治. 钟永麟等.[2015-04-08]
*免责声明
本文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