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目录
第一章 师生语言互动中文文献阅读整理
文章目录
前言
对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进行分析。主要明确的内容是语言是什么?对应于教师语言表达的不同方面,应该从几个内容层次上进行分析。
提示:以下是本篇文章正文内容,下面案例可供参考
一、语言是什么?
对于语言的定义,词典中将语言的功能定义为“communication of ideas or feelings”。因此,语言的核心功能是交流思想和感情
二、教学语言分析
1.弗兰德斯分析法
弗兰德斯对教师进行观察,提出了课堂教学语言的“三分之二”原则:即课堂教学中有三分之二的行为是语言,在教学语言中有三分之二是教师的语言,在教师的语言中有三分之二是通过讲解、命令或指示、批评学生来发表观点的。在优质课中,教师的语言比例约占教学语言的50%-60%,其中,讲解、指令和批评等约占教师语言的40%。而提问、接纳和利用学生想法
2.等级指标法
等级指标分为四个一级指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分析是当今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
3.协商互动分类
其来源于Boulima(1999)对Sinclair 和Count hard的课堂话语分析系统(FLIAS)。调整为协商互动和非协商互动。
非协商互动为:发问-回答-反馈(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
协商互动:打破IRF互动模式的为协商互动。
协商互动分类:意义协商、形式协商、内容协商,意义协商和形式协商属于会话流的旁支序列(side-sequence),他们不产生新的信息,而是会话双方设法解决交际中的语义或语法问题。内容协商属于会话主流。它促使交流双方提供更多的信息,对交际内容本身的推进。
协商发起方式:理解核查、确认核查、澄清请求、追加问题、诱导、修正、引发修正、提供线索。
4.课堂教学质量分析
国际上,TIMSS(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项目)及学习者视角研究(LPS)
S-T分析是用于评价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是评价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课堂互动结构模式理论框架
《课堂互动的结构模式研究:会话分析和语言社会化的融合视角》一文融合会话分析和语言社会化两种视角,提出包含层次结构模式和线性结构模式的课堂互动结构模式理论框架。
6.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框架
《基于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的数学课例比较研究及启示 ——以“圆的周长”两节同课异构课为例》一文中从教师语言用时比例、师生语言互动频率,教师的预设语言和生成语言的特点、教师提问形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曹一鸣的分析框架,将教师行为分成了教师预设行为和教师生成行为,学生行为分为学生主动行为和学生被动行为,共36类。
顾泠沅的课堂分类量表。
傅维利、张恬恬曾经在互动类型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将师生互动类型划分为师权型师生互动、生权型师生互动和平等型师生互动.
三、一些较有意思的研究点
1.协商
“协商”在SLA研究中是指学习者与其对话者为客服交际障碍而做出的各种会话调整或修饰,它直接影响目的语输入和输出的质与量。
2.互动假说
Long于1983年提出,1996年修订其互动假说。
互动假说理论,从认知语言学和社会心理语言学角度就其三大要点:语言输入、对话式互动(意义协商)及语言输出,进行了全面解析。
3.师生互动情感变化
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内控、深刻、自觉发展的。教师应尊重他们,倾听他们的语言、感受他们的情感变化,在教学活动上给予他们适当的情绪调适,与他们形成良好互动。
师生互动要关注的是互动的量,包括形式即问答式、讨论式、互补式和覆盖面:一对一还是一对多。理论上应该多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其次是互动的质:教师大多数作为互动的发起者,能够根据课堂环境和各要素选择合适的话语方式,其需要一定的教育智慧。
4.场域
场域是社会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基本观点是,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场域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的界限位于场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
“课堂场域是教学语言的居所“
5.对于语言的另一种解释
语言是一种符号,象征着历史记忆存续;语言是一种工具,构筑着交际交换框架;语言是一个系统,凝结着民族文化传统。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根本目的是用来交际的,这种交际包括同种文化的交际、跨文化的交际等。
完备的自然说,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调为建构材料、以语法为建构规则的较为完整的符号体系
6.语言决定论
语言决定论是说语言的结构与形式规定与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规范。
7.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是指语言提供了某种概念的分类,这种分类对持该语言的人如何认识世界的信息编码方式和知识存储方式必然产生影响。
8.情感渗透
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作为一种特殊的信号传承方式,语言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再一定意义上更是一种青草陶冶和意志培养的过程。在不断完善的语言认知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情感渗透在语言教学中的有效性价值。
情感渗透下互动性语言教学的实现原则:1,主导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交互性原则;4.情感的理性渗透原则
9.录像课分析用于教学质量评价
1.更好地发挥检测与评价的教学改进功能
2.对教学进行比较研究,逐步发现教学变化的规律 通过积累大量真实课例,总结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特点,发现高效教学的一般规律。
3.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数据库,为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提供案例支持。
10.语言的分类
1.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支付索绪尔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语言(langue)、言语(parole)和言语行为(langage)三个层面。索绪尔认为,每个人的言语行为的性质是多方面的,涉及多个领域。语言的特性即是物理的、又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既有其自然生理属性,又有其社会属性。
2.形式语言学创始人乔姆斯基将语言区分为两个层面: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的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
3.李葆嘉提出,当代语言学已经凸显”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的二分互补格局,语言技术包括语言文本处理技术和语言系统模拟技术。
11.界面研究:两个平面互动
有关语言不同层面的互动关系研究,称为”界面“研究。
12.课堂互动及互动语言的模式
互动结构隐藏着交际者的认知结构、有效的课堂互动结构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认知发展。会话分析视角能够探究微观互动结构。
1.师生互动(Interactive between Teacher & Student):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答或者习题演练等多种方式,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诱发问题意识。
2.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包括双人互动、小组互动、组间互动、团队互动
3.师师互动
4.人机互动
13.师生语言互动(teacher-student classroom interaction)中的师生关系模式
在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交流过程中,师生之间或主次、或对等、或相辅相成的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语言互动的模式和质量。
1.Simich-Dudgen提出了“教师控制课堂”的结论,教师的提问、解释或评论占课堂话语的大部分比例,教师决定大部分课堂讨论内容和讨论中的发言顺序,学生的回答正误和优劣由教师来评判。
2.Tannen提出只依据对话双方的语言策略(如沉默、提问、主讲等),不足以判断是否一方处于主宰地位而另一方处在随从地位,如一位教师讲课,提问问题之后,全班沉默,再次提问还是沉默,那么此时也许是教师处在弱势地位。
3.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互动模式,以学生主持课题讨论,其也可能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而导致出现问题。
14.交流语言认知理论
交流语言认知是交流认知的典型代表,语言是交流互动中的交流媒介。
交流以口头语言为特征,是人际互动中认知和行为协调过程的核心媒介,这决定了交流语言加工过程和个体自我语言认知过程的不同:交流语言加工是以交流参与者的知识经验、意图期望和共同交流信念为基础;受到交流情境中多种信息线索的综合影响(教学环境下师生语言互动交流亦是如此。)
交流是参与者间的语言互动,至少包含两个不同知识背景、经历经验的交流着,通过语言争辩过程,取得对交流对象和任务的一致性解释,即共享性观点。
15.教学语言的显性与隐性
主要针对于教师讲课时的显性与隐性语言、学生的显性语言和隐性语言、教学语言的显性互动和隐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