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C和MVP

## 架构

    *
b/s架构:

    *
mvc:设计思想                  mvc与23种设计模式没有任何关系

    *
        * M:model javaBean domain
        * V:view xml view adapter
        * C:Ctroller Activity Fragment

    * mvp:设计思想  (了解)

    *
        * M:model
        * V:View
        * P:Presenter

    *
四层架构:自我总结

    *
        * 数据提供层-->dataProvider:提供数据
        *

        * 数据持久层-->data persistent-->sqlite ,sp,file
        * 业务逻辑层-->servcie logic     进公司看不明白代码就在这一层次
        * ui展现层


去公司拿到代码如何看?
1 数据提供层
   ①网络请求怎么做的(okhttp,volley,httputils)
   ②json如何解析的(Gson  Fastjson)
   ③图片加载(volley,imageloader)
2 数据持久层
①sqlite数据库或者本地sp,file缓存

3 ui展现层
①具体页面分析

4 业务逻辑层:简单业务逻辑
①登录,注册为主


    *

    * 数据存储到哪里?     Db   服务器数据返回的形式是啥?jsonString   

DB文件如何变成JsonString??胡扯

Web管理系统是运行在浏览器的管理系统
web程序无法直接操作文件,所以需要web管理系统Servier来操作数据库
笔记JAVA  --  jdbc   操作DB数据库


MVC
MVC全名是Model View Controller ,是模型 (model)-视图(view) -控制器 (controller)的缩写,一种软件设计典范,用一种业务逻辑、数据、界面显示分离的方法组织代码,将业务逻辑聚集到一个部件里面,在改进和个性化定制界面及用户交互的同时,不需要重新编写业务逻辑。 MVC被独特的发展起来用于映射传统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在一个逻辑的图形化用户界面的结构中。
    (控制器Controller)- 负责转发请求,对请求进行处理。
    (视图View) - 界面设计人员进行图形界面设计。
    (模型Model) - 程序员编写程序应有的功能(实现算法等等)、数据库专家进行数据管理和数据库设计(可以实现具体的功能)。

模型(Model) “数据模型”(Model)用于封装与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相关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处理方法。“模型”有对数据直接访问的权力,例如对数据库的访问。
“模型”不依赖“视图”和“控制器”,也就是说,模型不关心它会被如何显示或是如何被操作。但是模型中数据的变化一般会通过一种刷新机制被公布。
为了实现这种机制,那些用于监视此模型的视图必须事先在此模型上注册,从而,视图可以了解在数据模型上发生的改变。(比较:观察者模式)

视图(View) 视图层能够实现数据有目的的显示。在视图中一般没有程序上的逻辑。为了实现视图上的刷新功能,视图需要访问它监视的数据模型(Model),因此应该事先在被它监视的数据那里注册。

控制器(Controller) 控制器起到不同层面间的组织作用,用于控制应用程序的流程。它处理事件并作出响应。“事件”包括用户的行为和数据模型上的改变。

MVP
MVP 是从经典的模式MVC演变而来,它们的基本思想有相通的地方:
Controller(控制器)/Presenter(主持人、协调者)负责逻辑的处理,Model提供    数据,View负责显示

作为一种新的模式,MVP与MVC有着一个重大的区别:在MVP中View并不直接使用Model,它们之间的通信是通过Presenter (MVC中的Controller)来进行的,所有的交互都发生在Presenter内部,而在MVC中View会从直接Model中读取数据而不是通过 Controller。

在MVC里,View是可以直接访问Model的,从而,View里会包含Model信息,不可避免的还要包括一些业务逻辑。 所以,在MVC模型里,Model不依赖于View,但是View是依赖于Model的。不仅如此,因为有一些业务逻辑在View里实现了,导致要更改View也是比较困难的,至少那些业务逻辑是无法重用的。

在MVP里,Presenter完全把Model和View进行了分离,主要的程序逻辑在Presenter里实现。而且,Presenter与具体的View是没有直接关联的,而是通过定义好的接口进行交互,从而使得在变更View时候可以保持Presenter的不变,即重用!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编写测试用的View,模拟用户的各种操作,从而实现对Presenter的测试,而不需要使用自动化的测试工具。
我们甚至可以在Model和View都没有完成时候,就可以通过编写Mock Object(即实现了Model和View的接口,但没有具体的内容的)来测试Presenter的逻辑。 在MVP里,应用程序的逻辑主要在Presenter来实现,其中的View是很薄的一层。因此就有人提出了Presenter First的设计模式,就是根据User Story来首先设计和开发Presenter。在这个过程中,View是很简单的,能够把信息显示清楚就可以了。在后面,根据需要再随便更改View,而对Presenter没有任何的影响了。 如果要实现的UI比较复杂,而且相关的显示逻辑还跟Model有关系,就可以在View和Presenter之间放置一个Adapter。由这个 Adapter来访问Model和View,避免两者之间的关联。而同时,因为Adapter实现了View的接口,从而可以保证与Presenter之间接口的不变。这样就可以保证View和Presenter之间接口的简洁,又不失去UI的灵活性。 在MVP模式里,View只应该有简单的Set/Get的方法,用户输入和设置界面显示的内容,除此就不应该有更多的内容,绝不容许直接访问Model,这就是与MVC很大的不同之处。


MVP的优点:
1、模型与视图完全分离,我们可以修改视图而不影响模型
2、可以更高效地使用模型,因为所有的交互都发生在一个地方——Presenter内部
3、我们可以将一个Presenter用于多个视图,而不需要改变Presenter的逻辑。这个特性非常的有用,因为视图的变化总是比模型的变化频繁。
4、如果我们把逻辑放在Presenter中,那么我们就可以脱离用户接口来测试这些逻辑(单元测试)

MVP代码举例:
模拟一个需求:首先我们要进入一个 Splash界面, Splash界面中,有一个
ProgressBar控件和TextView控件,我们判断它是否有网络连接,如果有的话就隐藏  ProgressBar和TextView,跳转到MainActivity如果没有网络的话则显示ProgressBar和TextView,TextView则提示用户No internet。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需求,我们看看如何用MVP模式做这个需求:


M层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ConnectionStatus {
  boolean isOnline();
}

M层实现:
import com.manning.androidhacks.hack020.presenter.model.IConnectionStatus;
public class ConnectionStatus implements IConnectionStatus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sOnline() {
       return true; // 这里应该检测是否联网,此处先简单的return true代替
  }
}
V层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SplashView {
  void showProgress();
  void hideProgress();
  void showNoInetErrorMsg();
  void moveToMainView();
}

V层实现:

public class Splash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implements ISplashView {

  private TextView mTextView;
  private ProgressBar mProgressBar;
  private SplashPresenter mPresenter ; // P层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splash);

    mPresenter = new SplashPresenter(this);  // 设置ISplashView 给P层

    mTextView = (TextView) findViewById(R.id.splash_text);
    mProgressBar = (ProgressBar) findViewById(R.id.splash_progress_bar);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Resume() {
    super.onResume();
    mPresenter.didFinishLoading();  // 通过P层间接调用M层
  }

  public void showProgress() {
    mProgressBar.setVisibility(View.VISIBLE);
  }

  public void hideProgress() {
    mProgressBar.setVisibility(View.INVISIBLE);
  }

  public void showNoInetErrorMsg() {
    mTextView.setText("No internet");
  }

  @Override
  public void moveToMainView() {
    startActivity(new Intent(this, MainActivity.class));
  }
}

P层实现:

public class SplashPresenter {
    private IConnectionStatus  connectionStatus;
    private ISplashView splashView;

    public SplashPresenter(ISplashView  splashView){
        this.splashView = splashView;
        connectionStatus = new ConnectionStatus (this);
    }

    public void didFinishLoading() {
        if (connectionStatus.isOnline) {
            splashView.hideProgress(); // 有网,则隐藏ProgressBar
            splashView.moveToMainView(); // 跳转到主页面
        } else {
            splashView.showProgress(); // 没网,展示Progressbar
            splashView.showNoInetErrorMsg(); // 设置错误信息
        }
    }
}

android鼓励弱耦合和组件的重用,在android中MVC的具体体现如下:

1.    视图层(view):一般采用xml文件进行界面的描述,使用的时候可以非常方便的引入,将展示给用户看的布局界面从代码中分离出去。

2.    控制层(controller):android的控制层的重任通常落在了众多的Activity的肩上,这句话也就暗含了不要在Activity中写代码,要通过Activity交割到model业务逻辑层处理,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android中的Activity的响应时间是5s,如果耗时的操作放在这里,程序就很容易导致ANR异常。

3.    模型层(model):对数据库的操作、对网络等的操作都应该在model里面处理,所有的业务逻辑相关都应放到该层中。业务逻辑执行结束后,model层将执行结果传递给controller,由controller将结果反馈到view层上,从而反馈给用户。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