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架构模式MVC,MVP,MVVM(2)

玩转Android之MVVM开发模式实战,炫酷的DataBinding- https://blog.csdn.net/u012702547/article/details/52077515

Android应用架构前世今生- http://blog.csdn.net/dev_csdn/article/details/79032412

MVC、MVP、MVVM的示例-https://github.com/KidSea/CasualProject

-- 三个架构模式:
MVC:Model-View-Controller,经典模式,很容易理解,主要缺点有两个:
View对Model的依赖,会导致View也包含了业务逻辑;
Controller会变得很厚很复杂。
MVP:Model-View-Presenter,MVC的一个演变模式,将Controller换成了Presenter,主要为了解决上述第一个缺点,将View和Model解耦,不过第二个缺点依然没有解决。
MVVM:Model-View-ViewModel,是对MVP的一个优化模式,采用了双向绑定:View的变动,自动反映在ViewModel,反之亦然。
技术选型,决策关键不在于每种技术方案的优劣如何,而在于你团队的水平、资源的多寡,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你们当前阶段的架构方案。当团队拓展了,资源也充足了,肯定也是需要再重构的,到时再思考其他更合适更优秀的方案。

 

Android-MVC MVP MVVM架构-Data Binding的使用--http://blog.csdn.net/johnny901114/article/details/50706329

浅谈MVP实现Android应用层开发-http://blog.csdn.net/yanbober/article/details/45645115
  MVC -> MVP -> MVVM 这几个软件设计模式是一步步演化发展的,MVVM 是从 MVP 的进一步发展与规范,MVP 隔离了 M 与 V 的直接联系后,靠 Presenter 来中转,所以使用 MVP 时 P 是直接调用 View 的接口来实现对视图的操作的,这个 View 接口的东西一般来说是 showData、showLoading...M 与 V是隔离了,方便测试了,但代码还不够优雅简洁啊,所以 MVVM 就弥补了这些缺陷。在 MVVM 中就出现的 Data Binding 这个概念,意思就是 View 接口的 showData 这些实现方法可以不写了,通过 Binding 来实现。
  一个app从0开发一般都是基于MVC的,Activity、Fragment相当于C (Controller), 布局相当于V(View), 数据层相当于M(Model).
  随着业务的增长,Controller里的代码会越来越臃肿,因为它不只要负责业务逻辑,还要控制View的展示。也就是说Activity、Fragment杂糅了Controller和View,耦合变大。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MVC。
  编写代码基本的过程是这样的,在Activity、Fragment中初始化Views,然后拉取数据,成功后把数据填充到View里。
Activity、Fragment相当于C (Controller), 布局相当于V(View), 数据层相当于M(Model).
MVP把视图层抽象到View接口,逻辑层抽象到Presenter接口,提到了代码的可读性。降低了视图逻辑和业务逻辑的耦合。
Android的四个基本概念(线程通信和GLSurfaceView)--http://blog.csdn.net/lpjishu/article/details/52573356

MVC中,C持有M与V的对象,并且V可以与M进行交互;MVP中,P持有V层的对象,V与M不进行交互、解耦成功。

浅谈 MVP in Android-> http://blog.csdn.net/lmj623565791/article/details/46596109

MVP是一种使用广泛的基础架构模式,使用基于事件驱动的应用框架。MVP从更早的MVC框架演变过来的一种框架,与MVC有一定的相似性。MVP框架由3部分组成:View负责显示,Presenter负责逻辑处理,Model提供数据。MVP与MVC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控制层上,在MVP框架中,View与Model并不直接交互,所有的交互放在Presenter中;而在MVC里,View与Model会直接产生一定的交互。MVP的Presenter是框架的控制者,承担了大量的逻辑操作,而MVC的Controller更多时候承担一种转发的作用。因此在App中引入MVP的原因,是为了将此前在Activty中包含的大量逻辑操作放到控制层中,避免Activity的臃肿。MVP的变种有很多,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Passive View模式,即被动视图。在这种模式下,整个框架内部模块之间的逻辑操作均由Presenter控制,View仅仅是整个操作的汇报者和结果接收者,Model根据Presenter的单向调用返回数据(图片来自网络)。并且MVP模式使得View与Model的耦合性更低,降低了Presenter对View的依赖,实现了关注点分离的初衷,方便开发人员的编码和测试工作。

 

 模型层(Model)中的整体代码量是最大的,一般由大量的Package组成,针对这部分需要做的就是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做好模块的划分,进行接口隔离,在内部进行分层。

        强化Presenter的作用,将所有逻辑操作都放在Presenter内也容易造成Presenter内的代码量过大,对于这点,我的方法是在UI层和Presenter之间设置中介者Mediator,将例如数据校验、组装在内的轻量级逻辑操作放在Mediator中;在Presenter和Model之间使用代理Proxy;通过上述两者分担一部分Presenter的逻辑操作,但整体框架的控制权还是在Presenter手中。Mediator和Proxy不是必须的,只在Presenter负担过大时才建议使用。MVP最终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AOP把软件系统分为两个部分:核心关注点和横切关注点。业务处理的主要流程是核心关注点,与之关系不大的部分是横切关注点。横切关注点的一个特点是,他们经常发生在核心关注点的多处,而各处都基本相似。AOP的作用在于分离系统中的各种关注点,将核心关注点和横切关注点分离开来。在Android App中,哪些是我们需要的横切关注点?个人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Http, SharedPreferences, Json, Xml, File, Device, System, Log, 格式转换等。Android App的需求差别很大,不同的需求横切关注点必然是不一样的。一般的App工程中应该有一个Util Package来存放相关的切面操作,在项目多了之后可以将其中使用较多的Util封装为一个Jar包供工程调用。

 

> 一个典型的人机交互应用具有三个主要的关注点,即数据在可视化界面上的呈现、UI处理逻辑(用于处理用户交互式操作的逻辑)和业务逻辑。对于自治视图模式来说,它实际上这三种混合在一起,势必会带来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业务逻辑是与UI无关的,应该最大限度地被重用。由于业务逻辑定义在自治视图中,相当于完全与视图本身绑定在一起。如果我们能够将UI的行为抽象出来,基于抽象化UI的处理逻辑也是可以被共享的,定义在自治视图的UI处理逻辑完全丧失了重用的可能。

  其次,业务逻辑具有最强的稳定性,UI处理逻辑次之,而可视化界面上的呈现最差,比如我们经常会为了更好的呈现效果来调整HTML。将具有不同稳定性的元素融为一体,具有最差稳定性的元素决定了整体的稳定性,这是“短板理论”在软件设计中的体现。

  再次,任何涉及到UI的组件都不易测试。UI是呈现给人看的,并且用于与人进行交互,用机器来模拟活生生的人来对组件实施自动化测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治视图严重损害了组件的可测试性。

  为了解决自治视图导致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用采用关注点分离(SoC, Seperation of Concerns)的方针将可视化界面呈现、UI处理逻辑和业务逻辑三者分离出来,并且采用采用合理的交互方式将它们之间的影响降到最低。由于将三者“分而治之”,自然也使UI逻辑和业务逻辑编程的容易被测试的组件,使测试驱动设计与开发变成了可能。这里用于进行关注点分离的模式就是MVC。

 

MVC体现了关注点分离这一基本的设计方针,它将构成一个人机交互应用涉及到的功能分为Model、Controller和View三部分,三者各自具有的基本职责或者功能范围如下:

  • Model:是对应用状态和业务功能的封装,可以看成是同时包含数据和行为的领域模型(Domain Model)。Model接受Controller的请求执行相应的业务功能,并在状态改变的时候通知View。(网络请求、数据处理及数据存储等)
  • View:实现可视化界面的呈现,捕捉最终用户的交互操作(比如鼠标和键盘操作)。
  • Controller:View捕获到用户交互操作后会直接转发给Controller,后者完成相应的UI逻辑。如果需要涉及业务功能的调用,Controller会直接调用Model。在完成UI处理之后,Controller会根据需要控制原View或者创建新的View对用户交互操作予以响应。

从消息交换模式的角度来讲,Model针对View的状态通知和View针对Controller的用户交互通知都是单向的,我们推荐采用事件机制来实现这两种类型的通知。从设计模式的角度来讲就是采用观察者(Observer)模式通过注册/订阅的方式来实现它们,即View作为Model的观察者通过注册相应的事件来检测状态的改变,而Controller作为View的观察者通过注册相应的事件来处理用户的交互操作。

 

> MVC, MVP和MVVM都是用来解决界面呈现和逻辑代码分离而出现的模式。以前只是对它们有部分的了解,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对于一些里面的概念和区别也是一知半解。现在一边查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谈一下对于这三种模式思想的理解,以及它们的区别。欢迎各位高手拍砖。

 

阅读目录:

一. MVC, MVP, MVVM诞生的需求?

二. 一段典型的耦合代码

三. MVC模式

     3.1 主动MVC

     3.2 被动MVC

     3.3 Web应用中的MVC框架

     3.4 MVC总结

一,MVC, MVP, MVVM诞生的需求?

软件中最核心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 是的,是数据。我们写的所有代码,都是围绕数据的。
围绕着数据的产生、修改等变化,出现了业务逻辑。
围绕着数据的显示,出现了不同的界面技术。 

没有很好设计的代码,常常就会出现数据层(持久层)和业务逻辑层还有界面代码耦合的情况。

ORM等框架,解耦合了业务逻辑和数据之间的耦合,业务逻辑不再关心底层数据如何存储和读取。所有数据呈现给业务逻辑层的就是一个个的对象。
而MVC, MVP, MMVM用来解决业务逻辑和视图之间的耦合。

二,一段典型的耦合代码

复制代码

{

SqlDataAdapter adapter = new SqlDataAdapter("select * from Table1","server=.;database=db;uid=sa;pwd=password");

DataSet ds = new DataSet("ds1");

adapter.Fill(ds);

this.GridView1.DataSource = ds;

this.GridView1.DataBind();

}

复制代码

上面的这段代码中,既包含了数据访问,还包含的页面展示。当项目复杂程度更高,这种代码就会变得非常难以维护,层次也不清晰。

三,MVC模式

MVC全名是Model View Controller,是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的缩写。MVC开始是存在于桌面程序中的,M是指业务模型,V是指用户界面,C则是控制器,使用MVC的目的是将M和V的实现代码分离,从而使同一个程序可以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

3.1 主动MVC

MVC的理论思想对应的是主动MVC, 这里的主动的意思是,Model会主动通知View更新。而我们使用MVC框架, Struts, asp.net mvc等都不是主动MVC(视图的更新都是通过Controller完成的)

-- Android鼓励弱耦合和组件的重用,在Android中MVC的具体体现如下:
  1) 视图层(View):一般采用XML文件进行界面的描述,使用的时候可以非常方便的引入,当然,如何你对Android了解的比较的多了话,就一定可以想到在Android中也可以使用JavaScript+HTML等的方式作为View层,当然这里需要进行Java和JavaScript之间的通信,幸运的是,Android提供了它们之间非常方便的通信实现。
  2) 控制层(Controller):Android的控制层的重任通常落在了众多的Acitvity的肩上,这句话也就暗含了不要在Acitivity中写代码,要通过Activity交割Model业务逻辑层处理,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Android中的Acitivity的响应时间是5s,如果耗时的操作放在这里,程序就很容易被回收掉。
  3) 模型层(Model):对数据库的操作、对网络等的操作都应该在Model里面处理,当然对业务计算等操作也是必须放在的该层的。

Model

用于封装与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相关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处理方法。
模型中数据的变化一般会通过一种刷新机制被公布。为了实现这种机制,那些用于监视此模型的视图必须事先在此模型上注册,从而,视图可以了解在数据模型上发生的改变。

View

视图层负责数据的展示。
在视图中一般没有程序上的逻辑。为了实现视图上的刷新功能,视图需要访问它监视的数据模型(Model),因此应该事先在被它监视的数据那里订阅Model的事件。

Controller

控制器是M和V之间的连接器,用于控制应用程序的流程。它处理事件并作出响应。“事件”包括用户的行为和数据模型上的改变。

 

image

 

3.2 被动MVC

下图是被动MVC中的流程,和主动MVC不同之处是, View没有订阅Model数据变化的事件,等待Model来通知需要根据新的数据来更新View.被动MVC中,Controller负责通知View, 有数据变化,需要更新视图。

image

 

被动MVC 中,与主动MVC的区别在于: 
1、M模型对V视图和C控制器一无所知,它仅仅是被它们使用 
2、控制器使用视图,并通知它更新数据显示 
3、视图仅仅是在控制器通知它去模型取数据的时候它才这么做(视图并不会订阅或监视模型的更新) 

3.3. Web应用中的MVC框架

  Web中的MVC框架都是被动MVC模式,因为web应用中, 由于http是基于请求和响应方式协同工作的,因此当服务器端的model(数据)发生变化时,它不会立即更新客户端的view,只有客户端重新请求或刷新页面时才更新.

下图是典型的MVC框架中的MVC一个请求流程。

image

3.4 MVC总结

MVC优点

  • 由于MVC很好的分离了视图层和业务层,所以它具有以下优点
  • 耦合性低
  • 开发速度快
  • 可维护性高
  • 没有控件的概念,对html没有封装,易于理解
  • 和其它平台(java, php)等更加相似。便于人才获取

MVC使用的误区

1.把Model理解成实体类(Entity),在MVC中Model应该包含2部分功能,一部分是处理业务逻辑,一部分是提供View显示的数据
2.把业务逻辑全部放在Controller端

这两个误区本质上都是对Model的作用不明导致的。

Model在MVC架构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应该是业务逻辑真正的实现层。所以Model的实际上是Business Model(业务模型)。而Controller仅仅起一个“桥梁”作用,它负责把View的请求转发给Model,再负责把Model处理结束的消息通知View。Controller是用来解耦View和Model的,具体一点说,就是为了让UI与逻辑分离(界面与代码分离)。

引自http://www.techopedia.com/definition/27454/model-mvc-aspnet

Techopedia explains Model (MVC)

The Model is the part of MVC which implements the domain logic. In simple terms, this logic is used to handle the data        passed between the database and the user interface (UI).

The Model is known as domain object or domain entity. 
The domain objects are stored under the Models folder in ASP.NET. The domain model re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perspective for the data to be handled whereas a view model is required to produce the engine that generates the View.

This definition was written in the context of ASP.NET.

 

MVC的缺点

完美的MVC应用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有个Student Model, 关联StudentListView,  StudentEditView.
对于StudentListView, Student Model提供Student的集合数据来显示StudentListView
对于StudentEditView, Student Model提供单个Student数据来展示StudentEditView并且响应StudentEditView的保存操作。

但是这只是完美的情况,实际应用中,在ListView上,不单单显示Student的信息,可能还需要这个Student的历史成绩,家庭情况,  老师信息。而这些是Student Model不能提供的。
也许我们可以扩展Student Model, 将Student Model能够提供的信息扩展,包含成绩信息等,这本身也可以。但是,如果Student显示的View,这个需要只是需要额外的成绩信息,另一个View只是需要额外的家庭信息,Student Model是不是有些疲于奔命,你能知道还会有多少个差异化的View的需求? 而且让逻辑端代码这样不断的修改来适应View端,好吗?

由于MVC的设计思想是从Model出发,而没有考虑到View端的复杂性,这样导致的问题是Model难以符合复杂多变的View端变化。
相对这点,MVP和MVVM就要好得多。它们都独立出了Presenter 和ViewModel来对应每个View。

----------------------------------------------------------------------------(2)

上一篇得到大家的关注,非常感谢。一些朋友评论中,希望快点出下一篇。由于自己对于这些模式的理解也是有限,所以这一篇来得迟了一些。对于这些模式的比较,是结合自己的理解,一些地方不一定准确,但是只有亮出自己的观点,才能抛砖引玉不是? 欢迎各位拍砖。:)

阅读目录:

四. MVP模式

     4.1 MVP的思想

     4.2 UI界面接口化

     4.3 Presenter —— Model和View之间的桥梁

     4.4 MVP的代码结构和时序图

     4.5 MVP模式总结

五. MVVM模式

     5.1 MVVM模式的设计思想

     5.2 MVVM模式结构图

六. MVC, MVP和MVVM模式使用场景总结

四, MVP模式

MVP模式也是一种经典的界面模式。MVP中的M代表Model, V是View, P是Presenter。
下面例子中的完整代码,可以在这里下载:  WinformMVP源码
大家还可以比较园中Artech的这篇文章 谈谈关于MVP模式中V-P交互问题

4.1 MVP的思想

MVP模式在我看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隔离View的细节和复杂性的模式。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其它模式中V都代表的是UI界面, 是一个html页面,XAML文件或者winform界面。但是在MVP模式中的V代表的是一个接口,一个将UI界面提炼而抽象出来的接口。接口意味着任何实现了该接口的界面,都能够复用已有的Presenter和Model代码。

4.2 UI界面接口化

要很好的理解MVP, 就要有把UI界面接口化的能力。看下面的界面中,将红色标记的User Control抽象一下,就能得到下面的接口

image

public interface IUserAdd 
{ 
       event EventHandler UserAddEvent;
       string UserName { get; set; }
       string UserAge { get; set; }
}

界面中的2个输入框被抽象成了UserName和UserAge两个属性。Save按钮的点击事件,被抽象成了事件UserAddEvent。winform中实现该接口的代码如下:

public partial class UserAdd : UserControl, IUserAdd 
{ 
       public event EventHandler UserAddEvent; 
       public string UserName 
       { 
           set { this.txbName.Text = value; } 
           get { return this.txbName.Text; } 
       }

       public string UserAge 
       { 
           set { this.txbAge.Text = value; } 
           get { return this.txbAge.Text; } 
       }

       public UserAdd() 
       { 
           InitializeComponent(); 
       }

       private void btnAdd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if (UserAddEvent != null) UserAddEvent(this, e); 
       } 
   }

  下面拿UserAge属性来解释一下,UI界面接口化的魔力。当后端代码要获取界面上的年龄值,就只需要get属性, 要更新界面显示的时候,就只需要set属性。
这个时候,后端代码对于界面的操作,被抽象成了对于UserAge属性的操作了,也就是和具体的界面显示无关了。

4.3 Presenter —— Model和View之间的桥梁

上文提到的后端代码中,包含了P和M. M和MVC中一样,指的是逻辑代码。P则是Model和View之间的桥梁,负责将对应的Model和View组合到一起。

针对上面的IUserAdd, 对应的Presenter代码是:

复制代码

public class UserAddPresenter:IPresenter 
{ 
       private readonly IUser _model; 
       private readonly IUserAdd _view; 
       private readonly ApplicationFacade _facade = ApplicationFacade.Instance; //这里的facade是Presenter之间通信用的,详细可以看完整代码

      //Presenter构造函数中,将view和model作为参数传入

       public UserAddPresenter(IUser model, IUserAdd view) 
       { 
           _model = model; 
           _view = view; 
           WireUpViewEvents(); 
       }

       private void WireUpViewEvents() 
       { 
           _view.UserAddEvent += _view_UserAdd; 
       }

      //当view的UserAdd事件触发,取得UI中的数据,调用model逻辑处理,添加新用户。
     //同时发送User_ADDED消息到系统中(系统中其它UI部分接收消息,比如这里的DataGrid,它接收到User_ADDED之后,会刷新)
       private void _view_UserAd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var user = new User 
                      { 
                          Name = _view.UserName, 
                          Age = Convert.ToInt32(_view.UserAge) 
                      };
           _model.AddItem(user); 
           _facade.SendNotification(ApplicationFacade.USER_ADDED); 
       }
}

复制代码

4.4 MVP的代码结构和时序图

这里的MVP中的代码结构图和时序图,能够更好的帮助理解MVP模式

MVP-Structure

 

Picture2

4.5 MVP模式总结

在MVP里,Presenter完全把Model和View进行了分离,主要的程序逻辑在Presenter里实现。而且,Presenter与具体的 View是没有直接关联的,而是通过定义好的接口进行交互,从而使得在变更View时候可以保持Presenter的不变,即重用!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编写测试用的View,模拟用户的各种操作,从而实现对Presenter的测试 —— 而不需要使用自动化的测试工具。 我们甚至可以在Model和View都没有完成时候,就可以通过编写Mock Object(即实现了Model和View的接口,但没有具体的内容的)来测试Presenter的逻辑。

MVP的优势

1、模型与视图完全分离,我们可以修改视图而不影响模型 
2、可以更高效地使用模型,因为所有的交互都发生在一个地方——Presenter内部 
3、我们可以将一个Presener用于多个视图,而不需要改变Presenter的逻辑。这个特性非常的有用,因为视图的变化总是比模型的变化频繁。 
4、如果我们把逻辑放在Presenter中,那么我们就可以脱离用户界面来测试这些逻辑(单元测试)

五, MVVM模式

5.1 MVVM模式的设计思想

MVVM模式中,一个ViewModel和一个View匹配,它没有MVP中的IView接口,而是完全的和View绑定,所有View中的修改变化,都会自动更新到ViewModel中,同时ViewModel的任何变化也会自动同步到View上显示。

这种自动同步之所以能够的原因是ViewModel中的属性都实现了observable这样的接口,也就是说当使用属性的set的方法,都会同时触发属性修改的事件,使绑定的UI自动刷新。(在WPF中,这个observable接口是 INotifyPropertyChanged; 在knockoutjs中,是通过函数ko.observable() 和ko.observrableCollection()来实现的)

所以MVVM比MVP更升级一步,在MVP中,V是接口IView, 解决对于界面UI的耦合; 而MVVM干脆直接使用ViewModel和UI无缝结合, ViewModel直接就能代表UI. 但是MVVM做到这点是要依赖具体的平台和技术实现的,比如WPF和knockoutjs, 这也就是为什么ViewModel不需要实现接口的原因,因为对于具体平台和技术的依赖,本质上使用MVVM模式就是不能替换UI的使用平台的.

5.2 MVVM模式结构图

这里是MVVM模式的结构图,能够帮助更加容易的理解MVVM模式:

blog-mvvm

 

六, MVC, MVP和MVVM模式使用场景总结

由于在winform中无法像WPF一样,支持数据和界面的双向绑定以及事件的监控,所以,在winform中MVP是最佳选择。
WPF和html界面中使用Knockout,实现了observable, 所以使用MVVM.(应该说WPF就是为使用MVVM设计的)
在web应用中,由于http是基于请求和响应方式协同工作的, 无法一直保持连接状态,所以无法达到MVP中Presenter之间的消息传递和MVVM中的ViewModel和界面之间的绑定, 所以MVC是最佳的选择。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