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对象头:理解锁升级

一、简述

HotSpot虚拟机里,对象在堆内存中的存储布局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对象头(Header)、实例数据(Instance Data)和对齐填充(Padding)。

1️⃣【对象头】Java对象的对象头由 mark word 和 class pointer 两部分组成。

  1. 对象自身的运行时数据(MarkWord)。
    存储hashcodeGC分代年龄、锁类型标记、偏向锁线程 ID、CAS锁指向线程 LockRecord 的指针等,synchronized锁的机制与这个部分(markwork)密切相关,用 markword 中最低的三位代表锁的状态,其中一位是偏向锁位,另外两位是普通锁位。

  2. class pointer 存储对象的类型指针,该指针指向它的类元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应用的对象过多,使用 64 位的指针将浪费大量内存。64 位的 JVM 比 32 位的 JVM 多耗费 50% 的内存。
    现在使用的 64 位 JVM 会默认使用选项+UseCompressedOops开启指针压缩,将指针压缩至 32 位。

2️⃣【实例数据】对象真正存储的有效信息,即在程序代码里面所定义的各种类型的字段内容,无论是从父类继承下来的,还是在子类中定义的字段都必须记录起来。这部分的存储顺序会受到虚拟机分配策略参数(-XX:FieldsAllocationStyle参数)和字段在Java源码中定义顺序的影响。HotSpot虚拟机默认的分配顺序为longs/doubles、ints、shorts/chars、bytes/booleans、oops(OrdinaryObject Pointers)。从以上默认的分配策略中可以看到,相同宽度的字段总是被分配到一起存放,在满足这个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在父类中定义的变量会出现在子类之前。如果HotSpot虚拟机的+XX:CompactFields参数值为true(默认就为true),那子类之中较窄的变量也允许插入父类变量的空隙之中,以节省出一点点空间。

3️⃣【对齐填充】这并不是必然存在的,也没有特别的含义,它仅仅起着占位符的作用。由于HotSpot虚拟机的自动内存管理系统要求对象起始地址必须是8字节的整数倍,换句话说就是
任何对象的大小都必须是8字节的整数倍。对象头部分已经被精心设计成正好是8字节的倍数(1倍或者2倍),因此如果对象实例数据部分没有对齐的话,就需要通过对齐填充来补全。

位(bit)、字节(byte)、字符、编码

二、对象头存储内容

以 64 位操作系统为例,对象头存储内容图例。

1️⃣lock:锁状态标记位。该标记的值不同,整个 mark word 表示的含义不同。

2️⃣biased_lock:偏向锁标记。为 1 时表示对象启用偏向锁,为 0 时表示对象没有偏向锁。

3️⃣age:Java GC 标记位对象年龄。

4️⃣identity_hashcode:对象标识 Hash 值,采用延迟加载技术。当对象使用 HashCode() 计算后,并会将结果写到该对象头中。当对象被锁定时,该值会移动到线程 Monitor 中。

5️⃣thread:持有偏向锁的线程 ID 和其他信息。这个线程 ID 并不是 JVM 分配的线程 ID 号,和 Java Thread 中的 ID 是两个概念。

6️⃣epoch:偏向时间戳。

7️⃣ptr_to_lock_record:指向栈中锁记录的指针。

8️⃣ptr_to_heavyweight_monitor:指向线程 Monitor 的指针。

三、打印对象头

1️⃣maven依赖:0.16版本打印格式有所不同

<dependency>
  <groupId>org.openjdk.jol</groupId>
  <artifactId>jol-core</artifactId>
  <version>0.8</version>
</dependency>

2️⃣创建对象 Person

@Data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boolean flag;
}

3️⃣使用 jol 工具打印 Person 对象的对象头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 p = new Person();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p).toPrintable());
}

4️⃣打印结果

5️⃣打印内容说明

  1. 第一行内容和锁状态内容对应
unused:1 | age:4 | biased_lock:1 | lock:2
    0       0000        0            01     代表Person对象正处于无锁状态
  1. 第三行中表示的是被指针压缩为 32 位的 class pointer。
  2. 第四、第六行则是 Person 对象属性信息:1 字节的 boolean 值、4 字节的 String 值。
  3. 第五行alignment/padding gap【对齐/填充间隙】第一次对齐。
  4. 第七行loss due to the next object alignment【下一个对象对齐导致的损失】说明为了凑齐 64 bit/位【8 byte/字节】的对象,对齐字段占用了 4 byte/字节,即 32 bit/位。

6️⃣注释掉private boolean flag;即:

@Data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

打印结果:

7️⃣修改 Person 对象如下:

@Data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boolean flag;
    private boolean flag1;
}

打印结果:

四、偏向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Thread.sleep(5000);
    Person p = new Person();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p).toPrintable());
}

打印结果:

1️⃣为什么睡眠了 5s,Person 对象就由无锁状态变成了偏向锁?JVM 启动时会进行一系列的复杂活动,比如装载配置,系统类初始化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会使用大量 synchronized 关键字对对象加锁,且这些锁大多数都不是偏向锁。为了减少初始化时间,JVM 默认延时加载偏向锁。这个延时的时间大概为 4s 左右,具体时间因机器而异。当然也可以设置 JVM 参数-XX:BiasedLockingStartupDelay=0来取消延时加载偏向锁。

2️⃣可是这并没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不应该是无锁吗?怎么会是偏向锁呢?仔细看一下偏向锁的组成,对照输出结果红色划线位置,发现占用 thread 和 epoch 的位置的均为 0,说明当前偏向锁并没有偏向任何线程。此时这个偏向锁正处于可偏向状态,准备好进行偏向了!可以理解为此时的偏向锁是一个特殊状态的无锁

看下图理解一下对象头的状态的创建过程:

3️⃣再来看这段代码,使用了 synchronized 关键字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Thread.sleep(5000);
    Person p = new Person();
    synchronized (p) {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p).toPrintable());
    }
}

此时对象 p,对象头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当前偏向锁偏向主线程。

五、轻量级锁

public class Oop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Thread.sleep(5000);
        Person p = new Person();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nchronized (p) {
                    System.out.println("thread1 locking");
                    //偏向锁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p).toPrintable());
                }
            }
        };
        thread1.start();
        thread1.join();
        Thread.sleep(10000);
        synchronized (p) {
            System.out.println("main locking");
            //轻量锁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p).toPrintable());
        }
    }
}

thread1 中依旧输出偏向锁,主线程获取对象 p 时,thread1 虽然已经退出同步代码块,但主线程和 thread1 仍然为锁的交替竞争关系。故此时主线程输出结果为轻量级锁。

六、重量级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Thread.sleep(5000);
    Person p = new Person();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nchronized (p) {
                System.out.println("thread1 locking");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p).toPrintable());
                try {
                    //让线程晚点儿死亡,造成锁的竞争
                    Thread.sleep(2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nchronized (p) {
                System.out.println("thread2 locking");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p).toPrintable());
                try {
                    Thread.sleep(2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

thread1 和 thread2 同时竞争对象 p,此时输出结果为重量级锁。

七、批量重偏向和批量撤销

【批量重偏向】当一个线程创建了大量对象并执行了初始的同步操作,后来另一个线程也来将这些对象作为锁对象进行操作,会导偏向锁重偏向的操作。
【批量撤销】在多线程竞争剧烈的情况下,使用偏向锁将会降低效率,于是有了批量撤销机制。

1️⃣JVM的默认参数值
通过 JVM 的默认参数值,找一找批量重偏向和批量撤销的阈值。设置 JVM 参数-XX:+PrintFlagsFinal,在项目启动时即可输出 JVM 的默认参数值。

  1. intx BiasedLockingBulkRebiasThreshold=20默认偏向锁批量重偏向阈值。
  2. intx BiasedLockingBulkRevokeThreshold=40默认偏向锁批量撤销阈值。
  3. 当然可以通过-XX:BiasedLockingBulkRebiasThreshold-XX:BiasedLockingBulkRevokeThreshold来手动设置阈值。

2️⃣批量重偏向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延时产生可偏向对象
    Thread.sleep(5000);

    //创造100个偏向线程t1的偏向锁
    List<Person> listP = new ArrayList<>();
    Thread t1 = new Thread(() -> {
        for (int i = 0; i < 100; i++) {
            Person p = new Person();
            synchronized (p) {
                listP.add(p);
            }
        }
        try {
            //为了防止JVM线程复用,在创建完对象后,保持线程t1状态为存活
            Thread.sleep(100000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t1.start();

    //睡眠3s钟保证线程t1创建对象完成
    Thread.sleep(3000);
    System.out.println("打印t1线程,list中第20个对象的对象头:");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listP.get(19)).toPrintable()));

    //创建线程t2竞争线程t1中已经退出同步块的锁
    Thread t2 = new Thread(() -> {
        //这里面只循环了30次!!!
        for (int i = 0; i < 30; i++) {
            Person p = listP.get(i);
            synchronized (p) {
                //分别打印第19次和第20次偏向锁重偏向结果
                if (i == 18 || i == 19) {
                    System.out.println("第" + (i + 1) + "次偏向结果");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p).toPrintable()));
                }
            }
        }
        try {
            Thread.sleep(10000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t2.start();

    Thread.sleep(3000);
    System.out.println("打印list中第11个对象的对象头:");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listP.get(10)).toPrintable()));
    System.out.println("打印list中第26个对象的对象头:");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listP.get(25)).toPrintable()));
    System.out.println("打印list中第41个对象的对象头:");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listP.get(40)).toPrintable()));
}

首先,创造了 100 个偏向线程 t1 的偏向锁,偏向的线程 ID 信息为 1577900037。

再来看看重偏向的结果,线程 t2,前 19 次偏向均产生了轻量锁,而到第 20 次的时候,达到了批量重偏向的阈值 20,此时锁并不是轻量级锁,而变成了偏向锁,此时偏向的线程 t2 的 ID 信息为 1572432133。

最后再来看一下偏向结束后的对象头信息。前 20 个对象,并没有触发了批量重偏向机制,线程 t2 执行释放同步锁后,转变为无锁形态。第 20~30 个对象,触发了批量重偏向机制,对象为偏向锁状态,偏向线程 t2,线程 t2 的 ID 信息为 1572432133。

而 31 个对象之后,也没有触发了批量重偏向机制,对象仍偏向线程 t1,线程 t1 的 ID 信息为 1577900037。

3️⃣批量撤销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Thread.sleep(5000);
    List<Person> listP = new ArrayList<>();

    Thread t1 = new Thread(() -> {
        for (int i = 0; i < 100; i++) {
            Person p = new Person();
            synchronized (p) {
                listP.add(p);
            }
        }
        try {
            Thread.sleep(100000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t1.start();
    Thread.sleep(3000);

    Thread t2 = new Thread(() -> {
        //这里循环了40次。达到了批量撤销的阈值
        for (int i = 0; i < 40; i++) {
            Person e = listP.get(i);
            synchronized (e) {
            }
        }
        try {
            Thread.sleep(10000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t2.start();

    //———————————分割线,前面代码不再赘述——————————————————————————————————————————
    Thread.sleep(3000);
    System.out.println("打印list中第11个对象的对象头:");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listP.get(10)).toPrintable()));
    System.out.println("打印list中第26个对象的对象头:");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listP.get(25)).toPrintable()));
    System.out.println("打印list中第90个对象的对象头:");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listP.get(89)).toPrintable()));


    Thread t3 = new Thread(() -> {
        for (int i = 20; i < 40; i++) {
            Person r = listP.get(i);
            synchronized (r) {
                if (i == 20 || i == 22) {
                    System.out.println("thread3 第" + i + "次");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r).toPrintable()));
                }
            }
        }
    });
    t3.start();

    Thread.sleep(10000);
    System.out.println("重新输出新实例Person");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new Person()).toPrintable()));
}

来看看输出结果,这部分和上面批量偏向结果的大相径庭。重点关注记录的线程 ID 信息。前 20 个对象,并没有触发了批量重偏向机制,线程 t2 执行释放同步锁后,转变为无锁形态。第 20~40 个对象,触发了批量重偏向机制,对象为偏向锁状态,偏向线程 t2,线程 t2 的 ID 信息为 -761562875。

而 41 个对象之后,也没有触发了批量重偏向机制,对象仍偏向线程 t1,线程 t1 的ID信息为 -787705851。

重头戏来了!线程 t3 也来竞争锁。因为已经达到了批量撤销的阈值,且对象 listA.get(20) 和 listA.get(22) 已经进行过偏向锁的重偏向,并不会再次重偏向线程t3。此时触发批量撤销,此时对象锁膨胀变为轻量级锁。

再来看看最后新生成的对象 Person。值得注意的是:本应该为可偏向状态偏向锁的新对象,在经历过批量重偏向和批量撤销后直接在实例化后转为无锁。

4️⃣简单总结

  1. 批量重偏向和批量撤销是针对类的优化,和对象无关。
  2. 偏向锁重偏向一次之后不可再次重偏向。
  3. 当某个类已经触发批量撤销机制后,JVM 会默认当前类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剥夺了该类的新实例对象使用偏向锁的权利。
  • 1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第1章 Java应用分层架构及软件模型  1.1 应用程序的分层体系结构   1.1.1 区分物理层和逻辑层   1.1.2 软件层的特征   1.1.3 软件分层的优点   1.1.4 软件分层的缺点   1.1.5 Java应用的持久化层  1.2 软件的模型   1.2.1 概念模型   1.2.2 关系数据模型   1.2.3 域模型   1.2.4 域对象   1.2.5 域对象之间的关系   1.2.6 域对象的持久化概念  1.3 小结  1.4 思考题 第2章 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概述  2.1 直接通过JDBC API来持久化实体域对象  2.2 ORM简介   2.2.1 对象-关系映射的概念   2.2.2 ORM中间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2.3 常用的ORM中间件  2.3 实体域对象的其他持久化模式   2.3.1 主动域对象模式   2.3.2 JDO模式   2.3.3 CMP模式  2.4 Hibernate API简介   2.4.1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   2.4.2 事件处理接口   2.4.3 Hibernate映射类型接口   2.4.4 可供扩展的接口  2.5 小结  2.6 思考题 第3章 第一个Hibernate应用  3.1 创建Hibernate的配置文件  3.2 创建持久化类  3.3 创建数据库Schema  3.4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3.4.1 映射文件的文档类型定义(DTD)   3.4.2 把Customer持久化类映射到CUSTOMERS表  3.5 通过Hibernate API操纵数据库   3.5.1 Hibernate的初始化   3.5.2 访问Hibernate的Session接口  3.6 运行helloapp应用   3.6.1 创建运行本书范例的系统环境   3.6.2 创建helloapp应用的目录结构   3.6.3 把helloapp应用作为独立应用程序运行   3.6.4 把helloapp应用作为Java Web应用运行  3.7 小结  3.8 思考题 第4章 hbm2java和hbm2ddl工具  4.1 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   4.1.1 定制持久化类   4.1.2 定制数据库表  4.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4.3 运行hbm2java工具  4.4 运行hbm2ddl工具  4.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4.6 小结  4.7 思考题 第5章 对象-关系映射基础  5.1 持久化类的属性及访问方法   5.1.1 基本类型属性和包装类型属性   5.1.2 Hibernate访问持久化类属性的策略   5.1.3 在持久化类的访问方法中加入程序逻辑   5.1.4 设置派生属性   5.1.5 控制insert和update语句  5.2 处理SQL引用标识符  5.3 创建命名策略  5.4 设置数据库Schema  5.5 设置类的包名  5.6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5.7 小结  5.8 思考题 第6章 映射对象标识符  6.1 关系数据库按主键区分不同的记录   6.1.1 把主键定义为自动增长标识符类型   6.1.2 从序列(Sequence)中获取自动增长的标识符 6.2 Java语言按内存地址区分不同的对象 6.3 Hibernate用对象标识符(OID)来区分对象 6.4 Hibernate的内置标识符生成器的用法   6.4.1 increment标识符生成器   6.4.2 identity标识符生成器   6.4.3 sequence标识符生成器   6.4.4 hilo标识符生成器   6.4.5 native标识符生成器  6.5 映射自然主键   6.5.1 映射单个自然主键   6.5.2 映射复合自然主键  6.6 小结  6.7 思考题 第7章 映射一对多关联关系  7.1 建立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7.1.1 元素的not-null属性   7.1.2 级联保存和更新  7.2 映射一对多双向关联关系   7.2.1 元素的inverse属性   7.2.2 级联删除   7.2.3 父子关系  7.3 映射一对多双向自身关联关系  7.4 改进持久化类  7.5 小结  7.6 思考题 第8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上)  8.1 Java对象在JVM中的生命周期  8.2 理解Session的缓存   8.2.1 Session的缓存的作用   8.2.2 脏检查及清理缓存的机制  8.3 Java对象在Hibernate持久化层的状态   8.3.1 临时对象的特征   8.3.2 持久化对象的特征   8.3.3 被删除对象的特征   8.3.4 游离对象的特征  8.4 Session接口的详细用法   8.4.1 Session的save()和persist()方法   8.4.2 Session的load()和get()方法   8.4.3 Session的update()方法   8.4.4 Session的saveOrUpdate()方法   8.4.5 Session的merge()方法   8.4.6 Session的delete()方法   8.4.7 Session的replicate()方法  8.5 级联操纵对象图   8.5.1 级联保存临时对象   8.5.2 更新持久化对象   8.5.3 持久化临时对象   8.5.4 更新游离对象   8.5.5 遍历对象图  8.6 小结  8.7 思考题 第9章 通过Hibernate操纵对象(下)  9.1 与触发器协同工作  9.2 利用拦截器(Interceptor)生成审计日志  9.3 Hibernate的事件处理机制  9.4 批量处理数据   9.4.1 通过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2 通过StatelessSession来进行批量操作   9.4.3 通过HQL来进行批量操作   9.4.4 直接通过JDBC API来进行批量操作  9.5 使用元数据  9.6 通过Hibernate调用存储过程  9.7 小结  9.8 思考题 第10章 映射组成关系  10.1 建立精粒度对象模型  10.2 建立粗粒度关系数据模型  10.3 映射组成关系   10.3.1 区分值(Value)类型和实体(Entity)类型   10.3.2 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具有组成关系的持久化类  10.4 映射复合组成关系  10.5 小结  10.6 思考题 第11章 Hibernate的映射类型  11.1 Hibernate的内置映射类型   11.1.1 Java基本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2 Java时间和日期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3 Java对象类型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4 JDK自带的个别Java类的Hibernate映射类型   11.1.5 使用Hibernate内置映射类型  11.2 客户化映射类型   11.2.1 用客户化映射类型取代Hibernate组件   11.2.2 用UserType映射枚举类型   11.2.3 实现CompositeUserType接口   11.2.4 运行本节范例程序  11.3 操纵Blob和Clob类型数据  11.4 小结  11.5 思考题 第12章 映射继承关系  12.1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具体类对应一个表   12.1.1 创建映射文件   12.1.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2 继承关系树的根类对应一个表   12.2.1 创建映射文件   12.2.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3 继承关系树的每个类对应一个表   12.3.1 创建映射文件   12.3.2 操纵持久化对象  12.4 选择继承关系的映射方式  12.5 映射多对一多态关联  12.6 小结  12.7 思考题 第13章 Java集合类  13.1 Set(集)   13.1.1 Set的一般用法   13.1.2 HashSet类   13.1.3 TreeSet类   13.1.4 向Set中加入持久化类的对象  13.2 List(列表)  13.3 Map(映射)  13.4 小结  13.5 思考题 第14章 映射值类型集合  14.1 映射Set(集)  14.2 映射Bag(包)  14.3 映射List(列表)  14.4 映射Map  14.5 对集合排序   14.5.1 在数据库中对集合排序   14.5.2 在内存中对集合排序  14.6 映射组件类型集合  14.7 小结  14.8 思考题 第15章 映射实体关联关系  15.1 映射一对一关联   15.1.1 按照外键映射     15.1.2 按照主键映射  15.2 映射单向多对多关联  15.3 映射双向多对多关联关系   15.3.1 关联两端使用元素   15.3.2 在inverse端使用元素   15.3.3 使用组件类集合   15.3.4 把多对多关联分解为两个一对多关联  15.4 小结  15.5 思考题 第16章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  16.1 Hibernate的检索策略简介  16.2 类级别的检索策略   16.2.1 立即检索   16.2.2 延迟检索  16.3 一对多和多对多关联的检索策略   16.3.1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3.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true”)   16.3.3 增强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extra”)   16.3.4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3.5 用带子查询的select语句整批量初始化orders集合(fetch属性为“subselect”)   16.3.6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 多对一和一对一关联的检索策略   16.4.1 迫切左外连接检索(fetch属性为“join”)   16.4.2 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默认值“proxy”)   16.4.3 无代理延迟检索(lazy属性为“no-proxy”)   16.4.4 立即检索(lazy属性为“false”)   16.4.5 批量延迟检索和批量立即检索(使用batch-size属性)  16.5 控制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的深度  16.6 在应用程序中显式指定迫切左外连接检索策略  16.7 属性级别的检索策略  16.8 小结  16.9 思考题 第17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上)  17.1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简介   17.1.1 HQL检索方式   17.1.2 QBC检索方式   17.1.3 本地SQL检索方式   17.1.4 关于本章范例程序   17.1.5 使用别名   17.1.6 多态查询   17.1.7 对查询结果排序   17.1.8 分页查询   17.1.9 检索单个对象(uniqueResult()方法)   17.1.10 按主键逐个处理查询结果(iterate()方法)   17.1.11 可滚动的结果集   17.1.12 在HQL查询语句中绑定参数   17.1.13 设置查询附属事项   17.1.14 在映射文件中定义命名查询语句   17.1.15 在HQL查询语句中调用函数  17.2 设定查询条件   17.2.1 比较运算   17.2.2 范围运算   17.2.3 字符串模式匹配   17.2.4 逻辑运算   17.2.5 集合运算  17.3 小结  17.4 思考题 第18章 Hibernate的检索方式(下)  18.1 连接查询   18.1.1 默认情况下关联级别的运行时检索策略   18.1.2 迫切左外连接   18.1.3 左外连接   18.1.4 内连接   18.1.5 迫切内连接   18.1.6 隐式内连接   18.1.7 右外连接   18.1.8 使用SQL风格的交叉连接和隐式内连接   18.1.9 关联级别运行时的检索策略  18.2 投影查询  18.3 报表查询   18.3.1 使用聚集函数   18.3.2 分组查询   18.3.3 优化报表查询的性能  18.4 高级查询技巧   18.4.1 动态查询   18.4.2 集合过滤   18.4.3 子查询   18.4.4 本地SQL查询   18.4.5 查询结果转换器  18.5 查询性能优化   18.5.1 iterate()方法   18.5.2 查询缓存  18.6 小结  18.7 思考题 第19章 Hibernate高级配置  19.1 配置数据库连接池   19.1.1 使用默认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2 使用配置文件指定的数据库连接池   19.1.3 从容器中获得数据源   19.1.4 由Java应用本身提供数据库连接  19.2 配置事务类型  19.3 把SessionFactory与JNDI绑定  19.4 配置日志  19.5 使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  19.6 小结  19.7 思考题 第20章 声明数据库事务  20.1 数据库事务的概念  20.2 声明事务边界的方式  20.3 在mysql.exe程序中声明事务  20.4 Java应用通过JDBC API声明JDBC事务  20.5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DBC事务   20.5.1 处理异常   20.5.2 Session与事务的关系   20.5.3 设定事务超时  20.6 Java应用通过Hibernate API声明JTA事务  20.7 Java应用通过JTA API声明JTA事务  20.8 小结  20.9 思考题 第21章 处理并发问题  21.1 多个事务并发运行时的并发问题   21.1.1 第一类丢失更新   21.1.2 脏读   21.1.3 虚读   21.1.4 不可重复读   21.1.5 第二类丢失更新  21.2 数据库系统的的基本原理   21.2.1 的多粒度性及自动锁升级   21.2.2 的类型和兼容性   21.2.3 死及其防止办法  21.3 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   21.3.1 在mysql.exe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3.2 在应用程序中设置隔离级别  21.4 在应用程序中采用悲观   21.4.1 利用数据库系统的独占来实现悲观   21.4.2 由应用程序实现悲观  21.5 利用Hibernate的版本控制来实现乐观   21.5.1 使用元素   21.5.2 使用元素   21.5.3 对游离对象进行版本检查   21.5.4 强制更新版本  21.6 实现乐观的其他方法  21.7 小结  21.8 思考题 第22章 管理Hibernate的缓存  22.1 缓存的基本原理   22.1.1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范围   22.1.2 持久化层的缓存的并发访问策略  22.2 Hibernate的二级缓存结构  22.3 管理Hibernate的第一级缓存  22.4 管理Hibernate的第二级缓存   22.4.1 配置进程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2 配置集群范围内的第二级缓存   22.4.3 在应用程序中管理第二级缓存   22.4.4 Session与第二级缓存的交互模式  22.5 运行本章的范例程序  22.6 小结  22.7 思考题 第23章 管理Session和实现对话  23.1 管理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   23.1.1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本地线程绑定   23.1.2 Session对象的生命周期与JTA事务绑定  23.2 实现对话   23.2.1 使用游离对象   23.2.2 使用手工清理缓存模式下的Session  23.3 小结  23.4 思考题 第24章 Hibernate与Struts框架  24.1 实现业务数据  24.2 实现业务逻辑  24.3 netstore应用的订单业务  24.4 小结 第25章 Hibernate与EJB组件  25.1 创建EJB组件   25.1.1 编写Remote接口   25.1.2 编写Home接口   25.1.3 编写Enterprise Java Bean类  25.2 在业务代理类中访问EJB组件  25.3 发布J2EE应用   25.3.1 在JBoss上部署EJB组件   25.3.2 在JBoss上部署Web应用   25.3.3 在JBoss上部署J2EE应用  25.4 小结 附录A 标准SQL语言的用法  A.1 数据完整性   A.1.1 实体完整性   A.1.2 域完整性   A.1.3 参照完整性  A.2 DDL数据定义语言  A.3 DML数据操纵语言  A.4 DQL数据查询语言   A.4.1 简单查询   A.4.2 连接查询   A.4.3 子查询   A.4.4 联合查询   A.4.5 报表查询 附录B 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  B.1 Java Reflection API简介  B.2 运用反射机制来持久化Java对象 附录C 用XDoclet工具生成映射文件  C.1 创建带有@hibernate标记的Java源文件  C.2 建立项目的目录结构  C.3 运行XDoclet工具 附录D 发布和运行netstore应用  D.1 运行netstore所需的软件  D.2 netstore应用的目录结构  D.3 安装SAMPLEDB数据库  D.4 安装和配置JBoss服务器  D.5 发布netstore应用   D.5.1 在工作模式1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5.2 在工作模式2下发布netstore应用  D.6 运行netstore应用 附录E Hibernate 3升级指南  E.1 Hibernate API 变化   E.1.1 包名   E.1.2 org.hibernate.classic包   E.1.3 Hibernate所依赖的第三方软件包   E.1.4 异常模型   E.1.5 Session接口   E.1.6 createSQLQuery()   E.1.7 Lifecycle 和 Validatable 接口   E.1.8 Interceptor接口   E.1.9 UserType和CompositeUserType接口   E.1.10 FetchMode类   E.1.11 PersistentEnum类   E.1.12 对Blob 和Clob的支持   E.1.13 Hibernate中供扩展的API的变化  E.2 元数据的变化   E.2.1 检索策略   E.2.2 对象标识符的映射   E.2.3 集合映射   E.2.4 DTD  E.3 查询语句的变化  E.4 把Hibernate 2应用升级到Hibernate 3应用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JFS_Study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