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手记·浮山摩崖石刻(十四)

此系列文章均来自于文乡枞阳,作者王乐群,特此说明。

 

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四)

作者:王乐群

 

本篇为你介绍“钟惺摩崖题诗石刻”。

钟惺摩崖题诗石刻,在枕流岩马蹄洞内石壁上。纵39厘米,横67厘米。刻文右起竖式,行书阴刻。文为:“《半宵步石廊烛观于岩壁》:古人负奇情,题岩必幽独。岂以山水心,取供人耳目。众游或失之,冥讨须执烛。天风醉花鸟,此语无人读。万历甲寅春三月二十日,竟陵钟惺书。”

_

调查者说

1

1

1

 

钟惺(1574—1624),明文学家、书画家。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行人,稍迁工部主事,擢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平生爱名山胜水,所至必游,不极幽邃不止。诗名满天下,于诗文反对摹古,倡导幽深峭拔,与同邑人谭元春同为“竟陵派”的创始人。善画山水,其画得之于诗,从荒寒境入,故笔墨简淡,冷逸神趣,无一毫喧热气。著作有《诸经图》、《诗合考》、《毛诗解》《隐秀轩集》等。钟惺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

在中国文学史上,钟惺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领袖,人们自然有不同的评价。抨击者斥之为“诗妖”、“鬼趣”,为“无忌惮”的“小人”,为“流毒天下”的亡国“妖孽”。为之回护者则誉之为“俊物”,为“好学孤行,不肯逐队之士”,赞叹“其人(的成就)实不可及”,称他为“一代文宗”。不管如何毁誉,但都不可回避如下的事实:钟惺以及他所开创的竟陵派诗风,曾经是同时代人趋附的时尚,被称之“钟伯敬体”而靡然效之,“后进多有学钟先生语者,大江以南更甚”,“浸淫三十年,风移俗易,滔滔不返”,从万历末年到天启、崇祯都极为风行,而且直至清初顺治康熙之时。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余浏览明清之交诗家,则竟陵与七子体争雄。”

 

1

2

1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二月,钟惺来浮山“半宵步石廊烛观于岩壁”之上的是何人题诗呢?

钟惺《浮渡山记》《钟惺年表》《隐秀轩集》载,钟惺、林古度等人在研读史志书时,发现“安庆府桐城县浮山”有书画家、诗人“雷鲤之纪游、陆子之题名”的摩崖石刻,便决定前往浮山探个究竟。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二月十八日, 钟惺、林古度等人上山游至会圣岩时,天已“半宵”,夜越来越黑,天公又不作美,突降大雨,“将就枕,(但)念石廊所刻建安雷鲤诗佳甚”,唯恐“众游或失之(钟惺句)”,不愿放弃,没有停下,冒雨前往,赶到枕流岩,在“禅房雨乍收(程胤兆句)”之时,钟惺等人“明烛备梯览(林古度句)”,轻轻吟诵着、尽情欣赏着、逐字抄录着雷鲤这首“乃知古人心(程胤兆句)”、“奇妙触心目”(林古度句)的优美诗篇,久久不肯离去。钟惺、林古度等人,游兴不减,赞叹不止,诗兴大发,每人各作一首诗并摩崖书刻于雷鲤《纪游》诗之左,直到二十二日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浮山。

钟惺摩崖题诗石刻和林古度、程兆胤摩崖题诗石刻,记录了他们冒雨登山、备梯执烛观赏鉴品雷鲤浮山摩崖题刻之事,也表达了三人对雷鲤以及所作诗篇的推崇。钟惺的题诗,则反映了钟惺本人对“天风醉花鸟”诗句的偏爱。(雷鲤题诗详见上篇浮山摩崖石刻之十三)

这块石刻,是一件钟惺晚年的书法作品,行楷书带隶书笔意,笔致温润婉转,秀美恬静,章法自然烂漫,结字天真萧散,有返璞归真之趣。晚明书画坛上大家云集,但钟惺的作品可算得上已有一家之面目。

 

调查者:枞阳县文物管理所

           枞阳县博物馆

摄  影:吴得华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