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系列文章均来自于文乡枞阳,作者王乐群,特此说明。
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九)
作者:王乐群
本篇为你介绍“吴宝三墓”。
2008年10月7日下午1时30分左右,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组人员到达向阳村以西约1公里处西山康之大洼东面半山腰,复查“吴宝三墓”。
吴宝三墓,北距白荡湖南后梢约2.5公里,东北距浮山约5公里。东南距西山康之大洼水库约100米。墓地坐北朝南,现存面积约19.8平方米,土冢隆起,高出地表0.8米。墓圹、祭台、拜台原貌不存,可见少量的围砌块石。冢后立白石质碑1通,上置檐式碑盖,碑高0.9米,宽0.29米,厚0.14米,碑文为阴刻竖书,正中文为:“清山东郓城知县吴公康之大人、母张老夫人合墓。”右刻:“公元一九一五年仲秋月谷旦。” 左刻:“女芝瑛敬立。”
调查者说
墓主吴宝三,字康之,号鞠隐。高甸吴氏。书法家、诗人、教育家。清末任山东郓城知县时,爱黎民,重教育,政声卓著。晚年回故里浮山,置产建居,题曰:“鞠隐山庄”。平生攻书法,喜为诗,著有《鞠隐山庄遗诗》等。
1904年8月,吴宝三女儿吴芝瑛奔母丧归故里,禀承父母之命,“恤民兴学”,以全部财产约万金充办学经费,在故居鞠隐山庄创办“私立鞠隐初等小学堂”。该学堂在当地是继崇实小学堂之后兴办的第二所新式小学堂,对这一地区当时兴办新学起了先导作用。
立碑者吴芝瑛(1868—1934),字紫英,号万柳夫人。著名爱国社会活动家、书法家、文学家。其事迹、书法、诗文,被世人誉为“三绝”。
吴芝瑛的主要事迹
1904年1月,吴芝瑛与秋瑾结为“贵贱不渝,始终如一”的姊妹。同年6月,秋瑾东渡日本,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吴芝瑛帮她筹足了东渡费用。
1906年间,在吴芝瑛大力支持、解囊相助之下,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得以正式出刊,秘密进行的训练起义骨干、暗中试制炸弹等活动得以开展。
1907年2月,秋瑾接任绍兴大通学堂(该学堂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创办的第一所军事学校,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所培养革命武装干部的学校)总办。吴芝瑛赠金四十两,作为办学资金。
1907年7月15日,清廷以“叛逆枭首”的罪名将秋瑾处死以后,吴芝瑛冒着生命危险,为其鸣冤争公道,在发表的《秋女士传》中写道:“伟哉秋女士,抗心誓雪耻。振臂而疾呼,家庭革命是。演讲一何壮,平权此宗旨。无端横祸来,轩亭断头死。”撰写《挽秋女士联语》三幅:“一身不自保;千载有英名。”“叛家庭,反清满,一腔血,一身胆,雪剑鸟枪侬革命;埋侠骨,送英灵,一抔土,一把泪,斜风冷雨我悲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志未酬,香已消,秋风秋雨山阴道;义结金兰,情同手足,妹荣归,姐耻在,切齿切骨万柳堂。”又发表《祭秋瑾女士文》《论秋瑾与黄崖案之比较》,创作《哀山阴》2首,并在住处小万柳堂帆影楼旁专门建造一座“悲秋阁”,供奉秋瑾身着和服、手持短剑的大幅遗像,并亲书楹联:“悲风爱静夜;秋月扬明晖。”
秋瑾遇害后,遗尸弃柩中,抛在野外,慑于清廷的血腥恐怖,无人敢营葬。吴芝瑛、徐自华“明知此可以杀身而不惜”,“最勇而忘其身”,以“地方人士”的名义,10次转移英烈遗骸,迁秋瑾之柩至杭州。于1908年2月25日,葬于西湖西泠桥畔。
袁世凯篡权窃位后,暗杀、罢免革命党要人,图谋复辟帝制。吴芝瑛作联曰:“总统为公仆,言不成行,识事务者早该去;共和即民主,名难符实,逆潮流人无好终。”致万言信给袁世凯,开篇即说:“总统者,为吾民服务之首领;文言之为总统,质言之一服役之头儿也耶;服役之头儿位,何篡?……公(袁世凯)为民国之总统矣,乃以专制之实,蒙共和之名。共和共和,乃恃为济恶之符乎?……继而揭全国反袁之形势,倾者东南宣告独立矣,讨袁军之旗鼓,震布中外矣。吾闻誓师者之言曰:某之本志,惟在倒袁,袁一日不去,誓不生还。”信的结尾慷慨激昂,大声疾呼:“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无宁日。” 在共和存亡的关键时刻,吴芝瑛不徇私情,狠狠痛斥儿女亲家袁世凯的专横卑鄙,使袁世凯褫魄丧胆,为之汗涔多日。
吴芝瑛的书法、诗文
吴芝瑛生活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与能文善书者来往频繁,研习交流;对名家书作刻意追摹,沉潜书道,勤奋创作,书法、诗文俱臻佳境。著有《吴芝瑛诗文集》、《帆影楼记事》、《帆影楼旧藏画目》《剪凇阁诗集》;编辑《小万柳堂丛刻》五种:《鞠隐山庄遗诗》、《剪淞留影集》、《南湖集古诗》、《南湖东游草》、《潭柘纪游诗》等。
吴芝瑛书法初学董其昌,书风平淡古朴,笔画圆劲秀逸,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手书《小万柳堂摹古》四卷,为时人叹赏,谓可乱真。中年临魏碑《崔敬邕墓志》,乃一变其面目,写出了新姿异态,骨架结构欹侧挺拔,宽博严整,笔画细劲而圆,力感含蓄,显得柔畅妍丽,被康有为誉为“能品”。其瘦金体作品,寓韶秀于刚正,有欧、褚之风,清丽劲拔,落落飒飒,冠绝一时,有着独特的风格。
吴芝瑛所作诗文,简朴清淳,刚柔相济,风格多样,旨意精警。她的诗,已经不能单纯从诗体的技术角度评价了,它的意义更多是一种“新声”,一种“变体”。她的诗,既有对国家事变的感受和对民族危难的伤怀,也有对妇女解放的渴望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她的诗,凝聚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浓厚的思想感情,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激昂、豪放、慷慨的气质,充分体现了新一代女性不畏强暴、崇尚真理、追求自由、热爱生活的坚强性格和高尚情操,在中国近代诗坛上另树一帜,自成风貌。
调查者 刘石秀 吴得华 吴光浩 胡硕平 唐全新 王乐群
摄影:吴光浩 唐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