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vs脂质纳米粒和类脂质体递送结构聚乙二醇化

脂质体和脂质纳米粒设计相似,但成分和功能略有不同。两者都是脂质纳米制剂,都是良好的药物输送工具,可以在脂质的保护外层内输送目标成分。不过,在应用中,脂质纳米粒可以有多种形式。脂质纳米粒具有类似脂质体的结构,特别适合封装各种核酸(RNA 和 DNA)。因此,它们是最常用的非病毒基因递送系统。

传统的脂质体通常包含一层或多层脂质双分子层,这些双分子层包围着一个或多个含水腔体,形成了类似气泡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脂质体能够有效地将水溶性的药物或其他活性成分包裹在内部腔室中,同时脂质双分子层的特性也使得脂质体在特定条件下具有靶向释放和缓释药物的能力。

然而,脂质纳米粒与脂质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具有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在实际应用中,脂质纳米粒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胶束状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将药物分子包裹在由非极性尾部分子形成的非水相核心内部,从而实现对疏水性药物的有效封装。

脂质纳米粒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阳离子脂质和其他类型的脂质成分。其中,中性磷脂分子如磷脂酰胆碱(PC)是构成纳米粒膜结构的基础材料,它们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能够在水溶液中自发形成双分子层结构。同时,甾醇类物质如胆固醇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嵌入到磷脂双分子层中,有助于增强膜的稳定性和调节膜的流动性。

另一种常见的脂质成分是聚乙二醇化磷脂,这种磷脂通过共价键连接了聚乙二醇(PEG)聚合物到其磷脂头基上。PEG是一种水溶性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免疫原性。当用于药物载体时,PEG化的磷脂能够为药物提供一种“隐形效果”,使其在体内循环过程中避免被快速清除出体外,从而显著提高药物的循环时间和生物利用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让包载成分有更多的循环时间到达预期的疾病部位,研究人员添加了聚乙二醇来保护这些纳米粒。聚乙二醇与脂质体表面通过化学键合形成一层“盾牌”,显著减少了血浆蛋白对脂质体表面的吸附作用,从而极大地延长了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停留时间和稳定性。聚乙二醇的第二个优点是提高了脂质体类纳米结构的稳定性。传统的脂质体,尤其是尺寸小于200 nm的脂质体,本身可能并不稳定,容易相互融合并降低表面张力,这可能会导致封装药物的损失或不同囊泡包载成分的不良混合。

药品生产企业已经掌握了克服这一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脂质体外部覆盖聚乙二醇等聚合物。这些具有隐形功能的纳米粒催生了新一代脂质体制剂和各种临床获批药品。目前,聚乙二醇脂质体和脂质纳米粒已成为大多数癌症疗法的新典范。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