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工厂的生产管理中,很多企业常常面临以下困境:设备精度不够,生产效率低下,时不时发生停机故障,甚至产品报废。这些问题看似是设备本身的缺陷,实际上,它们往往源于一个被忽视的管理漏洞——设备管理。
通过多年的工厂跑访和观察,不少企业在设备管理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诸如设备精度逐步下降、停机时间增多、生产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很多时候,设备的故障并不是因为其本身不合格,而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预防性维护和科学的管理流程。今天,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现代化设备管理系统实现设备效能的最大化。
一、设备管理的历史演变:从事后维修到全面生产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发展历程与工业化进程、科技进步及管理理念密切相关。以下是设备管理的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
事后维修(被动型管理)
早期的设备管理主要依赖事后维修,设备出现故障后才进行修理。这种方式虽然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存在较多隐患,设备经常故障、维修量大且不定期维修增加了生产的停滞时间,从而影响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其管理理念较为落后,设备无法实现长期稳定运行。 -
预防维修(定期维修)
20世纪50年代,随着设备磨损机理的逐渐理解,人们开始提出预防维修的概念。这种方法要求定期检查和保养设备,提前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有效降低故障率。虽然这种方式比事后维修更先进,但其缺点是不能针对每台设备的实际情况,往往存在“过维修”和“欠维修”的问题,且维修周期较为僵化,灵活性差。 -
生产维修(PM,预防性维修+事后维修)
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了生产维修(PM)概念,它结合了预防性维修和事后维修的优点,并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对于关键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而对于一些不太关键的设备,则可采用事后维修。这种方式通过集中资源管理重点设备,有效降低了整体的维修成本。 -
全面生产设备管理(TPM)
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生产维修基础上提出了全面生产设备管理(TPM),这是一种通过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的设备管理方式。TPM的核心目标是提高设备的整体综合效率(OEE),通过预防性维修、全员参与和不断改进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生产效率及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设备管理关键:如何提高设备综合效率(OEE)?
设备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设备的高效运行,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率(OEE,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OEE指标通过三个维度来评估设备的综合效益:时间利用率、性能利用率和合格品率。
OEE = 时间利用率 × 性能利用率 × 合格品率
-
时间利用率:时间利用率是指实际工作时间与计划工作时间之比,用来衡量设备停机的损失。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关键是减少设备故障、生产准备、生产切换等因素造成的停机时间。
-
性能利用率:性能利用率衡量设备在实际工作时间内的生产速度,反映设备运行效率。提高性能利用率需要确保设备保持在最佳运行状态,避免设备老化、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的效率下降。
-
合格品率:合格品率是指生产过程中合格产品与总生产数量的比值,用来衡量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损失。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和返工品,可以提高合格品率。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每个指标都直接影响OEE的得分,因此设备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要通过多维度的管理手段来优化这三个指标。
1. 提高时间利用率
为了提升时间利用率,企业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降低故障发生频率;
-
缩短维修时间,提高维修人员的工作效率;
-
优化生产计划,减少生产切换及停工时间;
-
加强设备调整,保持设备的最佳工作状态。
2. 提高性能利用率
提升性能利用率的关键是确保设备的高效运行,减少设备的老化、性能衰退等因素对生产速度的影响。具体措施包括:
-
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
提高生产过程的协调性,使设备和人员配合更为顺畅。
3. 提高合格品率
要提高合格品率,关键在于减少废品和返工。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艺和操作标准;
-
确保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避免设备故障造成质量问题;
-
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减少因材料问题产生的废品。
三、如何管好工厂设备:四大管理策略
要实现设备的高效管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全寿命周期管理
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从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护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目标是通过综合考虑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大化设备的效益。具体策略包括:-
制定科学的设备采购计划,选择合适的设备;
-
加强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维护,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
提前进行设备改造,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
在设备报废时,及时淘汰落后设备,更新换代。
-
-
全员参与管理(TPM)
TPM强调整个企业的员工参与设备管理,从操作人员到管理层都需要共同努力。要实现全员参与管理,企业可以:-
建立设备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
-
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提高他们的设备管理和操作技能;
-
引导员工积极参与设备管理,通过奖励机制激励员工参与设备维护和优化。
-
-
预防为主
设备管理的核心原则应是预防为主。通过预防性的维护和管理,能够有效减少设备故障。主要做法包括:-
建立健全的设备维护制度,按照预定周期进行定期保养;
-
进行设备巡检,及时发现设备隐患,避免故障发生;
-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操作员的设备保养意识和技能。
-
-
数据驱动决策
现代设备管理越来越依赖于数据,通过对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通过建立设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并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设备故障的早期征兆,提前进行维护和修复,从而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效率。
四、如何实现设备管理信息化:搭贝平台的创新应用
设备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是当前企业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搭贝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解决了许多传统设备管理中的痛点,尤其是在巡检、报修、保养等环节的优化。
-
一物一码,精准设备管理
每台设备都有专属二维码,员工扫描二维码后可以查看设备的详细信息,进行巡检、报修等操作。这种信息化管理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减少了人工操作中的错误和遗漏。 -
智能巡检提醒,避免遗漏
搭贝平台通过智能提醒系统,帮助员工按时完成设备巡检任务。平台通过GPS定位和拍照水印技术,确保巡检的准确性,避免虚假巡检。 -
简化报修流程,快速响应
设备出现故障时,员工通过扫码即可快速提交报修单,系统会实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处理,减少设备停机时间。 -
数据分析,优化设备管理
通过平台的多维数据分析,企业可以实时查看设备状态,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做出决策,优化设备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