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五大违背力学的建筑背后的仿真计算与监测技术

分享自2021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主题论坛演讲

演讲主题:《复杂结构施工过程仿真计算及监测技术》

演讲嘉宾:林金地

 - 中建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建造中心工程测控研究所副所长

-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下内容根据嘉宾演讲整理而成>

建筑结构作为工程项目的主体,安全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主要分享复杂结构施工过程仿真计算及监测技术,包括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践工作。

一、复杂结构建筑

每个建筑师心里都住了一位狂野的艺术家。前段时间,有几个建筑被评为“全球五大违背力学的建筑”:韩国釜山电影中心、同济大学四平图书馆、英国平衡谷仓、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瑞典维多利亚大厦。

对于建筑结构工程师而言,这些建筑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复杂结构。

什么是复杂结构?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分为两类:

1、平面不规则,包括扭转不规则、偏心布置、凹凸不规则、平面组合、楼板不连续

2、竖向不规则,包括刚度突变、尺寸突变、构件间断、承载突变、局部不规则

根据以上组合的频次不同,复杂结构分为不规则结构(1项及以上)、特别不规则结构(3项及以上)、严重不规则结构(多项或单项远超规定值)。

国家规范条文明确规定,严重不规则结构是严禁采用的,特别不规则结构,要在项目上组织专人,做仿真计算,邀请专家进行论证,最后再结合施工过程做工程测控。《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明确指出,对于跨度较大、施工期间受力状态与一次成型的整体结构的成型加载分析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的时候,就要做施工期间的监测。

复杂结构的施工过程有其特点:结构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受力体系与设计阶段不同,具体表现在受力体系、边界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受到的荷载及作用也不一样。正因有这些差异,因此复杂结构施工容易引发2类问题:

(一)极限承载能力问题(安全问题)

  1. 传力体系不清晰引发安全问题;
  2. 钢结构整体失稳;
  3. 局部荷载过大,引起混凝土拉裂或压碎,钢构件局部失稳;
  4. 底板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结构安全等。

(二施工过程的安装问题(施工问题)

  1. 变形过大,引起正常使用功能;
  2. 内外筒变形差异大,引起构件安装、幕墙安装等问题

对于复杂结构,尤其针对超限结构、新型受力体系结构、未知影响因素较多的结构等工程,施工过程中需对其进行相应的施工测控。现代监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海量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异常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数据同步、提高仪器设备监测精度和频率,它是一个综合的测控平台,能够基于多源数据做出智慧决策。

二、仿真计算

仿真计算是在施工监测之前,用计算机技术对未来结构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安全薄弱环节进行预先判断。目前仿真计算主要采用有限元法。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思想:先化整为零、再积零为整,也就是把一个连续体人为的分割成有限个单元,即把一个结构看成由若干通过结点项链的单元组成的整体,先进行单元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单元组合起来代表原来的结构进行整体分析。

有限元方法的实质,是将复杂的连续体划分为有限多个简单的单元体,化无限自由度问题为有限自由度问题,将连续场函数的(偏)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转化成有限个参数的代数方程组的求解问题。

土木工程常用有限元软件有ANSYS(通用)、Adina(动力、非线性)、MIDAS(桥梁、混凝土)、SAP2000(常规结构)、MARC(岩土)等。有限元软件每一个参数的设置都有它独特的内涵,需要应用的一些前提条件,所以对于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需要一个专业判断。下面归纳了几点,用于做定量和定性的判断:

  1. 根据结构低阶模态进行初步判断
  2. 根据支座反力进行判断
  3. 根据约束条件及荷载对应力应变分布进行判断
  4. 根据约束条件及荷载对变形分布进行判断
  5. 简化模型进行理论值的推导

三、监测技术

实际监测中,对于传输方式的选择,第一种是“有线”连接方式,传感器、采集器、监测终端全部采用有线的连接方式,这是一种传统的监测方式。

第二种是“有线+无线”的连接方式,传感器和采集器采用有线连接,而终端是无线的通讯方式,这是目前大部分工程监测采用的一种方式。

第三种是“无线”连接方式,每一个传感器,它本身集成了一个采集模块和通讯模块,随着监测元器件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这将是以后监测的主要方式。

监测仪器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量程、最小刻度、灵敏度、绝对误差、精确度、复现性、稳定性、可靠性。采集器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1. 从采集仪通道数来选择
  2. 从最高采样频率来选择
  3. 传感器参数的设置
  4. 传感器的标定
  5. 从采集方式来选择,是否可动态采集
  6. A/D分辨率
  7. 供电方式
  8. 采集仪箱子是否设有保护措施,如防雷击装置等

传统的监测方式对应力/应变的监测方式有应变片法、振弦式应力应变法、光纤光栅应力应变法,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对变形监测,传统有百分表/千分表、精密水准仪

对温度监测,比较常用的温度传感器主要是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和光纤光栅传感器。

对沉降监测,静力水准仪依据连通管原理的方法,用静力水准仪传感器,测量每个测点容器内液面的相对变化,再通过计算求得各点相对于基点的相对沉降量。

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监测手段:

光纤智能材料

光纤测温、光纤光栅智能索等

雷达遥测技术

雷达卫星系统获取的图像能够提供用于检测变形的信息,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无人机技术

搭载高清摄像摄影系统,按规划的路径进行区域性采集信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快速、完整全方位采集监测对象表面,获得结构表面点云,可用于地铁隧道断面收敛变形监测、管片的裂缝和渗水等。

基于测量机器人的3D变形监测技术

融合了测绘学、计算机、自动化、通信、信号处理等专业技术,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全站仪,解决自动、高效、高精度地监测目标物在空间3维度变形的问题。

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变形监测技术

基于我国自主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解决了大区域范围内自动、高效、连续监测目标物3维度变形的问题。

基于图像技术的非接触高精度变形监测技术

该系统自主开发,有工业相机、计算机及配套专业软件组成。通过相机连续采集的图像,运用相关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解析得到被测目标点位的变形数据,解决传统变形测量方式监测点之间测量数据不同步、测点工装安装工作量大等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养护过程中温度场实时无线监测系统

温度监测精度±���.���℃,测量范围−������℃~���������℃

锂电池供电待机2~3个月

监测数据可视化展示

结构动态特性监测

常用加速度传感器主要包括压电式加速度计、压阻式加速度计、电容式加速度计、力平衡式加速度计等。对加速度传感器的选择上,需重点考虑加速度仪有效频带和分辨率两个指标,该频率范围的下限应低于被测结构的基本频率,而上限应高于希望测试的结构高阶模态频率。主要应用于动力学测试分析。

四、复杂结构监测案例

(一)杭州国际博览中心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是纯钢结构,钢结构用量是15万吨,相当于四个鸟巢的量。建筑结构多,有屋面飘带网架,有城市客厅球壳,还有大跨度的钢桁架结构,规模大,造型复杂,施工环节多,施工周期长,所以需要制定施工监测方案,对应力应变、变形、牢度、沉降等参数进行监测。

在监测前,我们做了仿真计算,主要考虑利用Ansys单元生死的功能以模拟施工过程,同时考虑钢构件几何非线性的影响,采用二阶弹性大变形算法,同时考虑结构的自重中的节点构造、加劲措施、几何缺陷的影响。

根据计算结果,制定了应力应变测点布置、变形测点布置、系统构架等方案。

项目最终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对施工过程的方案做了调整,监测的效果非常明显。

小结

充分考虑施工工序影响,掌握结构初始状态;

对于大跨复杂钢结构而言,施工仿真计算采用直接分析法。要考虑二阶P-Δ和P-δ效应,初始缺陷的取值要符合《钢标》的规定,且施工过程结构整体仿真计算可不考虑弹塑性的发展;

监测方案考虑施工工序的安排以及现场的复杂性;

明确监测目的,慎选监测技术;

无线监测系统,在数据处理上要考虑可靠算法识别现场电磁干扰问题,避免出现错误警报,以免耽误现场的工期;

(二)大体积混凝土监测

我们在国内外十几个项目上做了大体积混凝土监测这项工作,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中国尊、天津周大福、吉隆坡标志塔、埃及CBD标志塔。在工作当中,我们发现了几个问题。

问题1:

2018年《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发布,里面有一条“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但是根据欧标,它的要求是不能超过里表短边距离乘以20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假如一个5米厚的底板,它的温差是允许不能超过50℃,所以这个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根据我们的监测,发现按照欧标执行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大的裂缝,所以,与欧标、美标比,新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要求更严格,是好事,但是否合理?

问题2:

我们做的一个项目中,有7个测点,每个测点有5个传感器,我们发现,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离散性比较高,受混凝土浇筑的顺序和方法影响比较大。由于施工监测的预算是有限的,所以监测方案一般采用对称布置,不能全面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那么对于重要或者有特殊要求的结构,是否考虑花小钱省大钱?

问题3:

目前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养护温控手段比较少,一般采用的是盖棉被或者铺草席,但控制的效果很有限,是否考虑精细化的埋管排水养护措施?

五、总结与展望

1、工程测控,是一个综合的方向,集合了土木工程、计算机、通信、自动化、测绘学等专业学科,只有把握了工程测控每一个环节,才能准确获得结构发出的健康信息。

2、完善理论研究。应用现场实测的多种类型传感器的监测数据,建立不同位置不同时刻监测数据的多源数据耦联模型,为结构施工的安全提供多层次多防线的测控系统。

3、发展非接触无损的监测技术。为了保证结构本身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监测的准确性,提高工程测控的效率,重点发展非接触无损监测技术。

4、未来的工程测控走向智慧化,随着通信技术和监测元器件的发展,结合结构损伤识别理论、深度学习等技术逐渐成熟,工程测控技术将不断完善,走向智慧化。

最后,工程监测作为结构安全链条的最后一环,倡导职业操守,守住初心,做实工程监测工作,为万物互联贡献一份力量。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