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锁的产生与避免

死锁的产生与避免

死锁的定义

所谓死锁,就是多个进程因竞争资源而造成的一种僵局(相互等待)。

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

  • 互斥条件:进程要求对所分配的资源(如打印机)进行排他性控制,在一段时间内某资源仅为一个进程所占有。此时若有其他进程请求该资源,则请求只能等待。
  • 不可剥夺条件:进程所获得的资源在未使用完毕前,不能被其他进程强行夺走,即只能有获得该资源的进程自己来释放(只能主动释放)
  • 请求和保持条件:进程已经保持了至少一个资源,但是有提出新的资源请求,而该资源已被其他进程占有,此时请求进程被阻塞,但对自己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
  • 循环等待条件:存在一种进程资源的循环等待链,链中每一个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同时被链中的下一个进程请求。即存在一个处于等待状态的进程集合{p1,p2,…,pn},其中pi等待的资源被p(i+1)占有(i=0,1,…,n+1),pn等待的资源被p0占有。

当上述四个条件都成立的时候,便形成死锁。

note(抄录自《操作系统》)
所谓死锁的预防,就是如果打破上述任何一个条件或者多个条件,便可让死锁消失。
所谓死锁的避免,就是用某种方法防止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经典如银行家算法,找到一个安全的资源分配序列,是进程p1,p2,…,pn有序执行。

死锁产生的典型案例

public class DeadLockDemo {
    private static String A = "A";
    private static String B = "B";

    private void deadLock() {
        Thread t1 =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 (A) {
                try {
                    Thread.currentThread().sleep(2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此时,t1持有A锁,等待B锁(即等待t2释放B锁)
                synchronized (B) {
                    System.out.println("1");
                }
            }
        });
        Thread t2 =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 (B) {
		//此时,t2持有B锁,等待A锁(即等待t1释放A锁)
                synchronized (A) {
                    System.out.println("2");
                }
            }
        });
        t1.start();
        t2.sta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DeadLockDemo().deadLock();
    }
}

死锁的检测

一旦出现死锁,业务是可感知的,因为不能继续提供服务了,那么可以通过jdk自带的工具查看到底是哪个线程出现了问题。写一下大概过程,不详细介绍了。

  • Jconsole:JDK自带的图形化界面工具,通过打开cmd然后输入jconsole打开,然后选择一个运行的程序,选择“线程”tab页,点击“检测死锁”即可。

  • Jstack:先使用Jps来查看运行程序的id(或者Linux的ps命令),然后是用jstack -l id查看程序运行的堆栈信息,其中就包括线程的信息。当然,为了方便分析,通常把jstack的信息dump到本地文件。

java中死锁避免的几个常见的方法

  • 避免一个线程同时获取多个锁。
  • 避免一个线程在锁内同时占用多个资源,尽量保证每个锁只占用一个资源。
  • 尝试使用定时锁,使用lock.tryLock(timeout)来替代使用内部锁机制(线程尝试获取锁的时候加上一定的时限,超过时限则放弃对该锁的请求,并释放自己占有的锁)。
  • 对于数据库锁,加锁和解锁必须在一个数据库连接里,否则会出现解锁失败的情况。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在信号处理领域,DOA(Direction of Arrival)估计是一项关键技术,主要用于确定多个信号源到达接收阵列的方向。本文将详细探讨三种ESPRIT(Estimation of Signal Parameters via Rotational Invariance Techniques)算法在DOA估计中的实现,以及它们在MATLAB环境中的具体应用。 ESPRIT算法是由Paul Kailath等人于1986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利用阵列数据的旋转不变性来估计信号源的角度。这种算法相比传统的 MUSIC(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算法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且无需进行特征值分解,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颇具优势。 1. 普通ESPRIT算法 普通ESPRIT算法分为两个主要步骤:构造等效旋转不变系统和估计角度。通过空间平移(如延时)构建两个子阵列,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旋转不变性。然后,通过对子阵列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拟合,可以得到信号源的角频率估计,进一步转换为DOA估计。 2. 常规ESPRIT算法实现 在描述中提到的`common_esprit_method1.m`和`common_esprit_method2.m`是两种不同的普通ESPRIT算法实现。它们可能在实现细节上略有差异,比如选择子阵列的方式、参数估计的策略等。MATLAB代码通常会包含预处理步骤(如数据归一化)、子阵列构造、旋转不变性矩阵的建立、最小二乘估计等部分。通过运行这两个文件,可以比较它们在估计精度和计算效率上的异同。 3. TLS_ESPRIT算法 TLS(Total Least Squares)ESPRIT是对普通ESPRIT的优化,它考虑了数据噪声的影响,提高了估计的稳健性。在TLS_ESPRIT算法中,不假设数据噪声是高斯白噪声,而是采用总最小二乘准则来拟合数据。这使得算法在噪声环境下表现更优。`TLS_esprit.m`文件应该包含了TLS_ESPRIT算法的完整实现,包括TLS估计的步骤和旋转不变性矩阵的改进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ESPRIT变体取决于系统条件,例如噪声水平、信号质量以及计算资源。通过MATLAB实现,研究者和工程师可以方便地比较不同算法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这些代码也为教学和学习DOA估计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平台,有助于深入理解ESPRIT算法的工作原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