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江帆楼阁图(中国画) 唐代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是唐代画家李思训所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绘画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画描绘的是游春情景,是作者以“青绿山水”与“金碧山水”创作的国画山水作品,画中山、树、江水和游人融汇一处,江上泛舟、山中树木茂盛,游人穿梭其中。远处江水荡漾,几叶扁舟漂浮,近处树木葱葱,楼阁庭院若隐若现,坡岸上游人穿行。其意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画风精密严整、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独树一帜。

《江帆楼阁图》描绘了春天游人踏春的景象,作者以俯瞰的角度,将山、树、江水和游人融汇一处,江上泛舟、山中树木茂盛,游人穿梭其中。远景江水荡漾,几叶扁舟凌驾于万顷茫然之上,近景中江岸错落有致,桃、松、竹等树木郁郁葱葱,楼阁庭院在山石树木间若现。坡岸之上,两人正临水驻足,赏春抒怀;另见四人沿山上小路而来,主人骑马,三个仆人或引领,或挑担,或提物,前后簇拥而行。

中国绘画的金碧山水开始走向成熟是在隋代存世原迹只有一件展子虔的《游春图》。至于法度谨严笔墨精妙、丘壑多变、设色巧丽、境界引人,也就是高度成熟的山水画,则始于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山水之变,始于吴(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

而李思训由于唐朝宗室的身份及优游富贵的生活,其特别钟情于金碧辉煌的楼阁殿宇和秀丽瑰奇的青绿山水创作,这也与唐王朝的盛世气象合拍,符合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江帆楼阁图》正是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色的代表作品。

构图

《江帆楼阁图》整体构图阔远,不画江岸边际显得烟水浩瀚,境界宽广,较之《游春图》的全景处理有进步之处。山石丘壑虽仍平实,已略有变化,画树已用交叉取势,比展子虔用上叉的鹿角枝,就显得顾盼多姿了。如图的左下角植有老树两棵,一棵盘根错节藤绕柯,一棵枝杈交纵,状若屈铁。夹树叶形状也多,有元宝形、枇杷叶形、三层包叠卷心形、双勾介字形、槐树叶形等。

另外,其构图章法亦十分严谨,以山之一角衬浩瀚江波,以树之青翠欲滴,烘托沁人心脾的清凉,运用散点透视法,聚万千景象于一纸之上。具体创作中,作者采用先勾线再填色的方法,用粗细、转折略带方笔的墨线勾勒山石轮廓,曲折多变地表现丘壑的变化,近粗远细,熟练地表现出前后远近的空间透视。

笔触

此图用一种坚挺的小笔勾取物象的轮廓,故笔触线条坚硬劲挺;那时“尚无渲淡”,小硬笔是专门用于勾框的。作者先以浓淡墨色勾出山石、林木、泉流等轮廊层次,其中山石用中锋硬线勾描,无明显的皴笔,而树叶多为夹叶,少点叶,故行笔富于虚实。作者画树木的方法极为细致,线条有勾斫变化,枝叶用双勾线描,松树则更具特色。

游春图(中国画) 隋代 隋朝画家

展子虔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1] 

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 [2] 

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3]  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到了隋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它不再作为人物故事画背景的一部分,而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在此之前,依附于人物故事画的山水画在表现方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按照古人的说法就叫做“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说明在表现自然景物与人物或其他物件的关系上,以及远近、层次等方面部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画家还没有找到适宜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描绘壮阔秀丽的山川形貌。《游春图》即反映了山水画处于变化发展阶段特点。 [4] 

历史上对这幅作品是否出于展子虔之手,仍持有争议。有唐中叶说、有疑北宋摹本,张伯驹则保留其为展子虔原作的观点。 [5] 

对《游春图》的作者及创作年代提出疑问的代表人物是文学家沈从文。早在1947年,他就撰写了《读展子虔》的文章,虽然标题中肯认了《游春图》的作者是展子虔,但文章通篇都是在质疑这一作者归属。在文中,他称“半年中有机会前后看过这画八次”,认定展子虔作此画缺乏证据。他在文中交待,因为前代关于绘画作品的著录,包括《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都没有提到展子虔作此作品的事情。另外,画中男子的衣着、女人的坐式,都与隋代人的习俗不太相符,还有装裱等种种迹象也与当时情形不合。历史资料证实,人们是在元、明朝时才开始认定展子虔作《游春图》的。所以,沈从文认为,此画可能不是展子虔所作,也不是隋代作品。另外,也有人根据画中人物头上戴的幞头、建筑部件形制等,论证它并非隋代原作,而是北宋摹本。

作品主题

该图以全景方式描绘了广阔的山水场景,图中除描绘了山水树石外,还描绘了白云出岫,杂以楼阁、院落、桥梁、舟揖,并点缀着踏春赏玩的人物车马,展示出一幅杏桃绽开、绿草如茵、水波粼粼,春风荡漾的春日融融之景象。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墨笔画

该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该画作描绘的是典型的北国景色,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图上重山迭峰,雄深苍莽。山头茂林丛密,两峰相交处一白色飞瀑如银线飞流而下在严肃、静穆的气氛中增加了一分动意。近处怪石箕居,大石横卧于冈丘,其间杂树从生,亭台楼阁露于树颠,溪水奔腾着向远处流去,石径斜坡透迤于密林荫底。山阴道中,从右至左行来一队旅客,四头骡马载着货物正艰难地跋涉着。 [2] 

该画作画幅右上角上有明末书法家董其昌用楷体工整写就的“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十个字,在画幅的右下树荫草叶间有“范宽”字题款。 [3] 

在该画上还有很多收藏者的题款,包括具有明显宋代特点的“御书之宝”方的印文、印色,画卷上还有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御书之宝”的印鉴。

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范宽还善画雪景,此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溪山行旅图》便是他创作特色的具体体现。 [4]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