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概述
网络的概念
两个不在同一地理位置的主机,通过传输介质和通信协议,实现通信和资源共享。
网络发展史
-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一个阶段(60年代)标志性的事件:ARPANET
- 关键技术:分组交换
-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70-80年代)
- 标志性的事件:NSFNet
- 关键技术:TCP/IP
-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三个阶段(90年代)
- 标志性的事件:浏览器Mosaic
- 关键技术:Web技术
网络的四要素
- 传输介质:同轴线缆,光纤,双绞线,无线电波等
- 通信协议:设备之间的语言,比如——eigrp,rip,OSPF,is-is,BGP,TCP,ip,ppp等
- 资源:数据,图片,视频,音频;
- 终端:手机,笔记本,平板,台式机等
网络功能
- 数据通信
- 资源共享
- 增加可靠性
- 提高系统处理能力
网络类型
- 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外部网络)
- 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内部网络)
二、网络模型
1、分层思想
1.1
、概述
分层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将复杂的系统或问题划分为多个独立的、相互关联的层级,每个层级有不同的功 能和责任。这种分层的方式可以使系统或问题更具结构化和可管理性,简化设计和实施过程,并提高系 统或问题的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
1.2
、核心理念
- 模块化:将系统或问题划分为多个模块或层级,每个层级负责特定的功能,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但也 相互关联。这样可以降低复杂度,使系统设计更加清晰和可扩展。
- 抽象性:每个层级都对其他层级提供特定的抽象接口,屏蔽了底层实现的复杂性,使各层级之间的 交互更加简化和统一。这样可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 松耦合:每个层级之间通过抽象接口进行交互,层级之间的耦合度尽可能地降低,使得各个层级可 以独立地进行修改和演变。这样可以使系统更具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 可替换性:由于每个层级之间的耦合度较低,所以可以灵活地替换或添加新的功能层级,而不需要 对其他层级进行修改。这样可以使系统更容易适应变化的需求和技术。
2
、
OSI
七层模型
7.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 作用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网络应用和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
6. 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
- 作用
表示层负责处理数据的表示方式。
5. 会话层
Session Layer
- 作用
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4.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 作用
传输层为应用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
3. 网络层
Network Layer
- 作用
网络层负责在整个网络中选择和定位传输路径,处理分组的传输和路由问题。
2.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 作用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相邻节点之间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1.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 作用
物理层负责在计算机之间传输原始的比特流。。
3、TCP/IP五层模型
5. 应用层
协议
- HTTP | HTTPS
- 超文本传输协议
- 检测端口号 80/tcp | 443/tcp
- FTP
- 文件传输协议
- 检测端口号21/TCP
- TFTP
-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 检测端口号69/UDP
- DNS
- 域名解析协议
- 检测端口号 53/UDP
- SMTP
- 邮件传输协议
- 检测端口号25/TCP
4. 传输层
协议
- TCP
- 传输控制协议
- UDP
- 用户数据报协议
3. 网络层
协议
- ICMP
- 控制报文协议
- 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 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ping命令)
- IGMP
- Internet 组管理协议
- 组播协议
- 运行在主机和组播路由器之间
- ARP
- 地址解析协议
- 根据网络层IP数据包包头中的IP地址信息解析出目标硬件地址(MAC地址)信息,以保证通信 的顺利进行。
- RARP
- 反向地址转换协议
- RARP发出要反向解析的物理地址并希望返回其对应的IP地址,应答包括由能够提供所需信息 的RARP服务器发出的IP地址。
- IP
- 代表所有协议
- RIP
- 动态路由协议
2. 数据链路层
- 协议
- 以太网(Ethernet)
- 无线局域网(Wi-Fi)
- 点对点协议(PPP)
1. 物理层
- 协议
- 以太网(Ethernet)
- 无线局域网(Wi-Fi)
- 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
4、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4.1
、
PDU
(
Protocol Data Unit
,协议数据单元)
- 数据段:segment
- 数据包:packet
- 数据帧:frame
- 比特流:bits
4.2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TCP/IP
五层模型每层对应的工作设备:
- 应用层:终端设备
- 传输层:防火墙
- 网络层:路由器
- 数据链路层:交换机
- 物理层:网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