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不再!科技大厂放缓招聘,美国计算机专业学生求职四处碰壁

随着硅谷放缓扩张,AI技术冲击程序员岗位,许多CS毕业生发现,不仅达到前辈的薪酬水平举步维艰,连找到一份理想工作都比预期困难得多。

毫不夸张地说,在互联网诞生后的几十年里,计算机科学专业(CS)一直是美国大学生中最热门的选择之一,它被视为体面、高薪岗位的通行证。

然而,即将离校步入职场的2023届CS毕业生发现,不仅达到前辈的薪酬水平举步维艰,连找到一份理想工作都比预期困难得多。

毕业人数激增 硅谷扩张放缓 CS学生求职难度翻倍

几年前还在疯狂扩张的科技巨头们已经大幅削减了初级岗位的数量。2023年,由于美国利率加速上升,许多大公司开启了残忍的裁员模式,包括谷歌、Meta、亚马逊等公司裁员数量甚至达到了万人之巨。
 

在过去18个月中,美国软件开发岗位数量基本保持平稳。在学生求职平台Handshake上,科技公司发布的全职工作数量同比下降30%。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专业的毕业生供给正在急剧增长。根据美国官方数据,CS是美国本科专业中第四受欢迎的专业。2021年,美国CS本科毕业生超过10万人,较10年前暴增140%。2023年,美国CS专业在校生总数已攀升至60万人,在5年间激增40%。

一位22岁的CS本科毕业生对媒体苦涩地表示:

当我告诉别人我学计算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说'你太幸运了,将来能赚大钱,做什么工作都行'。但事实上,如果现在开始找工作,几乎不可能被雇佣。

他说,虽然自己已经投遍了全美各地的校招岗位,但收到的回复寥寥无几。

就在不久前,优秀的CS专业学生可以在11月底锁定秋招或暑期实习的机会。如今,他们不得不把求职范围扩大,寻找更广阔的出路。

即使是藤校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也不得不妥协。一位毕业于康奈尔大学CS专业的学生对媒体说,她原本的梦想是硅谷科技大厂,但看到许多去年暑期实习的学长们连工作机会都拿不到,她不得不将求职目标转向房地产等其他行业。

北卡罗来纳大学CS专业就业发展主管斯蒂芬妮·约翰逊对媒体透露,以前学生们只要投递20~40次简历,就能在秋招时锁定offer。但现在,她的学生平均要申请150多份工作机会才有望成功,很多人到了来年春季还在苦等工作机会。

越来越多学生将目光投向了非科技公司。今年,弗吉尼亚大学的“科技之夜”校园招聘会,把邀请范围扩大到了医疗、能源和金融服务等其他行业。

AI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对程序员的需求

虽然科技公司招聘需求大幅放缓,但CS专业,仍然是全美起薪最高的专业之一。据全美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预测,CS专业应届生起薪约为75000美元,作为对比,根据美国社安署的统计,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起薪为37006美元,英语文学专业毕业生起薪为38597美元。

虽然目前看来,CS专业还是大学里的香饽饽,但AI技术的兴起,可能会进一步冲击CS人才的需求。华尔街见闻此前曾提到,知名风投机构红杉的合伙人David Cahn认为,AI可以大幅降低编程的门槛,AI热潮会创造10亿非科班出身的开发者,“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明星AIGC创企Stability AI的CEO也认为,未来5年内,人类程序员将不复存在。他相信,考虑到目前AI代码生成的质量,和LLM迭代的速度,程序员的未来不容乐观。

GitHub数据显示,目前所有代码中的41%都是由AI生成的。另据就业网站Indeed统计,软件开发职位的空缺率已较疫情前下降30%。

美国贸易协会CompTIA的首席研究官蒂姆·赫伯特表示:

求职者需要重新调整期望值,可能不得不在愿意工作的地点、薪资待遇以及公司类型等方面做出一些让步。

他还指出,尽管头部科技公司在招聘AI相关岗位,但很多这类工作需要比应届生更丰富的经验。

摩根大通姚橙:当下AI产业像极了2011年的移动互联网

从OpenAI、谷歌、阿里、腾讯到字节跳动,再到李开复的零一万物。过去两周,全球的大模型玩家都陆续“放大招”,让大模型领域的硝烟味愈发浓烈。

这场愈见激烈的混战背后,是AI大模型领域玩家都想突破商业模式上的困境,推动AI应用的创新、普及。 

在摩根大通亚洲TMT行业研究联席主管姚橙看来,从产业发展维度看,对比移动互联网的成长,当下似乎还处在2011年。整个产业还处于非常早期的探索阶段,仍在探索和寻找AI的杀手级应用。

场内的玩家都试图在这个混沌期,抢先发力,甚至不惜发起“价格战”,以争抢用户、尽力“出圈”,备战AI行业的”iPhone时刻”。 

姚橙向华尔街见闻分析,行业“爆点”迟迟未来,尤其是在C端还未出现现象级的产品,反映出当下的AI大模型还做得不够好。对于B端、C端用户来说,只有出现能够替代现有解决方案的产品,给出远超以往的体验,行业才能发生质变。 

这也就导致,头部互联网公司首先还是会将AI应用到自身已有的商业场景上面,在已有的应用场景、用户和商业模式上进行探索,一方面落地风险比较低,也会有财务上的收益。比如说目前行业内在电商、搜索以及游戏领域的一些尝试。

其次,这些大型互联网公司也在摸索如何将自己的AI能力提供给B端的伙伴,以提升这些商业伙伴的产能与效率。姚橙坦言,虽然看到中国也有了类似微软Copilot的产品,但还未达到质的突破的程度。 

最难的则是C端。姚橙指出,从产业重要程度排序,C端的大规模应用、商业化的优先级比较低。这更需要找到消费者的“爆点”需求。 

当然,尽管在商业模式上探索还处于初期,产业投资者还是愿意为“未来”买单。包括百川智能、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AI、零一万物在内,国产大模型“五小龙”估值已超10亿美元。

对此,姚橙指出,国内头部的AI大模型创业公司估值较高,主要是大型科技公司从长期角度出发,对公司长期战略价值,在产品、技术上的协同效应进行的综合评估,并愿意为此付出一定的溢价。这些战略投资背后并非完全市场化下的定价机制,还考虑到了长期潜在的协同效应,并反映到了估值当中。 

在摩根大通第二十届全球中国峰会召开前夕,姚橙与华尔街见闻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流,涉及AI行业发展趋势、产业机会和投资等话题。 

以下为对话全文(经编辑)

华尔街见闻:如今很多科技公司都将AI作为集团层面的重点战略,你对行业趋势怎么看?

姚橙: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全世界,整个AI产业还在寻找应用层面上的“Killer app”(杀手级应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涌现了一批现象级的社交和通讯应用,还有电商APP。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现在的AI行业对比移动互联网时期的行业成长,相当于处于2011年。对于“杀手级应用”究竟是什么,市场中目前已有一些思路、想法和产品,但还未出现真正的突破性应用。

对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说,他们会将AI应用到自身已有的商业场景上去,在已有的大规模用户基础上,通过既定、成型的商业模式,进行落地应用。本质上AI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一方面落地风险比较低,另一方面在财务上可能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 

在内部落地后,才是把AI能力赋能给to B的合作伙伴,但这存在很大的探索性。无论是AI平台端、应用开发端还是企业端,对于AI究竟能够如何提升产能、效率,大家都还在摸索阶段。

最后一层才是C端的大规模应用及商业化,这一层面的优先级相对较低,难度也更大。在探索to B业务时还有既定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收入模式,在提升效率上有迹可循,但to C就需要找到消费者的需求“爆点“,目前看来还是有待探索的。

整体来说,AI产业还在非常早期的探索阶段。

华尔街见闻:这是否意味着目前大型互联网公司会比AI创业公司在商业化上更有优势?

姚橙: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确实会造成它们在商业化的道路上有一定的区别。大型互联网公司可能可以在早期就让AI变现,产生财务上的回报。 

但双方可以有各自的发展机会。比如说大型互联网公司,从定位上来说,它重点是通用LLM(大语言模型)和面向消费者的应用,注重的是平台级的机会、能力。其模型具有全面的能力,可以解决常见问题,例如通信和内容生成。这些LLM可以用于自身业务的应用,也可以作为其企业客户的基础模型。 

AI创业公司的优势在于足够灵活、反应迅速。它可以在垂直领域找到自身的小众市场,对具体行业的整合度、配合度、服务度上做得比大厂要更灵活,更量身定制。 

华尔街见闻:目前各家似乎还延续着此前的思维在做APP? 

姚橙:确实,大家会有一定的惯性思维,希望沿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推广的逻辑,在消费者市场里思考应用要怎么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表明目前大部分的AI产品,尤其是让消费者愿意付费的产品做得还不够好。很多科技公司都在做AI个人助理,但它需要在事务落地、组织和效率上都超过真人秘书,才能迎来产品的爆点。从目前来说,相关的产品还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更大算力去优化,让体验变得更好。

无论是B端还是C端用户,他们在乎的不是你用了多少算力,算法进行了多少次迭代,而是取决于你给出的解决方案够不够好。只有在用户需求点上实现了突破,才能够发生质变。 

并且,AI赋能企业时,很多人会说要“降本增效“。但从过去中国SaaS行业的发展路径来看,相比降本,AI产业更重要的是在增效端的机会,能够帮助企业、个人增加收入,才能真正地刺激用户愿意为它买单。

华尔街见闻:AI在硬件端会有哪些影响?尤其是PC、移动互联硬件生态是否会因为AI发生剧烈变化? 

姚橙:AI本身需要一个载体,但大部分算力会由云端提供,这对终端载体算力要求会低上许多,甚至边缘计算技术让一些AI应用在手机、手表上就能实现。从技术层面讲,现在AI的发展还是向多模态发展。

这些原因也使得,涉及到生产力的应用会更适合在PC端上使用;在非生产力的应用上,以往比较弱势的智能硬件,会在AI落地上有更多新的进展。像智能音箱、智能家居中控等,在云端算力加持下,可以说其最终的体验感并不会劣于手机和PC。

华尔街见闻:目前中国大模型公司里已经诞生了“五小龙”,估值也比较高。你怎么看当前创业公司的融资情况,市场存在泡沫么?

姚橙:从整体来说,一级市场的活跃度还不算高,创业公司的融资形势比较难。

在AI领域我们看到了一些估值较高的公司,可以说其高估值背后是由企业投资或者说战略投资者所主导的。从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角度来说,财务回报只是做投资的一个部分,这个时候要看PE、单个用户的估值。但现在部分公司是从长期角度出发来进行投资的,希望未来在产品发布、技术整合或者其他方面进行合作,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他们愿意为此付出一定的溢价。这会导致这类投资并非基于单纯的市场定价逻辑。 

在看到部分领先的AI公司因战略投资者的参与,而出现高估值的时候,这并不下结论说市场出现了非常大的泡沫。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目前中国AI产业的投资标的主要还是在应用层面,但因为还未产生“杀手级应用”,产业处于应用落地的较早期阶段,这对整体投资可能造成了难度。放眼看向二级市场,可以说真正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标的是稀缺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