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跟我讲“不是人磨墨,而是墨磨人”
讲的是磨墨之时,便是调理气息,在磨的过程中,去火气、除杂念,亦是打腹稿,构思文章、运筹通篇布局。
练字,练得就是一种心境,心烦意乱是一大忌。
字写到后来,就没什么好写了,写的就是人格,而人,是需要磨的。
恩师的字~(睿智惠存)
我的字
讲的是磨墨之时,便是调理气息,在磨的过程中,去火气、除杂念,亦是打腹稿,构思文章、运筹通篇布局。
练字,练得就是一种心境,心烦意乱是一大忌。
字写到后来,就没什么好写了,写的就是人格,而人,是需要磨的。
恩师的字~(睿智惠存)

我的字


姑且算题主说的是书法吧,我也就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见笑。
第一,洞察力。 写书法就要临帖,临帖有精临有意临。临帖的目的是学习古人的技法,而这些技法包括字形、笔势、章法等等许多东西。一个非常小的勾可能就代表了作者不同的笔势,如果没有一个敏锐的洞察力,临帖的效率大大下降。你对贴的理解也就非常低。
第二,控制力。 控制力分两个,第一个对笔的控制力,这个我想就不用赘述了,但是提一点对笔的控制力在于瞬间发力。这个魏晋人做的最好。第二个,控制自己的情绪,楷书贵能动,草书贵能静。很多人都会感觉这个胡扯,听我慢慢说。楷书是一种静态书体,很多人写的时候就依旧保持一种静态书体的心理。如果我们看王献之《玉板十三行》会发现其小楷灵飞飘逸,一点也不死板,同样明显的还有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同理很多人写草书特别喜欢追求那种癫狂的境界,造成了很多人写的草书跟鬼画符一样ㄟ( ▔, ▔ )ㄏ。其实个人认为张怀二人在极度亢奋下做的草书依然保持着一丝冷静。所以才会有“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这一点通过分析作品可以体现的更为清楚。所以所谓控制情绪是指你能在安静的心态下写出灵动的感觉,亢奋的情况下控制心绪保留理性。
能锻炼以上两种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至于别的心性啊之类的个人认为书法是一种表达手段,他通过笔墨点画表达你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对这个世界,对自然的感受。写字写好字,字外功要比字本身重要的多,所以很多人心烦就写字其实我是不太认可的,心烦的时候写字容易越写越坏。越来越烦。想练好字你除了洞察力,控制力以外更多的是需要“胸中之气”。这“胸中之气”很多的是需要读书,读史。
所以与其你纠结写字练的是什么,不如想想你能通过书法表达什么。胸中没有东西,你写的再好永远也只是个匠人。
好像不带个图没人看的样子,那就发一个一年前临帖的吧,见笑。
第一,洞察力。 写书法就要临帖,临帖有精临有意临。临帖的目的是学习古人的技法,而这些技法包括字形、笔势、章法等等许多东西。一个非常小的勾可能就代表了作者不同的笔势,如果没有一个敏锐的洞察力,临帖的效率大大下降。你对贴的理解也就非常低。
第二,控制力。 控制力分两个,第一个对笔的控制力,这个我想就不用赘述了,但是提一点对笔的控制力在于瞬间发力。这个魏晋人做的最好。第二个,控制自己的情绪,楷书贵能动,草书贵能静。很多人都会感觉这个胡扯,听我慢慢说。楷书是一种静态书体,很多人写的时候就依旧保持一种静态书体的心理。如果我们看王献之《玉板十三行》会发现其小楷灵飞飘逸,一点也不死板,同样明显的还有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同理很多人写草书特别喜欢追求那种癫狂的境界,造成了很多人写的草书跟鬼画符一样ㄟ( ▔, ▔ )ㄏ。其实个人认为张怀二人在极度亢奋下做的草书依然保持着一丝冷静。所以才会有“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这一点通过分析作品可以体现的更为清楚。所以所谓控制情绪是指你能在安静的心态下写出灵动的感觉,亢奋的情况下控制心绪保留理性。
能锻炼以上两种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至于别的心性啊之类的个人认为书法是一种表达手段,他通过笔墨点画表达你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对这个世界,对自然的感受。写字写好字,字外功要比字本身重要的多,所以很多人心烦就写字其实我是不太认可的,心烦的时候写字容易越写越坏。越来越烦。想练好字你除了洞察力,控制力以外更多的是需要“胸中之气”。这“胸中之气”很多的是需要读书,读史。
所以与其你纠结写字练的是什么,不如想想你能通过书法表达什么。胸中没有东西,你写的再好永远也只是个匠人。
好像不带个图没人看的样子,那就发一个一年前临帖的吧,见笑。

貌似不晒字就没怎么有人看啊。。。
放几张。。献丑了
局部:
篆刻乱入:
装b结束,以下为原答案
------------------------------------------------------------------------------------------------------------------------------------------这么适合我答的问题竟然没人邀请我╮(╯▽╰)╭
每次回答各种书法类问题的时候我都要在写下题目相关内容之前先自己设问一下”练书法到底在练什么?”并且列出123点,放在答案的前面,像引言一样。
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首先,想搞清楚一门艺术或者一门学科的某一方面问题,必须先要对这门东西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拿知乎上常见的一些书法问题举例——不论是想弄懂中锋侧锋的关系问题,还是想知道如何评价某人的书法,都必须先回到最初的问题——书法究竟由哪几方面组成、练书法究竟练些什么,这是无法避开的。
另一个原因是,太多人喜欢将书法”玄化”。生活中也好,知乎上也罢,很多人在谈及书法时,总是习惯性地不知不觉地往玄里说、往神里说,就连现在这个最基础最接地气的”练字究竟练的是什么”的问题里也一样,下面有很多答案不谈任何实际的东西,只说”心境”、”性情”、”除杂念”、”调理气息”、”泻火”……
当然,在学习某门艺术的时候能够重视并追求更高的层面固然好,但是这必须以基础层面十分稳固作为前提,并且要认清这更高的层面只是这门艺术众多组成部分中的一个,而不是全部。当你连结构都临不准的时候整天把”心境”挂在嘴边是自己为难自己;当初学者请教你练书法究竟练什么,你直接甩出一句”心境”是对别人的不负责。
话可能说得过激了点,但是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至于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把书法”玄化”,在答案的最后会写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先答题。
要解决基础层面的问题,首先要真正弄清楚”练字究竟练什么”。
以前写了好多遍了,这次来一个终极版。
一、用笔
就是用毛笔在宣纸上写笔画,分两方面理解。
1.力量与质量。
毛笔是软的,宣纸也是软的,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出的笔画却不能软,要做到有力量高质量,这一点上关键是要学会对”锋”的控制。
2.形态与神采。
每位古代书家所写的笔画都有各自的特点——颜真卿的横和欧阳询的横就长得不一样,这就是笔画形态的差别。不同的笔画形态源于不同的用笔方式,一个成熟的书家应有自己独到的用笔方式的体系,体系越完备,越能在点画上赋予丰富的神采。在临摹过程中要掌握所学书家的用笔方式从而自如地模仿出字帖中的笔画形态,进而最大程度地还原出原帖的神采。
二、结构
两个关系。
1.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字中,两个以上的笔画之间会产生位置关系(距离的宽窄、位置的高低、对齐还是错位等等),以及对比关系(长短对比、斜正对比等等),这两点就是笔画之间的关系。
打个比方,家里装修,客厅里要摆一组沙发,沙发的款式和图案先不论,首先要确定好摆几个沙发、哪里用长的哪里用短的、哪里摆正的哪里放成斜的、哪几个对齐成一组哪个单独拎出来放一边……这就是笔画之间的关系。
2.笔画组与笔画组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比较复杂的字的时候,可以将笔画成组看待。比如”位”字的单人旁和”立”字就是两个笔画组,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要着眼于两组之间的位置、高矮、宽窄等关系。
还是装修的例子,客厅里除了要摆沙发还要摆柜子和其他的东西,这个时候要布局的是整组沙发和整组柜子之间的位置等关系,与上一步对沙发之间的调整相比,这样更能保证整个客厅空间合理。
结构就像装修,和用笔一样,不同的书家有自己的装修风格,在临摹时要从以上两点关系上着眼学习。
三、章法
结构是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关系,章法就是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相当于装修时给你一个空房子,让你自己隔墙,对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进行布局。每种书体、每件作品有适合自身的章法(比如楷书章法一般字和字的大小相等,间距相等;行草章法则讲究字和字之间大小反差较强,字与字之间有明显的连绵关系),章法是一副作品中影响观感的重要因素。
四、格调
格调究竟是什么很难表述清楚,可以理解为潜藏在一幅书法作品背后、透过纸面的笔墨传达给观者的一种微妙感受。一幅书法作品格调的高与低、雅与俗是与书者密切相关的,它和书者的性格、人生观、艺术观、对于书法认识的深度、学识涵养都有关系。
至于格调该如何练习,答案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格调的锤炼其实是深入到书者生活中的——有学识德行好品格高的人,书法格调自然不会太差(所谓”练心境”、”练性情”、”除杂念”、”调理气息”、”泻火”……其实都是源自这个阶段,是与格调相联的)。
以上四点是学习书法需要练习的,在我看来,这样子罗列出来基本算完整回答了题主的问题”练字究竟练的是什么”。
再说说关于书法经常被”玄化”。
书法在中国可以说是一门”高级的大众艺术”,高级在于书法艺术用十分简练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能够表达出极其丰富的审美意象与美感;大众则在于门槛低,少年宫学过一个暑假会拿毛笔也可以说会书法,练过书法。
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练过书法、对书法有点了解的人很多,遇到书法的话题人人都能谈几句,书法在中国好像发展得十分繁荣,但是,如果从对艺术认识的角度去衡量就会发现,真正懂书法的人其实很少。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当遇到关于书法的话题,总会有很多人参与讨论,但是很少有观点是从核心角度出发去展开探讨的。
但是更神奇的是,这些不够准确的观点全都齐刷刷偏向同一个思路——把书法”玄化”。
据我观察这个现象是书法独有的,在其他话题下很少会出现很多不够完善的答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传达同一种可对可错、模棱两可的意思。
在我看来,形成这样的现象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中国书法常常被人与两样东西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是国学,一个是心性,这是被主流思想长期宣传的结果,具体原因在这就不详细展开了。
建立这样的联系本身并没什么不好,它强调了书法背后需要内涵和人格作为支撑,但是就像之前所说的,这种支撑更多的是与第四点”格调”有关,修国学也好炼心性也罢,只是练习书法中的一个部分,或者说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对于一个书者(尤其是我们这些初级阶段的书者)来说,它几乎与用笔、结构、章法同样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学问与心境就是书法的全部,一提到”练书法”,第一(也是唯一的)反应就是”学问”、”心境”,并且认为自己掌握到了书法的真谛。
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在面对书法作品时有”直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作为观者,当你看到一幅(不是很抽象的)油画作品时,最先看到的是画面中的形象、情节然后是构图、塑造、笔触、色彩之后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过程,观者从作品中所提取的信息由具象逐渐过渡到抽象。
但是,当一个不是足够了解书法的人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时,除了可以读一读文字内容(草书和篆书可能读都没法读)再也不能提取出什么具体的信息了。提取不出并不是因为书法中没有类似绘画中的那些技法类信息,而是因为书法作品将这些信息处理得无比含蓄——用笔的考量、结构的处理、章法的排布……越好的作品在这些方面做得越出色、越讲究,同时,也藏得越深,没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积累的观者是很难看出来的。
看不出这些,观者们只能跳过,直接到最后一步——透过笔墨去体会作者的”心境”与”性情”:安静、放松或者浮躁、癫狂……这一步骤更偏向体验和感受,不需要很多专业上的积累,也没有什么观点上的深与浅、对与错,因此人们在这一方面往往有更多的体会,”书法即心境”、”书法即性情”也就逐渐深入人心。
如果算上这一篇,我在知乎上写过七个答案,六个是关于书法的。在写这些答案时我始终秉承着让书法”接地气”的原则,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书法与大家赤裸相对,因为在我看来,书法已经被太多人有意无意地蒙上了层层白纱,越叠越厚,让人越来越看不清。
也许在很多人的概念里,越喜欢一样东西就越要捧它,能捧出仙气是最好,不断往神里说,好像越神代表它越被人们所尊崇。其实仔细想想就明白,这是一种挺傻的想法。
就拿书法来说,总有些掌握话语权的人喜欢把书法说成法术,告诉你练字是国学、练字是心性,对于技法上的问题只字不提。书法被他们越说越神,越来越多的人被这种思想影响,踏踏实实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少,真正了解书法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这对于书法的发展来说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反对书法”玄化”,从我做起,耶~
长篇大论了一通,最后再审视一下问题,”练字究竟练的是什么?”
忽然发觉题主也许就是想要一个简练又让人觉得很深沉的回答:)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想说:
练字练的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放几张。。献丑了




局部:




篆刻乱入:



装b结束,以下为原答案
------------------------------------------------------------------------------------------------------------------------------------------这么适合我答的问题竟然没人邀请我╮(╯▽╰)╭
每次回答各种书法类问题的时候我都要在写下题目相关内容之前先自己设问一下”练书法到底在练什么?”并且列出123点,放在答案的前面,像引言一样。
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首先,想搞清楚一门艺术或者一门学科的某一方面问题,必须先要对这门东西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拿知乎上常见的一些书法问题举例——不论是想弄懂中锋侧锋的关系问题,还是想知道如何评价某人的书法,都必须先回到最初的问题——书法究竟由哪几方面组成、练书法究竟练些什么,这是无法避开的。
另一个原因是,太多人喜欢将书法”玄化”。生活中也好,知乎上也罢,很多人在谈及书法时,总是习惯性地不知不觉地往玄里说、往神里说,就连现在这个最基础最接地气的”练字究竟练的是什么”的问题里也一样,下面有很多答案不谈任何实际的东西,只说”心境”、”性情”、”除杂念”、”调理气息”、”泻火”……
当然,在学习某门艺术的时候能够重视并追求更高的层面固然好,但是这必须以基础层面十分稳固作为前提,并且要认清这更高的层面只是这门艺术众多组成部分中的一个,而不是全部。当你连结构都临不准的时候整天把”心境”挂在嘴边是自己为难自己;当初学者请教你练书法究竟练什么,你直接甩出一句”心境”是对别人的不负责。
话可能说得过激了点,但是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至于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把书法”玄化”,在答案的最后会写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先答题。
要解决基础层面的问题,首先要真正弄清楚”练字究竟练什么”。
以前写了好多遍了,这次来一个终极版。
一、用笔
就是用毛笔在宣纸上写笔画,分两方面理解。
1.力量与质量。
毛笔是软的,宣纸也是软的,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出的笔画却不能软,要做到有力量高质量,这一点上关键是要学会对”锋”的控制。
2.形态与神采。
每位古代书家所写的笔画都有各自的特点——颜真卿的横和欧阳询的横就长得不一样,这就是笔画形态的差别。不同的笔画形态源于不同的用笔方式,一个成熟的书家应有自己独到的用笔方式的体系,体系越完备,越能在点画上赋予丰富的神采。在临摹过程中要掌握所学书家的用笔方式从而自如地模仿出字帖中的笔画形态,进而最大程度地还原出原帖的神采。
二、结构
两个关系。
1.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字中,两个以上的笔画之间会产生位置关系(距离的宽窄、位置的高低、对齐还是错位等等),以及对比关系(长短对比、斜正对比等等),这两点就是笔画之间的关系。
打个比方,家里装修,客厅里要摆一组沙发,沙发的款式和图案先不论,首先要确定好摆几个沙发、哪里用长的哪里用短的、哪里摆正的哪里放成斜的、哪几个对齐成一组哪个单独拎出来放一边……这就是笔画之间的关系。
2.笔画组与笔画组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比较复杂的字的时候,可以将笔画成组看待。比如”位”字的单人旁和”立”字就是两个笔画组,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要着眼于两组之间的位置、高矮、宽窄等关系。
还是装修的例子,客厅里除了要摆沙发还要摆柜子和其他的东西,这个时候要布局的是整组沙发和整组柜子之间的位置等关系,与上一步对沙发之间的调整相比,这样更能保证整个客厅空间合理。
结构就像装修,和用笔一样,不同的书家有自己的装修风格,在临摹时要从以上两点关系上着眼学习。
三、章法
结构是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关系,章法就是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相当于装修时给你一个空房子,让你自己隔墙,对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进行布局。每种书体、每件作品有适合自身的章法(比如楷书章法一般字和字的大小相等,间距相等;行草章法则讲究字和字之间大小反差较强,字与字之间有明显的连绵关系),章法是一副作品中影响观感的重要因素。
四、格调
格调究竟是什么很难表述清楚,可以理解为潜藏在一幅书法作品背后、透过纸面的笔墨传达给观者的一种微妙感受。一幅书法作品格调的高与低、雅与俗是与书者密切相关的,它和书者的性格、人生观、艺术观、对于书法认识的深度、学识涵养都有关系。
至于格调该如何练习,答案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格调的锤炼其实是深入到书者生活中的——有学识德行好品格高的人,书法格调自然不会太差(所谓”练心境”、”练性情”、”除杂念”、”调理气息”、”泻火”……其实都是源自这个阶段,是与格调相联的)。
以上四点是学习书法需要练习的,在我看来,这样子罗列出来基本算完整回答了题主的问题”练字究竟练的是什么”。
再说说关于书法经常被”玄化”。
书法在中国可以说是一门”高级的大众艺术”,高级在于书法艺术用十分简练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能够表达出极其丰富的审美意象与美感;大众则在于门槛低,少年宫学过一个暑假会拿毛笔也可以说会书法,练过书法。
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练过书法、对书法有点了解的人很多,遇到书法的话题人人都能谈几句,书法在中国好像发展得十分繁荣,但是,如果从对艺术认识的角度去衡量就会发现,真正懂书法的人其实很少。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当遇到关于书法的话题,总会有很多人参与讨论,但是很少有观点是从核心角度出发去展开探讨的。
但是更神奇的是,这些不够准确的观点全都齐刷刷偏向同一个思路——把书法”玄化”。
据我观察这个现象是书法独有的,在其他话题下很少会出现很多不够完善的答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传达同一种可对可错、模棱两可的意思。
在我看来,形成这样的现象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中国书法常常被人与两样东西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是国学,一个是心性,这是被主流思想长期宣传的结果,具体原因在这就不详细展开了。
建立这样的联系本身并没什么不好,它强调了书法背后需要内涵和人格作为支撑,但是就像之前所说的,这种支撑更多的是与第四点”格调”有关,修国学也好炼心性也罢,只是练习书法中的一个部分,或者说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对于一个书者(尤其是我们这些初级阶段的书者)来说,它几乎与用笔、结构、章法同样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学问与心境就是书法的全部,一提到”练书法”,第一(也是唯一的)反应就是”学问”、”心境”,并且认为自己掌握到了书法的真谛。
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在面对书法作品时有”直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作为观者,当你看到一幅(不是很抽象的)油画作品时,最先看到的是画面中的形象、情节然后是构图、塑造、笔触、色彩之后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过程,观者从作品中所提取的信息由具象逐渐过渡到抽象。
但是,当一个不是足够了解书法的人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时,除了可以读一读文字内容(草书和篆书可能读都没法读)再也不能提取出什么具体的信息了。提取不出并不是因为书法中没有类似绘画中的那些技法类信息,而是因为书法作品将这些信息处理得无比含蓄——用笔的考量、结构的处理、章法的排布……越好的作品在这些方面做得越出色、越讲究,同时,也藏得越深,没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积累的观者是很难看出来的。
看不出这些,观者们只能跳过,直接到最后一步——透过笔墨去体会作者的”心境”与”性情”:安静、放松或者浮躁、癫狂……这一步骤更偏向体验和感受,不需要很多专业上的积累,也没有什么观点上的深与浅、对与错,因此人们在这一方面往往有更多的体会,”书法即心境”、”书法即性情”也就逐渐深入人心。
如果算上这一篇,我在知乎上写过七个答案,六个是关于书法的。在写这些答案时我始终秉承着让书法”接地气”的原则,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书法与大家赤裸相对,因为在我看来,书法已经被太多人有意无意地蒙上了层层白纱,越叠越厚,让人越来越看不清。
也许在很多人的概念里,越喜欢一样东西就越要捧它,能捧出仙气是最好,不断往神里说,好像越神代表它越被人们所尊崇。其实仔细想想就明白,这是一种挺傻的想法。
就拿书法来说,总有些掌握话语权的人喜欢把书法说成法术,告诉你练字是国学、练字是心性,对于技法上的问题只字不提。书法被他们越说越神,越来越多的人被这种思想影响,踏踏实实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少,真正了解书法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这对于书法的发展来说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反对书法”玄化”,从我做起,耶~
长篇大论了一通,最后再审视一下问题,”练字究竟练的是什么?”
忽然发觉题主也许就是想要一个简练又让人觉得很深沉的回答:)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想说:
练字练的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看了一些答案,我发现写的已经都很详细了,练字的结构,笔画这些都是从书法的本身去讲的。我姑且结合一下我自己的经历去谈谈这个问题。
我当时学习书法的时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年纪,大概一年级,8岁吧。是的,在我们家乡这个年龄不算小了,很多都是从幼儿园里就开始学习了。也就是5,6岁吧。其实那么小,字都不认识几个,而且从毛笔练起来的,很多都是些繁体字,在大陆繁体字教育不普及的情况下,我根本就不认识一些字,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是模仿,对着描就好了么。可是我想多了,当年我的老师说不许描!生性胆小的我还真的就不描了,就是认真地写。后来,因为很多原因我放弃了学书法这一条路。那时候的我是五年级。但是书法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根,走在路上会去看门面的字好不好看,班上同学的字我会去看,有没有写的比我好的,走到书店会去书法字帖区也会去看一眼。但那时的我只是盲目的,没有带着自己的思想,随着人慢慢长大,我的思维深了,眼界广了,我重新去思考那些年的练字给我带来了什么,我发现真的有很多除了字本身的东西。
首先是耐心与坚持。那些贪玩的岁月里,我可以一写就是几个小时,每天坚持写毛笔,软笔,不写到一定数量就不会放弃。这种从小时候养成的一些习惯和态度在长大后也会很好保留下来。以后我的孩子我也会让他练习写字,不单单是为了可以写一首好字,更多的是让他的性格可以沉淀下来。让他从小就会为了某样事情而变得有耐心,会坚持。
其次是心性。不知道是因为遗传的原因还是从小学习了书法,我发现我的性格也相对来说比较偏安静,比较喜欢恬静的生活,虽然我在现实中我可以和很多人谈笑风生,可以经常去逛街玩耍,也看电影,但是自己知道,内心一直是渴望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生活,泼墨书香,淡雅芬芳。
不过这一点并不是适合很多人。
最后是境界。我觉得最后的一点很难到达,到达了我觉得就是高手。从技巧上讲,可以随心所欲,自成一派,写出自己风格的字体,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上讲,我们可以从字中看出一个人的风骨与追求。中国的文人很多可以写出自己的风格作品,或豪迈,或洒脱,与其说从字中看出倒不如说是书写者让我们看到的。他们的字是融汇了多年的经历,感悟,性格而得到的,他们在练字的过程中也磨砺了自己的境界,凡会写字者大抵能从他人作品中看出些道道来吧。
一点拙见,浅谈。
fr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89714
我当时学习书法的时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年纪,大概一年级,8岁吧。是的,在我们家乡这个年龄不算小了,很多都是从幼儿园里就开始学习了。也就是5,6岁吧。其实那么小,字都不认识几个,而且从毛笔练起来的,很多都是些繁体字,在大陆繁体字教育不普及的情况下,我根本就不认识一些字,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是模仿,对着描就好了么。可是我想多了,当年我的老师说不许描!生性胆小的我还真的就不描了,就是认真地写。后来,因为很多原因我放弃了学书法这一条路。那时候的我是五年级。但是书法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根,走在路上会去看门面的字好不好看,班上同学的字我会去看,有没有写的比我好的,走到书店会去书法字帖区也会去看一眼。但那时的我只是盲目的,没有带着自己的思想,随着人慢慢长大,我的思维深了,眼界广了,我重新去思考那些年的练字给我带来了什么,我发现真的有很多除了字本身的东西。
首先是耐心与坚持。那些贪玩的岁月里,我可以一写就是几个小时,每天坚持写毛笔,软笔,不写到一定数量就不会放弃。这种从小时候养成的一些习惯和态度在长大后也会很好保留下来。以后我的孩子我也会让他练习写字,不单单是为了可以写一首好字,更多的是让他的性格可以沉淀下来。让他从小就会为了某样事情而变得有耐心,会坚持。
其次是心性。不知道是因为遗传的原因还是从小学习了书法,我发现我的性格也相对来说比较偏安静,比较喜欢恬静的生活,虽然我在现实中我可以和很多人谈笑风生,可以经常去逛街玩耍,也看电影,但是自己知道,内心一直是渴望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生活,泼墨书香,淡雅芬芳。
不过这一点并不是适合很多人。
最后是境界。我觉得最后的一点很难到达,到达了我觉得就是高手。从技巧上讲,可以随心所欲,自成一派,写出自己风格的字体,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上讲,我们可以从字中看出一个人的风骨与追求。中国的文人很多可以写出自己的风格作品,或豪迈,或洒脱,与其说从字中看出倒不如说是书写者让我们看到的。他们的字是融汇了多年的经历,感悟,性格而得到的,他们在练字的过程中也磨砺了自己的境界,凡会写字者大抵能从他人作品中看出些道道来吧。
一点拙见,浅谈。
fr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89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