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软出了一个学术搜索产品http://academic.research.microsoft.com/,百度出了一个百度学术搜索百度学术 - 保持学习的态度,还有一些其他的优秀的学术搜索产品,但是好像大家基本都还是用谷歌学术。对科研工作者找文献的思路相当好奇,你们都是怎么找文献资料的呢?对学术搜索引擎都有哪些要求呢?
匿名用户
俺来讲讲一些俺常用的与非常用的方法。
注:学科限制,俺学理论物理。
常用:
不常用:
对搜索引擎只有一个要求:
=附=
我导师怎么找论文:
很直接,就把关键词google。
很直接,找(曾经-)合作人问研究xx需要xx论文?如果那个人不知道,就让那个人问其他人,依此类推,看学术人脉(只有强者更强,强强联合)。
=补=
学术人脉是做科研的重中之重,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绕开。
大概意思就是,与人脉的不同在于,获得学术人脉需要足够的学术实力。人脉不一定相互欣赏,学术人脉的深处在于打心眼儿里觉得对方在学术上值得交往,并互相欣赏。
剩下的可以看看评论,俺写的答案偶尔评论比答案精彩。互掐,吹捧,抖干货等。
常用:
- 导师推荐的references:必读!研究直接相关。
- 导师推荐的references读不懂的时候,第一种方法是看references给的参考文献,另一种方法是在其google scholar引用中能找到review的文章来读。
- 导师推荐的references中推荐的review放在google scholar中找其引用率最高的几篇以及引用中与研究直接相关的几篇看其introduction找自己的研究到底都与什么相关,记下关键词以及经常做与自己研究相关的人。
- google搜关键词以及与自己研究相关的人,查找必要的review存根,方便研究时查找。
- 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arXiv更新。
- 关键词搜索wiki,nlab里面的references。
- seminar上提到的论文。
- google搜到的学者给的talk的ppt引用的论文。(这个是提纲挈领的,有时很有效。)
- 各种spring school,summer school,winter school的lecture notes。
不常用:
- google scholar搜研究相关论文的引用中能写进教学lecture notes的,然后顺lecture notes摸其他notes。
- google直接搜出来的东西有时候也是很好的。
对搜索引擎只有一个要求:
- google
=附=
我导师怎么找论文:
很直接,就把关键词google。
很直接,找(曾经-)合作人问研究xx需要xx论文?如果那个人不知道,就让那个人问其他人,依此类推,看学术人脉(只有强者更强,强强联合)。
=补=
学术人脉是做科研的重中之重,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绕开。
大概意思就是,与人脉的不同在于,获得学术人脉需要足够的学术实力。人脉不一定相互欣赏,学术人脉的深处在于打心眼儿里觉得对方在学术上值得交往,并互相欣赏。
剩下的可以看看评论,俺写的答案偶尔评论比答案精彩。互掐,吹捧,抖干货等。
匿名用户
对于普通人:
- http://scholar.google.com是最基本的,XXX author: abc可以搜索abc写的关于XXX的文章。类似可以用"def"搜索title中含有def的文章,点击搜索框右边的向下箭头会出来advance search选项:
- 如果想初步了解一个方向,去找这个领域的review,然后把里面review的所有文章都看一遍就能对这个方向的发展,谁在做这个方向,做了什么,在做什么有个比较具体的了解。再细化的话,就可以按作者搜索了。每个教授在一段时间内都是发表一系列同主题文章的,用上面提到过的双引号+author:就可以了。
- 除了google scholar之外(毕竟人家google有技术缺陷,中国大陆IP经常会上不去嘛),ScienceDirect也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引擎。跟google同样用处的还有http://www.base-search.net/和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除了这四个,每个学科都有自己专门的文献引擎,比如biomedical+medicine领域就是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electrical & electronics engineering领域就是IEEE Xplore Digital Library,其他领域我就不是特别了解了,不过CS方向有个很牛逼的引擎是http://arnetminer.org/,清华的唐杰做的,有各种作者的social network,我第一次用被震到了。至于世界上那些茫茫多的数据库,我想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不太用得到:
- 至于老师嘛,我感觉我实验室的老板们都不需要去找文献的,他们会收到大量顶级期刊/会议需要review的文章,然后还有很多collaborator的推荐,基本上筛掉了那些成色不够的水论文。如果你有老板,最好的办法就是问他要,比如“老板,我想看看XXX方向他们做的怎么样,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方法,给我推荐几篇paper呗?”
- 我觉得最后一条才是最实用的。
说明:本人学生物。
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对学术文献搜索工具的要求,不外乎以下6点:
夹菜用筷子,喝汤用勺,涂果酱用刀。学术文献检索也一样: 根据不同场景、不同目的,适用的工具不同。下面根据个人体验,祭出文献检索之之之之之之之之五!大!神!器!
1. Google
免费。简单易用,准确性较高。显示被引次数,但不能做引文分析。
适用场景:
a. 知道要搜的文献标题。
b. 知道关键词,想初步大概入门了解一下。
2. Google scholar
免费。简单易用,准确性较高。显示被引次数。部分文献直接链接全文。可导出规范的文献格式;可导出到引文管理软件。时效性较差。
适用场景:类似google。直接获取到全文的可能性更大。
3. PubMed
免费。简单易用,粗略检索的准确性一般。条件检索支持较好。 时效性非常好。不显示被引次数。基本不能做引文分析。支持定时推送。可导出到引文管理软件。方便获取全文。
适用场景:一般检索;搜索最新文献;条件检索。
4. Web of Science
收费。业界标准(查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h因子(h-index),一般都以Web of Science的数据为标准)。 大杀器。有一定学习门槛。粗略检索的准确性差。 非常适合条件检索。显示被引次数。适合引文分析但不如Scopus,但结合HistCite软件后,马上变身引文分析核武。支持批量导出到引文管理软件。方便获取全文。 时效性差,通常文章accept数周之后才能收录。
适用场景:条件检索,引文分析。
5. Scopus
收费。 大杀器。有一定学习门槛。 非常适合条件检索。 非常适合引文分析。 非常适合批量下载全文。显示被引次数。支持批量导出到引文管理软件。
适用场景:条件检索,批量获取全文,引文分析。
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对学术文献搜索工具的要求,不外乎以下6点:
- 易用性:学习成本低,搜索快。
- 粗略检索:给出题目或大概的关键词,马上搜到最准确、最相关、最权威的文献。
- 条件检索:我希望搜到2005年到现在,哈佛或MIT写的,摘要而不是题目中,含有某几个关键词的任意一个,的所有文献。我的合(bian)理(tai)要求,哪些搜索工具可以完成?
- 文献数量:收录的文献越多越好。谁知道《布隆迪坦噶尼喀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上面会不会有至关重要的文章?
- 时效性:希望能搜到最新的文章。如果能第一时间看到刚刚accept的重要文章,就可以马上在组会上汇(xuan)报(yao)。
- 引文分析:搜出来好几千篇文献,哪些工具能分析出发展趋势、领域明星?告诉我哪篇文章开宗立派,哪篇文章适合入门?
夹菜用筷子,喝汤用勺,涂果酱用刀。学术文献检索也一样: 根据不同场景、不同目的,适用的工具不同。下面根据个人体验,祭出文献检索之之之之之之之之五!大!神!器!

1. Google
免费。简单易用,准确性较高。显示被引次数,但不能做引文分析。
适用场景:
a. 知道要搜的文献标题。
b. 知道关键词,想初步大概入门了解一下。
2. Google scholar
免费。简单易用,准确性较高。显示被引次数。部分文献直接链接全文。可导出规范的文献格式;可导出到引文管理软件。时效性较差。
适用场景:类似google。直接获取到全文的可能性更大。
3. PubMed
免费。简单易用,粗略检索的准确性一般。条件检索支持较好。 时效性非常好。不显示被引次数。基本不能做引文分析。支持定时推送。可导出到引文管理软件。方便获取全文。
适用场景:一般检索;搜索最新文献;条件检索。
4. Web of Science
收费。业界标准(查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h因子(h-index),一般都以Web of Science的数据为标准)。 大杀器。有一定学习门槛。粗略检索的准确性差。 非常适合条件检索。显示被引次数。适合引文分析但不如Scopus,但结合HistCite软件后,马上变身引文分析核武。支持批量导出到引文管理软件。方便获取全文。 时效性差,通常文章accept数周之后才能收录。
适用场景:条件检索,引文分析。
5. Scopus
收费。 大杀器。有一定学习门槛。 非常适合条件检索。 非常适合引文分析。 非常适合批量下载全文。显示被引次数。支持批量导出到引文管理软件。
适用场景:条件检索,批量获取全文,引文分析。
正在写硕士毕业论文,所以窜来答一记平衡一下收支。
【对 科研工作者找文献的思路相当好奇,你们都是怎么找文献资料的呢?对学术搜索引擎都有哪些要求呢?】
这个问题非常的答题者-friendly,我一下子就知道题主想问什么,而且题主问的点跟我想切入的点也是一样样的: 学习如何找文献,精髓不在于使用的搜索引擎,甚至不在于关注的学术期刊 ,而在于明白科研工作者寻找文献的思路。而要明白这个思路,归根溯源是要明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文献也就是在科研工作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被发掘、整理出来的。
问题1:我们为什么需要文献
跟其他的领域一样,如今的学术研究也是一个 高度分工协作的领域。就像接力赛跑,第一棒的运动员撒丫子跑到终点不仅是不现实的(受个人的学术背景,时间精力所限),也是不高效的。即使是在同一领域的同一课题下,我们也很难看到学术背景和学术兴趣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遑论两个团队了。
在这里,每个人从哪里来,要走那条路,要到哪里去,都是不一样的,可是大家又是彼此依赖难以分离的。这就基本上决定了: 不同领域的相关课题之间,同一领域的不同课题之间,同一领域同一课题的不同分支之间(…)产生相互借鉴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需要。
在还没有入门的时候,我和很多同学一样,认为学术领域的划分就像院系划分那样简单明了。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那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 文献告诉我们当前研究的基础是什么(前人的研究方法+成果),当前研究的趋势是什么(前人/同行的研究方法/成果),以及当前研究应该走向哪里(前人/同行研究的失误和不足)。
问题 2,文献能发挥什么作用?
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大家可以看一看 @Linda Lin在回答问题 如何看待各界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热议?怎么解读南方周末网的报道《2013年高校科研经费花在哪里了?》? 里面第一项的内容:一. 科研人员到底在干什么。
如上文所说,如今的科研工作是一项高度分工协作的工作,后人的研究是建立在前人以及同行研究的基础之上,一点点蚂蚁步向前推进了。 文献,无论是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还是在最终论文写就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细致入微地了解这个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到了什么程度。
再具体一点就是:1. 避免做重复的研究;2. 避免做无意义的研究。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一个课题之前,一定一定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 我将来可能得出的研究成果将可能会对相关领域造成怎样的影响,做出怎样的贡献。
问题 3,如何细化寻找文献的标准?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研究者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我要研究北京方言里面的儿化音。可别看这只是一个音,围绕着这一个音可以研究的问题实在是太多:
1. 使用者:以性别,年龄,社会阶层等这些常见的划分标准来看,不同的群体在儿化音的使用上都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1.1 使用特点:从实际发音的物理性质,使用的场合,使用的频率,使用的语境等这些常见的研究领域来看,我们具体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1.1.1 某一群体在某一特定工作场合的使用特点:具体到使用频率和使用语境
——到这一步,我们才有了一个可操作的研究课题。
大家看, 从最初灵光一现有了想法,到最终能够确定下来一个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人员要经历层层的抽丝剥茧。而“剥茧”,怎么剥,向哪个方向剥,靠的都是对前人以及同行研究的细致把握。
那么,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 寻找文献的细化标准,来自于科研人员课题的细化程度。
问题 4,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比较好操作的办法
看完了问题1,2,3 的解答,大家可能心里面怵怵的:要对一个领域的一个分支下一个课题的所有研究做历时性整理分析,似乎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关于这个担心,我有三点想法可以跟大家分享:
1. 当你觉得自己要整理分析的领域大到无法操作完成的时候,就是你对自己课题的定位还不够精细、具体的时候,说明还要流泪咬牙继续剥洋葱
2. 学术研究的自然态应该是长期的、缓慢的、痛苦的积累。随时关注跟自己研究方向 相关的期刊杂志的新动态(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库里面一般都会有),跟自己的领域之间的联系始终保持畅通。
3. 如果能够找到一篇跟自己研究方向非常相似的,且得到业界良好评价的研究成果的话,从它的references按图索骥。
【这句话是本答案画龙点睛之笔,但是没有龙,充其量也就是俩白眼泡子】
【对 科研工作者找文献的思路相当好奇,你们都是怎么找文献资料的呢?对学术搜索引擎都有哪些要求呢?】
这个问题非常的答题者-friendly,我一下子就知道题主想问什么,而且题主问的点跟我想切入的点也是一样样的: 学习如何找文献,精髓不在于使用的搜索引擎,甚至不在于关注的学术期刊 ,而在于明白科研工作者寻找文献的思路。而要明白这个思路,归根溯源是要明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文献也就是在科研工作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被发掘、整理出来的。
问题1:我们为什么需要文献
跟其他的领域一样,如今的学术研究也是一个 高度分工协作的领域。就像接力赛跑,第一棒的运动员撒丫子跑到终点不仅是不现实的(受个人的学术背景,时间精力所限),也是不高效的。即使是在同一领域的同一课题下,我们也很难看到学术背景和学术兴趣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遑论两个团队了。
在这里,每个人从哪里来,要走那条路,要到哪里去,都是不一样的,可是大家又是彼此依赖难以分离的。这就基本上决定了: 不同领域的相关课题之间,同一领域的不同课题之间,同一领域同一课题的不同分支之间(…)产生相互借鉴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需要。
在还没有入门的时候,我和很多同学一样,认为学术领域的划分就像院系划分那样简单明了。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那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 文献告诉我们当前研究的基础是什么(前人的研究方法+成果),当前研究的趋势是什么(前人/同行的研究方法/成果),以及当前研究应该走向哪里(前人/同行研究的失误和不足)。
问题 2,文献能发挥什么作用?
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大家可以看一看 @Linda Lin在回答问题 如何看待各界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热议?怎么解读南方周末网的报道《2013年高校科研经费花在哪里了?》? 里面第一项的内容:一. 科研人员到底在干什么。
如上文所说,如今的科研工作是一项高度分工协作的工作,后人的研究是建立在前人以及同行研究的基础之上,一点点蚂蚁步向前推进了。 文献,无论是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还是在最终论文写就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细致入微地了解这个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到了什么程度。
再具体一点就是:1. 避免做重复的研究;2. 避免做无意义的研究。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一个课题之前,一定一定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 我将来可能得出的研究成果将可能会对相关领域造成怎样的影响,做出怎样的贡献。
问题 3,如何细化寻找文献的标准?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研究者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我要研究北京方言里面的儿化音。可别看这只是一个音,围绕着这一个音可以研究的问题实在是太多:
1. 使用者:以性别,年龄,社会阶层等这些常见的划分标准来看,不同的群体在儿化音的使用上都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1.1 使用特点:从实际发音的物理性质,使用的场合,使用的频率,使用的语境等这些常见的研究领域来看,我们具体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1.1.1 某一群体在某一特定工作场合的使用特点:具体到使用频率和使用语境
——到这一步,我们才有了一个可操作的研究课题。
大家看, 从最初灵光一现有了想法,到最终能够确定下来一个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人员要经历层层的抽丝剥茧。而“剥茧”,怎么剥,向哪个方向剥,靠的都是对前人以及同行研究的细致把握。
那么,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 寻找文献的细化标准,来自于科研人员课题的细化程度。
问题 4,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比较好操作的办法
看完了问题1,2,3 的解答,大家可能心里面怵怵的:要对一个领域的一个分支下一个课题的所有研究做历时性整理分析,似乎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关于这个担心,我有三点想法可以跟大家分享:
1. 当你觉得自己要整理分析的领域大到无法操作完成的时候,就是你对自己课题的定位还不够精细、具体的时候,说明还要流泪咬牙继续剥洋葱

2. 学术研究的自然态应该是长期的、缓慢的、痛苦的积累。随时关注跟自己研究方向 相关的期刊杂志的新动态(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库里面一般都会有),跟自己的领域之间的联系始终保持畅通。
3. 如果能够找到一篇跟自己研究方向非常相似的,且得到业界良好评价的研究成果的话,从它的references按图索骥。
【这句话是本答案画龙点睛之笔,但是没有龙,充其量也就是俩白眼泡子】
我来答一个。目前我对最高票的答案并不太满意。为什么呢,因为我个人认为他的答案过多强调了导师在找文献中的作用。
那么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导师给你开参考文献单,怎么办?
另外,后面有一些答案提到了某些大学的数据库,那么如果你的大学数据库不太全怎么办?
还有人提到了翻墙,我想他指的就是最近不能用谷歌的原因。在此我说一下,我用的是 http://scholar.google.com.cn这个不用翻墙就可以上。另外,也有人答了如何很好的使用google学术,于是我就略去这方面。关于数据库的问题,那是硬件问题, 我在此还是就题主的查文献思路这个子问题做一番回复。
1,关键字
调研是做科研,甚至做任何事情都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说做学术能够培养什么能力的话,我认为调研能力是其中之一,并且是能够迁移到其他行业的。
我们通过检索工具进行检索的时候,大概能够提供的内容就是 作者,单位,关键字(或者题目),日期。在我们对某一个领域尚不了解的时候,关键字大概是我们最容易获得的。因此,我认为,首先需要做好定位,回答好以下问题,既 “我希望了解的领域用什么关键字描述”。
对于检索后的文献处理有空再谈。
2,作者和单位
在我收集并整理一定数量的文献后,我会对所读文献的(合)作者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这个行为的前提假设是,我一开始找的很多文献都不是集中于一个领域,而是一大堆看似毫无联系的数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获取数据,将数据整理成有效的信息,再将信息归纳为知识,最终重复利用知识。对作者的归纳,就是一个由广度到深度的过程的开端。这样我就可以将作者和他们的工作进行细分,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和相同点。 通过这些对比,进一步明确我要的内容是什么,我的研究领域落在其中的哪一个或几个之间(也就是我想研究的内容和哪一个或者几个关系最为紧密)。从而约束下一次检索的内容。作者的单位也是一样,因为有很多时候我可能只能记住一作,而一作实际是一个博士生,那么他未来工作 可能是会变化的,但是实验室的大课题一般还是比较问题,所以(作者+单位)更好地提高了对于某些人某些所的研究领域的“精确定位”。未来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者跟踪作者(google学术支持)获得最新的消息。
3,期刊和顶级会议
当我看过很多文献后,我会发现好多都来自同一个或者几个期刊,那么我就可以定位这些期刊应该是我所关注的领域中的代表期刊,因为好的工作都发在这个上面。
虽然指望老师开参考文献清单会比较奢侈,但是老师嘴里提的几个会议获取成本还是比较低的(与奢侈相对啦~)于是顶级会议可能也是一个好的入手点,如果你的行业有顶级会议。
4,参考文献的相关文献
这里的相关文献不是仅指google scholar里的相关文献链接中的文献,也包括参考文献的引用文献。 这个技能叫做顺藤摸瓜。因为与你关注领域密切相关的文献,也总会引用一些仍然与你领域密切相关的文献,于是我们就可以找到更多属于密切相关的文献了。这时候我们已经脱离了搜索引擎的限制,而是从文献本身开始挖掘更多的内容。而这也代表着对于一个领域有一定的入门了解了。
5,时间
另外提一下时间。做学术呢,主要是希望做领先的学术,要不也不能发表啊。 因此时效性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从而我阅读的文章的时间也是我关注的重点。在了解领域发展的时候,我会找一些较新的文章去读,这样才能知道领域的前沿在哪儿。但是对于具体的方法的话,就可以不需要太局限于时间了。主要是在做东西的时候,要保证创新性就好。
在结束前,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两句题主给出的一些搜索引擎。
我自己最常用的就是谷歌学术了,图书馆一般不用,那是下数据的地方。
另外我觉得微软学术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可视化(合)作者之间的联系。可视化,反正是蛮火的话题嘛;其实像citespace这些工具也是可以做到的,有点数据挖掘的意思了。
文献的检索过程中,要时刻记得自己的目的,要带着目的去检索,不然就会随波逐流(浩瀚的文献海洋,不好游)。
关于review
【之前未提】 @唐新 说道了review我觉得是很好的东西,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啃review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花时间,同时我觉得先读一遍review了解这个领域的名词和概况,然后自己读些学术工作,自己做一些实操,然后再回头读review,肯定受益匪浅。
关于什么是学术文献
另外对于读文献,主要参考 @拾荒少女的答案,明白文献是什么就知道捡那部分来读。
如果不幸,你下不了这篇文献,(其实这应该是下文献前的动作,)那么就仔细过一遍摘要,如果觉得需要就找其他人帮你下咯。
综述,因现有的高票答案比较依赖导师,因此我希望从不依赖导师的角度,介绍一下如何找文献的通法(通法自然是最笨的方法了), 以作互补。其概念主要就是首先关键字撒网捞鱼,然后扫一遍甄别有用的文献,然后建立有用文献的作者(及其单位)之间的联系,然后跟踪作者,跟踪期刊,顺ref之ref的藤摸瓜,来“精确定位”(有夸张之嫌)所需文献。
那么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导师给你开参考文献单,怎么办?
另外,后面有一些答案提到了某些大学的数据库,那么如果你的大学数据库不太全怎么办?
还有人提到了翻墙,我想他指的就是最近不能用谷歌的原因。在此我说一下,我用的是 http://scholar.google.com.cn这个不用翻墙就可以上。另外,也有人答了如何很好的使用google学术,于是我就略去这方面。关于数据库的问题,那是硬件问题, 我在此还是就题主的查文献思路这个子问题做一番回复。
1,关键字
调研是做科研,甚至做任何事情都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说做学术能够培养什么能力的话,我认为调研能力是其中之一,并且是能够迁移到其他行业的。
我们通过检索工具进行检索的时候,大概能够提供的内容就是 作者,单位,关键字(或者题目),日期。在我们对某一个领域尚不了解的时候,关键字大概是我们最容易获得的。因此,我认为,首先需要做好定位,回答好以下问题,既 “我希望了解的领域用什么关键字描述”。
对于检索后的文献处理有空再谈。
2,作者和单位
在我收集并整理一定数量的文献后,我会对所读文献的(合)作者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这个行为的前提假设是,我一开始找的很多文献都不是集中于一个领域,而是一大堆看似毫无联系的数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获取数据,将数据整理成有效的信息,再将信息归纳为知识,最终重复利用知识。对作者的归纳,就是一个由广度到深度的过程的开端。这样我就可以将作者和他们的工作进行细分,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和相同点。 通过这些对比,进一步明确我要的内容是什么,我的研究领域落在其中的哪一个或几个之间(也就是我想研究的内容和哪一个或者几个关系最为紧密)。从而约束下一次检索的内容。作者的单位也是一样,因为有很多时候我可能只能记住一作,而一作实际是一个博士生,那么他未来工作 可能是会变化的,但是实验室的大课题一般还是比较问题,所以(作者+单位)更好地提高了对于某些人某些所的研究领域的“精确定位”。未来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者跟踪作者(google学术支持)获得最新的消息。
3,期刊和顶级会议
当我看过很多文献后,我会发现好多都来自同一个或者几个期刊,那么我就可以定位这些期刊应该是我所关注的领域中的代表期刊,因为好的工作都发在这个上面。
虽然指望老师开参考文献清单会比较奢侈,但是老师嘴里提的几个会议获取成本还是比较低的(与奢侈相对啦~)于是顶级会议可能也是一个好的入手点,如果你的行业有顶级会议。
4,参考文献的相关文献
这里的相关文献不是仅指google scholar里的相关文献链接中的文献,也包括参考文献的引用文献。 这个技能叫做顺藤摸瓜。因为与你关注领域密切相关的文献,也总会引用一些仍然与你领域密切相关的文献,于是我们就可以找到更多属于密切相关的文献了。这时候我们已经脱离了搜索引擎的限制,而是从文献本身开始挖掘更多的内容。而这也代表着对于一个领域有一定的入门了解了。
5,时间
另外提一下时间。做学术呢,主要是希望做领先的学术,要不也不能发表啊。 因此时效性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从而我阅读的文章的时间也是我关注的重点。在了解领域发展的时候,我会找一些较新的文章去读,这样才能知道领域的前沿在哪儿。但是对于具体的方法的话,就可以不需要太局限于时间了。主要是在做东西的时候,要保证创新性就好。
在结束前,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两句题主给出的一些搜索引擎。
我自己最常用的就是谷歌学术了,图书馆一般不用,那是下数据的地方。
另外我觉得微软学术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可视化(合)作者之间的联系。可视化,反正是蛮火的话题嘛;其实像citespace这些工具也是可以做到的,有点数据挖掘的意思了。
文献的检索过程中,要时刻记得自己的目的,要带着目的去检索,不然就会随波逐流(浩瀚的文献海洋,不好游)。
关于review
【之前未提】 @唐新 说道了review我觉得是很好的东西,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啃review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花时间,同时我觉得先读一遍review了解这个领域的名词和概况,然后自己读些学术工作,自己做一些实操,然后再回头读review,肯定受益匪浅。
关于什么是学术文献
另外对于读文献,主要参考 @拾荒少女的答案,明白文献是什么就知道捡那部分来读。
如果不幸,你下不了这篇文献,(其实这应该是下文献前的动作,)那么就仔细过一遍摘要,如果觉得需要就找其他人帮你下咯。
综述,因现有的高票答案比较依赖导师,因此我希望从不依赖导师的角度,介绍一下如何找文献的通法(通法自然是最笨的方法了), 以作互补。其概念主要就是首先关键字撒网捞鱼,然后扫一遍甄别有用的文献,然后建立有用文献的作者(及其单位)之间的联系,然后跟踪作者,跟踪期刊,顺ref之ref的藤摸瓜,来“精确定位”(有夸张之嫌)所需文献。
我生物、医学领域的,一般用Google Scholar或者PubMed。但是我一般没时间每天都搜索一遍,因此我也用文献鸟(Stork)工具来帮我每天搜。有结果就发送给我。链接是
Stork, Powerful algorithms deliver the important publications you need, on time
声明:本人是文献鸟Stork开发者。
声明:本人是文献鸟Stork开发者。
如果想尽快的去了解一个研究方向,那么最好的方法肯定是找做这个方向的教授,博士生,研究生,询问他们这个方向的大概情况。如果找不到这类人,或者说身边没有这类人,那么最好使用GOOGLE搜索引擎,去查找这个方向的人或者论文。找到人之后,可以写email去问一下具体情况。
我来说说我的思路:
找大牛,老板,师兄等推荐什么的前面的已经说了,确实比较有效!但如果没有这个,就要自力更生了!
我的思路是:
(1) 找所关心的方向上的中文博士论文,一般博士论文的第一章是很好的综述。看几篇后就有有个大概认识,基本就入门了,基本的英文关键词也就掌握了!这里,cnki,万方等就可以了!当然,这有个问题,如果你的方向特别新,可能没有,那么去proquest等库找英文的博士论文。
(2)根据得到的中英文关键词上google搜!
(3)根据搜到的文献盯一些一下本领域大牛,没事看看他们的主页,搜搜他们组的文章!
(4)盯一些本领域顶级期刊,没事就看看!
博士论文对某一个方向的入门比较好,但也有可能不够新,但也未必,有些人的博士毕业了,其成果可能在期刊上的还没出来,博士论文反而先出来了!
还有就是关注一些国际会议的大会报告,质量一般很好的都!
知乎首答,欢迎讨论!
找大牛,老板,师兄等推荐什么的前面的已经说了,确实比较有效!但如果没有这个,就要自力更生了!
我的思路是:
(1) 找所关心的方向上的中文博士论文,一般博士论文的第一章是很好的综述。看几篇后就有有个大概认识,基本就入门了,基本的英文关键词也就掌握了!这里,cnki,万方等就可以了!当然,这有个问题,如果你的方向特别新,可能没有,那么去proquest等库找英文的博士论文。
(2)根据得到的中英文关键词上google搜!
(3)根据搜到的文献盯一些一下本领域大牛,没事看看他们的主页,搜搜他们组的文章!
(4)盯一些本领域顶级期刊,没事就看看!
博士论文对某一个方向的入门比较好,但也有可能不够新,但也未必,有些人的博士毕业了,其成果可能在期刊上的还没出来,博士论文反而先出来了!
还有就是关注一些国际会议的大会报告,质量一般很好的都!
知乎首答,欢迎讨论!
最近的一篇essay被要求使用3-5 authentic resources怒答!不过都这么多回答了我写完就被淹了吧...
什么?你们都用Google?真的好用嘛??(我没用过啊不知道,但是觉得应该不好用吧..)...话说我教授说Google Scholar只能算是一个ok的引擎啊...为什么你们说的其他东西除了中国知网有耳闻都没听说过...国内外差距么...有没有人告诉我你们为什么不用大学系统里面的databases啊...
anyway大部分大学甚至有些高中(我在说美国)都会 付费使用各个资料库。以我们学校 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为例:
学校总共购买了大概400多个databases供
学生或者faculty免费使用。可以直接你想用的数据库也可以根据你需要的学科搜索你想要的database。
其中一个社会学的database,sociological abstracts大概长这样
怎么搜关键字什么的我就不说了,大概就是* and or那些东西,需要知道的人都有人教。
搜出来的结果大概是这样的
这些网站上大部分只能找到标题和abstract之类的(我应该没说错?...),所以看那有一个find it @WM 的按钮,点进去跳转到自己大学的页面,如果大学有的话点进去下载就好了
没有的话(很经常...)也不要惊慌,看到下面有一个Not available at
your W&M library?了没?点下面的链接提交申请后大学图书馆会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寻找该文献,找到之后给你发过来。这个是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所以我感觉只要是这世界上存在的文献你基本都能找得到...
下面这都是我申请后收到的文献,很多一天就找到给我发来了,也有中文的文献(忘了哪个是了)
几十页几百页什么的都有,然后就开始看吧...[泪]
顺便给自己的答案打个广告
在威廉与玛丽学院 (The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什么?你们都用Google?真的好用嘛??(我没用过啊不知道,但是觉得应该不好用吧..)...话说我教授说Google Scholar只能算是一个ok的引擎啊...为什么你们说的其他东西除了中国知网有耳闻都没听说过...国内外差距么...有没有人告诉我你们为什么不用大学系统里面的databases啊...
anyway大部分大学甚至有些高中(我在说美国)都会 付费使用各个资料库。以我们学校 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为例:

其中一个社会学的database,sociological abstracts大概长这样

搜出来的结果大概是这样的

这些网站上大部分只能找到标题和abstract之类的(我应该没说错?...),所以看那有一个find it @WM 的按钮,点进去跳转到自己大学的页面,如果大学有的话点进去下载就好了

下面这都是我申请后收到的文献,很多一天就找到给我发来了,也有中文的文献(忘了哪个是了)

几十页几百页什么的都有,然后就开始看吧...[泪]
顺便给自己的答案打个广告
在威廉与玛丽学院 (The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答主化学专业,仅供参考。
1.搜索引擎:
(1)Web of science;
(2)谷歌学术和谷歌;
(3)Scifinder
(4)中国知网,搜中文期刊、学位论文。
另可配合Pubmed和NCBI等使用。
2.文献获取
(1)接触新领域可以先看一些硕博士论文、英文综述、中文综述,看它们的引用论文;
(2)追踪同类研究期刊最新论文,去期刊网站看就行,搜索引擎不一定能更新到最新的;
(3)跟同行交流,可以加同类研究人员聚集的qq群;
(4)小木虫网站看帖。
3.文献管理
推荐Endnote和Noteexpress。
4.找思路
多看多想……
以上。
1.搜索引擎:
(1)Web of science;
(2)谷歌学术和谷歌;
(3)Scifinder
(4)中国知网,搜中文期刊、学位论文。
另可配合Pubmed和NCBI等使用。
2.文献获取
(1)接触新领域可以先看一些硕博士论文、英文综述、中文综述,看它们的引用论文;
(2)追踪同类研究期刊最新论文,去期刊网站看就行,搜索引擎不一定能更新到最新的;
(3)跟同行交流,可以加同类研究人员聚集的qq群;
(4)小木虫网站看帖。
3.文献管理
推荐Endnote和Noteexpress。
4.找思路
多看多想……
以上。
平时RSS订阅Nature Science 领域内顶级期刊 感兴趣的交叉领域期刊,定期(每天最好)刷新鲜事,看到和自己相关的或者感兴趣的顺着看引文并保存下来。如果保持这样的习惯,基本就能及时跟进最新的研究进展,到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几乎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写文章的时候找引文一般我用Web of Science, 只有在知道文章标题或者期刊名页码等的时候才google, google的好处是快+免费,百度的我试过,结果相当糟糕,不要用。
PS. 工作的时候通过有机化学结构式搜文献首选Scifinder.
写文章的时候找引文一般我用Web of Science, 只有在知道文章标题或者期刊名页码等的时候才google, google的好处是快+免费,百度的我试过,结果相当糟糕,不要用。
PS. 工作的时候通过有机化学结构式搜文献首选Scifinder.
哈,刚读完份paper,就看到这个问题,还真是巧啊,正好满足我输入多了需要输出些东西达到平衡的需求。(同时抒发下被paper虐出的不快
刚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也是让我用google scholar来找些材料读读自学参加兴趣,如大家所说确实是简单强大好用;但是过了入门阶段,导师就不推荐了,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 最新发布的论文一般不会及时收录
因为在读的相关工程类研究是正在发展中的研究课题,所以需要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而且 谁也不想去重复做别人已经研究过的类似课题,因此新paper收录速率是很重要。
2. 不够specific,需要调整优化关键词才能找到有用的paper
就是效率低呗
3. 混了很多低营养的paper,book
还是影响搜索效率
所以我现在所有读的paper都来自于导师寄过来的email附件
。。。当然是不可能的
在我的研究领域 (chemical engineering),也就几个影响因子比较大的journals,被两大发行商刮分,一个是 Elsevier,一个是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所以现在我找新老paper基本上直接去他们所属的期刊网站下,Elsevier下的叫ScienceDirect,基本完全可以满足我需求了。
研究领域的不同对搜索引擎要求是不一样的。人文社会类可能并不太需要论文的更新率,而工程研发类则需要。
所以从个人角度来说作为工程研发类研究生或博生生找paper还是去相关journals的专业发行商网站最靠谱,其次就是比较specific的公共学术资源网站如楼上@高亚虎所说的Pubmed(生物科学专精。 当然,如果只是为了拉两条引用使知乎答案看起来更严谨靠谱,google scholar就绰绰有余了 ~♪( ´θ`)ノ
刚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也是让我用google scholar来找些材料读读自学参加兴趣,如大家所说确实是简单强大好用;但是过了入门阶段,导师就不推荐了,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 最新发布的论文一般不会及时收录
因为在读的相关工程类研究是正在发展中的研究课题,所以需要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而且 谁也不想去重复做别人已经研究过的类似课题,因此新paper收录速率是很重要。
2. 不够specific,需要调整优化关键词才能找到有用的paper
就是效率低呗
3. 混了很多低营养的paper,book
还是影响搜索效率
所以我现在所有读的paper都来自于导师寄过来的email附件
。。。当然是不可能的
在我的研究领域 (chemical engineering),也就几个影响因子比较大的journals,被两大发行商刮分,一个是 Elsevier,一个是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所以现在我找新老paper基本上直接去他们所属的期刊网站下,Elsevier下的叫ScienceDirect,基本完全可以满足我需求了。
研究领域的不同对搜索引擎要求是不一样的。人文社会类可能并不太需要论文的更新率,而工程研发类则需要。
所以从个人角度来说作为工程研发类研究生或博生生找paper还是去相关journals的专业发行商网站最靠谱,其次就是比较specific的公共学术资源网站如楼上@高亚虎所说的Pubmed(生物科学专精。 当然,如果只是为了拉两条引用使知乎答案看起来更严谨靠谱,google scholar就绰绰有余了 ~♪( ´θ`)ノ
Web of Science 汤森路透公司出品,数据库综合搜索挺好用,可以选定关键词,搜索结果有多种排序方式,选取引用多影响因子高的读,可以直接链接到原文(假如所在机构有购买数据库的话)。
Scifinder 美国化学会出品,搜索有关具体反应的文献资料非常常用,非常好用。
Scifinder 美国化学会出品,搜索有关具体反应的文献资料非常常用,非常好用。
可以从某些会议或者期刊近期发表的文章中找你感兴趣的作为初始点, 借助Google Scholar,根据引用的关系进行深度优先搜索或者广度优先搜索。
-------------------------------------------------------
补充一点,对于特别关注的文章,比如自己在做某个topic的时候将要重点比较的几篇文章,可以在Google Scholar上设置关注,一旦有新的文章引用了这几篇文章,就会马上发邮件提醒,这样子就不会错过同行最新的研究成果了。
-------------------------------------------------------
补充一点,对于特别关注的文章,比如自己在做某个topic的时候将要重点比较的几篇文章,可以在Google Scholar上设置关注,一旦有新的文章引用了这几篇文章,就会马上发邮件提醒,这样子就不会错过同行最新的研究成果了。
看文献的顺序一般是中文到外文,一般文献看一到二百篇,三分之一为英文,再由粗到细到有粗有细,精读大牛文章。
1.中文文献
通过知网搜索,基本就可以了
2.外文文献
以百度学术或者谷歌学术作为切入点,搜索之后,会看到该篇文献被哪些数据库收录,然后进入相应数据库下载。
另外,百度学术和谷歌学术可以生成最新应用格式
3.看文献必备神器
有E-study和Endnote
E-study是知网出版的,界面为中文,缺点是无法生成英文引用格式,但可以通过先插入题录再关联文献解决。
Endnote为全英界面,刚开始很难用习惯,没有人教会比较困难。
不过目前有中文界面的Endnote了
4.学术网站
小木虫是很不错的,可以请教一些专业问题;
researchgate也不错,一般注册成功后可以下很多免费文献,也可以关注做相同研究的团队。
1.中文文献
通过知网搜索,基本就可以了
2.外文文献
以百度学术或者谷歌学术作为切入点,搜索之后,会看到该篇文献被哪些数据库收录,然后进入相应数据库下载。
另外,百度学术和谷歌学术可以生成最新应用格式
3.看文献必备神器
有E-study和Endnote
E-study是知网出版的,界面为中文,缺点是无法生成英文引用格式,但可以通过先插入题录再关联文献解决。
Endnote为全英界面,刚开始很难用习惯,没有人教会比较困难。
不过目前有中文界面的Endnote了
4.学术网站
小木虫是很不错的,可以请教一些专业问题;
researchgate也不错,一般注册成功后可以下很多免费文献,也可以关注做相同研究的团队。
看了楼上的回答好像没有人提到罗昭锋老师的课程。
推荐题主去中国大学mooc网站,学习中科大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这门课可以让你初窥门径,里面提到了很多可以提高科研工作者工作效率的各类软件、数据库,以及使用方法。
推荐题主去中国大学mooc网站,学习中科大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这门课可以让你初窥门径,里面提到了很多可以提高科研工作者工作效率的各类软件、数据库,以及使用方法。
一般都是需要用到哪方面的东西,就去搜关键词呗。一般我们都用google scholar,里面添加reference到bib比较方便,也能看到cite的文章。
如果是自己领域的东西,大概都了解有哪些山头,有时候直接去他们组里的网站找。
很多时候上一篇文章发了,reviewer会给你很多文章让你加进Reference或者比较,你就要乖乖地去读。有些比较傻逼的,要分析分析为啥是傻逼;好的文章就要读一读,说不定给你以后的科研都带来灵感。
还有就是各种conference回来,听了觉得有趣的文章总要读一读。然后就是定期看一看自己领域的journal。
没用过baidu,不知道...microsoft那个我用过一下,我不喜欢他很多挺炫酷的功能...我最关心的搜得快不快,全不全,这点google做得更好
如果是自己领域的东西,大概都了解有哪些山头,有时候直接去他们组里的网站找。
很多时候上一篇文章发了,reviewer会给你很多文章让你加进Reference或者比较,你就要乖乖地去读。有些比较傻逼的,要分析分析为啥是傻逼;好的文章就要读一读,说不定给你以后的科研都带来灵感。
还有就是各种conference回来,听了觉得有趣的文章总要读一读。然后就是定期看一看自己领域的journal。
没用过baidu,不知道...microsoft那个我用过一下,我不喜欢他很多挺炫酷的功能...我最关心的搜得快不快,全不全,这点google做得更好
生物医学类别:
国内:CNKI,万方,维普,CBM;
国外: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springer,wiley,nature group,science group,oxford,cambridge,scopus。
可以看一些国内优秀图书馆他们购买的数据库,很多也根据专业不同做了分类。
国内:CNKI,万方,维普,CBM;
国外: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springer,wiley,nature group,science group,oxford,cambridge,scopus。
可以看一些国内优秀图书馆他们购买的数据库,很多也根据专业不同做了分类。
fr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59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