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beat配置解析(待续)

filebeat概览

Filebeat 是一个用于转发和集中日志数据的轻量级传送器。Filebeat 作为agent安装在服务器上,监视指定的日志文件或位置,收集日志事件,并将它们转发到Elasticsearch或 Logstash进行索引。

Filebeat 的工作原理如下:当启动 Filebeat 时,它会启动一个或多个input查找指定的日志数据位置。对于 Filebeat 找到的每个日志,Filebeat 都会启动一个harvester。每个harvester都会读取单个日志以获取新内容,并将新日志数据发送到 libbeat,libbeat 会聚合事件并将聚合数据发送到您为 Filebeat 配置的输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ilebeat是如何工作的

Filebeat 由两个主要组件组成:inputharvester。这些组件协同工作来跟踪文件并将事件数据发送到指定的output

什么是harvester:

  1. harvester负责读取单个文件的内容。
  2. harvester逐行读取每个文件,并将内容发送到输出。
  3. 每个文件启动一个harvester。
  4. harvester负责打开和关闭文件,这意味着harvester运行时文件描述符保持打开状态。

什么是input:

  1. input负责管理harvester并查找所有可供读取的源。

  2. 如果input类型为log,则input会查找驱动器上与定义的全局路径匹配的所有文件,并为每个文件启动harvester。每个input都在自己的 Go 协程中运行。

  3. 以下示例将 Filebeat 配置为从与指定 glob 模式匹配的所有日志文件中收集行:

    filebeat.inputs:
    - type: log
      paths:
        - /var/log/*.log
        - /var/path2/*.log
    

不同的harvester goroutine采集到的日志数据都会发送至一个全局的队列queue中,filebeat默认启用的是基于内存的缓存队列。

每当队列中的数据缓存到一定的大小或者超过了定时的时间(默认1s),会被注册的client从队列中消费,发送至配置的后端。目前可以设置的client有kafka、elasticsearch、redis等。

工作原理

采集日志

  • filebeat 每采集一条日志文本,都会保存为 JSON 格式的对象,称为日志事件(event)。

  • filebeat 的主要模块:

    • input :输入端。
    • output :输出端。
    • harvester :收割机,负责采集日志。
  • filebeat 会定期扫描(scan)日志文件,如果发现其最后修改时间改变,则创建 harvester 去采集日志。

    • 对每个日志文件创建一个 harvester ,逐行读取文本,转换成日志事件,发送到输出端。
      • 每行日志文本必须以换行符分隔,最后一行也要加上换行符才能视作一行。
    • harvester 开始读取时会打开文件描述符,读取结束时才关闭文件描述符。
      • 默认会一直读取到文件末尾,如果文件未更新的时长超过 close_inactive ,才关闭。
  • 假设让 filebeat 采集日志文件 A 。轮换日志文件时,可能经常出现将文件 A 重命名为 B 的情况,比如 mv A B 。filebeat 会按以下规则处理:

    • 如果没打开文件 A ,则以后会因为文件 A 不存在而采集不了。
      • 在类 Unix 系统上,当 filebeat 打开文件时,允许其它进程重命名文件。而在 Windows 系统上不允许,因此总是这种情况。
    • 如果打开了文件 A ,则会继续读取到文件末尾,然后每隔 backoff 时间检查一次文件:
      • 如果在 backoff 时长之内又创建文件 A ,比如 touch A 。则 filebeat 会认为文件被重命名(renamed)。
        • 默认配置了 close_renamed: false ,因此会既采集文件 A ,又采集文件 B ,直到因为 close_inactive 超时等原因才关闭文件 B 。
        • 此时两个文件的状态都会记录在 registry 中,文件路径 source 相同,只是 inode 不同。
      • 如果在 backoff 时长之后,依然没有创建文件 A 。则 filebeat 会认为文件被删除(removed)。
        • 默认配置了 close_removed: true ,因此会立即关闭文件 B 而不采集,而文件 A 又因为不存在而采集不了。此时 filebeat 的日志如下:
          2021-02-02T15:49:49.446+0800    INFO    log/harvester.go:302    Harvester started for file: /var/log/A.log      # 开始采集文件 A
          2021-02-02T15:50:55.457+0800    INFO    log/harvester.go:325    File was removed: /var/log/A.log. Closing because close_removed is enabled.   # 发现文件 A 被删除了,停止采集
          

注册表

  • filebeat 通常会监听多个日志文件,当有新增日志时,就自动采集。

    • 监听日志文件时,需要记录一些重要信息,比如:日志文件的路径、inode 、已采集到第几行日志(表示为字节偏移量)
    • filebeat 将它采集的所有日志文件的状态信息(state)记录在内存中,统称为注册表(registry)。
  • 为了避免 filebeat 重启时丢失内存中的 registry 数据,filebeat 还会将 registry 数据备份到 data/registry/ 磁盘目录下。如下:

    data/registry/filebeat/
    ├── 237302.json         # registry 快照文件,记录所有日志文件的当前状态,采用最后一次动作的编号作为文件名
    ├── active.dat          # 记录最新一个快照文件的绝对路径
    ├── log.json            # registry 日志文件,记录最近执行的一连串动作的日志
    └── meta.json           # registry 的元数据
    
    • filebeat 可能每秒采集多个日志文件,也就是执行大量动作。每执行一个动作,就记录日志到 log.json 文件中,代表某个日志文件的状态发生变化(主要是已采集的 offset 变化)。
    • 为了避免 log.json 文件体积过大,默认当 log.json 文件达到 10MB 时,filebeat 会清空该文件,重新写入。并将所有日志文件的当前状态记录成快照文件 xxx.json 。
    • 如果删除该目录,则 filebeat 会重新采集所有日志文件,这会导致重复采集。
  • filebeat 每执行一个动作,会在 log.json 文件中记录两行 JSON 日志,如下:

    {"op":"set", "id":237302}                             // 本次动作的编号
    {
      "k": "filebeat::logs::native::778887-64768",        // key ,由 beat 类型、日志文件的 id 组成
      "v": {
        "id": "native::778887-64768",                     // 日志文件的 id ,由 identifier_name、inode、device 组成
        "prev_id": "",
        "ttl": -1,                                        // -1 表示永不失效
        "type": "log",
        "source": "/var/log/supervisor/supervisord.log",  // 日志文件的路径(文件被重命名之后,并不会更新该参数)
        "timestamp": [2061628216741, 1611303609],         // 日志文件最后一次修改的 Unix 时间戳
        "offset": 1343,                                   // 当前采集的字节偏移量,表示最后一次采集的日志行的末尾位置
        "identifier_name": "native",                      // 识别日志文件的方式,native 表示原生方式,即根据 inode 和 device 编号识别
        "FileStateOS": {                                  // 文件的状态
          "inode": 778887,                                // 文件的 inode 编号
          "device": 64768                                 // 文件所在的磁盘编号
        }
      }
    }
    
  • filbeat 采集每个日志文件时,会通过 registry 记录已采集的字节偏移量(bytes offset)。

    • 每次 harvester 读取日志文件时,会从 offset 处继续采集。
    • 如果 harvester 发现文件体积小于已采集的 offset ,则认为文件被截断了,会从 offset 0 处重新开始读取。这可能会导致重复采集。

发送日志

  • filebeat 将采集的日志事件经过处理之后,会发送到输出端,该过程称为发布事件(publish event)。

    • event 保存在内存中,不会写入磁盘。
    • 每个 event 只有成功发送到输出端,且收到 ACK 回复,确认被接收,才视作发送成功。
      • 如果发送 event 到输出端失败,则会自动重试。直到发送成功,才更新记录。
      • 因此,采集到的 event 至少会被发送一次。但如果在 ACK 之前重启 filebeat ,则可能重复发送。
  • 一个 event 的内容示例:

    {
      "@timestamp":"2021-02-02T12:03:21.027Z",  // 自动加上时间戳字段
      "@metadata":{
        "beat": "filebeat",
        "type": "_doc",
        "version": "7.14.0"
      },
      "agent": {                                // Beats 的信息
        "type": "filebeat",
        "version": "7.14.0",
        "name": "CentOS-1",
        "hostname": "CentOS-1",
        "ephemeral_id": "ed02583b-0823-4e25-bed3-e8af69ad7d82",
        "id": "49f74a3e-bfec-452c-b119-32c8014b19b2"
      },
      "log": {
        "file": {                               // 采集的日志文件的路径
            "path": "/var/log/nginx/access.log"
        },
        "offset": 765072                        // 采集的偏移量
      },
      "message": "127.0.0.1 - [2/Feb/2021:12:02:34 +0000] GET /static/bg.jpg HTTP/1.1 200 0", // 日志的原始内容,之后可以进行解析
      "fields": {},                             // 可以给 event 加上一些字段
      "tags": [],                               // 可以给 event 加上一些标签,便于筛选
      ...
    }
    

容器日志采集的三种方式

方式一:Filebeat 与 应用运行在同一容器(不推荐)

  1. 部署Filebeat:首先,在Kubernetes中或Docker环境中,部署 Filebeat 作为一个从属容器,它将与应用容器一起运行(在同一个容器/POD中运行)。
  2. 配置Filebeat:在Filebeat的配置文件(filebeat.yml)中,定义日志路径,以告诉 Filebeat 从哪里采集容器日志。
  3. 输出设置:配置Filebeat将采集到的日志数据发送到所需的目的地,如Elasticsearch、Logstash或Kafka。
  4. 启动Filebeat:启动Filebeat容器,它将开始采集容器的日志,并将其发送到配置的目的地。

方式二:Filebeat 与 应用运行不在同一容器

  1. 部署Filebeat:同样,在Kubernetes中或Docker环境中,部署 Filebeat作为一个独立的 Sidecar 容器。
  2. 配置Filebeat:在Filebeat的配置文件中,使用Docker日志驱动来采集容器日志。
  3. 输出设置:配置Filebeat的输出,以将采集到的日志数据发送到目标。
  4. 启动Filebeat:启动Filebeat容器,它将开始采集容器的日志。

方式三:通过 Kubernetes Filebeat DaemonSet

  1. 部署 Filebeat:在Kubernetes中,可以使用Filebeat DaemonSet部署Filebeat作为一个集群级别的日志采集器。
  2. Filebeat配置:在Filebeat的配置中,设置输入插件以采集容器的日志。
  3. Filebeat输出:配置Filebeat的输出插件,以将采集到的日志数据发送到目标,如Elasticsearch或其他存储。
  4. 启动Filebeat:启动Filebeat DaemonSet,它将在Kubernetes集群中采集容器的日志。

配置解析——以7.10.2为例

filebeatinputfilebeat.autodiscover 是用于配置数据输入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有一些区别:

  1. 静态配置 vs 动态发现:

    • Input: 静态配置方式,你需要在 filebeat.yml(或者其他配置文件)中明确指定每个要监视的文件、路径或日志源。
    • Autodiscover: 动态发现方式,通过配置自动发现规则,filebeat 可以动态地识别和监视符合规则的日志源。这对于动态环境(例如容器化环境)非常有用,因为新的容器可以自动添加到监视列表中。
  2. 简单性 vs 灵活性:

    • Input: 相对简单,适用于静态和固定的日志源。配置直截了当,适合那些你事先就知道路径的场景。
    • Autodiscover: 更为灵活,适用于动态环境或者在日志源可能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以定义规则来自动识别新的日志源,而无需手动修改配置。
  3. 单一输入源 vs 多源发现:

    • Input: 配置文件通常涉及指定单个输入源(文件、目录、TCP 端口等)。
    • Autodiscover: 可以配置多个自动发现规则,允许 filebeat 同时监视多个来源,并根据规则动态添加新的来源。
  4. 适用场景:

    • Input: 适用于静态或者不太变化的环境,对输入源的配置要求较为明确。
    • Autodiscover: 适用于动态环境,例如容器化环境,或者对于那些可能在运行时动态添加或删除日志源的场景。

示例 filebeat.yml 中使用 filebeat.autodiscover 的配置:

filebeat.autodiscover:
  providers:
    - type: docker
      hints.enabled: true

这个配置示例中,filebeat 使用 Docker 提供的元数据来动态发现并监视容器日志。

并且,在autodiscover模式下,filebeat在启动时就会去调用kubernetes API来获取当前集群下所有的namespace、pod、container等元数据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元数据再去指定的目录采集对应的日志。

下面给出一个可用的限定采集源的filebeat.yml:

filebeat.autodiscover:
  providers:
    - type: kubernetes
      hints.enabled: true
      templates:
        - condition:
            and:
              - or:
                  - equals:
                      kubernetes.namespace: testa
                  - equals:
                      kubernetes.namespace: testb
              - equals:
                  kubernetes.container.name: nginx
                  kubernetes.labels:
                    k8s-app: nginx
          config:
             - type: container
               paths:
                - /var/log/containers/${data.kubernetes.pod.name}_${data.kubernetes.namespace}_${data.kubernetes.container.name}-*.log
output.elasticsearch:
  hosts: ['x.x.x.x:9200']
  username: "xxx"
  password: "xxx"

上述配置中,用于限定采集源的就是condition模块下的部分,用于限定只采集testa 或者 testb命名空间下的nginx容器的日志。可以根据kubernetes元数据来限定采集源,可用的元数据有以下这些:

host
port (if exposed)
kubernetes.labels
kubernetes.annotations

kubernetes.container.id
kubernetes.container.image
kubernetes.container.name
kubernetes.namespace
kubernetes.node.name
kubernetes.pod.name
kubernetes.pod.uid

kubernetes.node.name
kubernetes.node.uid

kubernetes.namespace
kubernetes.service.name
kubernetes.service.uid
kubernetes.annotation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述配置中,condition可以根据需求定义更复杂的限定条件,可以参考Conditions进行填写。

其他autodiscover详情参考:https://www.elastic.co/guide/en/beats/filebeat/current/configuration-autodiscover.html

下面给出一个综合的filebeat的helm values.yaml文件:

filebeatConfig:
  filebeat.yml: |
    processors:
      # 不采集filebeat自身日志
      - drop_event:
           when:
             regexp:
               kubernetes.pod.name: "filebeat.*"
      # 添加k8s元信息
      - add_kubernetes_metadata:
          in_cluster: true
          host: ${NODE_NAME}
          matchers:
            - logs_path:
                logs_path: "/var/lib/docker/containers/"
            - logs_path:
                logs_path: "/var/log/containers/"
      # 删除无用字段
      - drop_fields:
          fields:
            - agent.ephemeral_id
            - agent.hostname
            - agent.name
            - agent.id
            - agent.type
            - agent.version
            - ecs.version
            - input.type
            - log.offset
            - version
            - 
    # 配置集群自动发现
    filebeat.autodiscover:
      providers:
        - type: kubernetes
          hints.enabled: true
          templates:
            - condition:
              or:
                - equals:
                  kubernetes.namespace: tets1
                - equals:
                  kubernetes.namespace: test2
              config:
                - type: container
                  paths:
                    - /var/lib/docker/containers/*/*.log
                    - /var/log/containers/*.log
                  # 日志json化处理
                  # 适用于日志文件的每一行本来就是json字符串的格式
                  json.keys_under_root: true
                  json.overwrite_keys: true
             
    logging.level: error
    logging.to_stderr: false
    logging.json: true

    output.elasticsearch:
      username: '${ELASTICSEARCH_USERNAME}'
      password: '${ELASTICSEARCH_PASSWORD}'
      protocol: https
      hosts: []
      ssl.verification_mode: none

性能分析与调优

正常启动filebeat,一般确实只会占用3、40MB内存,但是偶发性的也会发现某些节点上的filebeat容器内存占用超过配置的pod limit限制(一般设置为200MB),并且不停的触发的OOM。

究其原因,一般容器化环境中,特别是裸机上运行的容器个数可能会比较多,导致创建大量的harvester(协程)去采集日志。

如果没有很好的配置filebeat,会有较大概率导致内存急剧上升。

当然,filebeat内存占据较大的部分还是memqueue,所有采集到的日志都会先发送至memqueue聚集,再通过output发送出去。

每条日志的数据在filebeat中都被组装为event结构,filebeat默认配置的memqueue缓存的event个数为4096,可通过queue.mem.events设置。

默认最大的一条日志的event大小限制为10MB,可通过max_bytes设置。4096 * 10MB = 40GB,可以想象,极端场景下,filebeat至少占据40GB的内存。

特别是配置了multiline多行模式的情况下,如果multiline配置有误,单个event误采集为上千条日志的数据,很可能导致memqueue占据了大量内存,致使内存爆炸。

所以,合理的配置日志文件的匹配规则,限制单行日志大小,根据实际情况配置memqueue缓存的个数,才能在实际使用中规避filebeat的内存占用过大的问题。

全部配置

所有类型的 beats 都支持以下 General 配置项(这些参数可以配置全局的,也可以给某个日志源单独配置。):

name: 'filebeat-001'        # 该 Beat 的名称,默认使用当前主机名
tags: ['json']              # 给每条日志加上标签,保存到一个名为 tags 的字段中,便于筛选日志
fields:                     # 给每条日志加上字段,这些字段默认保存为一个名为 fields 的字段的子字段
  project: test
fields_under_root: false    # 是否将 fields 的各个字段保存为日志的顶级字段,此时如果与已有字段重名则会覆盖

filebeat.yml 的基本配置:

# path.config: ${path.home}                     # 配置文件的路径,默认是项目根目录
# filebeat.shutdown_timeout: 0s                 # 当 filebeat 关闭时,如果有 event 正在发送,则等待一定时间直到其完成。默认不等待
# filebeat.registry.path: ${path.data}/registry # registry 磁盘目录
# filebeat.registry.file_permissions: 0600      # registry 文件的权限
# filebeat.registry.flush: 0s                   # 每当 filebeat 发布一个 event 到输出端,等多久才记录到 registry 日志文件。v8.3 版本将默认值从 0s 改为 1s

# 配置 filebeat 自身的日志
logging.level: info                     # 只记录不低于该级别的日志
logging.json: true                      # 输出的日志采用 JSON 格式
logging.to_files: true                  # 将日志保存到文件 ./logs/filebeat
# logging.to_stderr: true               # 将日志输出到终端
# logging.metrics.enabled: true         # 是否在日志中记录监控信息,包括 filebeat 的状态、系统负载
# logging.metrics.period: 30s           # 记录监控信息的时间间隔

filebeat.config.modules:                # 加载模块
  path: ${path.config}/modules.d/*.yml

output

filebeat 支持多种输出端,同时只能启用一种输出端。

# 输出到终端,便于调试
# output.console:
#   pretty: true

# 输出到 Logstash
output.logstash:
  hosts: ['localhost:5044']

# 输出到 ES
# output.elasticsearch:
#   hosts: ['10.0.0.1:9200']
#   username: 'admin'
#   password: '******'
#   index: 'filebeat-%{[agent.version]}-%{+yyyy.MM.dd}-%{index_num}'   # 用于存储 event 的索引名

# 输出到 kafka
# output.kafka:
#   hosts:
#     - 10.0.0.1:9092
#   topic: '%{[fields.project]}_log'
#   partition.random:             # 随机选择每个消息输出的 kafka 分区
#     reachable_only: true        # 是否只输出到可访问的分区。默认为 false ,可能输出到所有分区,如果分区不可访问则阻塞
#   compression: gzip             # 消息的压缩格式,默认为 gzip ,建议采用 lz4 。设置为 none 则不压缩
#   keep_alive: 10                # 保持 TCP 连接的时长,默认为 0 秒
#   max_message_bytes: 10485760   # 限制单个消息的大小为 10M ,超过则丢弃

processors

可以配置 processors ,在输出 event 之前进行处理:

processors:
  - add_host_metadata:                  # 添加当前主机的信息,包括 os、hostname、ip 等
      when.not.contains.tags: forwarded # 如果该日志不属于转发的
  - add_docker_metadata: ~            # 如果存在 Docker 环境,则自动添加容器、镜像的信息。默认将 labels 中的点 . 替换成下划线 _
  - add_kubernetes_metadata: ~        # 如果存在 k8s 环境,则自动添加 Pod 等信息
  - drop_event:                         # 丢弃 event ,如果它满足条件
      when:
        regexp:
          message: "^DEBUG"
  - drop_fields:                        # 丢弃一些字段
      ignore_missing: true              # 是否忽略指定字段不存在的错误,默认为 false
      fields:
        - cpu.user
        - cpu.system
  - rate_limit:
      limit: 1000/m                     # 限制全局发送 event 的速率,时间单位可以是 s、m、h 。超过阈值的 event 会被丢弃
      # fields:                         # 设置 fields 时,则考虑指定的所有字段的组合值,对每组不同的值分别限制速率
      #   - log.file.path

可以配置全局的 processors ,作用于采集的所有日志事件,也可以给某个日志源单独配置。

配置了多个 processors 时,会按顺序执行。

支持声明 processors 的触发条件:

processors:
  - <processor_name>:
      <parameters>
      when:
        <condition>
  - if:
      <condition>
    then:
      - <processor>:
          <parameters>
      - <processor>:
          <parameters>
    else:
      - <processor>:
          <parameters>

文件日志

采集文件日志的配置示例(配置时间时,默认单位为秒,可使用 1、1s、2m、3h 等格式的值。):

filebeat.inputs:                  # 关于输入项的配置
- type: log                       # 定义一个输入项,类型为普通的日志文件
  paths:                          # 指定日志文件的路径
  - /var/log/mysql.log
  - '/var/log/nginx/*'            # 可以使用通配符

- type: log
  # enabled: true                 # 是否启用该输入项
  paths:
    - '/var/log/nginx/*'

  # fields:                       # 覆盖全局的 General 配置项
  #   project: test
  #   logformat: nginx
  # fields_under_root: true

  # 如果启用任何一个以 json 开头的配置项,则会将每行日志文本按 JSON 格式解析,解析的字段默认保存为一个名为 json 的字段的子字段
  # 解析 JSON 的操作会在 multiline 之前执行。因此建议让 filebeat 只执行 multiline 操作,将日志发送到 Logstash 时才解析 JSON
  # 如果 JSON 解析失败,则会将日志文本保存在 message 字段,然后输出
  # json.add_error_key: true      # 如果解析出错,则给 event 添加 error.message 等字段
  # json.message_key: log         # 指定存储日志内容的字段名。如果指定了该字段,当该字段为顶级字段、取值为字符串类型时,会进行 multiline、include、exclude 操作
  # json.keys_under_root: false   # 是否将解析出的 JSON 字段保存为 event 的顶级字段
  # json.overwrite_keys: false    # 在启用了 keys_under_root 时,如果解析出的字段与原有字段冲突,是否覆盖

  # 默认将每行日志文本视作一个 event ,可以通过 multiline 规则将连续的多行文本记录成同一个 event
  # multiline 操作会在 include_lines 之前执行
  # multiline.type: pattern       # 采用 pattern 方式,根据正则匹配处理多行。也可以采用 count 方式,根据指定行数处理多行
  # multiline.pattern: '^\s\s'    # 如果一行文本与 pattern 正则匹配,则按 match 规则与上一行或下一行合并
  # multiline.negate: false       # 是否反向匹配
  # multiline.match: after        # 取值为 after 则放到上一行之后,取值为 before 则放到下一行之前
  # multiline.max_lines: 500      # 多行日志最多包含多少行,超过的行数不会采集。默认为 500

  # exclude_files: ['\.tgz$']           # 排除一些正则匹配的文件
  # exclude_lines: ['^DEBUG', '^INFO']  # 排除日志文件中正则匹配的那些行
  # include_lines: ['^WARN', '^ERROR']  # 只采集日志文件中正则匹配的那些行。默认采集所有非空的行。该操作会在 exclude_lines 之前执行

  # encoding: utf-8               # 编码格式
  # scan_frequency: 10s           # 每隔多久扫描一次日志文件,如果有变动则创建 harvester 进行采集
  # ignore_older: 0s              # 不扫描最后修改时间在多久之前的文件,默认不限制时间。其值应该大于 close_inactive
  # harvester_buffer_size: 16384  # 每个 harvester 在采集日志时的缓冲区大小,单位 bytes
  # max_bytes: 102400             # 每条日志的 message 部分的最大字节数,超过的部分不会发送(但依然会读取)。默认为 10 M ,这里设置为 100 K
  # tail_files: false             # 是否从文件的末尾开始,倒序读取
  # backoff: 1s                   # 如果 harvester 读取到文件末尾,则每隔多久检查一次文件是否更新

  # 配置 close_* 参数可以让 harvester 尽早关闭文件,但不利于实时采集日志
  # close_timeout: 0s             # harvester 每次读取文件的超时时间,超时之后立即关闭。默认不限制
  # close_eof: false              # 如果 harvester 读取到文件末尾,则立即关闭
  # close_inactive: 5m            # 如果 harvester 读取到文件末尾之后,超过该时长没有读取到新日志,则立即关闭
  # close_removed: true           # 如果 harvester 读取到文件末尾之后,检查发现日志文件被删除,则立即关闭
  # close_renamed: false          # 如果 harvester 读取到文件末尾之后,检查发现日志文件被重命名,则立即关闭

  # 配置 clean_* 参数可以自动清理 registry 快照文件,避免它体积过大,但可能导致遗漏采集,或重复采集
  # clean_removed: true           # 如果某个日志文件在磁盘中被删除,则从 registry 快照文件中删除它
  # clean_inactive: 0s            # 如果某个日志文件长时间未活动,则从 registry 快照文件中删除它。默认不限制时间。其值应该大于 scan_frequency + ignore_older

  # 给该日志源单独配置 processors
  # processors:
  # - drop_event: ...

filebeat v7.14 弃用了输入类型 type: log ,建议用户改用 type: filestream

  • type: log 的特点:
    • 每次成功发布日志事件到输出端,就会重写一次 registry 快照文件,从而更新日志文件的当前状态(主要是 offset )。因此需要频繁 fsync 到磁盘,开销较大。
    • 解析日志文本时,只能采用 json 或 multiline 格式。
  • type: filestream 的特点:
    • 将 offset 更新信息以 append 方式写入 registry 日志文件,默认达到 10MB 时才重写一次 registry 快照文件,因此大幅减少了 fsync 的次数。
    • 解析日志文本时,可依次采用多个 parsers 。
  • 例:
    - type: filestream
      id: mysql-filestream        # 每个 filestream 需要配置一个唯一 ID
      paths:
      - /var/log/mysql.log
      # fields:
      #   project: test
      #   logformat: nginx
      # fields_under_root: true
      # exclude_lines: ...
      # include_lines: ...
      parsers:                    # 配置一组解析日志文本的规则
      - ndjson:                   # 按 JSON 格式解析
          target: ""              # 将解析出的 JSON 字段保存为哪个字段的子字段,取值为空表示保存为顶级字段
          # overwrite_keys: true  # 如果解析出的字段与原有字段冲突,是否覆盖
          # add_error_key: true   # 如果解析出错,则给 event 添加 error.message 等字段
          # message_key: msg      # 可选,对 JSON 中某个字段执行 multiline 规则
      - multiline:
          type: pattern
          pattern: '^\s\s'
      # - container:              # 解析容器的日志文件
      #     stream: all           # 默认会读取 stdout 和 stderr
      #     format: auto          # 表示容器日志的格式是 docker 还是 cri ,默认为 auto ,会自动识别
      # - syslog:                 # 解析系统日志
      #     format: auto
    

可启用 filebeat 的一些内置模块,自动采集一些系统或流行软件的日志文件,此时不需要用户自行配置。

  • 命令:
    ./filebeat modules
                      enable  [module]...   # 启用一些模块
                      disable [module]...   # 禁用一些模块
                      list                  # 列出启用、禁用的所有模块
    
  • filebeat 支持的 模块列表 (opens new window)

容器日志

采集容器日志的配置示例:

filebeat.inputs:
- type: container
  paths:
    - /var/lib/docker/containers/*/*.log
  # stream: all                   # 从哪个流读取日志,可以取值为 stdout、stderr、all ,默认为 all
  # 兼容 type: log 的配置参数

注意 docker 的日志文件默认需要 root 权限才能查看。

上述配置会采集所有容器的日志,而使用以下自动发现(autodiscover)的配置,可以只采集部分容器的日志:

filebeat 支持对容器的自动发现(autodiscover),还支持从容器的元数据中加载配置,称为基于提示(hints)的自动发现。

filebeat.autodiscover:
  providers:
    # - type: docker              # 声明一个自动发现的日志源,为 docker 类型。这会调用内置 docker 变量模板
    #   templates:
    #     - condition:            # 只采集满足该条件的日志
    #         contains:
    #           docker.container.name: elasticsearch
    #       config:
    #         - type: container   # 该 container 是指 filebeat.inputs 类型,不是指 providers 类型
    #           paths:
    #             - /var/lib/docker/containers/${data.docker.container.id}/*.log
    #   hints.enabled: false      # 是否启用 hints ,从 Docker 容器的 Labels 加载配置
    #   hints.default_config:     # 设置默认的 hints 配置
    #     enabled: true           # 是否采集容器的日志,默认为 true 。如果禁用,则需要容器启用 co.elastic.logs/enabled 配置
    #     type: container
    #     paths:
    #       - /var/lib/docker/containers/${data.docker.container.id}/*.log  # Docker 引擎的日志路径

    - type: kubernetes
      node: ${NODE_NAME}
      hints.enabled: true     # 从 k8s Pod 的 Annotations 加载配置
      hints.default_config:
        type: container
        paths:
          - /var/log/containers/*-${data.kubernetes.container.id}.log   # CRI 标准的日志路径
        fields_under_root: true

provider 为 docker 类型时,可引用一些变量,比如:

docker.container.id
docker.container.image
docker.container.name
docker.container.labels

使用 hints 功能时,可以在容器的 Labels 或 Annotations 中添加配置参数:

co.elastic.logs/enabled: true     # 是否采集容器的日志,默认为 true
co.elastic.logs/json.*: ...
co.elastic.logs/multiline.*: ...
co.elastic.logs/exclude_lines: '^DEBUG'
co.elastic.logs/include_lines: ...
co.elastic.logs/processors.dissect.tokenizer: "%{key2} %{key1}"

源码解析

下载源码,filebeat github源码地址:https://github.com/elastic/beats/tree/v7.10.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在beats目录下执行:

go mod tidy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待续

FAQ

配置了过滤不起作用

可以考虑删掉input和全局processor,直接用自动发现:

filebeat.yml: |
    filebeat.autodiscover:
      providers:
        - type: kubernetes
          hints.enabled: false
          templates:
            - condition:
                or:
                 - equals:
                    kubernetes.namespace: "x1"
                 - equals:
                    kubernetes.namespace: "x2"
              config:
                - type: container
                  paths:
                    - /*.log
                    - /var/log/containers/*.log
                  processors:
                    - add_kubernetes_metadata:
                       in_cluster: true
                       host: ${NODE_NAME}
                       matchers:
                         - logs_path:
                             logs_path: "/"
                         - logs_path:
                             logs_path: "/var/log/containers/"
                    - drop_event:
                       when:
                         not:
                           or:
                             - regexp:
                                kubernetes.pod.name: "server*"
                             - regexp:
                                kubernetes.pod.name: "apix*"
                    - drop_fields:
                        fields:
                          - agent.ephemeral_id
                          - agent.hostname
                          - agent.id
                          - agent.type
                          - agent.version
                          - ecs.version
                          - input.type
                          - log.offset
                          - version
                        ignore_missing: true
    
    logging.level: error
    logging.to_files: false
    logging.to_stderr: true
    
    # 生命周期管理
    setup.ilm.enabled: true
    setup.ilm.rollover_alias: "filebeat"
    setup.ilm.pattern: "{now/d}-000001"
    setup.ilm.policy_name: "filebeat_policy"
    
    output.elasticsearch:
      username: '${ELASTICSEARCH_USERNAME}'
      password: '${ELASTICSEARCH_PASSWORD}'
      protocol: https
      hosts: []
      ssl.verification_mode: none

然后将processors改为局部processors,对应每一种配置进行特殊处理,注意配置文件修改完一定要重新部署或启动filebeat。

  • 23
    点赞
  • 2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在Java中,泛型是一种强类型机制,它可以让你在编译时检查类型错误,从而提高代码的安全性和可读性。在使用泛型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父类和子类的泛型转换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子类泛型不能转换成父类泛型。这是因为Java中的泛型是不协变的。例如,如果有一个类A和它的子类B,那么List<A>和List<B>之间是不存在继承关系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java public class Animal { //... } public class Dog extends Animal { //...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Animal> list1 = new ArrayList<>(); List<Dog> list2 = new ArrayList<>(); list1 = list2; // 编译错误 } }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Animal类和它的子类Dog。然后我们定义了两个List,分别是List<Animal>和List<Dog>。如果将List<Dog>赋值给List<Animal>,会出现编译错误。这是因为List<Animal>和List<Dog>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 那么,如果我们想要让子类泛型转换成父类泛型,应该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可以使用通配符来解决问题。通配符可以表示任意类型,包括父类和子类。例如,我们可以将List<Dog>赋值给List<? extends Animal>,这样就可以实现子类泛型转换成父类泛型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使用通配符的例子: ```java public class Animal { //... } public class Dog extends Animal { //...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Animal> list1 = new ArrayList<>(); List<Dog> list2 = new ArrayList<>(); list1 = list2; // 编译错误 List<? extends Animal> list3 = new ArrayList<>(); list3 = list2; // 正确 } }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List<? extends Animal>来表示任意继承自Animal的类型。然后我们将List<Dog>赋值给List<? extends Animal>,这样就可以实现子类泛型转换成父类泛型了。 总结一下,Java中的泛型是不协变的,子类泛型不能转换成父类泛型。如果需要实现子类泛型转换成父类泛型,可以使用通配符来解决问题。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Generalzy

倍感荣幸文章对您有帮助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