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漏斗模型
沟通漏斗理论|是指信息在用语言这种形式,传递在过程中,逐渐衰减的现象。
模型介绍
「沟通漏斗模型」很多时候你说出来的≠别人听到的!对沟通者来说,如果心里想的是100%的信息,受限于语言表达的技巧,用词量,信息遗漏等自身因素,说出来只有80%。当这80%的信息进入别人的耳朵时,受限于听众的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听众接受并可消化的信息大概只有40-60%。而等到听众产生行动时,可能已经只有原信息20%的转换。
我们想要克服这一些问题,就需要在每个关键环节,都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争取让信息的衰减的越来越小。
运用心得
很多时候的沟通,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费尽唇舌,虽不至于南辕北辙,可能也会大相径庭。
「沟通漏斗模型」可以解释上述现象,“很多时候你说出来的≠别人听到的”!
怎么尽可能减少这种信息的衰减呢?我们从其中四个核心环节总结了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阶段:你心里想的—你嘴上说的
原因
1.信息量的太大,没有要点,表达过程有部分遗漏了
2.有些部分内容有点隐晦,没有说出来或含蓄表达
解决办法
1.写下你沟通中的大纲和重点,可以在沟通过程中提醒自己。
2.将隐晦的信息发文字信息或是私下和责任人做详细解释。
第二阶段:你别人听到的
原因
1.双方在沟通中受到了千扰
2.对方记忆力有限,没有做笔记。
解决办法
1.在沟通过程中找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2.锻炼自己的口才,提升自己的表达力。同时帮对方做好记录,列出清单,画出重点。
第三阶段:别人听懂的
原因
1.不懂装懂:很多时候对方对对话内容没有弄清楚,但不好意思开口
解决办法
1.在沟通过程中适当的反问,提醒对方是否有不懂得地方。
2.及时关注对方的表情,如果疑似有不懂得地方,重复自己说的上一句话,也要注意语速。
第四个阶段:他人的行动
原因
1.没有思路,不知道如何去做
2.执行有限,资源不足以完成
解决办法
1.根据情况讲透原理和方法论,给予流程清单,或SOP逐步去完成。
2.及时监督过程,适当地要一些反馈指导,需要时可提供部分成体系的资源予以支持。
当然整个过程还有其他的原因和解法,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这里也想到了阿里/蚂蚁的“十六字辅导方针”:我做你看、我说你听、你做我看、你说我听。语言和文字各有魅力,也各有利弊,作为信息的载体,可以综合利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也要锻炼信息理解的能力,总之要尽量做到对信息最高效率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