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能长期推高通证总市值的治理才是成功的


互链脉搏按:区块链项目去中心化的治理机制与不同个体的利益诉求常常产生矛盾。这已经成为区块链发展的困境。什么样的治理制度才能保证社区的持久发展,当环境要素发生变化后,社区制度的适应性又该如何改进?

2019年6月25日晚8点,互链学院邀请了Random Capital合伙人、清华大学硕士、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专家刘毅,来为大家分享他在区块链治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从加密经济体的网络效应下,讲解了关于区块链的治理目标、治理过程、谁该作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以及对分叉治理的看法等。


640?wx_fmt=png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长按二维码,关注「互链脉搏」公众号

回复「治理回顾」,获得课程完整语音!


以下为刘毅老师的分享纪要:


互链脉搏:治理存在于各个组织、机构、社会形式中。但在传统项目上,投资者更注重具体的盈利变量,并不太注重公司治理,为什么区块链出现后,大家更重视治理的作用?传统组织机构的治理和区块链治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刘毅:传统组织机构的治理和区块链治理的相同点:治理是一个组织如何做决策。但组织为什么需要决策?原因在于任何事物(不是物体)都必然具有续存的目的和能力。达尔文说:生存能力最强的物种不一定最强壮,或者最聪明,而是要最快地适应环境变化。把物种换成组织,同样成立。所以组织做决策就是为了不断改变自身,适应环境,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传统组织机构的治理和区块链治理的不同点主要是治理的参与对象和方式不同:传统的组织机构治理是企业的高管,治理方式一般是中心化的管理团队制定。


区块链的治理者是:跟通证价格长期增长的目标是一致的长期利益者,比如开发者,长期持币者,代理人和委托人。治理的方式是去中心化的治理方式,比如链上治理,分叉治理等不同的治理方式。


区块链使用的加密协议治理,是用密码学技术(主要是区块链技术)实现的一组交易规则。我把加密协议定义的市场称为加密经济体,对于加密协议的参与者的目的依旧也是为了获得经济激励,只是加密协议机制设计令参与各方的激励都直接来自于通证,而治理的目标是要能长期提高通证的价值。更具体地说,能长期推高通证总市值的治理就是成功的。所以,加密经济体的市场中,治理的作用是关系到经济激励的成败的。

 

互链脉搏:区块链项目中,治理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哪些是不可或缺的?


刘毅:对于区块链项目的治理过程,每一个项目都有自己的不同点,但是治理总体流程分别是讨论、提案、资助决策和升级决策,这几环属于加密协议治理。可以参见下图:


640?wx_fmt=png


举个例子:比特币是首先治理的基础是广泛参与的讨论,在bitcointalk、reddit的网络社区、大大小小的会议、众多的媒体上发表看法、讨论甚至争论问题。研究者会针对某个特定专题,例如隐私、性能或者更一般化的签名方案、P2P通信协议等,进行研究,并发表研究成果。对比特币协议的改进建议以BIP(Bitcoin Improvement Proposal比特币改进提案)的形式呈现在协议改进实现之后,就来到去中心化治理最关键的步骤:由谁以及如何决定BIP部署上线,成为比特币协议的一部分。比特币的治理在这一关键环节非常含混不清,大致可以描述为核心开发者根据已经达成的广泛社区共识来决定是否上线BIP。


Decred治理则分成链上治理和链下治理两个部分。链上治理的过程是DCR持币者锁仓以获得 tickets,tickets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tickets会被随机选中,对PoW出产的区块进行投票。如果反对票多,那么区块里的所有交易被回滚,PoW矿工得不到区块奖励。如果赞成票多,那么区块被认可,PoW矿工得到60%的区块奖励,投票者(相当于PoS的验证人)得到30%奖励,其余10%奖励进入公共金库。tickets的第二个作用是对共识协议的升级进行投票,这类投票也是发生在链上。Decred的链下治理通过名为Politeia的Web网站执行。一是用于决定对公共金库的资金使用,例如资助开发或者社区活动项目等等。二是对经济体的大政方针进行决策,例如修改Decred宪法等。


跟比特币治理相比,Decred在加密协议治理方向上进行了重要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最大的成果就是把比特币的含混不清的治理,变成了清晰的治理过程,可以说是书写了加密协议世界的汉谟拉比法典。而且Decred开发了治理工具(主要是Politeia网站),使治理流程自动化,并且降低了参与门槛,使治理的效率大为提高。


EOS是特别关注治理的公链,EOS社区认为良好的治理包括三个方面:有效地合作、面向效率,以及开放、透明和正直EOS对加密协议治理的最大贡献,是把PoS和代议制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DPoS。代议制民主源于人类的古老政治智慧。因为全民直接民主成本过高、效率太低。


互链脉搏:区块链项目更显性的组织工具就是激励,治理和激励是怎样的关系?完全的激励相容真的存在吗?


刘毅:激励相融要case by case的讨论,对加密协议的情况,一般能够找到相融的方案,但没有通用的、一劳永逸的方案。


加密协议的参与者的目的是获得经济激励,而加密协议机制设计令参与各方的激励都直接来自于通证,因此治理的目标就是长期提高通证的价值。更具体地说,能长期推高通证总市值的治理就是成功的。目标非常清晰,但是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长期性,不能为短期推升通证价格而伤害经济体的网络效应。所以治理的目标不能等同于“拉盘就是最大的共识”。因为凡是拉盘,必然要伴随获利了解。这样价格操控行为,只会经济体运作造成一些干扰,完全没有推动网络效应的作用。

 

互链脉搏:什么是好的治理,什么是坏的治理,如果想要比较早地判断治理的效果,有没有什么先验指标?


刘毅:治理是生产关系的改进能力。例如Tezos的Athens升级,高效清晰的在链上完成,社区无争议。相比之下,以太坊的每次重要升级,都是一拖再拖,而且争议不绝于耳。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指产品或者服务的效用,随着用户增长而增加的机制,互联网平台和加密协议经济体都必然有显著的网络效应,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网络效应,那么这个业务就不会做成大型的互联网平台,也没有必要用加密协议来实现。而网络效应增长的关键,就是要设法突破关键规模。了解网络效应就可以回答加密协议治理的首要问题,即治理的目标是什么?或者再换个角度说,怎么才能评判成功的治理和失败的治理。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加密协议治理的目标是要让加密经济体长期网络效应最大化而且这个目标的实现是可以用内置通证,也就是加密协议原生通证的流通总流通市值来衡量。

 

互链脉搏:适应环境特别重要,从生命体到组织概莫能外,但是区块链作为分布式组织,演化成本非常高,弄不好就是社区大分裂,乃至项目死亡,您如何看待项目分叉治理?


刘毅:分叉是把双刃剑,好处是加密协议在分叉过程中会发生变异。这不同于DNA突变的随机试错,加密协议的变异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且每次分叉都形成新的“加密协议物种”。分叉可以继承原链的数据和参与者,网络效应不必从零开始重建,试错成本远远低于推倒重来。


其次是可分叉性是去中心化的守护神。去中心化不是要项目团队限制自己的贡献和影响力。项目团队应该确保加密协议是可分叉的,并且了解可分叉性对自身行动的约束,从而公平地参与经济体建设,与其他参与者共担风险,也共享成功。


但分叉的风险在于网络一分为二,服务提供商、服务使用者和验证人(矿工)被分成了两个群体。同时分叉常常伴随对正统的争夺(例如哪个才是真正的比特币)甚至互相攻击(例如算力大战),给经济体的运行造成干扰。甚至有不负责的分叉,拒绝加入重放保护,置用户的资产于危险的境地。PoW链分叉之后会产生两种加密货币,用户1:1获得。由于钱包和交易所提供币的分离会有滞后,而且很多用户不急于交易,分叉币实际的交易深度很浅,容易被炒家利用,做拉盘-砸盘的价格操控。甚至有一些分叉币没有独立的价值主张和演进方向,纯粹为了市场炒作进行分叉。

 

互链脉搏:工业社会,公司或者组织的治理演化出了一些模型,比如股份制、基金会、政府多党制等,并且有强大的法律、社会伦理在背后支撑,便于人们去学习效仿,使用成很低,那区块链是数字社会的治理,也会产生一些相对通用的模型吗或原理吗?


刘毅:成熟的组织形式,比如国家、企业、协会都有宪法或者章程,宪法或者章程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说明组织怎么做决策,谁说了算或者怎么投票等等。去中心化组织是人类社会最近10年产生的新型组织,历史经验几乎为0。那么去中心化组织怎么才能高效、公平地如何做出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议题。


首先要明确治理目标,加密协议治理的目标是令加密经济体长期网络效应最大化,而且这个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用内置通证的总流通市值来衡量。


目标明晰后,要划定参与治理人应该由长期利益相关人来参与治理。因为他们的利益跟通证价格长期增长的目标是一致的,这跟我们人类社会的治理经验也是一脉相承的,如国家的治理权只会赋予公民,而不会赋予游客一样。而且长期利益相关人,应该着眼与未来,而不是过去。例如服务提供商,即便他在经济体内有长期服务的历史,在出于某种原因决定离开之时,他也完全可能做出损害整体利益的行为,而且这样的情况很难进行预测。


之后要区分长期利益相关人比较明确的是开发者,开发者为开发加密协议投入了时间精力,倾注了创业热情,而且通常拥有很大一部分通证,并带有有长期的锁仓承诺。因此开发者在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项目的早期充当“仁慈独裁者”,一般都可以被广泛认同。还有就是投资者可以通过Staking证明自己是未来的长期利益相关人。服务提供商和服务使用者如果重视加密经济体的长期发展,应该持有相当数量的通证并参与Staking或者委托,而不应被直接赋予治理权。综上所述,长期看来加密协议治理的核心角色是长期持币者,对于PoS链就是验证人和委托人。在加密协议发展的初期,开发者可以临时充当核心治理角色。

 

互链脉搏:代码能规范道德吗?还是人治是一定要存在的?文化、政治、道德在物理世界的治理中特别重要,我们在提出数字世界治理方案时是否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刘毅:人治的优势是应变能力。未来是开放的,所谓意外,是一定会发生,而机器没有应对意外的能力。


我提到的加密协议治理的目标是令加密经济体长期网络效应最大化,可能有部分同行不同意我提出的治理目标,认为加密协议不仅仅是经济现象,而是具有某种道德的、甚至政治的目的。我只能说那是出发点不同,而且要达到道德或者政治的目的,就超出了机制设计研究的范畴,不是我所能理解的事了。

 

互链脉搏:综合来看,人类社会走向数字化,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治理组织越来越广泛,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吗?为什么?


刘毅:由于个人具有参与和脱离加密协议的自由。那么加密协议的竞争只能通过更高效、更多积累来进行,而不能通过强制暴力。所以我认为,加密协议对经济活动的渗透,会推动社会向更开放、更公平、更自由的方向发展。

 

此外,刘毅在【互链学院】的课堂分享多个案例,比如他分析了Tezos和Polkadot社区治理的优点和不足,供大家参考:


Tezos


Tezos是一条主打治理的公链,定位是能够自我改进的加密账本。Tezos协议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可以有效管理协议并实施未来创新的规范过程。所谓的规范过程,就如上图所示,是由提案、探究、测试和提升四个阶段组成的往复循环,全部过程都发生在链上。


我认为目前为止Tezos对加密协议治理有两个比较大的贡献,一是设立了责权利一体的代理人角色——Baker。Baker是Tezos PoS共识的验证人,负责维护网络安全,并获得出块奖励。


Tezos治理的其他缺点,其实也比较勉强。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设计选择。仲裁机制是否必要?是没有定论的问题。但我认为Tezos其实可以给Baker赋予仲裁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把清晰明确的自动流程,与人类的综合判断和应变能力相结合,把加密协议的治理水平推到新的高度。另外智能合约平台公链,都没有对应用层的治理支持。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智能合约是可验证应用,而可验证和可升级存在冲突。


Polkadot:


Polkadot的治理也是全面链上治理。被表决的提案不仅仅是对协议修改的描述,而且可以是新协议本身,即被编译为wasm blob的可执行程序。链上投票通过后,新版程序通过区块链分发给验证人节点,并且自动启用,升级过程中不会出现分叉。


Polkadot治理内建了对少数群体权利的保护。从投票结果确认到提案上线之间有缓冲期。在缓冲期内,败选的一方(少数群体)可以选择卖币离场,而胜选的一方(多数群体)的币被锁定。Polkadot通过缓冲期来保护少数群体权利,是很棒的创新。但是应该看到,缓冲期机制只能对投资者类型的少数群体提供保护。但是经济体内的服务提供商和服务使用者,不能通过卖出通证这样的简便方式全身而退。对于他们,分叉才是更好的退出权。


从流程可以看出,Polkadot试图实现代议制和直接民主混合的模式。理事会和持币者都有提案权,理事会提案更容易通过,但是最终的决策(投票)权属于持币者。由于缺乏激励,我预计Polkadot治理参与度(投票率)会非常低。


由于Polkadot Relay共享安全池设计,在上线一段时间以后,会有几千甚至上万个验证人。如果给验证人赋予治理的职责,这个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从社会治理经验看,议会比较理想的人数是几百。而加密协议是特定目的市场,参与者的复杂度和差异性远远低于现实社会。我认为加密协议的治理代理人,比较合适的数量是几十到上百个。因此未来Polkadot也很难将验证人作为治理的代理人。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长按二维码,关注「互链脉搏」公众号

回复「治理回顾」,获得课程完整语音!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