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你逃得掉996,也逃不掉on-call。
在现在的互联网行业里,很多公司明里暗里都会要求程序员on-call,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默认的工作方式。
但是一旦提起Amazon的on-call,吐槽声就此起彼伏,凸显着这家公司的“独特地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Amazon的on-call不简单
在Amazon的工作体系中,on-call是很多组逃不掉的家常便饭。
作为一个以提供线上买卖为主要服务的大平台,每一秒都有很多人在这一平台上进行浏览、挑选以及下单,因此它必须随时在线,哪怕挂掉一分钟,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要求技术岗的工作人员们时刻紧绷,随时待命。
除了高覆盖率之外,Amazon的on-call强度也很大,论坛上有小伙伴对自己在Amazon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其中最不满意的就是它带来的劳累。

还有小伙伴在网上分享了Amazon一个组的on-call惨状——一个月轮一次,一次是一个月......

腰上别个BB机,不管你是在吃饭、洗澡、陪女朋友看电影还是给孩子喂奶,都得一个鲤鱼打挺冲向公司准备作战,几次没接到on-call还有可能面对卷铺盖走人的危机。难免要让人吐槽满满了。
当然,Amazon也并非全员on-call,有一些组还是没有这种压力的。
现实的 on-call 没这么“可怕”
看到网上不少一棍子把整个公司打翻的吐槽,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有疑问:Amazon真这么不好,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想进去工作?on-call制度这么吓人,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员工默默忍受和坚持?
1.同行对比反衬,放大槽点
在网上众多对Amazon的吐槽中,on-call很少有排面到拥有专属的板块,它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疯狂抱怨Amazon各个方面时会被着重强调的一个点。
因为它本身就槽点十足,网上总是时不时掀起一大片抱怨的声浪,所以虽然很多公司都有这个制度,但是它们都没像Amazon那样被嘲得如此厉害。

还有人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在Amazon工作的缺点,其中on-call部分依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而且在Facebook和Google各方面的反衬下,它的缺点显得难以忍受。

股票给的比其他大厂少,并且前两年特别低,后面才慢慢增加;不包饭,吃饭都得自己掏钱,茶水间也是出了名的小气,饮水机+小冰箱+永远供不应求的饮料和几乎不会出现的零食是基本配置......
这些缺点放在靠着免费食堂火过一把并且薪资待遇相当不错的Facebook和Google等大厂面前,难免会让人对Amazon的小气产生不满。

除此之外,薪资低和工作量大不一定会让人难以接受,但是薪资低+工作量大,两者一起发生时就很可能让员工抓狂了。
福利差、压力大、薪资不够高,不能合理匹配工作量、内部文化交流不够......哪一点拿出来都能在网上搜到不少的亲身经历,几乎成为了Amazon摆脱不了的标签。这也难怪将它视为一座围城的求职者们,无论在内在外,都忍不住吐槽几句。
但是网上的爆料,只能作为我们了解Amazon on-call制度的材料之一,其中的夸大之处不应该被忽视。而且很多吐槽其实来自于特定的群体,他们并不能代表整个公司员工的意见。
2.跳槽人数庞大,吐槽声源源不
如果说Amazon的待遇不行+工作压力偏大是吐槽的最根本来源,那么大多数人选择的跳槽就成了直接结果。

进入Amazon的人或许还有漏网的菜鸟,但是得到manager认可,最起码短时间没被PIP的人在经过一年以上高强度的打磨后,无论是能力还是经验,都得到了迅速的增长。所以Amazon的工作经历,往往能给程序员们镀上一层金,给他们的跳槽提供很好的跳板。
一些大厂的抱怨声并不多,主要是因为身在其位,不太好大肆说自己的金主多么讨人厌,匿名的吐槽说服力又不太够。但是一旦跳了槽,就完全没有束缚了,离开Amazon的前员工有的是底气和怨气到处描述自己曾经的工作状态。
3.被PIP的人,吐槽起来毫不留情
跳槽的人多了,Amazon的缺口也比其他大厂要大一些,所以对人才招聘的需求会更大,有时也会招收一些没那么优秀的人。
但是,就算存在急招的bug,可能会让求职者水进公司,也不意味着它对员工的要求低。

工作能力不够强,一旦被发现,还是得卷铺盖走人!
有了bug让进公司,却又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被PIP...而且在这个工作阶段中还要不断on-call,听上去可真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而且被PIP的人,也跟跳槽的员工们一样,不再有束缚,吐槽起Amazon来毫不客气,加上一些人心中有怨气,更是不会对公司留有好印象。
并不是说这些人的意见没有价值和可听取之处,但是这样比较主观的评价,其实并不能作为我们判断Amazon和其on-call制度到底如何的唯一标杆。
吐槽多=不值得?
1.低准入门槛带来了误解
网上有一个说法:Amazon是很多大厂求职者的兜底救星。
大概说的是,对于很多能力比较强但是在FLAG四家大厂门前徘徊的程序员来说,即便进不了其他三家,也能拼一把得到一份Amazon的offer保底。
这跟很多人从Amazon跳槽离开有很密切的关系,迅速流失员工的Amazon必然需要不断大量补充新鲜血液来保证整个机器的正常运行。相比之下,其他大厂可能没有这么大的需求,在面试时会制定更高的门槛来进行筛选。
在某种意义上,“进Amazon比进其他大厂容易”就给了很多人“Amazon不如其他大厂”的错觉。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on-call,压榨员工来提升价值,可不得被大家吐槽嘛!
2.固有印象加重了on-call的可怕程度
而且很多Amazon的员工,在接受offer之前的一长段时间里,一般都会在网上翻找关于公司的介绍和评价,来进行了解,更好地做准备。看着几乎一边倒的“反亚麻”吐槽,他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固有印象。
看着包裹,在心里默念:“果然是亚麻的包裹,真是小气。”
哪怕因为他表现不错,公司给出的是一个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大包。到茶水间找吃的,在心里暗叹:“果然是亚麻的风格,只有这么几种零食。”哪怕自己这个组为了提高员工积极性,在吃喝上面已经尽量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听manager说要开始on-call了,马上把自己代入“一次一个月,一个月一次”的被on-call迫害者,哪怕明明是全组四五个人一起轮流,每个人在on-call上花的时间并不多。
然后他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发到论坛上,继续加深全网对Amazon的固有印象,继续着这样的循环。
当然,我并不是说对于Amazon的吐槽都是名不副实,只是不同的组,不同的manager,不同的同事,有时候带来的工作状态上的差异甚至比不同公司还要大,网上的吐槽只能作为参考,甚至有些还是固有印象下的产物,不能作为标准。
on-call既不是Amazon的专属,也不是Amazon所有程序员的标配。

或许跟Facebook、LinkedIn、Google等相比,Amazon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跟其他互联网公司相比,它仍然有着不可动摇的巨头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即便网上吐槽声无数,依然有成千上万的人削尖脑袋想要往里挤的原因。
而且虽然Amazon的工作状态并不算是轻松,on-call的情况也比较严重,但是比起996和其他很多真正需要员工不断加班的公司,这些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也难免有人说如果能接受得了国内BAT的工作要求,就不会觉得Amazon很苦啦!
九章算法,硅谷一线工程师在线直播授课,已经帮助30000+人成功拿到心仪offer。
九章基础算法班(Java),零基础转专业找工作必备现,针对知乎用户推出限时免费,原价US$101.68(¥666)现在邀请一名好友共同报名,即可免费学习。添加微信jiuzhang6,回复“知乎Java”领取全额课程抵价券。
更多课程信息请访问:九章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