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AN的一些基本术语介绍(三)

(1)射频和频段

射频(RF,Radio Frequency)通常指频率在3kHz到300GHz之间的电磁波,这种电磁波有穿透性好、传播距离远的特点,在各种无线通信中射频技术被广泛使用,无论是常见的WiFi,还是蓝牙、ZigBee、RFID、蜂窝网等,其基本原理都是射频技术。

频段指的是射频的频率范围中某一个频率区间,比如2.4GHz~2.4835GHz就是一个频段。通常我们把频段分为以下的类型:

频段频率(Hz)
甚低频VLF3k~30k
低频LF30k~300k
中频MF300k~3M
高频HF3M~30M
甚高频VHF30M~300M
特高频UHF300M~3G
超高频SHF3G~30G
极高频EHF30G~300G
至高频300G~3T

射频的各个频段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因为如果一个频段承载太多种通信方式会造成极大干扰,最后结果就是大家都不能好好用,所以国际上是对射频各频段的使用做了一定的功能分类的。对于常用WLAN,国际标准规定可以使用的是ISM频段,也就是常说的工业(Industry)、科学(Science)、医疗(Medical)频段,其中SM频段中最常见的就是WiFi、蓝牙网络。IEEE 802.11b和802.11g标准中,使用的是特高频的2.4GHz~2.4835GHz频段,这就是WLAN中常说的2.4G频段;IEEE 802.11n和802.11 a中使用了5.150GHz~5.350GHz和5.725GHz~5.850GHz两个频段,它们在WLAN中常称为5G频段,详细一点讲时,前者称为5.2G,后者称为5.8G。

对于2.4G和5G,通常来说,2.4G的应用比5G多,原因之一在于由于频率导致2.4G的覆盖距离比5G大,穿透性更强,而且对于单一的家用无线路由器,适用场景的WLAN中AP需要承载的终端数量不多,所以AP数量也不需要很多,即使多AP,2.4G频段的可用信道也基本能满足家用、SOHO、办公室等小型WLAN场合,所以很多无线路由器默认的工作频段都是2.4G。另一个原因在于,目前支持5G的终端产品不多,仅有大多数笔记本电脑、部分手机和极少数平板电脑支持双频WiFi即支持5G频段通信,但所有带WiFi功能的产品都支持2.4G,这也导致5G频段的使用没有2.4G多,商家提供WiFi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任何客户都要能连接到WiFi。

5G的优势在于,虽然覆盖面积比2.4G小,但由于频率高,加之无线环境中5G的信道的使用者少,所以5G频段的WLAN网速比2.4G快,且因为可用信道的划分规则,5G很适合在高密度场景,比如会议厅、礼堂、车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使用。如果自己的手机和笔记本设备都支持5G频段,可以尝试将家里的无线路由器设置到5G工作频段,这可以避免邻居的路由器在信道中带来的干扰并提升网速(实测会快很多)。

(2)信道

信道本质上说也是频段,可以理解为是从一段频段中划分出来的若干子频段,信道的意义在于,将一段射频划分开,通信双方在不同信道通信时可以相互不干扰,但通信技术不变。比如各个广播电台具有不同的频道,他们都是无线电技术但各自不干扰,这个频道的概念和信道就类似。

WLAN中,2.4G频段被划分为14个信道,各个国家的标准不同,在各个国家能使用的信道也不同,比如中欧开放了1~13信道,而北美只开放1~11信道,14信道是日本专用,此处不作讨论。我们说过,信道本质上是频段,所以各个信道是有自己的中心频率的,因为无线环境的不确定性,通信时的频率只要在信道中心频率上下允许范围内,都属于该信道。2.4G频段中通常以20MHz的频宽划分信道(即一个信道的频宽是20MHz,但其中802.11b的频宽是22MHz,802.11g和802.11n的频宽是20MHz),由于2.4G频段比较狭窄,所以这13个信道相互是有重叠部分的,这就导致,如果两个相邻AP工作在相邻或相同信道时,无线信号可能会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信道(可以这么理解),所以会发生同频干扰或邻频干扰,只有两个信道相互没有重叠部分时,这两个信道的通信才完全不会有相互干扰。对于2.4G,最常见的能找到的独立信道组是1,6,11,也有2,7,12但很少见。由于很多厂商的AP设备默认都工作在2.4G,所以2.4G的这三个信道越来越拥挤,通信质量大不如以前。

5G频段在信道划分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将5.2G划分为UNII-1和UNII-2区,信道频宽为20MHz,由此在5.2G频段就能得到8个相互独立的信道36,40,44,48,52,56,60,64(从2.4G的例子就能看出,能使用的独立信道越多,无线通信质量就越能得到保证);在5.8G频段,划分了5个独立信道149,153,157,161,165,称作UNII-3区。其实在5.2G和5.8G之间还有个5.470GHz~5.725GHz的UNII-2e区,由于与雷达频段有冲突该频段中国未对WLAN开放,此处不作讨论。5G频段能划分出如此多的独立信道,这也催生了一种新玩儿法——HT40。简单来说HT40就是将两个信道绑定,两个20MHz信道合并为一个40MHz的信道组,传输效率能得到成倍提升(理论而言,2.4G也能使用HT40,但从信道资源角度看,HT40通常场景中只会降低信道绑定的实用性)。

(3)功率和RSSI

对于无线信号源,都有发射功率的概念,发射功率主要影响的是无线信号的有效传播距离,从使用者角度看,发射功率就决定了覆盖范围和通信质量,当然发射功率也决定了电费在哪个阶梯。

功率的计量单位常见有两个:mW和dBm,mW是毫瓦的意思,常见的AP有500mW级和100mW级等。有时候发射功率还会用dBm分贝毫瓦的单位来计量,二者的换算关系是1dBm=10lg(P(mW)),比如100mW=20dBm,500mW=27dBm。dBm是一个绝对值,还有一个dB的概念,叫做增益,可以理解为dBm变化的差值的单位就要使用dB。发射功率的变化有个规律,mW方式的功率每减半,dB=-3即dBm降低3。

RSSI是接收信号强度指示,通常用于表示无线信号接收端相对于发射端收到的无线信号的强度,单位dBm。一般RSSI都是负值,而且数值越大,说明信号越好,比如在-50dBm的地方比-90dBm的地方信号好。通常认为RSSI在-65dBm以上时,WiFi信号就算是优良了,-90dBm以下时可以认为WiFi信号接收不到了。

RSSI和距离有一定的关系,离发射源越近的地方RSSI越高,反之越低;离发射源越近的地方,RSSI变化越快,而越远时,RSSI降低速度越慢,也就是说发射源附近移动几米的距离,RSSI的变化值可能达到几十dB,而在离发射源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地方,每移动几米甚至十几米的距离,RSSI才变化1dB。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查找RSSI与距离的变化数学模型。

发射功率与RSSI和距离也有关系,通常发射功率越高,覆盖距离越大,比如发射功率20dBm时-65dBm的位置离发射源20米,发射功率23dBm时-65dBm的位置离发射源有30米。

(4)功率自动调节

随着WLAN的普及,AP设备的布置密度越来越大,特别是高密度场景中。我们知道,AP的发射功率能决定覆盖范围,而高密度场景中,如果不对AP的功率做定制调节,很可能出现覆盖不全或重叠覆盖过于严重,导致信道干扰大等不利因素。所以在AC-AP架构下,AC能统一管理AP,很多大厂的AC都有功率自动调节的功能,能实时对高密度AP进行功率调整进而调整覆盖范围,极大解放了网络工程师的维护和布置工作。

(5)信道自动调节

AP的普及还导致了一个现象:AP间工作信道容易冲突,进而导致同频干扰,尤其是在高密度场景。所以大厂经常有自己的信道自动调节功能,可以实时监测无线环境,选择最佳的信道分配给自己的AP,或者在自己的AP中优化信道布置方案,使得相邻的AP的工作信道不同且相互独立,这样即使AP的覆盖区域有一定重叠,也不会产生相互干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