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实战刻意练习-- Task 2 决策树

Week 1

决策树(Decision Tree)

  • 决策树(Decision Tree)算法是一种基本的分类与回归方法,是最经常使用的数据挖掘算法之一。我们这章节只讨论用于分类的决策树。
  • 决策树模型呈树形结构,在分类问题中,表示基于特征对实例进行分类的过程。它可以认为是 if-then规则的集合,也可以认为是定义在特征空间与类空间上的条件概率分布。
  • 决策树学习通常包括 3 个步骤:特征选择、决策树的生成和决策树的修剪。
  • 决策树形状如下:
    jcs
    首先检测发送邮件域名地址。如果地址为 myEmployer.com, 则将其放在分类 "无聊时需要阅读的邮件"中。
    如果邮件不是来自这个域名,则检测邮件内容里是否包含单词 “曲棍球” , 如果包含则将邮件归类到 “需要及时处理的朋友邮件”,
    如果不包含则将邮件归类到 “无需阅读的垃圾邮件” 。
  • 决策树的定义:
    1、分类决策树模型是一种描述对实例进行分类的树形结构。决策树由结点(node)和有向边(directed edge)组成。结点有两种类型:内部结点(internal node)和叶结点(leaf node)。内部结点表示一个特征或属性(features),叶结点表示一个类(labels)。
    2、用决策树对需要测试的实例进行分类:从根节点开始,对实例的某一特征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实例分配到其子结点;这时,每一个子结点对应着该特征的一个取值。如此递归地对实例进行测试并分配,直至达到叶结点。最后将实例分配到叶结点的类中。
  • 决策树 算法特点
    优点:计算复杂度不高,输出结果易于理解,数据有缺失也能跑,可以处理不相关特征。
    缺点:容易过拟合。
    适用数据类型:数值型和标称型。
决策树的原理
信息熵 & 信息增益

熵(entropy): 熵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的程度,在不同的学科中也有引申出的更为具体的定义,是各领域十分重要的参量。

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中的熵(香农熵): 是一种信息的度量方式,表示信息的混乱程度,也就是说:信息越有序,信息熵越低。例如:火柴有序放在火柴盒里,熵值很低,相反,熵值很高。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在划分数据集前后信息发生的变化称为信息增益。

决策树 工作原理

如何构造一个决策树?
我们使用 createBranch() 方法,如下所示:

def createBranch():
'''
此处运用了迭代的思想。 感兴趣可以搜索 迭代 recursion, 甚至是 dynamic programing。
'''
    检测数据集中的所有数据的分类标签是否相同:
        If so return 类标签
        Else:
            寻找划分数据集的最好特征(划分之后信息熵最小,也就是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
            划分数据集
            创建分支节点
                for 每个划分的子集
                    调用函数 createBranch (创建分支的函数)并增加返回结果到分支节点中
            return 分支节点
决策树 开发流程

收集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准备数据:树构造算法 (这里使用的是ID3算法,只适用于标称型数据,这就是为什么数值型数据必须离散化。 还有其他的树构造算法,比如CART)
分析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构造树完成之后,我们应该检查图形是否符合预期。
训练算法:构造树的数据结构。
测试算法:使用训练好的树计算错误率。
使用算法:此步骤可以适用于任何监督学习任务,而使用决策树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内在含义。

  • 下面举两个决策树的项目案例

项目案例1: 判定鱼类和非鱼类

项目概述

根据以下 2 个特征,将动物分成两类:鱼类和非鱼类。

特征:

  1. 不浮出水面是否可以生存
  2. 是否有脚蹼
开发流程

收集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准备数据:树构造算法(这里使用的是ID3算法,因此数值型数据必须离散化。)
分析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构造树完成之后,我们可以将树画出来。
训练算法:构造树结构
测试算法:使用习得的决策树执行分类
使用算法:此步骤可以适用于任何监督学习任务,而使用决策树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内在含义

第一步:收集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我们利用 createDataSet() 函数输入数据

def createDataSet():
    """DateSet 基础数据集
    Args:
        无需传入参数
    Returns:
        返回数据集和对应的label标签
    """
    dataSet = [[1, 1, 'yes'],
               [1, 1, 'yes'],
               [1, 0, 'no'],
               [0, 1, 'no'],
               [0, 1, 'no']]
    # dataSet = [['yes'],
    #         ['yes'],
    #         ['no'],
    #         ['no'],
    #         ['no']]
    # labels  露出水面   脚蹼
    labels = ['no surfacing', 'flippers']
    # change to discrete values
    return dataSet, labels
第二步:准备数据:树构造算法

此处,由于我们输入的数据本身就是离散化数据,所以这一步就省略了。

第三步:分析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构造树完成之后,我们可以将树画出来。

xxs

  • 计算给定数据集的香农熵
from math import log
import operator

def calcShannonEnt(dataSet):
    """calcShannonEnt(calculate Shannon entropy 计算给定数据集的香农熵)
    Args:
        dataSet 数据集
    Returns:
        返回 每一组feature下的某个分类下,香农熵的信息期望
    """
    # -----------计算香农熵的第一种实现方式start--------------------------------------------------------------------------------
    # 求list的长度,表示计算参与训练的数据量
    numEntries = len(dataSet)
    # 下面输出我们测试的数据集的一些信息
    # 例如:<type 'list'> numEntries:  5 是下面的代码的输出
    # print type(dataSet), 'numEntries: ', numEntries

    # 计算分类标签label出现的次数
    labelCounts = {}
    # the the number of unique elements and their occurance
    for featVec in dataSet:
        # 将当前实例的标签存储,即每一行数据的最后一个数据代表的是标签
        currentLabel = featVec[-1]
        # 为所有可能的分类创建字典,如果当前的键值不存在,则扩展字典并将当前键值加入字典。每个键值都记录了当前类别出现的次数。
        if currentLabel not in labelCounts.keys():
            labelCounts[currentLabel] = 0
        labelCounts[currentLabel] += 1
        # print '-----', featVec, labelCounts

    # 对于label标签的占比,求出label标签的香农熵
    shannonEnt = 0.0
    for key in labelCounts:
        # 使用所有类标签的发生频率计算类别出现的概率。
        prob = float(labelCounts[key])/numEntries
        # log base 2 
        # 计算香农熵,以 2 为底求对数
        shannonEnt -= prob * log(prob, 2)
        # print '---', prob, prob * log(prob, 2), shannonEnt
    # -----------计算香农熵的第一种实现方式end--------------------------------------------------------------------------------

    # # -----------计算香农熵的第二种实现方式start--------------------------------------------------------------------------------
    # # 统计标签出现的次数
    # label_count = Counter(data[-1] for data in dataSet)
    # # 计算概率
    # probs = [p[1] / len(dataSet) for p in label_count.items()]
    # # 计算香农熵
    # shannonEnt = sum([-p * log(p, 2) for p in probs])
    # # -----------计算香农熵的第二种实现方式end--------------------------------------------------------------------------------
    return shannonEnt

按照给定特征划分数据集

  • 将指定特征的特征值等于 value 的行剩下列作为子数据集。
def splitDataSet(dataSet, index, value):
    """splitDataSet(通过遍历dataSet数据集,求出index对应的colnum列的值为value的行)
        就是依据index列进行分类,如果index列的数据等于 value的时候,就要将 index 划分到我们创建的新的数据集中
    Args:
        dataSet 数据集                 待划分的数据集
        index 表示每一行的index列        划分数据集的特征
        value 表示index列对应的value值   需要返回的特征的值。
    Returns:
        index列为value的数据集【该数据集需要排除index列】
    """
    # -----------切分数据集的第一种方式 start------------------------------------
    retDataSet = []
    for featVec in dataSet: 
        # index列为value的数据集【该数据集需要排除index列】
        # 判断index列的值是否为value
        if featVec[index] == value:
            # chop out index used for splitting
            # [:index]表示前index行,即若 index 为2,就是取 featVec 的前 index 行
            reducedFeatVec = featVec[:index]
            '''
            请百度查询一下: extend和append的区别
            list.append(object) 向列表中添加一个对象object
            list.extend(sequence) 把一个序列seq的内容添加到列表中
            1、使用append的时候,是将new_media看作一个对象,整体打包添加到music_media对象中。
            2、使用extend的时候,是将new_media看作一个序列,将这个序列和music_media序列合并,并放在其后面。
            result = []
            result.extend([1,2,3])
            print result
            result.append([4,5,6])
            print result
            result.extend([7,8,9])
            print result
            结果:
            [1, 2, 3]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
            reducedFeatVec.extend(featVec[index+1:])
            # [index+1:]表示从跳过 index 的 index+1行,取接下来的数据
            # 收集结果值 index列为value的行【该行需要排除index列】
            retDataSet.append(reducedFeatVec)
    # -----------切分数据集的第一种方式 end------------------------------------

    # # -----------切分数据集的第二种方式 start------------------------------------
    # retDataSet = [data for data in dataSet for i, v in enumerate(data) if i == axis and v == value]
    # # -----------切分数据集的第二种方式 end------------------------------------
    return retDataSet

选择最好的数据集划分方式:

def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dataSet):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选择最好的特征)
    Args:
        dataSet 数据集
    Returns:
        bestFeature 最优的特征列
    """

    # -----------选择最优特征的第一种方式 start------------------------------------
    # 求第一行有多少列的 Feature, 最后一列是label列嘛
    numFeatures = len(dataSet[0]) - 1
    # label的信息熵
    baseEntropy = calcShannonEnt(dataSet)
    # 最优的信息增益值, 和最优的Featurn编号
    bestInfoGain, bestFeature = 0.0, -1
    # iterate over all the features
    for i in range(numFeatures):
        # create a list of all the examples of this feature
        # 获取每一个实例的第i+1个feature,组成list集合
        featList = [example[i] for example in dataSet]
        # get a set of unique values
        # 获取剔重后的集合,使用set对list数据进行去重
        uniqueVals = set(featList)
        # 创建一个临时的信息熵
        newEntropy = 0.0
        # 遍历某一列的value集合,计算该列的信息熵 
        # 遍历当前特征中的所有唯一属性值,对每个唯一属性值划分一次数据集,计算数据集的新熵值,并对所有唯一特征值得到的熵求和。
        for value in uniqueVals:
            subDataSet = splitDataSet(dataSet, i, value)
            prob = len(subDataSet)/float(len(dataSet))
            newEntropy += prob * calcShannonEnt(subDataSet)
        # gain[信息增益]: 划分数据集前后的信息变化, 获取信息熵最大的值
        # 信息增益是熵的减少或者是数据无序度的减少。最后,比较所有特征中的信息增益,返回最好特征划分的索引值。
        infoGain = baseEntropy - newEntropy
        print('infoGain=', infoGain, 'bestFeature=', i, baseEntropy, newEntropy)
        if (infoGain > bestInfoGain):
            bestInfoGain = infoGain
            bestFeature = i
    return bestFeature
    # -----------选择最优特征的第一种方式 end------------------------------------

    # # -----------选择最优特征的第二种方式 start------------------------------------
    # # 计算初始香农熵
    # base_entropy = calcShannonEnt(dataSet)
    # best_info_gain = 0
    # best_feature = -1
    # # 遍历每一个特征
    # for i in range(len(dataSet[0]) - 1):
    #     # 对当前特征进行统计
    #     feature_count = Counter([data[i] for data in dataSet])
    #     # 计算分割后的香农熵
    #     new_entropy = sum(feature[1] / float(len(dataSet)) * calcShannonEnt(splitDataSet(dataSet, i, feature[0])) \
    #                    for feature in feature_count.items())
    #     # 更新值
    #     info_gain = base_entropy - new_entropy
    #     print('No. {0} feature info gain is {1:.3f}'.format(i, info_gain))
    #     if info_gain > best_info_gain:
    #         best_info_gain = info_gain
    #         best_feature = i
    # return best_feature
    # # -----------选择最优特征的第二种方式 end------------------------------------
第四步:训练算法:构造树的数据结构
def majorityCnt(classList):
    """majorityCnt(选择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结果)
    Args:
        classList label列的集合
    Returns:
        bestFeature 最优的特征列
    """
    # -----------majorityCnt的第一种方式 start------------------------------------
    classCount = {}
    for vote in classList:
        if vote not in classCount.keys():
            classCount[vote] = 0
        classCount[vote] += 1
    # 倒叙排列classCount得到一个字典集合,然后取出第一个就是结果(yes/no),即出现次数最多的结果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r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reverse=True)
    # print 'sortedClassCount:', sortedClassCount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 -----------majorityCnt的第一种方式 end------------------------------------

    # # -----------majorityCnt的第二种方式 start------------------------------------
    # major_label = Counter(classList).most_common(1)[0]
    # return major_label
    # # -----------majorityCnt的第二种方式 end------------------------------------

上面的代码与第二章classify0部分的投票表决代码非常类似,该函数使用分类名称的列表, 然后创建键值为classList中唯一值的数据字典,字典对象存储了classList中每个类标签出 现的频率,后利用operator操作键值排序字典,并返回出现次数多的分类名称。

创建树的函数代码如下:

def createTree(dataSet, labels):
    classList = [example[-1] for example in dataSet]
    # 如果数据集的最后一列的第一个值出现的次数=整个集合的数量,也就说只有一个类别,就只直接返回结果就行
    # 第一个停止条件:所有的类标签完全相同,则直接返回该类标签。
    # count() 函数是统计括号中的值在list中出现的次数
    if classList.count(classList[0]) == len(classList):
        return classList[0]
    # 如果数据集只有1列,那么最初出现label次数最多的一类,作为结果
    # 第二个停止条件:使用完了所有特征,仍然不能将数据集划分成仅包含唯一类别的分组。
    if len(dataSet[0]) == 1:
        return majorityCnt(classList)

    # 选择最优的列,得到最优列对应的label含义
    bestFeat =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dataSet)
    # 获取label的名称
    bestFeatLabel = labels[bestFeat]
    # 初始化myTree
    myTree = {bestFeatLabel: {}}
    # 注:labels列表是可变对象,在PYTHON函数中作为参数时传址引用,能够被全局修改
    # 所以这行代码导致函数外的同名变量被删除了元素,造成例句无法执行,提示'no surfacing' is not in list
    del(labels[bestFeat])
    # 取出最优列,然后它的branch做分类
    featValues = [example[bestFeat] for example in dataSet]
    uniqueVals = set(featValues)
    for value in uniqueVals:
        # 求出剩余的标签label
        subLabels = labels[:]
        # 遍历当前选择特征包含的所有属性值,在每个数据集划分上递归调用函数createTree()
        myTree[bestFeatLabel][value] = createTree(splitDataSet(dataSet, bestFeat, value), subLabels)
        # print 'myTree', value, myTree
    return myTree
第五步:测试算法:使用决策树执行分类
def classify(inputTree, featLabels, testVec):
    """classify(给输入的节点,进行分类)
    Args:
        inputTree  决策树模型
        featLabels Feature标签对应的名称
        testVec    测试输入的数据
    Returns:
        classLabel 分类的结果值,需要映射label才能知道名称
    """
    # 获取tree的根节点对于的key值
    firstStr = list(inputTree.keys())[0]
    # 通过key得到根节点对应的value
    secondDict = inputTree[firstStr]
    # 判断根节点名称获取根节点在label中的先后顺序,这样就知道输入的testVec怎么开始对照树来做分类
    featIndex = featLabels.index(firstStr)
    # 测试数据,找到根节点对应的label位置,也就知道从输入的数据的第几位来开始分类
    key = testVec[featIndex]
    valueOfFeat = secondDict[key]
    print('+++', firstStr, 'xxx', secondDict, '---', key, '>>>', valueOfFeat)
    # 判断分枝是否结束: 判断valueOfFeat是否是dict类型
    if isinstance(valueOfFeat, dict):
        classLabel = classify(valueOfFeat, featLabels, testVec)
    else:
        classLabel = valueOfFeat
    return classLabel
第六步:使用算法:

此步骤可以适用于任何监督学习任务,而使用决策树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内在含义。

项目案例2: 使用决策树预测隐形眼镜类型

项目概述

隐形眼镜类型包括硬材质、软材质以及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我们需要使用决策树预测患者需要佩戴的隐形眼镜类型。

开发流程
  1. 收集数据: 提供的文本文件。
  2. 解析数据: 解析 tab 键分隔的数据行
  3. 分析数据: 快速检查数据,确保正确地解析数据内容,使用 createPlot() 函数绘制最终的树形图。
  4. 训练算法: 使用 createTree() 函数。
  5. 测试算法: 编写测试函数验证决策树可以正确分类给定的数据实例。
  6. 使用算法: 存储树的数据结构,以便下次使用时无需重新构造树。
收集数据:提供的文本文件

文本文件数据格式如下:

young	myope	no	reduced	no lenses
pre	myope	no	reduced	no lenses
presbyopic	myope	no	reduced	no lenses
程序如下:
>>> fr = open('lenses.txt')
>>> lenses=[inst.strip().split('\t') for inst in fr.readlines()]
>>> lensesLabels=['age', 'prescript', 'astigmatic', 'tearRate']
>>> lensesTree = trees.createTree(lenses,lensesLabels)
infoGain= 0.03939650364612124 bestFeature= 0 1.3260875253642983 1.286691021718177
infoGain= 0.039510835423565815 bestFeature= 1 1.3260875253642983 1.2865766899407325
infoGain= 0.37700523001147723 bestFeature= 2 1.3260875253642983 0.9490822953528211
infoGain= 0.5487949406953986 bestFeature= 3 1.3260875253642983 0.7772925846688997
infoGain= 0.22125183600446618 bestFeature= 0 1.5545851693377994 1.3333333333333333
infoGain= 0.09543725231055489 bestFeature= 1 1.5545851693377994 1.4591479170272446
infoGain= 0.7704260414863776 bestFeature= 2 1.5545851693377994 0.7841591278514218
infoGain= 0.3166890883150208 bestFeature= 0 0.6500224216483541 0.3333333333333333
infoGain= 0.19087450462110933 bestFeature= 1 0.6500224216483541 0.4591479170272448
infoGain= 1.0 bestFeature= 0 1.0 0.0
infoGain= 0.2516291673878229 bestFeature= 0 0.9182958340544896 0.6666666666666666
infoGain= 0.4591479170272448 bestFeature= 1 0.9182958340544896 0.4591479170272448
infoGain= 0.9182958340544896 bestFeature= 0 0.9182958340544896 0.0
>>> lensesTree
{'tearRate': {'normal': {'astigmatic': {'no': {'age': {'pre': 'soft', 'young': 'soft', 'presbyopic': {'prescript': {'myope': 'no lenses', 'hyper': 'soft'}}}}, 'yes': {'prescript': {'myope': 'hard', 'hyper': {'age': {'pre': 'no lenses', 'young': 'hard', 'presbyopic': 'no lenses'}}}}}}, 'reduced': 'no lenses'}}
>>> treePlotter2.createPlot(lensesTree)
使用 pickle 模块存储决策树
def storeTree(inputTree, filename):
    import pickle
    # -------------- 第一种方法 start --------------
    fw = open(filename, 'wb')
    pickle.dump(inputTree, fw)
    fw.close()
    # -------------- 第一种方法 end --------------

    # -------------- 第二种方法 start --------------
    with open(filename, 'wb') as fw:
        pickle.dump(inputTree, fw)
    # -------------- 第二种方法 start --------------


def grabTree(filename):
    import pickle
    fr = open(filename,'rb')
    return pickle.load(fr)

备注:

参考资料:
《机器学习实战》

https://github.com/apachecn/AiLearning/blob/master/docs/ml/3.%E5%86%B3%E7%AD%96%E6%A0%91.md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