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差异解析
(一)备案对象范畴
- 算法备案:其面向对象更为广泛,涵盖了各类算法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以及生成合成类(含深度合成服务)等多种算法类型。无论是简单的推荐算法,还是复杂的决策算法,只要涉及算法服务的提供,均在算法备案的范畴之内。
- 大模型备案:主要适用于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主体,此类服务通常基于深度学习或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训练,生成文本、图像、音频等内容。例如,常见的语言生成模型、图像生成模型等。
(二)备案主体身份界定
- 算法备案:若面向 C 端客户提供服务,备案主体以 “服务提供者” 身份进行备案;若面向 B 端企业提供 API 接口服务,则以 “服务技术支持者” 身份备案。若同时存在面向 C 端和 B 端的服务,需以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技术支持者双重身份进行备案,以确保全面履行备案义务。
- 大模型备案: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二)条款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包括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包括通过提供可编程接口等方式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组织、个人。然而,在实际备案受理过程中,通常仅受理 “服务提供者” 身份的备案申请,“服务技术支持者” 身份一般不予受理。这主要是因为备案主体一般要求为直接运营者或开发者,能够切实落实技术和管理责任,而 “服务技术支持者” 多为第三方,可能无法全面承担主体责任,在技术管控和风险应对等方面存在能力短板。
(三)备案侧重点差异
- 算法备案:重点在于确保算法的透明性和可审计性。备案主体需公示算法的基本原理、运营机制、应用场景以及目的等关键信息,以便监管部门和公众能够清晰了解算法的运行逻辑和应用情况,从而对算法的安全性和合规性进行有效监督。
- 大模型备案:更侧重于模型的可靠性、可追溯性和伦理合规性。这要求对模型本身进行全面审查和严格管理,包括模型架构、训练数据来源、数据质量、应用场景等方面。确保模型在生成内容时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不产生有害信息,同时保障数据的合法使用和来源的可追溯性。
(四)备案要求对比
- 算法备案:
- 难度评级:☆☆☆
- 备案形式:通过线上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进行申请,操作相对便捷,符合数字化时代的办事需求。
- 备案周期:通常为 2 个月左右。中央网信办每 1 - 2 个月公示一批次备案号,企业可据此及时了解备案进度和结果。
- 产品要求:项目初期,只要产品路线图已得到验证,即可进行备案申请,为企业在产品研发早期提供了合规保障的机会。
- 备案材料:主要包括《落实算法安全主体责任基本情况》和《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模板》,通过这两份材料,全面阐述算法的安全保障措施和自我评估情况。
- 审核要点:一是核实算法主体信息,如法人、安全责任人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责任主体明确;二是审查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重点关注流程、数据、模型、干预策略、风险评估和防范等制度的完整性,以切实保障算法的安全性。
- 大模型备案:
- 难度评级:☆☆☆☆☆
- 备案形式:采用线下备案方式,需到属地网信办提交材料,这要求企业充分准备,确保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备案周期:3 - 6 个月,时间跨度较长,且由各地网信部门发布通过的大模型备案信息,企业需密切关注当地政策动态。
- 产品要求:产品需开发完成并完成内测,同时需要提供测试账号,以便监管部门和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全面测试和评估。
- 备案材料:包括申请表及一系列附件,如安全评估报告、模型服务协议、语料标注规则、拦截关键词列表、评估测试题等,从多个维度对大模型的安全性、合规性进行说明。
- 审核要点:一是确保主体相关材料真实、准确,申请表中关于大模型信息、服务范围等内容详实;二是审查附件材料,重点关注模型架构安全、训练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是否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以及非法拦截的有效性等;三是网信办会邀请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通过测试账号对大模型进行接口测试和安全评估,验证其安全性和稳定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敏感内容的拒答率应达到 95% 以上,企业切勿直接使用网上购买的关键词列表,尤其是医疗、自动控制等特定行业,还需满足适配的安全要求,并定期更新关键词列表,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敏感内容。
二、备案判断准则
(一)已完成算法备案,是否还需进行大模型备案?
判断依据在于产品属性。若算法属于 “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 的 AI 产品,即便已完成算法备案,仍需进行大模型备案。这是因为大模型备案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有更为严格和针对性的监管要求,旨在确保生成内容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已完成大模型备案,是否还需进行算法备案?
答案是肯定的。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属于生成合成类算法,是算法备案的类型之一,因此完成大模型备案后,仍需按照算法备案的要求进行备案,以全面履行合规义务。
综上所述,进行大模型备案的企业必然需要进行算法备案,而进行算法备案的企业则需根据其提供的服务性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大模型备案。企业应充分了解两者的区别和要求,准确把握备案时机和要点,确保业务在合规的轨道上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