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驱动模块开发步骤及实例入门介绍

最近在搞一个linux的项目,其中主要是在编写一些应用模块,对内核及其驱动模块涉及很少,遇到了一些驱动模块的问题时,临时查了些资料,大致了解了一下驱动模块开发的基本步骤和常规步骤,并从网上也收集到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于是对其进行了一下简单的总结,记录于此,便于日后查阅,并与同道中人共享。

零、什么是linux内核驱动模块

Linux内核的整体结构已经非常庞大,而其包含的组件也非常多。我们怎样把需要的部分都包含在内核中呢?

一种方法是把所有需要的功能都编译到Linux内核。这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生成的内核会很大,二是如果我们要在现有的内核中新增或删除功能,将不得不重新编译内核。

有没有一种机制使得编译出的内核本身并不需要包含所有功能,而在这些功能需要被使用的时候,其对应的代码被动态地加载到内核中呢?

答案是肯定的,Linux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被称为模块(Module)。模块具有这样的特点:

  • 模块本身不被编译入内核映像,这控制了内核的大小。
  • 模块一旦被加载,它就和内核中的其它部分完全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编写内核驱动模块呢?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介绍。

一、先从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入手

先来看一个最简单的内核模块“Hello World”。

#include <linux/init.h>
#include <linux/module.h>

MODULE_LICENSE("Dual BSD/GPL");

static int hello_init(void)
{
    printk(KERN_INFO " Hello World enter\n");
    return 0;
}

static void hello_exit(void)
{
    printk(KERN_INFO " Hello World exit\n ");
}

module_init(hello_init);
module_exit(hello_exit);

MODULE_AUTHOR("Song Baohua");
MODULE_DESCRIPTION("A simple Hello World Module");
MODULE_ALIAS("a simplest module");

这个最简单的内核模块只包含内核模块加载函数、卸载函数和对Dual BSD/GPL许可权限的声明以及一些描述信息。编译它会产生hello.ko目标文件,通过“insmod ./hello.ko”命令可以加载它,通过“rmmod hello”命令可以卸载它,加载时输出“Hello World enter”,卸载时输出“Hello World exit”。

内核模块中用于输出的函数是内核空间的printk()而非用户空间的printf(),printk()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内核调试手段,其用法和printf()基本相似,但可定义输出级别。

1、查看系统中已经加载的模块列表

在Linux中,使用lsmod命令可以获得系统中加载了的所有模块以及模块间的依赖关系,例如:

root@imx6:~$  lsmod
Module             Size         Used by
hello              1568         0 
ohci1394           32716        0 
ide_scsi           16708        0 
ide_cd             39392        0 
cdrom              36960        1 ide_cd

lsmod命令实际上读取并分析“/proc/modules”文件,与上述lsmod命令结果对应的“/proc/modules”文件如下:

root@imx6:~$ cat /proc/modules 
hello        1568        0     -          Live    0xc8859000
ohci1394     32716       0     -          Live    0xc88c8000
ieee1394     94420       1     ohci1394,  Live    0xc8840000
ide_scsi     16708       0     -          Live    0xc883a000
ide_cd       39392       0     -          Live    0xc882f000
cdrom        36960       1     ide_cd,    Live    0xc8876000

内核中已加载模块的信息也存在于/sys/module目录下,加载hello.ko后,内核中将包含/sys/module/hello目录,该目录下又包含一个refcnt文件和一个sections目录,在/sys/module/hello目录下运行tree –a得到如下目录树:

root@imx6:~$  tree -a
.
|-- refcnt
`-- sections
    |-- .bss
    |-- .data
    |-- .gnu.linkonce.this_module
    |-- .rodata
    |-- .rodata.str1.1
    |-- .strtab
    |-- .symtab
    |-- .text
    `-- __versions

2、查看某个具体模块的详细信息

使用“modinfo <模块名>”命令可以获得模块的信息,包括模块作者、模块的说明、模块所支持的参数等。

root@imx6:~$ modinfo hello.ko
filename:       hello.ko
license:        Dual BSD/GPL
author:         Song Baohua
description:    A simple Hello World Module
alias:          a simplest module
vermagic:       2.6.15.5 686 gcc-3.2
depends:   

二、模块程序的基本结构

一个Linux内核模块主要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 模块加载函数一般需要
    当通过insmod或modprobe命令加载内核模块时,模块的加载函数会自动被内核执行,完成本模块的相关初始化工作。
  • 模块卸载函数一般需要
    当通过rmmod命令卸载某模块时,模块的卸载函数会自动被内核执行,完成与模块卸载函数相反的功能。
  • 模块许可证声明必须
    许可证(LICENSE)声明描述内核模块的许可权限,如果不声明LICENSE,模块被加载时,将收到内核被污染 (kernel tainted)的警告。在Linux 2.6内核中,可接受的LICENSE包括“GPL”、“GPL v2”、“GPL and additional rights”、“Dual BSD/GPL”、“Dual MPL/GPL”和“Proprietary”。大多数情况下,内核模块应遵循GPL兼容许可权。Linux 2.6内核模块最常见的是以MODULE_LICENSE( “Dual BSD/GPL” )语句声明模块采用BSD/GPL双LICENSE。
  • 模块参数可选
    模块参数是模块被加载的时候可以被传递给它的值,它本身对应模块内部的全局变量。
  • 模块导出符号可选
    内核模块可以导出符号(symbol,对应于函数或变量),这样其它模块可以使用本模块中的变量或函数。
  • 模块作者等信息声明可选
    用于申明模块作者的相关信息,一般用于备注作者姓名、邮箱等。

1、内核模块的加载函数

模块加载函数Linux内核模块加载函数宜被以__init标识声明,典型的模块加载函数的形式如下所示:

static int __init initialization_function(void)
{     
    /* 初始化代码 */
}
module_init(initialization_function);

模块加载函数必须以“module_init(函数名)”的形式被指定。它返回整型值,若初始化成功,应返回0。而在初始化失败时,应该返回错误编码errno【在Linux内核里,错误编码errno是一个负值,在头文件”linux/errno.h”中定义,包含-ENODEV、-ENOMEM之类的符号值】。总是返回相应的错误编码是种非常好的习惯,因为只有这样,用户程序才可以利用perror等方法把它们转换成有意义的错误信息字符串。

在Linux 2.6内核中,可以使用request_module(const char *fmt, …)函数加载内核模块,驱动开发人员可以通过调用request_module(module_name);或request_module(“char-major-%d-%d”, MAJOR(dev), MINOR(dev));这种灵活的方式加载其它内核模块。

注:在Linux中,所有标识为__init的函数在连接的时候都放在.init.text这个区段内,此外,所有的__init函数在区段.initcall.init中还保存了一份函数指针,在初始化时内核会通过这些函数指针调用这些__init函数,并在初始化完成后,释放init区段(包括.init.text,.initcall.init等)。

2、内核模块的卸载函数

Linux内核模块加载函数宜被以__exit标识声明,典型的模块卸载函数的形式如下所示:

static void __exit cleanup_function(void)
{
    /* 释放代码 */
}
module_exit(cleanup_function);

模块卸载函数在模块卸载的时候执行,不返回任何值,必须以“module_exit(函数名)”的形式来指定。

通常来说,模块卸载函数要完成与模块加载函数相反的功能,例如:

  • 若模块加载函数注册了XXX,则模块卸载函数应该注销XXX;
  • 若模块加载函数动态申请了内存,则模块卸载函数应释放该内存;
  • 若模块加载函数申请了硬件资源(中断、DMA通道、I/O端口和I/O内存等)的占用,则模块卸载函数应释放这些硬件资源;
  • 若模块加载函数开启了硬件,则卸载函数中一般要关闭之;

和__init一样,__exit也可以使对应函数在运行完成后自动回收内存。实际上,__init和__exit都是宏,其定义分别为:

#define __init        __attribute__ ((__section__ (".init.text")))

#ifdef MODULE
#define __exit        __attribute__ ((__section__(".exit.text")))
#else
#define __exit        __attribute_used__ __attribute__ ((__section__(".exit.text")))
#endif

数据也可以被定义为__initdata和__exitdata,这两个宏分别为:

#define __initdata   __attribute__ ((__section__ (".init.data")))#define __exitdata  __attribute__ ((__section__(".exit.data")))

3、内核模块的参数传递

我们可以用“module_param(参数名,参数类型,参数读/写权限)”为模块定义一个参数,例如下列代码定义了1个整型参数和1个字符指针参数:

static char *book_name = "深入浅出Linux设备驱动";
static int num = 4000;
module_param(num, int, S_IRUGO);
module_param(book_name, charp, S_IRUGO);

在装载内核模块时,用户可以向模块传递参数,形式为“insmode(或modprobe)模块名 参数名=参数值”,如果不传递,参数将使用模块内定义的缺省值。

参数类型可以是byte、short、ushort、int、uint、long、ulong、charp(字符指针)、bool 或invbool(布尔的反),在模块被编译时会将module_param中声明的类型与变量定义的类型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一致。

模块被加载后,在/sys/module/目录下将出现以此模块名命名的目录。当“参数读/写权限”为0时,表示此参数不存在sysfs文件系统下对应的文件节点,如果此模块存在“参数读/写权限”不为0的命令行参数,在此模块的目录下还将出现parameters目录,包含一系列以参数名命名的文件节点,这些文件的权限值就是传入module_param()的“参数读/写权限”,而文件的内容为参数的值。

除此之外,模块也可以拥有参数数组,形式为“module_param_array(数组名,数组类型,数组长,参数读/写权限)”。从2.6.0至2.6.10 版本,须将数组长变量名赋给“数组长”,从2.6.10 版本开始,须将数组长变量的指针赋给“数组长”,当不需要保存实际输入的数组元素个数时,可以设置“数组长”为NULL。

运行insmod或modprobe命令时,应使用逗号分隔输入的数组元素。

4、内核模块的符号导出

模块可以使用如下宏导出符号到内核符号表:

  • EXPORT_SYMBOL(符号名);
  • EXPORT_SYMBOL_GPL(符号名);

导出的符号将可以被其它模块使用,使用前声明一下即可。EXPORT_SYMBOL_GPL()只适用于包含GPL许可权的模块。下面的代码给出了一个导出整数加、减运算函数符号的内核模块的例子(这些导出符号毫无实际意义,仅仅只是为了演示)。

#include <linux/init.h>                                
#include <linux/module.h>                                
MODULE_LICENSE("Dual BSD/GPL");                                

int add_integar(int a,int b)                                
{                                
    return a+b;                             
} 

int sub_integar(int a,int b)                                
{                                
    return a-b;                             
}                            

EXPORT_SYMBOL(add_integar);
EXPORT_SYMBOL(sub_integar);

5、内核模块的信息声明

在Linux内核模块中,我们可以用MODULE_AUTHOR、MODULE_DESCRIPTION、MODULE_VERSION、MODULE_DEVICE_TABLE、MODULE_ALIAS分别声明模块的作者、描述、版本、设备表和别名,例如:

  • MODULE_AUTHOR(author);
  • MODULE_DESCRIPTION(description);
  • MODULE_VERSION(version_string);
  • MODULE_DEVICE_TABLE(table_info);
  • MODULE_ALIAS(alternate_name);

对于USB、PCI等设备驱动,通常会创建一个MODULE_DEVICE_TABLE。

6、内核模块的编译方法

我们可以为代码清单4.1的模板编写一个简单的Makefile:

obj-m := hello.o

并使用如下命令编译Hello World模块:

make -C /usr/src/linux-2.6.15.5/ M=/driver_study/ modules

如果当前处于模块所在的目录,则以下命令与上述命令等效:

make –C /usr/src/linux-2.6.15.5 M=$(pwd) modules

C后指定的是Linux内核源代码的目录,而M=后指定的是hello.c和Makefile所在的目录,编译结果如下:

root@imx6:~$ make -C /usr/src/linux-2.6.15.5/ M=/driver_study/ modules
make: Entering directory `/usr/src/linux-2.6.15.5'
  CC
  /driver_study/hello.o
/driver_study/hello.c:18:35: warning: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Building modules, stage 2.
  MODPOST
  CC      /driver_study/hello.mod.o
  LD
  /driver_study/hello.ko
make: Leaving directory `/usr/src/linux-2.6.15.5'

从中可以看出,编译过程中,经历了这样的步骤:先进入Linux内核所在的目录,并编译出hello.o文件,运行MODPOST会生成临时的hello.mod.c文件,而后根据此文件编译出hello.mod.o,之后连接hello.o和hello.mod.o文件得到模块目标文件hello.ko,最后离开Linux内核所在的目录。

7、实例解析

现在我们定义一个包含2个参数的模块,并观察模块加载时被传递参数和不传递参数时的输出。

#include <linux/init.h>
#include <linux/module.h>
MODULE_LICENSE("Dual BSD/GPL");

static char *book_name = "dissecting Linux Device Driver";
static int num = 4000;

static int book_init(void)
{
  printk(KERN_INFO " book name:%s\n",book_name);
  printk(KERN_INFO " book num:%d\n",num);
  return 0;
}

static void book_exit(void)
{
  printk(KERN_INFO " Book module exit\n ");
}

module_init(book_init);
module_exit(book_exit);
module_param(num, int, S_IRUGO);                                
module_param(book_name, charp, S_IRUGO);

MODULE_AUTHOR("Song Baohua, author@linuxdriver.cn");
MODULE_DESCRIPTION("A simple Module for testing module params");
MODULE_VERSION("V1.0");

对上述模块运行“insmod book.ko”命令加载,相应输出都为模块内的默认值,通过察看“/var/log/messages”日志文件可以看到内核的输出:

root@imx6:~$ tail -n 2 /var/log/messages
Jul  2 01:03:10 localhost kernel:  <6> book name:dissecting Linux Device Driver
Jul  2 01:03:10 localhost kernel:  book num:4000

当用户运行“insmod book.ko book_name=’GoodBook’ num=5000”命令时,输出的是用户传递的参数:

root@imx6:~$ tail -n 2 /var/log/messages
Jul  2 01:06:21 localhost kernel:  <6> book name:GoodBook
Jul  2 01:06:21 localhost kernel:  book num:5000

三、总结

本文主要讲解了Linux内核模块的概念和基本的编程方法。内核模块由加载/卸载函数、功能函数以及一系列声明组成,它可以被传入参数,也可以导出符号供其它模块使用。

由于Linux设备驱动以内核模块的形式而存在,因此,掌握上述内容是编写任何类型设备驱动的必须。在具体的设备驱动开发中,将驱动编译为模块也有很强的工程意义,因为如果将正在开发中的驱动直接编译入内核,而开发过程中会不断修改驱动的代码,则需要不断的编译内核并重启Linux,但是如果编译为模块,则只需要rmmod并insmod即可,开发效率为大为提高。

  • 6
    点赞
  • 3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目录 第1章 Linux快速入门 1 1.1 嵌入式Linux基础 1 1.1.1 Linux发展概述 1 1.1.2 Linux作为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优势 2 1.1.3 Linux发行版本 3 1.1.4 如何学习Linux 4 1.2 Linux安装 5 1.2.1 基础概念 5 1.2.2 硬件需求 7 1.2.3 安装准备 7 1.2.4 安装过程 8 1.3 Linux文件及文件系统 11 1.3.1 文件类型及文件属性 11 1.3.2 文件系统类型介绍 13 1.3.3 Linux目录结构 14 1.4 实验内容——安装Linux操作系统 17 本章小结 17 思考与练习 18 第2章 Linux基础命令 19 2.1 Linux常用操作命令 19 2.1.1 用户系统相关命令 20 2.1.2 文件目录相关命令 27 2.1.3 压缩打包相关命令 38 2.1.4 比较合并文件相关命令 40 2.1.5 网络相关命令 45 2.2 Linux启动过程详解 50 2.2.1 概述 51 2.2.2 内核引导阶段 51 2.2.3 init阶段 52 2.3 Linux系统服务 54 2.3.1 独立运行的服务 55 2.3.2 xinetd设定的服务 56 2.3.3 设定服务命令常用方法 56 2.4 实验内容 57 2.4.1 在Linux下解压常见软件 57 2.4.2 定制Linux系统服务 58 本章小结 60 思考与练习 60 第3章 Linux下的C编程基础 61 3.1 Linux下C语言编程概述 61 3.1.1 C语言简单回顾 61 3.1.2 Linux下C语言编程环境概述 62 3.2 进入Vi 63 3.2.1 Vi的模式 63 3.2.2 Vi的基本流程 63 3.2.3 Vi的各模式功能键 65 3.3 初探Emacs 66 3.3.1 Emacs的基本操作 67 3.3.2 Emacs的编译概述 70 3.4 Gcc编译器 71 3.4.1 Gcc编译流程解析 71 3.4.2 Gcc编译选项分析 74 3.5 Gdb调试器 77 3.5.1 Gdb使用流程 78 3.5.2 Gdb基本命令 81 3.6 Make工程管理器 86 3.6.1 Makefile基本结构 86 3.6.2 Makefile变量 87 3.6.3 Makefile规则 90 3.6.4 Make管理器的使用 91 3.7 使用autotools 92 3.7.1 autotools使用流程 92 3.7.2 使用autotools所生成的Makefile 96 3.8 实验内容 98 3.8.1 Vi使用练习 98 3.8.2 用Gdb调试有问题的程序 99 3.8.3 编写包含多文件的Makefile 101 3.8.4 使用autotools生成包含多文件的Makefile 103 本章小结 105 思考与练习 105 第4章 嵌入式系统基础 106 4.1 嵌入式系统概述 106 4.1.1 嵌入式系统简介 106 4.1.2 嵌入式系统发展历史 107 4.1.3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108 4.1.4 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 108 4.1.5 几种主流嵌入式操作系统分析 109 4.2 ARM处理器硬件开发平台 111 4.2.1 ARM处理器简介 111 4.2.2 ARM体系结构简介 113 4.2.3 ARM9体系结构 113 4.2.4 S3C2410处理器详解 116 4.3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 121 4.3.1 嵌入式系统开发概述 121 4.3.2 嵌入式软件开发概述 122 4.4 实验内容——使用JTAG烧写NAND Flash 128 本章小结 131 思考与练习 132 第5章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的搭建 133 5.1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 133 5.1.1 嵌入式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133 5.1.2 超级终端和Minicom配置及使用 135 5.1.3 下载映像到开发板 142 5.1.4 编译嵌入式Linux内核 145 5.1.5 Linux内核目录结构 149 5.1.6 制作文件系统 149 5.2 U-Boot移植 153 5.2.1 Bootloader介绍 153 5.2.2 U-Boot概述 155 5.2.3 U-Boot源码导读 156 5.2.4 U-Boot移植主要步骤 163 5.2.5 U-Boot常见命令 164 5.3 实验内容——移植Linux内核 164 本章小结 165 思考与练习 165 第6章 文件I/O编程 166 6.1 Linux系统调用及用户编程接口(API) 166 6.1.1 系统调用 166 6.1.2 用户编程接口(API) 167 6.1.3 系统命令 167 6.2 Linux中文件及文件描述符概述 168 6.3 不带缓存的文件I/O操作 168 6.3.1 open和close 168 6.3.2 read、write和lseek 170 6.3.3 fcntl 173 6.3.4 select 178 6.4 嵌入式Linux串口应用开发 183 6.4.1 串口概述 183 6.4.2 串口设置详解 184 6.4.3 串口使用详解 191 6.5 标准I/O开发 194 6.5.1 打开和关闭文件 194 6.5.2 文件读写 197 6.5.3 输入输出 198 6.6 实验内容 201 6.6.1 文件读写及上锁 201 6.6.2 多路复用式串口读写 204 本章小结 207 思考与练习 207 第7章 进程控制开发 208 7.1 Linux下进程概述 208 7.1.1 进程相关基本概念 208 7.1.2 Linux下的进程结构 210 7.1.3 Linux下进程的模式和类型 210 7.1.4 Linux下的进程管理 211 7.2 Linux进程控制编程 212 7.3 Linux守护进程 224 7.3.1 守护进程概述 224 7.3.2 编写守护进程 224 7.3.3 守护进程的出错处理 229 7.4 实验内容 232 7.4.1 编写多进程程序 232 7.4.2 编写守护进程 235 本章小结 238 思考与练习 239 第8章 进程间通信 240 8.1 Linux下进程间通信概述 240 8.2 管道通信 241 8.2.1 管道概述 241 8.2.2 管道创建与关闭 242 8.2.3 管道读写 244 8.2.4 标准流管道 246 8.2.5 FIFO 249 8.3 信号通信 253 8.3.1 信号概述 253 8.3.2 信号发送与捕捉 255 8.3.3 信号的处理 258 8.4 共享内存 264 8.4.1 共享内存概述 264 8.4.2 共享内存实现 265 8.5 消息队列 267 8.5.1 消息队列概述 267 8.5.2 消息队列实现 268 8.6 实验内容 272 8.6.1 管道通信实验 272 8.6.2 共享内存实验 275 本章小结 277 思考与练习 278 第9章 多线程编程 279 9.1 Linux下线程概述 279 9.1.1 线程概述 279 9.1.2 线程分类 280 9.1.3 Linux线程技术的发展 280 9.2 Linux线程实现 281 9.2.1 线程基本操作 281 9.2.2 线程访问控制 288 9.3 实验内容——“生产者消费者”实验 298 本章小结 302 思考与练习 303 第10章 嵌入式Linux网络编程 304 10.1 TCP/IP协议概述 304 10.1.1 OSI参考模型及TCP/IP参考模型 304 10.1.2 TCP/IP协议族 305 10.1.3 TCP和UDP 306 10.2 网络基础编程 308 10.2.1 socket概述 308 10.2.2 地址及顺序处理 309 10.2.3 socket基础编程 314 10.3 网络高级编程 322 10.4 ping源码分析 326 10.4.1 ping简介 326 10.4.2 ping源码分析 327 10.5 实验内容——NTP协议实现 345 本章小结 352 思考与练习 352 第11章 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 353 11.1 设备驱动概述 353 11.1.1 设备驱动简介及驱动模块 353 11.1.2 设备文件分类 354 11.1.3 设备号 355 11.1.4 驱动层次结构 355 11.1.5 设备驱动程序与外界的接口 355 11.1.6 设备驱动程序的特点 356 11.2 字符设备驱动编写 356 11.3 LCD驱动编写实例 363 11.3.1 LCD工作原理 363 11.3.2 LCD驱动实例 365 11.4 块设备驱动编写 374 11.4.1 块设备驱动程序描述符 374 11.4.2 块设备驱动编写流程 375 11.5 中断编程 381 11.6 键盘驱动实现 382 11.6.1 键盘工作原理 382 11.6.2 键盘驱动综述 383 11.6.3 键盘驱动流程 384 11.7 实验内容——skull驱动 394 本章小结 398 思考与练习 399 第12章 Qt图形编程 400 12.1 嵌入式GUI简介 400 12.1.1 Qt/Embedded 401 12.1.2 MiniGUI 401 12.1.3 Microwindows、Tiny X等 402 12.2 Qt/Embedded开发入门 402 12.2.1 Qt/Embedded介绍 402 12.2.2 Qt/Embedded信号和插槽机制 405 12.2.3 搭建Qt/Embedded开发环境 409 12.2.4 Qt/Embedded窗口部件 410 12.2.5 Qt/Embedded图形界面编程 414 12.2.6 Qt/Embedded对话框设计 416 12.3 实验内容——使用Qt编写“Hello,World”程序 420 本章小结 428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leon174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