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误区
常见的说法有:
-
在项目攻坚初期,有的技术管理者会这样说:“需求还没有出来,为什么我们团队要陪产品团队一起 996?
-
”当上级要求运营任务的时候,有些管理者会这样说:“为什么要我们团队傻傻地去点赞?这个又不在我们团队的职责范围内。”
-
在评审产品设计的时候,有些技术管理者会这样说:“怎么会有这么二的设计,一点儿逻辑都没有!”
-
在确认产品功能和效果的时候,有的产品团队管理者会这样说:“怎么研发老是自作主张,看不懂需求文档吗!”
上述误区是沟通视角问题:沟通仅从自己出发,对管理者的角色和视角认知不够;管理者要做出好的业绩,就需要站高一层,站在自己上级的视角来和各个团队协同,以收获共同期待的成果;
第二类误区
常见的说法有:
-
上级问:“按照计划进度不是要到 60% 了吗,怎么才到 40% 啊?”有的管理者这样回答:“这也不能怪我啊,产品变更需求了!”
-
上级问:“约定好的流程为什么没有走呢?”有的管理者这样回应:“为啥其他人不走流程你就不说,我已经很认真了啊,流程有这么多问题,我工作又这么紧张……”
-
合作者说:“这里有个问题,帮忙看看怎么回事吧。”有的管理者这样回应:“这不可能,肯定是你看错了”,或者说:“只能做成这样子,我也没办法。”
-
合作者问:“这个 BUG 有多大影响?”有的管理者这样回应:“我估不出来,你找别人吧!”
上述误区是沟通姿态问题:总是在防卫,随时准备战斗。防卫姿态对于管理者做好工作不会有正向价值,长此以往,就等于关闭了别人提供帮助的大门,任其自生自灭,这显然是个双输的结果。所以,工作中最好还是以做事为主,少考虑一些个人感受。如果就事论事地去沟通问题,反而会赢得更多合作者的尊重;
第三类误区
常见的说法有:
- 管理者这样对下属说:“你怎么这么不靠谱,这么简单的事儿你都搞不定!”
- 对下属相似的说法还有:“你能不能务实一些?你能不能踏实一些?你能不能努力一些?你能不能用点脑子……”
- 管理者这样抱怨合作方:“太脑残了,就没见过你这样的!”
- 管理者这样对合作的产品经理或设计师说:“你到底懂不懂怎么做产品,你根本就不懂设计。”
上述误区存在两种可能:管理者就是想发泄情绪、管理者借情绪表达自己对下属和合作方的期待。主要是沟通方式问题:先给人贴标签,对人不对事;意识到问题所在,解决起来倒也简单: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地来讨论事情;
第四类误区
常见的情形有:
- 你发了一条消息石沉大海……
- 你发了一封邮件石沉大海……
- 你安排了一项任务石沉大海……
上述问题是沟通意识问题:沟通没有形成闭环;不能默认对方一定能收到,而且不能默认对方理解的和你想的是一致的。所以,对于你关心的问题,一定要去确认清楚,跟进到底,形成沟通闭环;
第五类误区
常见的情形有:
- “这个规定太不合理了,没法遵守!” --> 那么,怎么样就合理了?
- “我们在指定日期肯定做不完,没戏!” --> 那么,什么条件满足之后,就能做完呢?或者,认为什么时候能做完?
- “这个设计很不合理,完全不考虑用户体验!” --> 那么,怎么样会合理一些呢?
- “团队的氛围太差了,郁闷!” --> 那么,怎么做氛围会变好一点点呢?
上述问题是沟通初衷问题:只给抱怨不给建议;对这类问题,需要做的是意图转换,“我不要……”转换到“我想要……”,然后看看有哪些事情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