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软件工程中把软件开发和运营的全过程称为“软件生存期”,软件生存期是指从软件的规划、研制、实现、投入运行后的维护,直到它被新的软件所取代而停止使用的整个期间。
2、数据库应用系统具有信息的采集、组织、加工、抽取、综合和传播等功能,被称为“数据库工程”。
3、数据库系统从开始规划、设计、实现、维护到最后被新的系统取代而停止使用的整个期间,称为数据库系统生存期。划分为七个阶段:规划、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实现、运行维护。
4、规划阶段步骤
①系统调查,对应用单位进行全面调查,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画出层次图以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
②可行性分析,从技术、经济、效益、法律等方面对建立数据库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组织专家进行讨论。
③确定数据库系统的总目标,并对应用单位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和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在得到决策部门授权后,即进入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工作。
5、需求分析阶段
①分析用户活动,产生业务流程图。
②确定系统范围,产生系统关联图。
③分析用户活动涉及的数据,产生数据流图。
④分析系统数据,产生数据字典。数据字典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5个部分
6、概念设计阶段
①进行数据抽象,设计局部概念模型。常用的数据库抽象方法是“聚集”、“概括”。聚集:将若干个对象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组合成一个新的对象。概括:将一组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对象抽象成更高一层意义上的对象。
②将局部概念模型综合成全局概念模型。
③评审,评审分为用户评审和DBA及应用开发人员评审两部分。
7、逻辑设计阶段
①把概念模型转成逻辑模型。
②设计外模型。
③设计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接口。
④评价模型。评价数据库结构的方法通常用定量分析和性能测量。定量分析有两个参数:处理频率和数据容量。
处理频率是在数据库运行期间应用程序的使用次数。数据容量是数据库中记录的个数,数据库增长过程的具体表现就是这两个参数值的增加。性能测量是指逻辑记录的访问数目,一个应用程序传输的总字节数、数据库的总字节数。
⑤修正模型,目的是为了使模型适应信息的不同表示。
8、物理设计阶段
①存储记录结构设计:包括记录的组成、数据项的类型、长度,以及逻辑记录到存储记录的映射。
②确定数据的存放位置:可以把经常同时被访问的数据组合在一起,“记录聚簇”技术能满足这个需求。
③存取方法的设计:存取路径分为主存取路径和辅存取路径,前者用于主键检索,后者用于辅助键检索。
④完整性和安全性:设计者应在完整性、安全性、有效性和效率方面进行分析、做出权衡。
⑤程序设计。
9、数据库的实现
①用DDL定义数据库结构。
②组织数据入库。
③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
④数据库试运行,包括功能调试、性能测试。
10、数据库的运行与维护
在数据库运行阶段,维护工作主要由DBA完成,主要包括
①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
②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控制
③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进
④数据库的重组织和重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