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师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形成和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一)早期计算机网络

  • 1951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就开始为美国空军设计称为SAGE(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的半自动化地面防空系统,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结合的先驱军用
  • 20世纪50年代,美国航空公司与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联合研究飞机订票系统SABRE-I。民用
  • 20世纪5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信息服务系统从美国本土延伸到欧洲、澳洲和亚洲的日本 (商用)

(二)现代计算机网络

  •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建成ARPAnet实验网,主要用于学术研究。(现代计算机网络起点)。
    ARPAnet特点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一般特征)
    1. 资源共享
    2. 分散控制
    3. 分组交换
    4. 采用专门的通信控制处理机
    5. 分层的网络协议
  • 1937年,英国邮政局的EPSS公用分组交换网络
  • 1975年,法国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RIA)的CYCLADES分布式数据处理网络
  • 1976年,加拿大的DATAPAC公用分组交换网
  • 1979年,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的DDX-3公用数据网

(三)计算机网络标准化

  • 1974年,IBM推出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 SNA)
  • 1975年,DEC(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宣布了自己的数字网络体系结构(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DNA)
  • 1976年,UNIVAC宣布了该公司的分布式通信体系结构(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 197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的TC97信息处理系统技术委员会SC16分技术委员会开始着手制定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
  • 1983年1月1日,运行较长时期曾被人们习惯了的NCP被停止使用,TCP/IP协议作为因特网上所有主机间的共同协议,从此以后被作为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则被肯定和应用。

(四)微型机局域网的发展

局域网的发展道路不同于广域网,局域网厂商从一开始就按照标准化、互相兼容的方式展开竞争。

  • 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微型计算机
  • 1972年,Xerox公司发明了以太网
  • 1980年2月,IEEE组织了一个802委员会,开始制定局域网标准。

(五)国际因特网的发展

  • 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利用ARPAnet协议建
    立了用于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骨干网络NSFnet。
  • 1990年,NSFnet代替ARPAnet成为美国国家骨干网,并且走出了大学和研究机构进入社会。
  • 1992年,Internet学会成立,该学会把Internet定义为“组织松散的、独立的国际合作互联网络”“通过自主遵守计算协议和过程支持主机对主机的通信”。
  • 1993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开发成功了网上浏览工具Mosaic (后来发展成Netscape), 使得各种信息都可以方便地在网上交流。
  • 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正式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II) 计划,从此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争夺信息化社会领导权和制高点的竞争。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

  •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连接的许多的分散自主独立工作的计算机系统,遵从一定的协议用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各个计算机(工作站)本身拥有计算资源,能独立工作,能完成一定的计算任务。同时,用户还可以共享网络中其他计算机的资源(CPU、大容量外存或信息等)。

  • 多终端分时系统是使一台计算机采用时间片轮转的方式同时为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用户服务的一种操作系统。终端无论是本地的还是远程的,只是主机和用户之间的接口,它本身并不拥有计算资源,全部资源集中在主机中。

  • 分布式系统是比计算机网络更高级的系统,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了透明的集成应用环境。

  • 多机系统专指同一机房中的许多大型主机互连组成的功能强大、能高速并行处理的计算机系统。

  • 计算机网络的构成

    • 网络节点
      • 端节点,指信源和信宿节点(主机和用户终端)
      • 转发节点,指网络通信过程中控制和转发信息的节点(如交换机、集线器、接口信息处理机(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IMP))
    • 通信链路,指传输信息的信道(电话线、同轴电缆、无线电线路、卫星线路、微波中继线路和光纤缆线)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
  • 端节点构成资源子网

  • 转发节点和通信线路构成通信子网

  • 接口信息处理机是ARPA网络术语中转发节点的统称,是一种专用于通信的计算

  • 存储-转发通信方式,指IMP根据报文目标地址决定提交相连的主机还是转发到下一个IMP的通信方式,被广域网使用

  • 广播通信方式,指每台主机中都设置一个IMP微处理器芯片,所有主机共享唯一信道, 任何主机发出的信息所有主机都能收到的通信方式,被局域网使用

  • 存储-转发通信方式和广播通信方式是广域网和局域网的主要区别

(一)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拓扑结构,指通信子网中转发节点的互连模式
    • 全连接型,是最理想的模式,但由于连接数接近节点数的平方倍, 所以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 树型,广域网常用
    • 不规则型,广域网常用
    • 星型,局域网中常用
    • 环型,局域网中常用
    • 总线型,局域网中常用
  • 按互连规模和通信方式划分
    类型
    局域网
    城域网
    广域网
  • 按照使用方式划分
    • 校园网(Campus Network),用于学校内部的教学科研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 企业网(Enterprise Network),用于企业管理和办公自动化
  • 按照网络服务的范围划分
    • 公用网,通信公司建立和经营的网络, 向社会提供有偿的通信和信息服务
    • 专用网 ,建立在公用网上的虚拟网络, 仅限于一定范围的用户之间的通信, 或者对一定范围的通信设备实施特殊的管理
  • 按照提供的服务
    • 通信网,提供远程连网服务, 各种校园网和企业网通过远程连接形成Internet, 提供互连服务的供应商叫作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 信息网,提供Web信息浏览、文件下载和电子邮件传送等信息服务,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供应商叫作ICP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 办公自动化
  • 电子数据交换
  • 远程教育
  • 电子银行
  • 证券和期货交易
  • 娱乐和在线游戏

(三)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交换网ITAPAC 设在北京的PAD 发出我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进行通信,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
  • 1989年9月, 国家计委组织建立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立项的主要目标是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3个单位间建设高速互联网络, 并建立一个超级计算中心,这个项目于1992年建设完成。
  • 1990年10月,中国正式在DDN-NIC 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 。1993年4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召集部分网络专家调查了各国的域名系统, 据此提出了我国的域名体系。
  • 1994年1月4日, NCFC 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 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我国正式成为有Internet的国家。此事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 从1994年开始, 分别由国家计委、邮电部、国教教委和中科院主待,建成了我国的四大因特网, 即中国金桥信息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和中国科技网。在短短几年间, 这些主干网络就投入使用, 形成了国家主干网的基础。
  • 1996年以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进入应用平台建设和增值业务开发阶段。中国互联网进入了空前活跃的高速发展时期。一大批中文网站, 包括综合性的“ 门户“ 网站和各种专业性的网站纷纷出现, 提供新闻报道、技术咨询、软件下载和休闲娱乐等ICP服务, 以及虚拟主机、域名注册、免费空间等技术支待服务。与此同时, 各种增值服务也逐步展开, 其中主要有电子商
    务、IP电话、视频点播和无线上网等。在互联网的应用面扩宽和普及率快速增长的前提下, 一些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进军海外股市纳斯达克, 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 1997年6月3日,根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决定,中国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组建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同时,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作委员会。
  • 1997年11月, CNNIC 发布了第1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 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 上网用户62万人, CN下注册的域名4066个,WWW站点1500个, 国际出口带宽为18.64Mbps。
  • 2017年1月22日下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 相当千欧洲人口总量,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 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 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 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

(四)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复杂系统分析方法,组织成分层的体系结构,把相关的功能分解,逐个解释和实现。
  • 对等协议,在分层体系结构中,同一层明确定义的相互作用集合。
  • 接口协议,在分层体系结构中,不同层之间关联界限的相互作用集合

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

  • 研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计算机网络是怎样在两个端用户之间提供访问通路

  • 计算机通信特点,间歇性或突发性
    就是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

  • 分组功能,打包/拆包

  • 差错控制功能,分组加入接收端用于验证是否正确接收的差错控制信息

  • 寻址功能,分组加入指明数据包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地址信息

  • 路由功能,每一个转发节点都要有根据网络配置和交通情况决定路由的能力。

  • 数据链路控制(Data Link Control, DLC) 功能,带有控制信息的数据包在网络中通过一个个节点正确地向前传送的功能

  •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功能,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限制进入网络中的分组数,以免造成死锁

  • 会话管理功能,两个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会话时,不仅开始时要有会话建立的过程,结束时还要有会话终止的过程。同时它们之间的双向通信也需要进行管理,以确定什么时候该谁说,什么时候该谁听。一旦发生差错,该从哪儿说起。

  • 协议转换功能,消除不同系统之间终端、字符集、数据格式、安全保密措施的差别

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基本概念

  • 开放系统,指遵从国际标准的、能够通过互连而相互作用的系统
  • 1979 年, ISO 公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 OSI/RM ) , (文件标准ISO 7498)
  • 1979 年,CCI TT (Consultative Committee of 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 认可并采纳了这一国际标准的建议文本 (称为X.200)
  • OSI/RM 是一种分层的体系结构
  • 开放系统的每一个层次由一些实体组成
  • 分层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层都在它的下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上提供更高级的增值服务,而最高层提供能运行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服务
  • 原语,一般是指由若干条指令组成的程序段,用来实现某个特定功能,在执行过程中不可被中断。
  • (N) 实体之间的通信只使用(N-1) 服务
  • (N+I) 实体从(N) 服务访问点( Service Access Point, SAP ) 获得CN) 服务。
  • (N) SAP,表示(N) 实体与(N+I) 实体之间的逻辑接口
  • 服务原语
    • 面向连接的服务
      • 请求原语
      • 指示原语
      • 响应原语
      • 确认原语
    • 无连接的服务,例如数据报,它对面向事务处理的应用很重要
  • (N) 连接端点(Connection End Point, CEP),(N) 连接的两端
  • 连接的建立和释放
    • 当某个(N+l) 实体要求建立与远方的(N+l) 实体的连接时,它必须给当地的(N) SAP提供远方(N) SAP 的地址。
    • (N) 连接的建立和释放是在(N-1) 连接之上动态地进行的。
  • 多路复用和分流
    • 一一对应式:每一个(N) 连接建立在一个(N- 1) 连接之上。
    • 多路复用式:几个(N) 连接多路访问同一个(N-1) 连接。
    • 分流式: 一个(N) 连接建立在几个CN-D 连接之上。这样, (N) 连接上的通信被分配到几个(N-1) 连接上进行传输。
  • 数据传输
    • 各个实体之间的信息传输是由各种数据单元实现的
    • (N) 协议控制信息通过(N- 1) 连接在两个(N) 实体之间交换,用于协调(N) 实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 (N) 接口控制信息是在(N+ l) 实体和(N) 实体之间交换的信息,用于协调两个实体间的合作。
    • (N) 服务数据单元是通过(N) 连接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的数据的集合,这个集合在传送期间保待其标识不变。
  • OSI/RM 七层协议的主要功能
    • 1)应用层,管理开放系统的互连,包括系统的启动、维待和终止,并保待应用进程间建立连接所需的数据记录
      • 一个应用是由一些合作的应用进程组成的,这些应用进程根据应用层协议互相通信
      • 应用进程是数据交换的源和宿,也可以被看作是应用层的实体
      • 协议例子:传输文件的协议、电子邮件协议和远程作业输入协议等
    • 2)表示层,表示层的用途是提供一个可供应用层选择的服务的集合,使得应用层可以根据这些服务功能解释数据的含义
      • 表示层关心的是所传输数据的表现方式、它的语法和语义
      • 表示服务:数据编码、数据压缩格式和加密技术等
    • 3)会话层,支持两个表示层实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 会话管理,把两个表示实体结合在一起,或者把它们分开
      • 控制两个表示实体间的数据交换过程,例如分段、同步等
    • 4)传输层,提供一种通用的传输服务
      • 传输层用多路复用或分流的方式优化网络的传输效率
        • 分流,如果要求较高的吞吐率,传输层可能为其建立多个网络连接
        • 复用,如果要求的传输速率不是很高,单独创建和维持一个网络连接不合算,传输层可以考虑把几个传输连接多路复用到一个网络连接上
      • 传输层的服务提供
        • 无差错按顺序的端到端连接
        • 不保证顺序的独立报文传输
        • 多目标报文广播
      • 传输连接在其两端进行流量控制,以免高速主机发送的信息流”淹没“低速主机
      • 传输层协议是真正的源端到目标端的协议,它由传输连接两端的传输实体处理
      • 传输层下面的功能层协议都是通信子网中的协议
    • 5)网络层,把上层传来的数据组织成分组在通信子网的节点之间交换传送
      • 交换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选择路径,路径既可以是固定不变的,也可以是根据网络的负载情况动态变化的
      • 另外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防止网络中出现局部的拥挤或全面的阻塞
      • 网络层还应有记账功能,以便根据通信过程中交换的分组数(或字符数、位数)收费
      • 当传送的分组跨越一个网络的边界时,网络层应该对不同网络中分组的长度、寻址方式、通信协议进行变换,使得异构型网络能够互联互通
    • 6)数据链路层,建立、维持和释放网络实体之间的数据链路,这种数据链路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条无差错的信道
      • 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是分帧进行的,各帧按顺序传送,并通过接收端的校验检查和应答保证可靠的传输
      • 数据链路层对损坏、丢失和重复的帧应能进行处理,这种处理过程对网络层是透明的
      • 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也有流噩控制的问题,数据链路层把流噩控制和差错控制合在一起进行
      • 两个节点之间传输数据帧和发回应答帧的双向通信问题要有特殊的解决办法,有时由反向传输的数据帧“捎带“应答信息,这是一种极巧妙而又高效率的控制机制
    • 7)物理层,规定通信设备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过程的特性,用千建立、维待和释放数据链路实体间的连接
      • 什么信号代表1, 什么信号代表0
      • 一位持续多少时间
      • 传输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
      • 一次通信中发送方和接收方如何应答
      • 设备之间连接件的尺寸和接头数
      • 以及每根连线的用途等

(五)几种商用网络的体系结构

  • 语法,命令和响应的格式
  • 语义,对协议的解释

1. SNA

  • 1974 年, IBM 公司推出了系统网络体系结构,这是一种以大型主机为中心的集中式网络

2. X.25

  • 它是CCITT 在1976 年公布的公用数据网(Public Data Network,PDN) 标准,后来又经过了两次修订

3. Novell NetWare

  • 2003 年, Novell 公司推出了NetWare 6.5,全面支持“开放源代码”和一系列新技术,优点是具有安全可靠性而且管理成本低

(六)OSI 协议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物理层协议

  • RS-232,(又称EIA RS-232)是常用的串行通信接口标准之一,它是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lectronic Industry Association,EIA)联合贝尔系统公司、调制解调器厂家及计算机终端生产厂家于1970年共同制定,其全名是“数据终端设备( 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之间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接口技术标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RS-449
  • X.21
  • V.35
  • ISDN
  • FDDI
  • IEEE 802.3
  • IEEE 802.4
  • IEEE 802.5

2. 数据链路层协议

  • HDLC
  • LAP-B
  • IEEE 802.2

3. 网络层协议

4. 传输层协议

5. 会话层协议

6. 表示层协议

7. 应用层协议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