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维码的起源与发展
二维条码技术是在一维条码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前提下产生的。由于受信息容量的限制,一维条码通常是对物品的标识,而二维条码是对物品的描述。
所谓对物品的标识,就是给某物品分配一个代码,代码以条码的形式标识在物品上,用来标识该物品以便自动扫描设备的识读,代码或一维条码本身不表示该产品的描述性信息。
国外对二维条码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二维条码符号表示技术研究方面,已研制出多种码制,常见的有PDF417, QR Code,Code 49,Code 16K,Code One等。这些二维条码的密度都比传统的一维条码有了较大的提高,如PDF417的信息密度是一维条码Code39的20多倍。
在二维条码设备开发研制、生产方面,美国、日本等国的设备制造商生产的识读设备、符号生成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各类二维条码应用系统。
我国对二维条码技术的研究开始于1993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对几种常用的二维条码PDF417, QR Code,Data Matrix, Maxi Code,Code 49,Code 16K,Code One的技术规范进行了翻译和跟踪研究。
在消化国外相关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两个二维条码的国家标准:GB/T 17172-1997《四一七条码》,GB/T 18284-2000《快速响应矩阵码》,有关龙贝二维条码、矽感(CM)二维条码的中国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
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自主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别适用于以汉字作为信息交换重要手段的《汉信码》(GB/21049-2007)国家标准已于2007年8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