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部分知识梳理

目录

网络概述

(一)网络发展的五个阶段

(二)TCP/IP模型和OSI模型

(三)协议三要素

(四)网络的组成

(五)网络的分类

(六)网络的拓扑结构

物理层

(一)物理层的概念和工作

(二)多路复用技术

(三)交换技术

链路层

(一)链路层的概念和工作

(二)PPP协议

(三)CSMA/CD协议

(四)以太网

(五)交换机

网络层

(一)网络层的概念和工作

(二)网络层的主要协议

(三)IPv4和IPv6

(四)子网划分和路由聚合

(五)RIP和OSPF协议

运输层

(一)运输层的概念和工作

(二)UDP协议

(三)TCP协议

(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应用层

(一)应用层的概念和工作

(二)DNS域名系统

(三)WWW和HTTP协议

(四)DHCP协议

总结


  • 网络概述

(一)网络发展的五个阶段

到目前为止,网络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第二阶段:分组交换式的计算机网络;

第三阶段:面向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

第四阶段:面向全球互联的计算机网络;

第五阶段:下一代计算机网络。

(二)TCP/IP模型和OSI模型

当下,网络的发展正处在第四阶段,并具有向第五阶段发展的趋势。互联网普遍所使用的经典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采用1983年的TCP/IP模型架构。TCP/IP模型的网络共分4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相对OSI模型的网络,TCP/IP模型的网络接口层将OSI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进行合并,TCP/IP模型的网络层和运输层与OSI模型网络层和运输层基本相近,TCP/IP模型的应用层合并了OSI模型中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TCP/IP模型的应用是基于协议而形成的,也就意味着模型的每一层和协议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只有TCP和IP的网络协议适用于该模型下。

(三)协议三要素

协议的三要素包括了语义、语法、同步。语义固定了发出对应信息后做出对应的响应;语法规定了通信双方采取的数据与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通信的具体方式;同步指定了事件实现的顺序,协调数据的传输。

(四)网络的组成

网络的组成又可分为边缘和核心部分,网络边缘部分可以描述为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大门,是由一台台计算机和其它设备作为主机所构成的,其中主机又可细分为客户端和服务端,而主机亦可既作为客户也作为服务器。网络核心部分可以抽象成网络世界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是由一台台路由器所连接起的网络,通过TCP/IP中的各层协议,实现分组交换转发报文信息,为网络的边缘提供服务。

(五)网络的分类

网络的分类,可由使用用途或范围来作区分:按使用用途划分网络,可以是公用网和专用网;按范围来划分,可以是个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互联网。

(六)网络的拓扑结构

网络的拓扑结构可分总线型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星型拓扑结构、树型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混合型拓扑结构,共六种结构。

  • 物理层

本节思维导图:

(一)物理层的概念和工作

物理层是在TCP/IP模型中的网络接口层中,物理层的作用是规定了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特性,如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实现透明的比特流传输,故此传输介质是可分为导引型和非导引型。导引型传输介质中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非导引型传输介质有微波通信、激光通信、短波通信。物理层的概念中还包括有数据、信号、码元、单工、全双工、半双工、基带信号、信噪比、调制等。

在物理层中,需要对基带信号进行调制,以实现传输的目的。所以,通过数字调制,第一步载波调制,对基带信号进行调幅、调频、调相的相应操作,第二步进行编码,可以采用不归零码,或是归零码,或是曼彻斯特码,抑或是差分曼彻斯特码方式将该比特流进行编码。

同样,在接收方收到信号后要对信号进行解调。

(二)多路复用技术

物理层中的关键技术是多路复用技术。多路复用中有频分复用、波分复用、时分复用、时分复用。多路复用主要解决多路用户同时用同一信道的问题。

  1. 频分复用技术工作原理:给每个用户分配不同的频带宽带,且用户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不可变换该频带。在宽带接入技术方面则采用xDSL技术,如ADSL技术,ADSL技术的特点是一种上传和下载不对称的技术。频分复用技术可以总结为,不同用户,在相同时间,使用不同频率。
  2. 波分复用技术工作原理:利用光调制器使多路光波使用同一信道发送数据,是在光频上的频分复用技术,主要用于光波的传输。该技术可以总结为,不同用户,在相同时间,使用不同波长。
  3. 时分复用技术工作原理:在工作过程中,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不同用户则可以在自己的时分复用帧的时段内发送数据,此过程中体现出用户占用时隙的周期性,这样也就让所有的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占用相同的频带宽度进行数据发送。该技术可以总结为,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间,使用相同频率。
  4. 码分复用技术工作原理:每个用户都具有本身唯一标识作用的码片序列,在发送1时则使用该码片序列,而在发送0时,发送该码片序列的反码。然后通过码片序列与接收到的扩频信号进行规格化内积计算。如果规格化内积计算结果为0,则表示未发送,结果为-1表示发送0,结果为1即表示发送1。同时,规定任意两个站点的规格化内积为0,即正交关系,而且,该码片序列对自身规格化内积则为1,对自身反码的规格化内积则为-1。使多个用户的在同一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该技术可以总结为,不同用户,能在相同时间,使用相同频率。

(三)交换技术

交换技术中包括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交换技术主要解决数据通过网络中的各个节点问题。

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是较为原始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是通过一条专用的线路,只专供两个用户通信。报文交换技术,则是以报文为单位传输数据至中间节点,而中间节点将暂时储存这些报文,根据目标节点的线路情况,在线路空闲的时进行转发。以上两种通信的缺点是通信的成本高,而对线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分组交换技术将传输的报文拆分成若干个数据块,再在这些数据块加上含有分组编号、目的地址、源地址的分组头,使一个数据块成为一个分组或包,然后再以分组为单位存储转发,最后再组装这些分组,形成一个完整的报文。

  • 链路层

本节思维导图:

(一)链路层的概念和工作

链路层是为物理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基本功能是向网络层进行透明传输,在链路层所使用是点对点的协议。链路层的主要工作有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

  1. 封装成帧:从网络层收到的IP数据包,通过添加帧首和帧尾作为定界符,形成一个帧。在帧的首部控制字段为SOH,帧的尾部控制字段为EOT,而二者之间的IP数据报部分长度一般不能超过最大传输单元MTU,1500字节。
  2. 透明传输:通过字节填充ESC的方式,将定界符进行转义。而在PPP协议异步传输时,则采用字符填充法,即7E转7D5E,7D转7D5D,当ASCII码数值小于20(HEX)时则要在该字符前加7D,并对该字符加上20(HEX)。在同步传输时,则采用零比特填充法,当出现5个连续的1时,在之后添加一个0。最后再在接收端进行对上述方法进行逆过程。
  3. 差错检测: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有比特差错和帧差错。针对比特差错,可以采用循环冗余检测CRC技术:

   (1)首先对发送数据,进行二进制的模2运算,即在该数后添加对应个数的0,作为此次检测运算的被除数;

   (2)其次是待检验的方程对其次幂项的位置为1其余为0,所得的即是此次检测运算的除数。

   (3)在数据后添加此次检测运算的余数,即为此次发送数据。而余数也是作为帧尾的检验序列FCS,如果接收方的CRC结果为0,则说明无差错。

当然,CRC检测无法对帧出现重复、失序、丢失问题进行检测。

(二)PPP协议

PPP协议是点对点的协议。作为链路层的基本协议,其特点是简单;具有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和多种类型的链路;可以连续检测连接状态、需要MTU,提供网络层地址协商。但是PPP协议不需要对数据进行纠错、流量控制、编号、也不需要考虑多点线路、半双工、单工链路这方面问题。

(三)CSMA/CD协议

CSMA协议工作流程是多点接入、载波监听、碰撞检测。并可以概述为先听后说,边说边听,冲突停止,随机延迟后二次重发。

所谓先听后说,指载波监听是在发送前对该条线路进行监听是否有信号。而边听边说,指一边发送信息,一边进行碰撞检测。如果发生冲突,则停止此次发送,随后在进行随机延迟后二次发送。

(四)以太网

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在以太网中涉及物理地址MAC,是事先写在网卡上的硬件地址。

MAC帧不同与PPP帧,在MAC帧首位置,包含6字节目的地址、6字节源地址、2字节协议类型,之后是46至1500字节内的IP数据报部分,最后是4字节校验序列。MAC帧所使用的是曼彻斯特编码序号,当其接收端物理层收到前导符前7个字节是连续的10信号和第8个字节是10101011后,则可判定后面的数据为MAC帧,亦可实现MAC帧的定界功能。

MAC帧格式:

目的地址6字节

源地址6字节

协议类型2字节

数据部分46~1500字节

FCS校验序列

4字节

(五)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是各个网段的网桥。交换机的工作原理:通过自适应学习算法建立交换地址表。首先,将记录源地址MAC以及其的端口号、时间。但下次登记时,如果查表出现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相同的情况,则可以直接采取单播方式。如果表中无对应地址,则采取广播方式。

  • 网络层

本节思维导图:

(一)网络层的概念和工作

网络层将源节点发出的数据包传送到目的节点,从而向传输层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

(二)网络层的主要协议

IP协议:所有的TCP、UDP、IMCP、IGMP的数据都以IP数据格式传输。IP是不可靠协议,即IP协议没有提供一种数据未传达以后的处理机制,而是让上层TCP或UDP协议处理。

ARP协议和R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根据IP地址获取MAC地址的一种协议。

ICMP协议:该协议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协议,用于传输出错报告控制信息。ICMP协议属于网络层协议。用于在 IP 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所以当传送IP数据包发生如主机不可达,路由不可达等错误情况,ICMP协议将会把错误信息封包,然后传送回给主机,主机再对错误进行处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其的安全性。

IGMP协议:该协议是一个组播协议,用于IP主机向任一个直接相邻的路由器报告它们的组员情况。IGMP协议属于网络层协议。

(三)IPv4和IPv6

IPv4对32位二进制代码,每8位一组转化为十进制,即点分十进制表示IP地址。

IPv6则是冒分十六进制表示IP地址,相对应可表示的IP数量更多,意味着更大的地址空间和层次结构,在书写上亦可采取零压缩书写。

可通过双栈技术或隧道技术实现IPv4和IPv6之间的过渡。

(四)子网划分和路由聚合

IP地址的分类:

  1. A类的网络地址:IP地址的第一位为0,IP地址的前8位表示网络号,后24位表示主机号,所以其范围为1.0.0.0~126.255.255.255。
  2. B类的网络地址:IP地址的前两位为10,IP地址的前16位表示网络号,后16位表示主机号,所以其范围为128.0.0.0~191.255.255.255。
  3. C类的网络地址:IP地址的前三位为110,IP地址的前24位表示网络号,后8位表示主机号,所以其范围为192.0.0.0~223.255.255.255。
  4. D类的网络地址:IP地址的前四位为1110,之后为组播地址,所以其范围为224.0.0.0~239.255.255.255。
  5. E类的网络地址:IP地址的前四位为1111,所以其范围为240.0.0.0~255.255.255.255。

子网掩码通过IP地址中的网络号置为连续的1,主机号全置为0后所得来的。子网掩码相同的IP地址则说明这些IP地址属于同一个网段。

子网划分对主机位再次划分,作为网络号的延展,获得新的子网。但划分时需要避开主机位数全0的最小IP和主机位数全1的最大IP,即网络IP和广播IP。

计算一个子网的网络IP步骤:

  1. 找出子网掩码中第一个非255的段;
  2. 在IP地址对应段,然后逐渐减小至能被整除的数。

路由聚合目的是构造超网,超网的位数表示一种网络地址块的等价关系。

研究超网的思路:

  1. 确定前缀处于哪一段,则前缀之后为主机位;
  2. 主机数= 
  3. 计算网络IP,方法与计算子网网络IP类似;
  4. 计算广播IP,利用该段网络IP数+主机数-1;

(五)RIP和OSPF协议

路由器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设备,属于第三层产品,而交换器是属于第二层产品,路由器不同于交换机,自身则是隔离广播。路由器的一个作用是联通一个网络,另一个作用是选择信息传送的路径。所以,路由器可以决定数据包从来源段到目的端所经过的路由路径,并将路由器内部进行的输入端数据包移送至适当的路由器输出端。

RIP和OSPF都是动态路由中的协议,相对于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具有自学习能力,能动态地进行调制传输路径,对整个网络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RIP协议是内部网关协议,其主要作用是在路由网络中寻找最短路径,RIP协议的特点是仅能与相邻路由交换当前自身路由表信息,如果在规定时间间隔内没有交换路由信息,则该路由表的下一跳信息也将变换。从一个路由到另一个路由的距离定义为1,由此再经过下个路由时,距离则需加1。

RIP报文中有目的地址、下一跳、距离信息。RIP协议工作原理:

  1. 在报文更新时,首先下一跳的距离信息全部更新加1;
  2. 然后查找旧表中有无存在项目,如果旧表没有待更新表中的项目,则在新表中添加该项目;
  3. 接着对照旧表相同目的网络的下一跳信息,如果下一跳信息相同则替换距离,如果不同,按照待更新表中距离更短的原则进行更新距离和下一跳信息,但在这种情况下,待更新表中距离相同或更长则不变。

OSPF协议也是内部网关协议,但其主要作用是选择最优路径,寻找路由网络中网络状况最适合传输的路径进行传输。

OSPF工作原理:

  1. 初始化形成端口初始信息:在路由器初始化或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如链路发生变化,路由器新增或损坏时,相关路由器会产生链路状态广播数据包LSA,该数据包里包含路由器上所有相连链路,也即为所有端口的状态信息。
  2. 路由器间通过泛洪机制交换链路状态信息:各路由器一方面将其LSA数据包传送给所有与其相邻的OSPF路由器,另一方面接收其相邻的OSPF路由器传来的LSA数据包,根据其更新自己的数据库。
  3. 形成稳定的区域拓扑结构数据库:OSPF路由协议通过泛洪法逐渐收敛,形成该区域拓扑结构的数据库,这时所有的路由器均保留了该数据库的一个副本。
  4. 形成路由表:所有的路由器根据其区域拓扑结构数据库副本采用最短路径法计算形成各自的路由表。
  • 运输层

本节思维导图:

(一)运输层的概念和工作

网络的边缘部分的两个主机使用网络的核心部分的功能进行端到端通信时,这一过程实现了数据在网络层的传输,而对于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需要通过运输层实现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运输层主要运用到的协议是TCP和UDP协议。

端口是16位的正整数标识,可作为进程的唯一标识,端口为操作系统提供了接口机制,应用进程则通过指定接口使用对应接入到协议端口。

常用的端口及所适用的协议:

  1. FTP,文件传输协议端口,端口号21,TCP/UDP;
  2.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端口号25,TCP/UDP;
  3.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端口号80,TCP;
  4.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端口号23,TCP/UDP;
  5. HTTPS,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端口号443,TCP;
  6.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端口号161,TCP/UDP;
  7. TFTP,小文件传输协议,端口号69,UDP;
  8. DNS,域名服务,端口号53,TCP/UDP。

(二)UDP协议

UDP协议的特点:无连接、不可靠、面向报文,但UDP首部开销小,只有8字节。

UDP报头:

源端口2字节

目的端口2字节

数据报长2字节

校验和2字节

应用层数据

(三)TCP协议

TCP协议的特点:有连接、可靠、面向字节流、点对点传输、提供全双工通信。

TCP报头:

源端口2字节

目的端口2字节

序列号4字节

确认号4字节

报头长度2字节

保留位6位

控制位6位

窗口大小2字节

校验和2字节

紧急2字节

选项长度可变,但最长可为40字节

应用层数据

TCP协议在传输前需要通过三次握手,而结束通信则要通过四次挥手。

Client客户端,Server服务端,SYN同步请求,ACK确认,FIN结束。

三次握手:

  1. Client向Server发送IP和端口号以及SYN;
  2. Server向Client回复SYN+ACK;
  3. Client再向Server回复ACK。

三次握手后即可进行二者的通信。

四次挥手:

  1. Client向Server发送FIN;
  2. Server向Client回复ACK;
  3. Server向Client发送FIN;
  4. Client向Server回复ACK。

四次挥手后即可结束二者的通信。

(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流量控制是根据接收窗口来调制发送窗口,以控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所以,发送方的发送窗口大小不能大于接收方的发回的窗口大小。

拥塞控制是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防止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出现过载。

二者的区别在于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涉及到所有的主机和路由器,以及与降低网络传输性能有关的所有因素,所控制的是整个流入网络的数据量。然而,流量控制是点对点通信量的控制,流量控制所做到的是抑制了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以便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

此外,在运输层控制问题中还有差错控制,差错控制则是接收方在TCP报文中回复一个确认号,以提示发送方成功接收的在该序号之前的数据成功接收,下一次发送由该序号为起始发送数据。

  • 应用层

本节思维导图:

(一)应用层的概念和工作

应用层是应用进程使用对应协议使用网络服务,其是专门为解决某一类应用问题而专门设立的协议。

(二)DNS域名系统

DNS是域名系统,在因特网上作为域名和IP地址相互映射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通过域名解析,最终得到该主机名对应的IP地址访问该网站。DNS协议运行在UDP协议之上,使用端口号53。

域名能够使用户更方便的访问互联网,而不需要去记住能够被机器直接读取的IP。域名书写是从左到右是级别依次增高,域名和IP是多对多的关系。故此,DNS查询是逆序向上级域名服务器查询的,查询方法有迭代查询、递归查询。

(三)WWW和HTTP协议

WWW是环球信息网的缩写,亦称为“万维网”等,常简称为Web。分为Web客户端和Web服务器程序。万维网并不等同互联网,万维网只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是靠着互联网运行的一项服务。

WWW采用的是C/S模式,可以让Web客户端,如浏览器访问浏览Web服务器上的页面。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通过互联网访问。在这个系统中,每个有用的事物,称为一样“资源”;并且由一个全局“统一资源标识符”标识;这些资源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传送给用户,而后者通过点击链接来获得资源。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协议。所有的WWW文件都必须遵守这个标准。HTTP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发布和接收HTML页面的方法。HTTP的工作方式是一个先请求后响应模式。

HTTP工作原理:

  1. 客户与服务器建立连接;
  2. 客户向服务器提出请求;
  3. 服务器接受请求,并根据请求返回相应的文件作为应答;
  4. 客户与服务器关闭连接。

(四)DHCP协议

DHCP协议是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所使用的工作模式是C/S。通常被应用在大型的局域网络环境中,主要作用是集中的管理、分配IP地址,使网络环境中的主机动态的获得IP地址、Gateway地址、DNS服务器地址等信息,并能够提升地址的使用率。

工作原理:

  1. Client以广播的方式发出Discover报文;
  2. 所有的Server都能够接收到Client发送的Discover报文,所有的Server将会作出响应,向Client发送一个Offer报文;
  3. Client只能处理其中的一个Offer报文,一般的原则是Client处理最先收到的Offer报文。Client会发出一个广播的Request报文,在选项字段中会加入选中的Server的IP地址和需要的IP地址;
  4. Server收到Request报文后,判断选项字段中的IP地址是否与自己的地址相同。如果不相同,Server不做任何处理只清除相应IP地址分配记录。如果相同,Server就会向Client响应一个ACK报文,并在选项字段中增加IP地址的使用租期信息;
  5. Server收到Request报文后,判断选项字段中的IP地址是否与自己的地址相同。如果不相同,Server不做任何处理只清除相应IP地址分配记录。如果相同,Server就会向Client响应一个ACK报文,并在选项字段中增加IP地址的使用租期信息;
  6. Client在成功获取IP地址后,随时可以通过发送Release报文释放自己的IP地址,Server收到Release报文后,会回收相应的IP地址并重新分配。
  • 总结

TCP/IP协议模型是计算机网络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模型。五层体系结构中的应用层包含了所有高层的协议,解决应用进程该按何种协议使用相应网络服务的问题;而运输层解决了网络层与主机应用进程之间如何建立一个端到端的联系问题;网络层则解决数据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传输过程的问题;链路层关注解决如何让数字信号以数据帧的形式传输的问题;最后,物理层解决比特流传输的问题。

体系结构的上层向下层一级一级地提供协议,而下层向上层一层一层地提供服务,最终实现整个网络通信。

  • 5
    点赞
  • 1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