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知识点大梳理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里,人工智能领域的几个关键词——Chat GPT、Open AI、大模型、提示词工程以及“幻觉”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它们如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冲击并重塑着我们的认知。这些术语不仅代表了技术的前沿动态,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Chat GPT以其强大的对话能力,让人们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在日常交流中的潜力;Open AI则作为推动这些技术进步的先锋,持续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方向。大模型作为支撑这些创新的核心,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处理复杂任务上的巨大潜力。而提示词工程则成为了一种新的技术艺术,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AI生成更有价值的输出。

然而,随着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幻觉”现象也提醒我们,人工智能并非完美无缺,它同样存在着局限性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看到了机遇,积极拥抱变化;也有人感到焦虑,担心自己会被时代淘汰。但无论如何,2023年都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正加速向一个更加智能、更加紧密连接的世界迈进。

  1. 什么是大模型

当我们谈论大模型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这实际上涵盖了两个紧密相关但又各有侧重的概念:大模型(Large Model)与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两者均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概念,各自在特定领域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模型,是机器学习领域内的一类巨型、复杂的算法构造。它们如同数据的海洋中的巨轮,能够吞噬并消化海量的信息,无论是图像中的微妙细节,还是语言中的深邃含义,都能在其复杂的结构中得以提炼与解析。正是这种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大模型能够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众多任务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

大语言模型,则是大模型家族中的语言专家。它们专注于解析与生成自然语言,无论是撰写流畅的文章、进行精准的语言翻译,还是进行富有创意的文本生成,大语言模型都能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底与学习能力,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通过广泛学习海量文本数据,大语言模型逐渐掌握了语言的精髓与规律,成为了人类语言交流中的得力助手。

谈及大模型之“大”,我们不得不提及其规模之巨。

这里的“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模型参数的数量,二是训练所需的数据量。模型参数越多,意味着其内部结构越为复杂,能够捕捉到的数据特征也更为丰富多样,从而在处理复杂任务时表现出更高的精准度与鲁棒性。而庞大的数据量则是模型训练不可或缺的基石,只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才能确保模型能够充分学习到语言的规律与结构,避免陷入过拟合的陷阱。

然而,大模型的“大”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以ChatGPT等生成式AI为例,其训练过程需要消耗惊人的计算资源。据估算,训练这样的模型至少需要上万台高端显卡的支持,而这些显卡的价格不菲,单张显卡的成本就可能高达数万元人民币。因此,训练大模型无疑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需要强大的财力与技术支持作为后盾。

  1. 如何理解大模型

大模型,这一复杂而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其实可以分解为三个核心层次:算法(模型结构)、模型参数、以及训练数据。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让我们将它们一一对应到人类大脑的功能与机制上。

    1. 算法(模型结构)

这好比是我们大脑中的基础神经网络架构与信息处理规则,它决定了大脑如何接收、处理并响应外部信息。就像我们学习走路、说话时遵循的自然法则一样,算法为大模型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工作指南,指导它如何高效、准确地处理和理解输入的数据。在这个意义上,算法就是大模型的“思维蓝图”,决定了它的智能行为模式。

    1. 模型参数

想象一下,你的一生中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和记忆,这些独特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你。在大模型中,模型参数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它们是通过大量训练数据学习而来的“智慧结晶”,包含了模型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每当模型遇到新的任务或情境时,这些参数就会像你的记忆一样被调用来指导决策过程。因此,模型参数的丰富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大模型的智能水平和表现能力。

模型参数

    1. 训练数据

人脑之所以能够不断学习和成长,离不开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与体验。同样地,大模型也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来“体验”世界、学习知识。这些数据就像是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信息,它们为模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不断地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大模型能够逐渐构建起对世界的全面认知,并在未来的任务中做出更加准确、合理的预测和决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大模型视为一个正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电子大脑”。它像人类一样,通过观察(训练数据)、记忆(模型参数)以及遵循基本规则(算法)来理解和预测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大模型不断积累知识、优化自身,逐渐展现出强大的智能潜力和应用价值。

  1. 大模型是如何工作的

当大语言模型面对人类的提问时,其工作流程可以形象地比作一场高效而精密的思维舞蹈,以下是这一过程的几个直观易懂的步骤:

    1. 接收问题

首先,大模型如同一位敏锐的倾听者,捕捉并“阅读”到了问题的每一个字句。这就像是我们的耳朵捕捉到周围的声音,随后大脑立即开始处理这些声音信息一样。大模型在这一步中,迅速而准确地“听”到了问题的全貌,为后续的解答奠定了基础。

    1. 理解问题

紧接着,大模型运用其内置的“语言解码器”,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它分析问题的意图、捕捉关键词,就像我们的大脑在听到问题后,会迅速调动语言知识和经验储备,来明确问题的真正含义。这一过程,是模型智能的初步展现,也是它能够精准回答问题的关键。

    1. 检索信息

在理解了问题之后,大模型便开始在它那浩瀚无垠的“记忆库”中搜寻相关信息。这个“记忆库”由海量的训练数据构成,是大模型智慧的源泉。它如同我们在脑海中翻找记忆,努力回忆起与问题相关的每一个细节。大模型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迅速锁定了与问题紧密相关的数据片段。

    1. 组织回答

找到了相关信息后,大模型便开始了构建回答的过程。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作家,将搜集到的信息碎片巧妙地拼接起来,形成一段连贯、有逻辑的文本。这个过程不仅考验着大模型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体现了它在语言表达上的精湛技艺。就像我们在准备演讲或写作文时,需要精心组织语言,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1. 优化内容

在回答即将成形之际,大模型还会进行一番细致的“自我审查”。它检查答案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表达的清晰性,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这一步骤类似于我们在提交报告或发送邮件前的最后检查,力求做到万无一失。大模型通过不断优化回答,使其更加贴近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1. 提供答案

最后,大模型以自信的姿态输出了它的答案。这个答案凝聚了模型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广泛的信息检索以及精心的组织优化。它就像是我们在对话中自信地回答问题或在考试中准确填写答案一样,展现出了大模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能力。

  1. 大模型的能力从何而来

当我们探讨大语言模型的训练过程时,它确实如同一场精心设计的成长之旅,与一个孩子学习语言和知识的历程不谋而合。以下是对这一过程的深入剖析,以及与人类学习方式的精彩类比:

    1. 数据收集

过程描述:如同父母为孩子精心挑选各类书籍、参与丰富的对话,并观看寓教于乐的视频节目,大语言模型的训练同样始于海量的文本资料搜集。这些数据如同知识的海洋,覆盖了从科普文章到文学巨著,从新闻报道到社交媒体内容的广泛领域。

类比人脑:这一过程就像是为孩子构建一个充满信息与刺激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不断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拓宽视野,积累知识。

    1. 数据预处理

过程描述:在将海量数据“喂”给模型之前,需要经过精心的筛选与整理,去除冗余与错误信息,确保每一份数据都能为模型的成长贡献价值。

类比人脑:这如同教师引导孩子学会分辨信息的真伪与重要性,教会他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

    1. 模型训练

无监督学习

过程描述:在无监督学习的阶段,大语言模型仿佛置身于一个自由探索的乐园,它自主地从海量文本中挖掘单词、短语及句子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无需外界的直接指导。

类比人脑:这就像是孩子在无忧无虑的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的规律与世界的奥秘。

监督学习

过程描述:进入监督学习阶段,模型如同拥有了一位严格而又慈爱的老师,通过大量“问题-答案”对的训练,学习如何从给定的问题中寻找正确答案的逻辑路径。

类比人脑:这一过程如同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通过老师的讲解与作业的练习,逐步掌握解题技巧与知识要点。

强化学习

过程描述:强化学习为模型设置了一个奖惩分明的环境,鼓励其通过不断试错来优化决策过程,最终找到通往成功的高效路径。

类比人脑:这就像孩子在学习骑自行车时,每一次成功前行都能获得父母的鼓励与奖励,而每一次跌倒则成为他们改进技巧、勇往直前的动力。

    1. 迭代训练

过程描述:模型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迭代训练来巩固所学、优化性能。每一次的训练都是对之前学习的回顾与提升,确保模型能够更加精准地理解并生成文本。

类比人脑:这如同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复练习与巩固,通过不断的复习与应用,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 微调(Fine-tuning)

过程描述:针对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不足,研究人员会采用微调技术,通过在小规模但高度相关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使模型在该领域内的表现更加出色。

类比人脑:这就像是针对孩子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辅导,通过针对性的练习与指导,帮助他们克服难关、实现突破。

    1. 应用(部署)

过程描述:经过全面训练与微调的大语言模型,终于迎来了展现其才华的时刻。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如智能问答、文本创作、语言翻译等,为人类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惊喜。

类比人脑:这就像是孩子学成归来,将所学知识与能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学校的考试还是社会的挑战,都能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他人的认可与赞赏。

  1. 大模型一定是正确的么

大模型偶尔输出的不精确内容,在学术领域中被形象地称为“幻觉”现象,这一术语深刻揭示了其内在运作的微妙之处。

为了更直观地阐明此概念,我们可以构想一个贴近生活的情景:设想一个孩子因疏忽未完成作业,面对老师的询问时,他的脑海中迅速翻阅着记忆库,搜寻着可能的解释。这些解释,从“我忘记写了”这一普遍真实的理由,到“昨天帮助老奶奶过马路而延误”的温馨却略带虚构的借口,再到“作业被猫吃掉”和“家中突发大火吞噬作业”这样明显夸张的情节,构成了一个由真实到幻想的梯度。

孩子最终选择“作业被我家猫吃了”作为回应,这一选择虽非全然虚构,却也在老师的常识判断下显得不切实际,从而触发了一种“幻觉”般的感受——即这种说法虽有可能,但在常理推断下,其真实性大打折扣。

Chat GPT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另外,即使是大如GPT-4这样的先进大语言模型,在处理一些看似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时,也会表现出惊人的不准确性。比如在被训练学习“A是B”这样的知识,但随后在测试中发现,当问题反转为“B是什么”时,模型的回答准确率急剧下降,甚至接近零。假设大模型被训练学习了“小明的妈妈是李梅阿姨”这一事实。在标准的问答场景中,如果问题是“小明的母亲是谁?”,模型通常能够准确回答“李梅”。然而,当问题反转为“李梅的儿子是谁?”时,模型的回答准确率却大幅下降。尽管从逻辑上讲,“A是B”与“B是A”应该是等价的,但大模型却似乎无法进行有效的逻辑反转。

这些场景巧妙地映射了大模型在处理复杂或模糊信息时的状态。当面对理解不足或数据支撑薄弱的问题时,大模型会依据其庞大的知识库进行推理,试图给出一个看似最合逻辑的答案。这一过程并非出于欺骗,而是模型在有限信息下做出的最优假设。然而,正如孩子的回答可能因缺乏事实依据而显得荒谬,大模型的输出同样可能因数据偏差、训练不充分或情境理解不足而偏离真相。

因此,我们需保持警惕,认识到大模型虽为强大的辅助工具,其输出却并非绝对可靠。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与洞见的同时,我们也应培养批判性思维,审慎评估每一个结果,意识到其潜在的局限性和可能存在的误导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大模型的力量,同时避免被其“幻觉”所迷惑。

  1. 大模型有哪些限制

    1.  理解深度与上下文

大模型的限制:尽管大语言模型在处理自然语言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深入解析复杂上下文或捕捉深层含义时仍显力不从心。它们擅长构建语法正确的句子,但在解析人类情感、微妙幽默及隐喻等复杂层面时,往往捉襟见肘,如同一位只掌握语言外壳,却未触及情感内核的学者。

人脑比较:想象一下孩童学习语言的旅程,起初他们或许能模仿成人话语的形,却难以捕捉其中蕴含的深意与情感色彩。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孩子们逐渐学会了“读懂”言外之意,这种能力正是人脑在情感与语境理解上的独特优势,需要时间与经历的双重滋养。

    1.  数据偏差与公正性

大模型的限制:大语言模型的“三观”深受其训练数据影响。若数据源本身存在偏见,模型便难以逃脱这一桎梏,其输出也可能因此带有不公平或歧视性的色彩。

人脑比较:正如个人成长环境对其观念形成至关重要,若一个人长期沉浸在单一或狭隘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其视野与判断力难免受限,无意中成为偏见与歧视的传递者。人脑虽具可塑性,却也需警惕环境对认知的潜在影响。

    1. 透明度与解释性

大模型的限制:大语言模型的工作机制如同深邃的黑洞,其决策路径复杂难测,即便是最顶尖的专家也难以完全洞悉其为何选择某一特定答案。

人脑比较:这种不透明性让人联想到人类直觉的模糊性。我们时常凭直觉做出判断,却难以准确阐述背后的逻辑链条。人脑决策过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得其解释性同样面临挑战。

    1. 资源消耗

大模型的限制:大型语言模型的训练与运行,犹如一场对计算资源与电力的豪赌,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环境与经济成本。

人脑比较:相比之下,人脑的学习过程虽同样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无需外部能源的持续供给。我们通过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自我,这一过程虽艰辛,却也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源泉。

    1.  安全性与隐私

大模型的限制:在追求高效与智能的同时,大语言模型也面临着泄露敏感信息或生成有害内容的风险,如同一把双刃剑,既锋利又危险。

人脑比较:人类在分享与交流时,同样需警惕信息的边界与后果。不慎泄露的秘密或未经核实的传闻,都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因此,无论是机器还是人类,在享受信息自由的同时,都应承担起保护隐私与安全的责任。

  1. 如何更好的使用大模型

为了更高效地利用大模型,我们不得不深入探讨一个核心概念:提示词(Prompt)。那么,提示词究竟是什么呢?

想象一下,若将大模型喻为一个智者或艺术家,提示词便是我们与之交流的独特语言,是激发其智慧与创造力的钥匙。再换个视角,若将大模型视为高度精密的计算机,提示词则如同那精心设计的编程语言(如Java、Python之于传统计算机),它们定义了任务的目标、范围与期望的输出格式。

在AI的浪潮中,想要驾驭好大模型这匹骏马,或许你无需精通复杂的算法或深谙其底层技术的每一个细节,但熟练掌握提示词的艺术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不仅是你向大模型传达意图的桥梁,更是引导其输出符合预期成果的唯一通道。

鉴于提示词如此关键的角色,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应运而生。这一领域专注于探索如何巧妙地构思、构造和优化那些输入给人工智能模型的提示语句,旨在通过精准的语言引导,激发模型产生更加精确、贴切乃至富有创新性的回应。提示词工程师们如同精心雕琢语言的匠人,他们的努力让AI模型的潜能得以更充分地释放,为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