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一章学习笔记

第一章

Reference: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V411t7ow/?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9971355b71cc35515881287097da03fa

目录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1.1什么是Internet

网络:由结点和边组成的图形。

计算机网络:联网的计算机系统,由结点和边所构成的系统。结点包括主机结点(方块),数据交换结点(圆形)。把结点连在一起的叫链路,也就是边。链路也分为接入链和骨干链,与方的有关就是接入链,与两个圆接在一起就是骨干链。

协议:支撑互联网工作的标准,控制着互联网的信息接收和发送。

互联网:TCP/IP协议为主的一簇协议支撑的网络。

TCP(Transmission Engineering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

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在同一层协议之间传输数据的基本单元。每层协议都有自己的PDU,用于描述该层的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具体如下

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物理层:比特(Bits)
数据链路层:帧(Frame)
网络层:数据包(Packet)
传输层:数据段(Segment)或用户数据报(Datagram)
应用层:消息(Message)或数据(Data)

从具体构成角度来看,Internet包括:

  • 设备:即端系统(end system),也叫主机(host),指的是设备本身,能够通讯的网络操作系统以及操作系统上驻留的网络应用程序。
  • 分组交换设备:交换机,路由器以及其它一些分组交换设备,是数据的中转结点。
  • 通信链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带宽bps(bit per second),即每秒钟可以传输的位,是用来衡量传输速率的指标。
  • 协议:对远程的等层的实体在通信过程当中应该遵守的规则集合。控制着因特网中的信息接收和发送。其中TCP/IP为两个最重要的协议。也就是协议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次序,以及在报文传输和/或接收或其他事件方面所采取的动作
  • 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InternetService Providers)。每个ISP自身就是一个由多台分组交换机和多段通信链路组成的网络,为端系统和内容提供者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

从服务角度来看,Internet包括:

  • 分布式应用进程:即互联网上的各种服务,email,游戏,网购等等。因为它们设计到多个端系统,所以被称为分布式应用。
  • 为分布式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即通信服务,分为无连接不可靠服务(UDP)和面向连接的可靠服务(TCP),其中端系统提供了一个套接字接口,规定了端到端的程序交付数据方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复习:

从具体构成角度来看,互联网包括哪些部分?

端系统/主机、分组交换设备、通信链路、协议、ISP

从服务角度来看,互联网包括哪些部分?

分布式应用进程和为分布式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例如套接字接口。

互联网的组成类型包括哪三个部分?

网络边缘、接入网、网络核心

什么是PDU?计算机网络中每层协议的PDU分别是什么?

PDU是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分别如下:
物理层:比特(Bits)
数据链路层:帧(Frame)
网络层:数据包(Packet)
传输层:数据段(Segment)或用户数据报(Datagram)
应用层:消息(Message)或数据(Data)

1.2网络边缘

互联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边缘,接入,核心。也就是组成类型。

边缘:各种主机以及应用程序。上面的应用是网络存在的理由。

接入:互联着的路由器,网络的网络。接入的作用是把边缘系统接入到网络核心。

核心:有线或者无线的通信链路。作用是数据交换。

通信模式有两种,

CS模式:即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服务器接受客户端的请求,处理后再返回给客户端,先运行服务器,再运行客户端,服务器被动,客户端主动。

P2P模式:即对等(peer-peer)模式。很少甚至没有专门的服务器。不仅仅是服务器提供服务。

通信服务也有两种方式:

面向连接的服务:即通信之前要“打个招呼”,建立状态。采用的是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因为需要可靠地、按顺序地传送数据,所以要有确认和重传的步骤。同时有流量控制,确保不会掩膜接收方,同时当网络拥塞时就降低发送速率。

无连接的服务:采用的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不可靠数据传输,无流量控制,无拥塞控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复习:

互联网通信模式有哪两种?通讯服务又有哪两种?

通信模式有CS模式和P2P模式,即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和对等模式,二者区别在于CS模式中由服务器提供服务,客户端接收服务,而P2P模式很少甚至没有专门的服务器,由其他客户端提供服务。通信服务有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两种,对应的协议分别是TCP和UDP。二者区别在于TCP协议确保数据可靠的送达,但是UDP不确保数据可靠的送达。

1.3网络核心

网络核心是由交换节点和链路组成的网状网络。其中数据交换有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两种方式。

电路交换

也叫线路交换,如下图所示,为呼叫预留端-端资源,每条链路是独享的,能保障性能,但是没有数据发送时就容易造成浪费。常用于传统电话网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交换线路被分为若干个片,比如带宽被分为:频分(FDM),时分(TDM),波分(WDM)等等,这样为呼叫分配片即可,不必接很多线,如果没有数据则该片处于空闲状态。

频分是将带宽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频率范围。不同的用户使用不同的频率频道。

时分是划分时间周期的方式来分配带宽,在一个周期内再分配给每个用户。例如第一个用户总是使用周期内第一个片段,第二个用户总是使用周期内第二个片段。

波分是采用光纤通信来完成数据传输,是按照波长来区分用户信号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一个电路交换网络上,从主机A到主机B发送一个640,000比特的文件需要多长时间?

  • 所有的链路速率为1.536 Mbps
  • 每条链路使用时隙数为24的TDM
  • 建立端-端的电路需500 ms

解:

每条链路的速率(一个时间片):1.536Mbps/24=64kbps

传输时间:640kb/64kps=10s

共用时间:传输时间+建立链路时间=10s+500ms=10.5s

当然实际时间可能大于10.5s,因为中间还是有传播延迟。

综上,电路交换并不适合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连接建立时间长,资源利用率低

分组交换

即将信息分组为包进行存储-转发。

分组每次移动为一跳(hop)。转发前必须接收到整个分组,因为有排队时间的存在的导致延迟比线路交换大。

在一个速率为R bps的链路,一个长度为L bits的分组的存储转发延时: L/R s

】L=7.5Mbits,R=1.5Mbps,则三次存储转发的延时为15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而分组交换存在排队和延迟的状况,如果到达速率>链路的输出速率,分组将会排队,同时等待传输,
如果路由器的缓存用完了,分组将会被抛弃,即丢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络核心的关键功能包括转发路由。路由是全局的,转发是局部的。路由即路由算法,决定传输路径如何显示。转发是将分组从输入链路转移到输出链路。

统计多路复用

如下图所示,A和B时分复用链路,但是没有固定的分组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

下面采用定量分析来判断谁更实用。

假设链路带宽是1Mb/s,其中每个用户活动时是100kb/s,每个用户只有10%的时间是活动的。

电路交换就只有10个用户能用。

分组交换假设有35个用户,那么≥10个用户活跃的时间为0.004,公式如下:

1 − ∑ n = 0 9 ( 35 n ) p n ( 1 − p ) 35 − n 1-\sum_{n=0}^{9}\binom{35}{n} p^{n}(1-p)^{35-n} 1n=09(n35)pn(1p)35n

求和符号上为9的原因是流量强度不能为1,否则会挂掉,此时排队延迟为无穷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组交换简单,资源能共享,但是过度使用会造成延时和丢包,需要拥塞控制协议来进行约束。

分组交换网络

分组交换网络根据有无网络层的连接分成:数据报网络和虚电路网络。

数据报网络是根据目标地址决定下一跳,在不同的阶段路由可以改变,类似于问路。

虚电路网络中,每个分组带有一个虚电路标识(VCID),这个标识决定下一跳,在呼叫建立时就决定路径,且整个呼叫过程中路径保持不变,类似于打电话。

数据报

在通信之前,无须建立起一个连接,有数据就传输。每一个分组都独立路由(路径不一样,可能会失序)。路由器根据分组的目标地址进行路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虚电路

虚电路靠信令建立起来。虚电路会存在一组事先设置好的路径,传输前先设定好路径,所有分组沿着一条固定路径传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络分类

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复习:

网络核心中数据交换有哪两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有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两种方式。电路交换事先预留交换线路,有性能保障但是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电路交换存在线路复用的情况,其中最常见的划分带宽的方式为频分FDM和时分TDM两种方式,即划分特定频率和划分一定周期内轮流传输;分组交换并不事先预留交换线路,随缘接收转发,但是转发前必须接收到整个分组,同时存在丢包的可能性,延迟可能比较大。分为虚电路网络和数据报网络,数据报的每次转发取决于目标所在地,路径不固定,虚电路网络则存在事先设置好的路径。

1.4接入网和物理媒体

接入网

接入网是把边缘接入到核心的部分。有:住宅接入网络,单位接入网络(学校、公司)和无线接入网络几种方式。

需要关注接入网的带宽,专用还是共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住宅接入:modem

将上网数据调制加载音频信号上,在电话线上传输,在局端将其中的数据解调出来;反之亦然。调制和解调包括:调频,调幅,调相位,综合调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需要使用拨号调制解调器。特点是:56Kbps的速率直接接入路由器(通常更低)。不能同时上网和打电话:不能总是在线。

这种方式如今已经被淘汰。

接入网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

也是使用调制和解调方式。用的也是电话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采用现存的到交换局DSLAM的电话线。

DSL线路上的数据被传到互联网。
DSL线路上的语音被传到电话网。

<2.5 Mbps上行传输速率(typically < 1 Mbps)
<24 Mbps下行传输速率(typically < 10 Mbps)

线缆网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思路是一样的,主要是优先电视公司采用,有线电视信号线缆双向改造,信号数字化传输。
FDM:在不同频段传输不同信道的数据,数字电视和上网数据(上下行),也是共享的带宽,用户共享上行带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FC: hybrid fiber coax
非对称:最高30Mbps的下行传输速率,2Mbps上行传输速率

线缆和光纤网络将个家庭用户接入到ISP路由器

各用户共享到线缆头端的接入网络,与DSL不同, DSL每个用户一个专用线路到CO(central office)

住宅接入:电缆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往上为光纤,往下为电缆

接入网:家庭网络

使用一个综合设备,有路由功能,局部交换功能,有线无线都能接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企业接入网络

通过级联交换机连入网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无线接入网络

各无线端系统共享无线接入网络(端系统到无线路由器)

使用无线LANs和无线广域网,有巨大的带宽。无线LANs在建筑物内部使用,无线广域网由电信运营商提供。

物理媒介

即物理链路:连接每个发送-接收对之间的物理媒体。

分为导引型媒体和非导引型媒体。
导引型媒体:信号沿着固体媒介被导引:同轴电缆、光纤、双绞线。
非导引型媒体:开放的空间传输电磁波或者光信号,在电磁或者光信号中承载数字数据。

同轴电缆,光纤

同轴电缆:两根同轴的铜导线双向传输,分为基带和宽带电缆,基带电缆只有一个单个信道,宽带电缆有多个信道。

光纤:利用光传递信号,速度快,干扰少误码率低,安全,带宽大。光纤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区别在于入射的角度。光纤集束起来就成光缆

无线链路

在开放空间传输电磁波。例如微波通信,微信通信,LAN,wide-area等等。

复习:

什么是接入网?

是把网络边缘接入到网络核心的部分。

家庭接入网络有哪几种方式?

DSL、电缆、FTTH以及正在发展的5G固定式无线

企业接入互联网有哪几种方式?

以太网和WiFi

网络传输的物理媒介有哪几种?

物理媒介分为导引型媒介和非导引型媒介。常见的物理媒介有:双绞铜线、同轴电缆、光纤、微波、卫星等等。

1.5Internet结构和ISP

端系统通过接入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s(InternetService Providers)连接到互联网

接入ISPs相应的必须是互联的
因此任何2个端系统可相互发送分组到对方

导致的“网络的网络”非常复杂
发展和演化是通过经济的和国家的政策来驱动的

让我们采用渐进方法来描述当前互联网的结构

问题:给定数百万接入ISPs,如何将它们互联到一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扩展到一定规模系统性能下降速度非常快,全连接并不适合,因为需要 O ( N 2 ) O(N^2) O(N2)连接。

一种选择方案是将每个接入ISP都连接到全局ISP(全局范围内覆盖)。客户ISPs和提供者ISPs有经济合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而可能会出现竞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合作的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业务会细分,出现区域网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容提供商网络(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s)有时为了降本增效,会构建自己的网络,减少自己的运营开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网络的最中心,一些为数不多的充分连接的大范围网络(分布广、节点有限但是之间有着多重连接)
1、“tier-1”commercial ISPs,国家或者国际范围的覆盖
2、content provider network:将它们的数据中心接入ISP,方便周边用户的访问;通常私有网络之间用专网绕过第一层ISP和区域ISP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互联网是一个松散的层次结构。

中心:第一层ISP,国家/国际覆盖,速率极高。直接与其他第一层ISP相连且与大量的第二层ISP和其他客户网络相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层ISP: 更小些的(通常是区域性的)ISP,与一个或多个第一层ISPs,也可能与其他第二层ISP相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三层ISP与其他本地ISP接入网(与端系统最近)

所以信息传输就如同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SP之间的连接方式有:

  • POP:高层ISP面向客户网络的接入点,涉及费用结算。如一个低层ISP接入多个高层ISP,多宿(multi home)
  • 对等接入:2个ISP对等互接,不涉及费用结算
  • IXP:多个对等ISP互联互通之处,通常不涉及费用结算,如对等接入
  • ICP:自己部署专用网络,同时和各级ISP连接

复习:

什么是ISP?以ISP的角度来看网络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ISP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例如我国三大运营商。从ISP的角度来看网络结构是网络的网络。

什么是IXP?

是一种ISP之间互联互通的连接方式。

什么是对等接入?

两个对等ISP相互连接。

什么是POP?

是高层ISP面向客户网络的接入点。

1.6 分组延时、丢失和吞吐量

延时的原因是:分组到达链路的速率超过了链路输出的能力

丢失的原因:分组等待排到队头、被丢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种分组延时:

  • 结点处理延时:即检查bit级差错。
  • 排队延时:取决于路由器的拥塞程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传输延时:R=链路带宽(bps),L=分组长度(bits),将分组发送到链路上的时间= L/R,即存储转发延时
  • 传播延时:d=物理链路的长度,s=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 ∼ 2 x 1 0 8 \sim2x10^8 2x108 m/sec),则传播延时 =d/s

一个很简单的类比就是车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节点延时就是上面四类延时之和。

排队延时取决于流量强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链路带宽(bps),L=分组长度(bits),a=分组到达队列的平均速率。

流量强度=La/R

流量强度越接近0,则排队延时越小,越趋近于1则排队延时趋近于无穷大。

所以设计系统时流量强度不能大于1!

Traceroute 诊断程序: 提供从源端,经过路由器,到目的的延时测量,采取的是ICMP协议
For all i:
沿着目的的路径,向每个路由器发送3个探测分组
路由器i将向发送方返回一个分组
发送方对发送和回复之间间隔计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组丢失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排队队列达到上限。

丢失的分组可能在上一跳重传,也可能从原主机重传,也可能不重传。

吞吐量指的是,在源端和目标端之间传输的速率,即数据量/单位时间

瞬间吞吐量:在一个时间点的速率

平均吞吐量:在一个长时间内平均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吞吐量最小的路径决定整个链路的路径

复习:

什么是分组延时?有哪几种延时?

分组交换中由于分组到达链路的速率超过了链路输出的能力导致的延时。有四种延时,处理延时,即检查bit级差错、排队延时,即由于路由器拥塞导致的延时、传输延时,接收转发的延时和传播延时,即在链路上耽误的时间。

什么是丢失(丢包)?什么是流量强度?

分组等待排到队头,导致的分组丢失。流量强度等于分组长度乘以分组到达队列的平均速率除以带宽。流量强度越接近0,则排队延时越小,越趋近于1则排队延时趋近于无穷大。所以设计系统时流量强度不能大于1!

什么是吞吐量?

吞吐量指的是,在源端和目标端之间传输的速率,即数据量/单位时间,分为瞬间吞吐量和平均吞吐量。

1.7 协议层次及服务模型

为了实现网络的复杂功能,我们使用层次化模型,

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就是乘机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也可以类比两国哲学家的交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将网络复杂的功能分层功能明确的层次,每一层实现了其中一个或组功能,功能中有其上层可以使用的功能:服务

本层协议实体相互交互执行本层的协议动作,目的是实现本层功能,通过接口为上层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实现本层协议的时候,直接利用了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本层的服务:借助下层服务实现的本层协议实体之间交互带来的新功能(上层可以利用的)+更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层次化服务可以类比军队指挥体系

服务:底层实体向上层实体提供它们之间的通信能力,包括服务提供者和服务用户。

原语(primitive):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形式,高层使用底层提供的服务,以及底层向高层提供服务都是通过服务访问原语这种形式来进行交互的。

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s Access Point):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通过层间的接口-地点

服务类型

  • 面向连接的服务:连接(Connection)指的是两个通信实体为进行通信而建立的一种结合,其通信的过程为:建立连接,通信,拆除。网络层的连接为虚电路。适合大的数据块的传输。
  • 无连接的服务:即两个对等层实体在通信前不需要建立一个连接,不预留资源,不需要通信双方都是活跃。例如寄信。

服务与协议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服务(Service):低层实体向上层实体提供它们之间的通信的能力,是通过原语(primitive)来操作的,垂直

协议(protocol):对等层实体(peer entity)之间在相互通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则的集合,水平

联系
本层协议的实现要靠下层提供的服务来实现
本层实体通过协议为上层提供更高级的服务

数据单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传的数据为SDU,传递后成为本层SDU一部分,通过接口后加上一个头部形成一个PDU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层处理和实现这么一个复杂系统的好处有:概念化:结构清晰,便于标识描述。结构化:模块化更好维护和升级。

当然效率可能低一点。不过总的来说好处要大于坏处。

Internet协议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物理层:将数字数据传输为物理信号,传输bit,然后再将物理信号反转为数字数据。

链路层:在物理层的基础上相邻两点以帧为单位传输数据。

网络层:源主机到目标主机的端到端的传输。

传输层:在网络层提供的端到端通信基础上,细分为进程到进程,将不可靠的通信变成可靠地通信。

应用层:为人类用户或者其他应用进程提供网络应用服务。

ISO/OSI参考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表示层:允许应用解释传输的数据,例如加密,压缩,机器相关的表示转换

会话层:数据交换的同步,检查点,恢复

互联网协议栈没有这两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多次封装解封装最终传输到目标主机。

各层次的协议数据单元

应用层:报文(message)

传输层:报文段(segment):TCP段,UDP数据报

网络层:分组packet(如果无连接方式:数据报datagram )

数据链路层:帧(frame)

物理层:位(bit)

复习:

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特点是什么?

分层

什么是互联网协议?什么是互联网服务?

即对远程的实体在通信过程当中应该遵守的规则集合。也就是说协议控制着因特网中的信息接收和发送。服务指的是底层实体向上层实体提供它们之间的通信能力,包括服务提供者和服务用户。二者区别在于在层次体系结构中服务是低层实体向上层实体提供它们之间的通信的能力,是垂直的,协议是对等层实体之间在相互通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则的集合,是水平的。

什么是原语?什么是服务访问点?

层次间的基本操作和功能都是借助于原语实现的,原语为上层协议和应用提供接口,使它们能够进行通信和交换数据。服务访问点(SAP)是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通过层间的接口-地点

什么是协议栈?协议栈有哪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作用是什么?

各层的所有协议综合起来被称为协议栈,有五个层次,从上到下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应用层负责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接口,传输层负责可靠的端到端的通信服务,网络层负责端到端的通信服务,链路层负责结点到结点之间的传输,物理层负责数据在物理媒介上的传输。

1.8历史

暂略


习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没什么不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odem:50k bps
HFC:30M bps 下行;2M bps 上行
DSL:24M bps 下行;2.5M bps 上行
FTTH:20M bp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 = L R 1 + L R 2 t=\frac{L}{R_1}+\frac{L}{R_2} t=R1L+R2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与分组交换网络相比,电路交换网络有以下几个优点:

  1. 确定的带宽和时延:电路交换网络在通信前建立一个专用通道,保证了通信期间的带宽和时延是固定的,不会受到网络其他流量的影响。这对于需要稳定低延时的应用(如实时语音和视频通话)非常有利。
  2. 可靠性高:由于通信期间的路径是固定的,故障排除和网络维护较为简单,并且可以在建立连接前进行路径测试,以保证通道的质量。
  3. 无冲突通信:在通话期间,不会与其他通信发生冲突,因为整个路径都是专用的。这使得电路交换网络在处理长时间持续的通信时非常有效。

在电路交换网络中,时分多路复用(TDM)比频分多路复用(FDM)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更高的频谱利用率:TDM通过时间片来分配资源,每个用户在不同的时间段占用同一频带。相比之下,FDM为每个用户分配不同的频段,容易导致频谱浪费。​
  2. 简单的硬件实现:TDM的实现只需要简单的时钟同步,而FDM需要复杂的滤波器和调制解调器来分离和处理不同的频段信号。
  3. 更灵活的带宽分配:在TDM中,可以根据需求动态调整时间片的分配,从而更灵活地分配带宽资源,而FDM中频带是固定分配的,灵活性较差。​
  4. 易于实现数字信号的复用:TDM更适合数字信号的复用和传输,而FDM通常用于模拟信号的复用。在现代通信系统中,数字信号的传输更为常见,因此TDM具有更多的优势。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两个用户

b.在某些时刻,如果三个用户同时传输,则总带宽需求超过总带宽,故会产生排队时延。

c.0.2,即20%

d. P 同时传输  = 0.2 × 0.2 × 0.2 = 0.008 P_{\text {同时传输 }}=0.2 \times 0.2 \times 0.2=0.008 P同时传输 =0.2×0.2×0.2=0.008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 = 1000 B L=1000B L=1000B

d = 2500 k m d=2500km d=2500km

S = 2.5 × 1 0 8 m / s S=2.5×10^8m/s S=2.5×108m/s

R = 2 M b p s R=2Mbps R=2Mbps

t = 2500000 250000000 + 8 × 1000 2000000 = 10 m s + 4 m s = 14 m s t=\frac{2500000}{250000000}+\frac{8×1000}{2000000}=10ms+4ms=14ms t=2500000002500000+20000008×1000=10ms+4ms=14ms

一般情况是 总时延 = 传播时延 + 传输时延 = d s + L × 8 R 总时延 = 传播时延 + 传输时延 =\frac{d}{s}+\frac{L \times 8}{R} 总时延=传播时延+传输时延=sd+RL×8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500 kbps

b. 时间 =  文件长度  (  比特  )  吞吐量  = 8 × 4 × 1 0 6  比特  500 , 000  比特  /  秒  = 64 秒 时间 =\frac{\text { 文件长度 }(\text { 比特 })}{\text { 吞吐量 }}=\frac{8×4×10^6 \text { 比特 }}{500,000 \text { 比特 } / \text { 秒 }}=64 秒 时间= 吞吐量  文件长度 ( 比特 )=500,000 比特 /  8×4×106 比特 =64,这里1MB用1000和1024结果有差异

c.b中时间×5即可,即320s

k和K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五个层次,从上到下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应用层负责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接口,传输层负责可靠的端到端的通信服务,网络层负责端到端的通信服务,链路层负责结点到结点之间的传输,物理层负责数据在物理媒介上的传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路由器处理物理层、链路层和网络层。

链路层交换机处理物理层和链路层。

主机处理整个因特网协议栈的所有层次,包括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 = N L R + ( P − 1 ) L R = ( N + P − 1 ) L R t=N\frac{L}{R}+(P-1)\frac{L}{R}=(N+P-1)\frac{L}{R} t=NRL+(P1)RL=(N+P1)RL

最后一个分组传输前已经经过 ( P − 1 ) L R (P-1)\frac{L}{R} (P1)RL,而它自己传输需要 N L R N\frac{L}{R} NRL。核心思想有点类似于总线那个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线路交换更好,线路交换更稳定。

b.不需要额外的拥塞控制。

理由:

  1. 数据传输速率的总和小于链路容量: 既然题目已经假定应用程序数据传输速率的总和小于每条链路的各自容量,说明网络中不会发生拥塞,因为链路有足够的容量处理所有传输的分组。
  2. 稳定的数据传输速率: 题目中提到应用程序以稳定的速率传输数据,这意味着数据传输是可预测且均匀的,不会出现突发的数据流量,从而降低了拥塞的风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 d p r o p = m s d_{\mathrm{prop}}=\frac{m}{s} dprop=sm

b. d trans  = L R d_{\text {trans }}=\frac{L}{R} dtrans =RL

c. d end-to-end  = d prop  + d trans  = m s + L R d_{\text {end-to-end }}=d_{\text {prop }}+d_{\text {trans }}=\frac{m}{s}+\frac{L}{R} dend-to-end =dprop +dtrans =sm+RL

d.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刚好被完全传输出去,刚离开主机 A。

e.还在路上。这个位置可以算出来: 位置 = s ⋅ d trans  = s ⋅ L R 位置 =s \cdot d_{\text {trans }}=s \cdot \frac{L}{R} 位置=sdtrans =sRL

f.已经到了。

g.得方程 m s = L R \frac{m}{s}=\frac{L}{R} sm=RL,带入数据 m 2.5 × 1 0 8 = 120 56 × 1 0 3 \frac{m}{2.5 \times 10^{8}}=\frac{120}{56 \times 10^{3}} 2.5×108m=56×103120,算出来的结果约为535,714米,写536km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 t = L R + I 1 − I L R = 1 1 − I L R t=\frac{L}{R}+\frac{I}{1-I}\frac{L}{R}=\frac{1}{1-I}\frac{L}{R} t=RL+1IIRL=1I1RL,前面部分是传输延时,后面部分是分组延时。

b. 1 1 − I L R = 1 1 − L R a L R = x 1 − a x \frac{1}{1-I}\frac{L}{R}=\frac{1}{1-\frac{L}{R}a}\frac{L}{R}=\frac{x}{1-ax} 1I1RL=1RLa1RL=1axx,图大概长这样。横坐标为 x x x,纵坐标为 t t t,渐近线为 1 a \frac{1}{a} a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成功概率为 P success  = ( 1 − p ) N P_{\text {success }}=(1-p)^{N} Psuccess =(1p)N

X X X 表示成功传揄的尝试次数。 X X X 是几何分布的随机变量,其成功概率为 P success  P_{\text {success }} Psuccess 。几何分布的期望值 (平均值) 为: E ( X ) = 1 P sucocess  E(X)=\frac{1}{P_{\text {sucocess }}} E(X)=Psucocess 1 P success  = ( 1 − p ) N P_{\text {success }}=(1-p)^{N} Psuccess =(1p)N 代入:​ E ( X ) = 1 ( 1 − p ) N E(X)=\frac{1}{(1-p)^{N}} E(X)=(1p)N1

则重传次数为 1 ( 1 − p ) N − 1 \frac{1}{(1-p)^{N}}-1 (1p)N1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 t prop  =  距离   传描速度  = 20000 × 1 0 3  米  2.5 × 1 0 3  米  /  杪  = 0.08 秒 t_{\text {prop }}=\frac{\text { 距离 }}{\text { 传描速度 }}=\frac{20000 \times 10^{3} \text { 米 }}{2.5 \times 10^{3} \text { 米 } / \text { 杪 }}=0.08 秒 tprop = 传描速度  距离 =2.5×103  /  20000×103  =0.08,所以 R ⋅ t prop  = 2 × 1 0 6 比特 / 秒 × 0.08 秒 = 160000 比特 R \cdot t_{\text {prop }}=2 \times 10^{6} 比特 / 秒 \times 0.08 秒 =160000 比特 Rtprop =2×106比特/×0.08=160000比特

b.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链路上具有的比特数最大值等于带宽-时延积。即160000比特

c.带宽-时延积表示在给定链路上,在传播时延期间可以填充的最大比特数。它反映了该链路在给定时延内可以容纳的数据量,即链路的“填充能力”。

d. 比特宽度 =  传撗速度   高  = 2.5 × 1 0 8  米/秒  2 × 1 0 8  比特/杪  = 125 米 / 比特 比特宽度 =\frac{\text { 传撗速度 }}{\text { 高 }}=\frac{2.5 \times 10^{8} \text { 米/秒 }}{2 \times 10^{8} \text { 比特/杪 }}=125 米 / 比特 比特宽度=   传撗速度 =2×108 比特/ 2.5×108 / =125/比特

e. 比特宽度 = s R 比特宽度 =\frac{s}{R} 比特宽度=R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 t prop  =  距离   摛速度  = 20000 × 1 0 3  米  2.5 × 1 0 8  米  = 0.08 秒 t_{\text {prop }}=\frac{\text { 距离 }}{\text { 摛速度 }}=\frac{20000 \times 10^{3} \text { 米 }}{2.5 \times 10^{8} \text { 米 }}=0.08 秒 tprop = 摛速度  距离 =2.5×108  20000×103  =0.08,所以 R ⋅ t prop  = 1 × 1 0 9 比特 / 秒 × 0.08 秒 = 80 × 1 0 6 比特 = 80 M 比特 R \cdot t_{\text {prop }}=1 \times 10^{9} 比特 / 秒 \times 0.08 秒 =80 \times 10^{6} 比特 =80 \mathrm{M} 比特 Rtprop =1×109比特/×0.08=80×106比特=80M比特

b.800000比特,没有达到最大值。

c. 比特宽度 =  传撗速度   高  = 2.5 × 1 0 8  米  /  秒  1 × 1 0 9  比特  = 0.25 米 / 比特 比特宽度 =\frac{\text { 传撗速度 }}{\text { 高 }}=\frac{2.5 \times 10^{8} \text { 米 } / \text { 秒 }}{1 \times 10^{9} \text { 比特 }}=0.25 米 / 比特 比特宽度=   传撗速度 =1×109 比特 2.5×108  /  =0.25/比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 t trans  = 8 × 1 0 6  比特  2 × 1 0 6  比特  /  秒  = 4 秒 t_{\text {trans }}=\frac{8 \times 10^{6} \text { 比特 }}{2 \times 10^{6} \text { 比特 } / \text { 秒 }}=4 秒 ttrans =2×106 比特 /  8×106 比特 =4,所以 t total  = 3 × 4 秒 = 12 秒 t_{\text {total }}=3 \times 4 秒 =12 秒 ttotal =3×4=12

b.每个分组传输时间 t trans  = 10 , 000  比特  2 × 1 0 8  比恃柇  = 0.005 秒 t_{\text {trans }}=\frac{10,000 \text { 比特 }}{2 \times 10^{8} \text { 比恃柇 }}=0.005 秒 ttrans =2×108 比恃柇 10,000 比特 =0.005,从源主机到第一台分组交换机发送第一个分组的时间是 0.005 秒。第一台分组交换机发送第一个分组到第二台分组交换机的时间也是 0.005 秒。第二个分组到达第一台分组交换机的时间是第一个分组发送完毕后的 0.005 秒,即: t arrive  = 0.005 秒 + 0.005 秒 = 0.01 秒 t_{\text {arrive }}=0.005 秒 +0.005 秒 =0.01 秒 tarrive =0.005+0.005=0.01

c.对于每个分组,第一个分组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时间: t first  = 0.005  秒  + 0.005  秒  + 0.005  秒  = 0.015  秒  t_{\text {first }}=0.005 \text { 秒 }+0.005 \text { 秒 }+0.005 \text { 秒 }=0.015 \text { 秒 } tfirst =0.005  +0.005  +0.005  =0.015  *
每个后续分组的传揄时间㯰加为: t total  = 0.015  秒  + 799 × 0.005  秒  = 0.015  秒  + 3.995  秒  = 4.01  秒  t_{\text {total }}=0.015 \text { 秒 }+799 \times 0.005 \text { 秒 }=0.015 \text { 秒 }+3.995 \text { 秒 }=4.01 \text { 秒 } ttotal =0.015  +799×0.005  =0.015  +3.995  =4.01  
将结果与 (a) 的答穼进行比较:不进行报文分段时总时间为 12 秒,进行报文分段时总时间为 4.01 秒
解释:分段报文传输显著减少了端到端时延,因为分段允许并行传输,减少了传输路径中的总等待时间。

d.

  • 提高可靠性: 分段可以更好地处理错误,一个分段出错不会影响整个报文的传输,只需重传出错的分段。
  • 网络效率: 分段使得网络资源利用更加高效,避免了单一长报文占用大量带宽。
  • 流量控制: 分段使得拥塞控制和流量管理更加灵活和有效,分段可以根据网络状况动态调整传输速率。

e.

  • 重组开销: 接收端需要对分段报文进行重新组装,增加了处理的复杂性和时延。
  • 头部开销: 每个分段需要附加头部信息,增加了总传输数据量。
  • 管理复杂性: 分段增加了传输管理的复杂性,需要更复杂的协议和算法来处理分段和重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