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鲜枣课堂
作者|小枣君
08机,是华为90年代初自主研发的一款产品,全名叫做C&C08。
现在搞通信的年轻人,应该没怎么听说过这款产品。但是,在很多年前,这款产品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在通信圈内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直到今天,在极少数的运营商机房和学校实验室,仍然能够看到它的身影。
▲华为C&C08机柜
对于华为来说,这款产品拥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年,就是它,在危难之中拯救了华为,免于倒闭的命运。而任正非如果没有这款产品的成功,可能早已死于非命。
▲华为C&C08机柜正面
01
白手起家,走上自主研发之路
故事还是要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
当时,任正非刚刚创立华为不久,处于艰难的创业早期。公司的主要业务,只不过是做一些倒买倒卖的生意,甚至包括卖减肥药和墓碑。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任正非开始做起了PBX交换机的代理生意。
这种交换机,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电话分机。当时,华为代理的是香港一家公司的产品。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 是国内一些企事业单位。
纵观那个时候的中国通信市场,虽然需求旺盛,发展迅速,但国内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很弱,根本无法和海外厂商竞争。国外产品长期占据着市场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七国八制”的局面。
名词解释:七国八制
当时中国通讯市场上总共有8种制式的机型,分别来自7个国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加拿大的北电、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公司和法国的阿尔卡特。
最开始的时候,华为做代理,还算有一些利润。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这个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之下,代理利润大幅下滑。
此时,任正非意识到,想要继续生存,必须有自己的产品,有自主研发能力。
任正非当时有一篇文章——《对中国农话网与交换机产业的一点看法》,里面就表达了对市场形势的长远看法。
文章里面提到: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象中国这么多的交换机生产厂家,各厂家各自为政,很难使国产交换机的整体水平提高档次,也是产生许多短期行为的原因。现在的现实,好的厂家都会被拖垮,差的厂家又成不了气候。中国的通信工业处在一个非常时期。”
“中国电子工业中,唯有程控交换机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拳头产品。”
于是,他就开始带着华为走上了自主研发这条充满坎坷的不归路。当时的华为,员工不过百人,资金也非常紧张,第二天就有可能倒闭。
▲1991年的任正非(左一)
02
从HJD48到JK1000,经历生死考验
华为第一款自主研发的通信产品,是HJD48小型模拟空分式用户交换机。
当时华为的研发负责人,名叫郑宝用。郑宝用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籍贯福建莆田,1964年出生,华中理工大学(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1989年,博士还没毕业,就被朋友劝说进入了还是小公司的华为。
▲郑宝用
任正非自己也不懂通信技术,但是很会看人用人。他觉得郑宝用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任命他为总工程师。
郑宝用在华为内部绰号叫“阿宝”,任正非直接称其为“宝宝”。作为老板,任正非还经常拍“宝宝”的马屁。有一次,任正非就当着郑宝用和很多人的面说:“郑宝用,一个人能顶10000个”。
作为一个技术工程师,郑宝用更像是一个“江湖人”。他经常正面顶撞任正非,还当着下属的面,挽起袖子展示自己粗壮的胳膊,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和地痞流氓打架的故事。
性格归性格,郑宝用的技术能力确实是强。没过多久,他就带领团队研发成功了HJD48,并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随后,1992年,为了趁热打铁,进入电信局用交换机市场,华为开始研发第二款产品——JK1000空分式端局交换机。
在研发过程中,郑宝用仍然是技术总负责人。来自东南大学的徐文伟负责硬件开发,来自中科大的王文胜负责软件开发。
1993年5月,JK1000通过邮电部的验收,正式获得入网许可。当时,任正非组织了华为几乎所有的销售人员,召开JK1000的销售动员会,并制定了相应的销售方案,打算大干一场。
然而,事与愿违,JK1000在市场上遭遇了惨败,几乎赔光了华为的老本。
JK1000之所以会失败,原因很简单。这是一款模拟交换机,当时数字交换机的技术已经成熟,模拟交换机属于被淘汰的技术,没有用户想要继续购买和使用马上要被淘汰的产品。
面对惨败,任正非不得不孤注一掷,全力推进数字交换机的研发。
这里面,还有一段轶事:
当时华为生产线上有一个工人,名叫曹贻安。尽管此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颇有远见。他多次向任正非进言,力主开发数字交换机。任正非被他打动,在模拟交换机还在开发的时候,就启动了数字交换机的开发。曹贻安也因此被破格提升为开发部副总工,担任数字交换机部的负责人。不过,毕竟是能力有限,没多久,曹贻安的位置被别人顶替,淡出了华为人的视野。
03
C&C08,力挽狂澜
故事讲到这里,另一个传奇人物要上场了。他就是大家非常熟知的天才少年——李一男。
李一男是湖南长沙人,1970年出生,15岁就上了大学,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22岁的时候,研究生毕业加入了华为。
任正非慧眼识英才,给予这个年轻人充分的信任,把C&C08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重任交给了他。与此同时,任正非还授意李一男在之前徐文伟成立的器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全面负责相关工作。
当时的华为,情况非常严峻。早期HJD48赚的钱,基本上被JK1000赔光。为了维持经营,任正非甚至借了高利贷,利息高达20%-30%。
根据当事人回忆,当时任正非和华为的干部们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
在任正非的充分信任下,李一男不辱使命,带着手下在深圳宝安蚝业村一栋破楼里艰苦奋斗了大半年,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1993年初,华为2000门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C&C08研发成功。9月份,万门机型研发成功。
说到C&C08这个名字,其实也是有特殊含义的。
这个名字是华为公司内部征名得来的。C&C有两个含义:一是 Country&City (农村&城市),农村包围城市;二是 Computer&Communication(计算机&通信),数字程控交换机就是计算机和通信的组合。C&C的格式,模仿了当时电信业的老大——AT&T。
至于08,并没什么具体的含义,只是讨个吉利。当时国内自主研发的数字交换机中,最牛的是巨龙集团的交换机——04机。结果几年后,04机就死掉了,而华为的08机却大发了。(所以说,取名字还是有点讲究的。)
▲C&C08的单板面板
C&C08研发成功后,迅速进入市场,在浙江义乌完成了首个局点的开通。
邮电系统内部对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也非常宽容,没有过分挑剔,反而给了很多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华为耐心地听取了用户反馈,进行了产品改进。为了更好地改变产品,华为还安排了研发工程师进行现场蹲守。
1994年,C&C08交换机全面通过广东省邮电科学研究院测试鉴定,并在当年北京国际通信展上首次展出。同年,第一个超万门的C&C08交换机在江苏邳州开通,11月通过省局鉴定。
1995年,C&C08交换机通过邮电部的生产定型鉴定。
也就是这一年,中央提出了“村村通”计划,给C&C08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华为把C&C08作为自己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拳头产品,斩获了13亿元的订单。
C&C08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所以,华为也借助它,撬开了海外市场。
1996年,C&C08交换机在香港和记电讯商用,首次服务内地以外的运营商。
1997年,C&C08交换机进入俄罗斯,首次进入国际市场。
此后,作为华为的明星产品,C&C08一度销往全球五十多个国家,服务上亿用户,为华为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也为国产通信设备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值得注意的是,C&C08不仅是一款单一型号产品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产品平台。华为后来的所有产品,包括传输,移动,智能,数据通信等,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发展起来的,都能看到C&C08的影子。
现在我们常说,华为之所以有今天的市场规模和地位,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就是把握住了四个机会:
第一个机会,1993年-2000年,交换机接入网产品跨越式发展
第二个机会,2001年-2005年,传输网络产品跨越式发展
第三个机会,2006年-2018年,移动通信产品跨越式发展
第四个机会,2012年-2020年,手机终端产品跨越式发展
归根到底,第二个机会和第三个机会,都是源于第一个机会的成功。如果没有C&C08,就没有后来不断丰富的产品线,也就没有现在的华为。
不仅是产品技术上,在人才培养方面,C&C08项目也堪称是华为的黄埔军校。
大批的华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这个项目组走出来,成为了华为公司的骨干,很多更是成为了高层管理人员,甚至是高级副总裁。后来华为中研部的历任负责人,也都是来自C&C08项目组。
04
结 语
故事讲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小枣君觉得,C&C08的研发过程,就是华为创业过程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通信企业自主创新,奋起直追的一个缩影。这里面的痛苦和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够体会。
华为是时代的产物,它的成功过程不可复制。把握住了转瞬即逝的机遇,利用了时代和政策优势,在顺境中攻城略地,在逆境中拼命求生,最终造就了这么一个特立独行的民营科技巨头企业。
RECOMMEND
“
网易智能有12个不同垂直领域社群等你来
添加智能菌微信:kaiwu_club
”扫码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