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导诊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医疗诊断和手术机器人的进步。人工智能通过脑机接口帮助瘫痪患者重新站立,医疗诊断中展现出超越医生的准确性和效率,而手术机器人则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此外,文章还提到人工智能在血糖监测和健康管理方面的创新,但同时也提出了数据安全和伦理问题。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但也引发了关于责任划分和人性关怀的思考。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背景

今天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大大的延长,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已经落实了。但是我们不仅希望活得更长,还希望活得更好、更健康、更有活力,这就需要更高品质的医疗和康养服务。

但是问题来了,现在的医院已经是人手不足,有经验的医护人员更是供不应求,那么人工智能能够帮上我们多大的忙。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导诊

在2017年,一款叫做“晓医”的医疗机器人,以456分的成绩超过了96%的应试者,通过了国家医师执照的考试。如今晓医就职于安徽省立医院,负责提供导诊的服务彬彬有礼,而且不知疲倦。

晓医

晓医

医疗是中国人工智能应用的四大重点领域之一,人工智能对于医疗行业的改变可不仅仅是提供像晓医这样的导诊机器人,而是涉及到了像管理、诊断、治疗、研发、康复等各个方面。

外骨骼机器人

“13年12月28号那个数字我一辈子都能记得,从4楼摔下来,医学诊断为脊髓损伤。从肚脐一直往下就完全失去痛觉、触觉,反正就是什么感觉都没有了。”

青春年华却遭遇下肢瘫痪,命运似乎给林寒关上了一扇门,从那以后,丢掉拐杖自己行走,成为了他不知道该如何付出才能够达到的愿望。“开始一年多两年的时候,心情也不好,各方面心态也放不开。”

一次偶然的机会,林寒得知有一款机器人能帮助他重新站立起来,于是他报名成为了这款机器人的穿戴实验人员。

外骨骼机器人,实际上是一个人机混合智能系统。这个人机耦合的系统,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动的协调和协作,第二就是智能的交互和融合。

外骨骼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

这一天30岁的林寒从老家赶到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接受一次他期待已久的康复治疗。“很迫切,就希望马上站起来,马上走起来,就是这样一种心态。”

这一次,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希望通过人脑实现对外骨骼机器人的控制,这种让大脑与外部设备建立直接信息通路的技术被称为“脑机接口”,简单点说就是用意念控制机器

在穿戴之前,研发人员首先需要对林寒的脑电波进行采集。“说白了,就是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好玩是好玩,但是有点枯燥,特别采集时间长了以后,就有点想睡觉,注意力就不集中了,所以采集的数据就不是那么准,就要采集很多次,很多次。”

人机接口

人机接口

脑电波收集,实际上是机器在不断进行学习的过程。林寒依据电脑屏幕提示,在大脑中反复想象着向左或向右的动作,不同动作反应出的脑电波频率是不一样的,这些频率被记录下来,并转化成具体的动作指令,最终传递给外骨骼机器人,实现人机一体化。

经过反复的数据采集和学习,林寒终于可以穿上这套个性化定制的外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