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书摘&心得之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1)

作者: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是一本惊艳的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 青年:您上次说今天要讨论自由吧?
  • 哲人:是的,你考虑过自由是什么了吗?
  • 青年:这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
  • 哲人:得出结论了吗?
  • 青年:哎呀,没得出结论。但是,有一个不是我自己的想法,而是从图书馆发现的这么一句话,就是:“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出现的一句话。“被铸造的自由”这种说法是何等的痛快啊!我认为这是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它一语道破了货币的本质。
  • 哲人:的确如此。如果要坦率地说出货币所带来的东西的本质的话,那或许就是自由。这大概也可以被称为名言。不过,也不可以据此就说“自由就是货币”吧?
  • 青年:完全正确。也有能够通过金钱得到的自由。而且,那种自由一定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因为事实上,衣食住行的一切都是由金钱来支撑。虽说如此,但是否只要有巨额财富,人就能获得自由呢?我认为不是,也相信不是。我认为人的价值、人的幸福不是可以用金钱买到的东西。
  • 哲人:那么,假设你得到了金钱方面的自由但仍然无法获得幸福。这种时候,你所剩下的是什么样的烦恼和什么样的不自由呢?
  • 青年:那就是先生再三提到的人际关系了。这一点我也仔细想过了。例如,尽管拥有巨额财富,但却找不到爱的人;没有能够称得上是知己的朋友,甚至被大家所厌恶。这都是极大的不幸。(若被人厌恶是不幸,那被人喜欢又是否真的能称得上幸运、幸福?)
    另一个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的就是“羁绊”这个词语。我们其实都挣扎般地活在各种各样的“羁绊”之中——不得不和讨厌的人交往,不得不忍受讨厌的上司的嘴脸等。请您想象一下,如果能够从繁琐的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话,那会有多么轻松啊!
    但是,这种事任何人都做不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被他人包围着,那是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的社会性的“个人”,无论如何都逃不出人际关系之中的社会性的“个人”,无论如何都逃不出人际关系这张坚固的大网。阿德勒所说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句话真可谓是真知灼见啊。一切的事情最终都会归结到这一点上。
  • 哲人:这的确很重要。请你再深入考虑一下,到底是人际关系中的什么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呢?
  • 青年:就是这一点!就是先生您上次说的是把别人当成“敌人”还是“伙伴”这一点。您说如果能够把别人看成“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随之改变。这种说法我完全可以接受。我上次回去的时候也已经完全认可了这一看法。但是,再仔细一想,觉得人际关系中还有些无法仅仅用这一道理来解释的要素。
  • 哲人:比如呢?
  • 青年:最简单易懂的就是父母的存在。对于我来说,无论怎么想“父母”都不是“敌人”,特别是在孩童时代,他们作为最大的庇护者养育和守护了我。关于这一点,我真心实意地满怀感激。
    不过,我父母是非常严厉的人。上一次我也说过,父母常常拿我和哥哥比,并且毫不认可我。同时,对于我的人生,他们也总是指手画脚。比如常常说些“要好好学习”“不要跟那样的朋友来往”“至少得上这个大学”或者“必须选择这样的工作”之类的话。这种要求是一种极大的压力,也是一种羁绊。
  • 哲人:最后你是怎么做的呢?
  • 青年:在上大学之前,我一直认为不能无视父母的意愿,所以总是既烦恼又反感。但事实上,我在不知不觉间就把自己的希望和父母的希望重合在了一起。虽然工作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的。
  • 哲人:这么一说才想起来,我还没有问过你的职业是什么呢?
  • 青年:我现在是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员,而我的父母则希望我像哥哥一样继承父亲的印刷工厂。因此,自从我就职以来,与父母的关系就多少有些不愉快。
    如果对方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敌人”一样地存在,那我就根本不会苦恼吧。因为无论对方怎么干涉,只要无视就可以了。但对我来说,父母不是“敌人”。是不是伙伴暂且不论,但至少不是应该称为“敌人”的存在。因为关系实在是太亲近了,所以根本不能无视其意愿。
  • 哲人:当你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大学的时候,你对父母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 青年:很复杂。虽然也有怨气,但另一方面又有一种安心感。心里想:“如果是这个学校的话,应该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吧。”
  • 哲人:那么,“能够得到认可”又是指什么呢?
  • 青年:哈,请您不要兜着圈子地做诱导询问。先生您应该也知道,就是所谓的“认可欲求”,人际关系的烦恼都集中在这一点上。我们在活着时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正因为对方不是令人讨厌的“敌人”,所以才想要得到那个人的认可!对,我就是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
  • 哲人:懂了。关于现在这个话题,我要先说一下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大前提。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 青年:否定认可欲求?
  • 哲人: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任何。这一点必须强调一下。
  • 青年:哎呀,您在说什么呢!认可欲求不正是推动我们人类进步的普遍欲求吗?!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哲人: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但是,要说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认可,那绝对不是。人原本为什么要寻求认可呢?说得再直接一些,人为什么想要得到别人的表扬呢?
  • 青年:答案很简单。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有价值”。通过别人的认可,我们能够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例如网红,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度很重要,但是一味地迎合观众的口味会不会有一天被更好迎合的新网红所替代,最终丢了流量也找不到了自己)对,这就是“价值”的问题。先生您上次不也说过吗?自卑感就是价值判断的问题。我正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所以才一直活在自卑之中!
  • 哲人:那么,我们用一个身边的例子来考虑一下。比如,假设你在工作单位捡了垃圾。但是,周围的人根本没人注意到这一点;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没有人说一句感谢或表扬的话。那么,你以后还会继续捡垃圾吗?
  • 青年:这真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啊。如果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感谢,那也许以后不会再继续做了吧。
  • 哲人:为什么呢?
  • 青年:捡垃圾是“为了大家”。为了大家流汗受累,却连一句感谢的话都得不到。如果这样的话也许就不想再做下去了吧。
  • 哲人:认可欲求的危险就在这里。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 青年:赏罚教育?
  • 哲人: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阿德勒严厉批评这种赏罚式的教育。再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捡垃圾。而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 青年:不对!请您不要把话题缩小!我不是在讨论教育。希望得到喜欢的人的任何、希望被身边的人接纳,这都是非常自然的欲求!
  • 哲人:你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 青年:您说什么?
  • 哲人: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 青年:nonono,这是非常自私的论调!您是说要只为自己着想,自以为是地活着?(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 哲人: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没理由不可以这样想。
  • 青年:先生您还是中了虚无主义之毒!您是说人们都可以为自己活着?这是多么卑劣的想法啊!
  • 哲人:这并不是虚无主义,而且正相反。若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 青年:什么意思?
  • 哲人: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你的人生不该是谁意志下的傀儡,那从来都是你的生活啊)
    而且,请你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青年:不对!这简直是一种彻底颠覆我们的社会的论调!我们都有认可欲求。但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首先自己得先认可别人。正因为我们认可了他人、认可了不同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通过这种相互认可,我们才建立起了“社会”!
    先生您的主张诱导人孤立甚至对立,是一种令人唾弃的危险思想,是足以挑起不信任感和猜忌心的恶魔式的教唆!
  • 哲人:哈哈哈,你用的词可真有意思。真没必要那么激动,咱一快来想想吧。得不到认可就非常痛苦,如果得不到别人和父母的认可就没有自信。那么,这样的人生称得上健全吗?
    例如,有人会想:“因为神在看着,所以要积累善行”。但这是与“因为没有神,所以可以无恶不作”之类的虚无主义相对的一种思想。即使神并不存在,即使无法得到神的认可,我们也必须要活在自己的人生。而且,正是为了克服无神世界的虚无主义才更有必要否定别人的认可。
  • 青年:这和神的事情根本没关系!请您更加认真、更加直接地考虑一下活在俗世的人们的心!
    例如,希望获得社会性认可的认可欲求又会怎么样呢?为什么人想要在工作中出人头地呢?为什么人要追求地位和名誉呢?这是一种希望被社会整体认可的认可欲求吧!
  • 哲人:那么,得到了认可就真的会幸福吗?获得了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就能体会到幸福吗?
  • 青年:哎呀 ,这个嘛……
  • 哲人:想要取得别人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的期待”这一手段,这其实都是受“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这种赏罚教育的影响。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也许你会感到意外,但事实上,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活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 青年:那么,阁下是说要我做一个任性自私的人吗?
  • 哲人:并不是旁若无人地任意横行。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先了解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这一主张。
  • 青年:……课题分离?这可是给新鲜词啊,那我们来聊聊吧。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