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仓库作业六:第9章 分类规则挖掘


第9章 分类规则挖掘

第一题

1、设网球俱乐部有打球与气候条件的历史统计数据如下表1所示。它有“天气”、“气温”、“适度”和“风力”4个描述气候的条件属性,类别属性为“是”与“否”的二元取值,分别表示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是否适宜打球的两种类别。

表1 打球与气候情况的历史数据样本集S
样本id天气温度湿度风力类别样本id天气温度湿度风力类别
X 1 X_1 X1 X 8 X_8 X8
X 2 X_2 X2 X 9 X_9 X9
X 3 X_3 X3 X 10 X_{10} X10
X 4 X_4 X4 X 11 X_{11} X11
X 5 X_5 X5 X 12 X_{12} X12
X 6 X_6 X6 X 13 X_{13} X13
X 7 X_7 X7 X 14 X_{14} X14

S S S 中的任意两个数据对象 X , Y X,Y X,Y,定义其在4个条件属性上的相异度为 d ( X , Y ) = ∑ j = 1 r δ ( x j , y j ) d(X,Y)=\sum_{j=1}^r\delta(x_j,y_j) d(X,Y)=j=1rδ(xj,yj) 其中 x j , y j x_j,y_j xj,yj 是数据对象 X , Y X,Y X,Y 的第 j j j 个分量值;如果 x j = y j x_j=y_j xj=yj δ ( x j , y j ) = 0 \delta(x_j,y_j)=0 δ(xj,yj)=0,否则 δ ( x j , y j ) = 1 \delta(x_j,y_j)=1 δ(xj,yj)=1

根据天气预报得知,后天的天气情况 X H = ( 雨、高、小、无 ) X_H=(雨、高、小、无) XH=(雨、高、小、无),若令,请用 k k k-最近邻分类算法预测后天是否适合打球。

解:

首先,计算相异度。根据提供的相异度定义,可以使用欧氏距离来计算相异度。欧氏距离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d ( p , q ) = ( p 1 − q 1 ) 2 + ( p 2 − q 2 ) 2 + ( p 3 − q 3 ) 2 + ( p 4 − q 4 ) 2 d(\mathbf{p}, \mathbf{q}) = \sqrt{(p_1 - q_1)^2 + (p_2 - q_2)^2 + (p_3 - q_3)^2 + (p_4 - q_4)^2} d(p,q)=(p1q1)2+(p2q2)2+(p3q3)2+(p4q4)2

其中 ( p i p_i pi) 和 ( q i q_i qi) 分别是两个数据对象在第 ( i i i) 个属性上的取值。现在开始计算相异度。对于样本中的每个数据对象,将其表示为一个向量,其中每个分量对应于一个条件属性。然后,使用欧氏距离计算每对数据对象之间的相异度。接下来,将根据计算得到的相异度找出与后天天气情况最相似的 k 个样本,以进行预测。

计算后天天气情况(雨、高、小、无)与每个样本之间的相异度。现在,让计算后天天气情况(雨、高、小、无)与每个样本之间的相异度。使用欧氏距离公式来计算相异度:
d ( p , q ) = ( p 1 − q 1 ) 2 + ( p 2 − q 2 ) 2 + ( p 3 − q 3 ) 2 + ( p 4 − q 4 ) 2 d(\mathbf{p}, \mathbf{q}) = \sqrt{(p_1 - q_1)^2 + (p_2 - q_2)^2 + (p_3 - q_3)^2 + (p_4 - q_4)^2} d(p,q)=(p1q1)2+(p2q2)2+(p3q3)2+(p4q4)2

其中,( p \mathbf{p} p) 表示后天天气情况,( q \mathbf{q} q) 表示样本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对象。

后天天气情况为:天气=雨,温度=高,湿度=小,风力=无。现在,计算后天天气情况与每个样本之间的相异度。先将后天的天气情况表示为向量:
p H = ( 雨 , 高 , 小 , 无 ) \mathbf{p_{\text{H}}} = (雨, 高, 小, 无) pH=(,,,)

然后,逐个计算后天天气情况与每个样本之间的相异度。将每个样本的条件属性值代入欧氏距离公式中,并计算相异度。下面是计算结果:
d ( p H , q 1 ) = ( 雨 − 晴 ) 2 + ( 高 − 高 ) 2 + ( 小 − 大 ) 2 + ( 无 − 无 ) 2   = 1 2 + 0 2 + 1 2 + 0 2   = 2   ≈ 1.414   d ( p H , q 2 ) = ( 雨 − 晴 ) 2 + ( 高 − 高 ) 2 + ( 小 − 大 ) 2 + ( 无 − 无 ) 2   = 1 2 + 0 2 + 1 2 + 0 2   = 2   ≈ 1.414   d ( p H , q 3 ) = ( 雨 − 云 ) 2 + ( 高 − 高 ) 2 + ( 小 − 大 ) 2 + ( 无 − 无 ) 2   = 1 2 + 0 2 + 1 2 + 0 2   = 2   ≈ 1.414   d ( p H , q 4 ) = ( 雨 − 雨 ) 2 + ( 高 − 中 ) 2 + ( 小 − 大 ) 2 + ( 无 − 无 ) 2   = 0 2 + 1 2 + 1 2 + 0 2   = 2   ≈ 1.414 d ( p H , q 5 ) = ( 雨 − 雨 ) 2 + ( 高 − 低 ) 2 + ( 小 − 小 ) 2 + ( 无 − 无 ) 2   = 0 2 + 1 2 + 0 2 + 0 2   = 1 d ( p H , q 6 ) = ( 雨 − 雨 ) 2 + ( 高 − 低 ) 2 + ( 小 − 小 ) 2 + ( 无 − 有 ) 2   = 0 2 + 1 2 + 0 2 + 1 2   = 2   ≈ 1.414 d ( p H , q 7 ) = ( 雨 − 云 ) 2 + ( 高 − 低 ) 2 + ( 小 − 小 ) 2 + ( 无 − 有 ) 2   = 1 2 + 1 2 + 0 2 + 1 2   = 3   ≈ 1.732 d ( p H , q 8 ) = ( 雨 − 晴 ) 2 + ( 高 − 中 ) 2 + ( 小 − 大 ) 2 + ( 无 − 无 ) 2   = 1 2 + 1 2 + 1 2 + 0 2   = 3   ≈ 1.732 d ( p H , q 9 ) = ( 雨 − 晴 ) 2 + ( 高 − 低 ) 2 + ( 小 − 小 ) 2 + ( 无 − 无 ) 2   = 1 2 + 1 2 + 0 2 + 0 2   = 2   ≈ 1.414 d ( p H , q 10 ) = ( 雨 − 雨 ) 2 + ( 高 − 中 ) 2 + ( 小 − 小 ) 2 + ( 无 − 无 ) 2   = 0 2 + 1 2 + 0 2 + 0 2   = 1 d ( p H , q 11 ) = ( 雨 − 晴 ) 2 + ( 高 − 中 ) 2 + ( 小 − 小 ) 2 + ( 无 − 有 ) 2   = 1 2 + 1 2 + 0 2 + 1 2   = 2   ≈ 1.414 d ( p H , q 12 ) = ( 雨 − 云 ) 2 + ( 高 − 中 ) 2 + ( 小 − 大 ) 2 + ( 无 − 有 ) 2   = 1 2 + 1 2 + 1 2 + 1 2   = 2 d ( p H , q 13 ) = ( 雨 − 云 ) 2 + ( 高 − 高 ) 2 + ( 小 − 小 ) 2 + ( 无 − 无 ) 2   = 1 2 + 0 2 + 0 2 + 0 2   = 1 d ( p H , q 14 ) = ( 雨 − 雨 ) 2 + ( 高 − 中 ) 2 + ( 小 − 大 ) 2 + ( 无 − 有 ) 2   = 0 2 + 1 2 + 1 2 + 1 2   = 3   ≈ 1.732 \begin{align*} d(\mathbf{p_{\text{H}}}, \mathbf{q_1}) &= \sqrt{(雨 - 晴)^2 + (高 - 高)^2 + (小 - 大)^2 + (无 - 无)^2} \ = \sqrt{1^2 + 0^2 + 1^2 + 0^2} \ = \sqrt{2} \ \approx 1.414 \ \\[1ex] d(\mathbf{p_{\text{H}}}, \mathbf{q_2}) &= \sqrt{(雨 - 晴)^2 + (高 - 高)^2 + (小 - 大)^2 + (无 - 无)^2} \ = \sqrt{1^2 + 0^2 + 1^2 + 0^2} \ = \sqrt{2} \ \approx 1.414 \ \\[1ex] d(\mathbf{p_{\text{H}}}, \mathbf{q_3}) &= \sqrt{(雨 - 云)^2 + (高 - 高)^2 + (小 - 大)^2 + (无 - 无)^2} \ = \sqrt{1^2 + 0^2 + 1^2 + 0^2} \ = \sqrt{2} \ \approx 1.414 \ \\[1ex] d(\mathbf{p_{\text{H}}}, \mathbf{q_4}) &= \sqrt{(雨 - 雨)^2 + (高 - 中)^2 + (小 - 大)^2 + (无 - 无)^2} \ = \sqrt{0^2 + 1^2 + 1^2 + 0^2} \ = \sqrt{2} \ \approx 1.414 \\[1ex] d(\mathbf{p_{\text{H}}}, \mathbf{q_5}) &= \sqrt{(雨 - 雨)^2 + (高 - 低)^2 + (小 - 小)^2 + (无 - 无)^2} \ = \sqrt{0^2 + 1^2 + 0^2 + 0^2} \ = 1 \\[1ex] d(\mathbf{p_{\text{H}}}, \mathbf{q_6}) &= \sqrt{(雨 - 雨)^2 + (高 - 低)^2 + (小 - 小)^2 + (无 - 有)^2} \ = \sqrt{0^2 + 1^2 + 0^2 + 1^2} \ = \sqrt{2} \ \approx 1.414 \\[1ex] d(\mathbf{p_{\text{H}}}, \mathbf{q_7}) &= \sqrt{(雨 - 云)^2 + (高 - 低)^2 + (小 - 小)^2 + (无 - 有)^2} \ = \sqrt{1^2 + 1^2 + 0^2 + 1^2} \ = \sqrt{3} \ \approx 1.732 \\[1ex] d(\mathbf{p_{\text{H}}}, \mathbf{q_8}) &= \sqrt{(雨 - 晴)^2 + (高 - 中)^2 + (小 - 大)^2 + (无 - 无)^2} \ = \sqrt{1^2 + 1^2 + 1^2 + 0^2} \ = \sqrt{3} \ \approx 1.732 \\[1ex] d(\mathbf{p_{\text{H}}}, \mathbf{q_9}) &= \sqrt{(雨 - 晴)^2 + (高 - 低)^2 + (小 - 小)^2 + (无 - 无)^2} \ = \sqrt{1^2 + 1^2 + 0^2 + 0^2} \ = \sqrt{2} \ \approx 1.414 \\[1ex] d(\mathbf{p_{\text{H}}}, \mathbf{q_{10}}) &= \sqrt{(雨 - 雨)^2 + (高 - 中)^2 + (小 - 小)^2 + (无 - 无)^2} \ = \sqrt{0^2 + 1^2 + 0^2 + 0^2} \ = 1 \\[1ex] d(\mathbf{p_{\text{H}}}, \mathbf{q_{11}}) &= \sqrt{(雨 - 晴)^2 + (高 - 中)^2 + (小 - 小)^2 + (无 - 有)^2} \ = \sqrt{1^2 + 1^2 + 0^2 + 1^2} \ = \sqrt{2} \ \approx 1.414 \\[1ex] d(\mathbf{p_{\text{H}}}, \mathbf{q_{12}}) &= \sqrt{(雨 - 云)^2 + (高 - 中)^2 + (小 - 大)^2 + (无 - 有)^2} \ = \sqrt{1^2 + 1^2 + 1^2 + 1^2} \ = 2 \\[1ex] d(\mathbf{p_{\text{H}}}, \mathbf{q_{13}}) &= \sqrt{(雨 - 云)^2 + (高 - 高)^2 + (小 - 小)^2 + (无 - 无)^2} \ = \sqrt{1^2 + 0^2 + 0^2 + 0^2} \ = 1 \\[1ex] d(\mathbf{p_{\text{H}}}, \mathbf{q_{14}}) &= \sqrt{(雨 - 雨)^2 + (高 - 中)^2 + (小 - 大)^2 + (无 - 有)^2} \ = \sqrt{0^2 + 1^2 + 1^2 + 1^2} \ = \sqrt{3} \ \approx 1.732 \end{align*} d(pH,q1)d(pH,q2)d(pH,q3)d(pH,q4)d(pH,q5)d(pH,q6)d(pH,q7)d(pH,q8)d(pH,q9)d(pH,q10)d(pH,q11)d(pH,q12)d(pH,q13)d(pH,q14)=()2+()2+()2+()2  =12+02+12+02  =2  1.414 =()2+()2+()2+()2  =12+02+12+02  =2  1.414 =()2+()2+()2+()2  =12+02+12+02  =2  1.414 =()2+()2+()2+()2  =02+12+12+02  =2  1.414=()2+()2+()2+()2  =02+12+02+02  =1=()2+()2+()2+()2  =02+12+02+12  =2  1.414=()2+()2+()2+()2  =12+12+02+12  =3  1.732=()2+()2+()2+()2  =12+12+12+02  =3  1.732=()2+()2+()2+()2  =12+12+02+02  =2  1.414=()2+()2+()2+()2  =02+12+02+02  =1=()2+()2+()2+()2  =12+12+02+12  =2  1.414=()2+()2+()2+()2  =12+12+12+12  =2=()2+()2+()2+()2  =12+02+02+02  =1=()2+()2+()2+()2  =02+12+12+12  =3  1.732

接下来,找出与后天天气情况最相似的 k 个样本。

假设选择 k=3,即找出与后天天气情况最相似的三个样本。根据之前计算的相异度,可以列出相异度最小的三个样本。

样本 X 5 X_5 X5: 相异度为 1;样本 X 10 X_{10} X10: 相异度为 1;样本 X 13 X_{13} X13: 相异度为 1。因此,与后天天气情况最相似的三个样本是 X 5 X_5 X5 X 10 X_{10} X10 X 13 X_{13} X13

最后,将根据这三个样本的类别来预测后天是否适合打球。在这三个样本中,类别为“是”,所以可以预测后天适合打球。

第二题

2、设有动物分类样本集如下表2,其中是否温血、有无羽毛、有无毛皮、会否游泳为条件属性,卵生动物类别属性,取值1表示该动物为卵生动物,0表示非卵生动物。试用ID3算法对样本集进行学习并生成其决策树,再由决策树获得动物的分类规则。

表2 数据集S有8个带类别标号的数据对象
动物id是否温血有无羽毛有无毛皮会否游泳是否卵生
X 1 X_1 X111001
X 2 X_2 X200011
X 3 X_3 X311001
X 4 X_4 X411001
X 5 X_5 X510010
X 6 X_6 X610100

解:

第一步:选择 S S S 增益最大的属性构造决策树的根结点。

(1)计算分类属性 C C C 的分类信息熵

已知 S = { X 1 , X 2 , … , X 6 } S=\{X_1,X_2,…,X_6\} S={X1,X2,,X6}共有6个样本点,故 ∣ S ∣ = 6 |S|=6 S=6,而分类属性 C = { 1 , 0 } = { C 1 , C 2 } C=\{1, 0\}=\{C_1,C_2\} C={1,0}={C1,C2},即 C 1 C_1 C1 为 “1” 是卵生动物, C 2 C_2 C2 为 “0” 是非卵生动物, C 1 = { X 1 , X 2 , X 3 , X 4 } C_1=\{X_1, X_2, X_3, X_4\} C1={X1,X2,X3,X4}, C 2 = { X 5 , X 6 } C_2=\{X_5, X_6\} C2={X5,X6}

根据信息熵公式有 E ( S , C ) = − ∑ i = 1 2 ∣ C i ∣ ∣ S ∣ log ⁡ 2 ∣ C i ∣ ∣ S ∣ = − ( 4 6 log ⁡ 2 4 6 + 2 6 log ⁡ 2 2 6 ) ≈ 0.918 E(S,C)=-\sum_{i=1}^{2}\frac{|C_i|}{|S|}\log_2\frac{|C_i|}{|S|}=-\left(\frac{4}{6}\log_2\frac{4}{6}+\frac{2}{6}\log_2\frac{2}{6}\right) \approx 0.918 E(S,C)=i=12SCilog2SCi=(64log264+62log262)0.918

(2)计算每个条件属性 A A A 相对 C C C 的信息熵

样本集 S S S 有是否温血、有无羽毛、有无毛皮、会否游泳等4个条件属性,因此,应分别计算它们相对 C C C 的分类信息熵。

① 当 A 1 A_1 A1=“是否温血” 时,属性 A 1 A_1 A1 S S S 划分为 S 1 = { X 1 , X 3 , X 4 , X 5 , X 6 } S_1=\{X_1, X_3, X_4, X_5, X_6\} S1={X1,X3,X4,X5,X6} S 2 = { X 2 } S_2=\{X_2\} S2={X2}

因为 C 1 ∩ S 1 = { X 1 , X 3 , X 4 } C_1\cap S_1 =\{X_1, X_3,X_4\} C1S1={X1,X3,X4} C 2 ∩ S 1 = { X 5 , X 6 } C_2\cap S_1=\{X_5, X_6\} C2S1={X5,X6},根据信息熵公式有 E ( S 1 , C ) = − ∑ i = 1 2 ∣ C i ∩ S 1 ∣ ∣ S 1 ∣ log ⁡ 2 ( ∣ C i ∩ S 1 ∣ ∣ S 1 ∣ ) = − ( 3 5 log ⁡ 2 3 5 + 2 5 log ⁡ 2 2 5 ) ≈ 0.971 E(S_1,C)=-\sum_{i=1}^{2}\frac{|C_i\cap S_1|}{|S_1|}\log_2\left(\frac{|C_i\cap S_1|}{|S_1|}\right)=-\left(\frac{3}{5}\log_2\frac{3}{5}+\frac{2}{5}\log_2\frac{2}{5}\right) \approx 0.971 E(S1,C)=i=12S1CiS1log2(S1CiS1)=(53log253+52log252)0.971 同理有 C 1 ∩ S 2 = { X 2 } C_1\cap S_2 =\{X_2\} C1S2={X2} C 2 ∩ S 2 = ∅ C_2\cap S_2=\varnothing C2S2=,根据信息熵公式有 E ( S 2 , C ) = − ∑ i = 1 2 ∣ C i ∩ S 2 ∣ ∣ S 2 ∣ log ⁡ 2 ( ∣ C i ∩ S 2 ∣ ∣ S 2 ∣ ) = − ( 1 1 log ⁡ 2 1 1 + 0 1 log ⁡ 2 0 1 ) = 0 E(S_2,C)=-\sum_{i=1}^{2}\frac{|C_i\cap S_2|}{|S_2|}\log_2\left(\frac{|C_i\cap S_2|}{|S_2|}\right)=-\left(\frac{1}{1}\log_2\frac{1}{1}+\frac{0}{1}\log_2\frac{0}{1}\right)=0 E(S2,C)=i=12S2CiS2log2(S2CiS2)=(11log211+10log210)=0 条件属性 A 1 A_1 A1 划分样本集 S S S 相对于 C C C 的信息熵为 E ( S , A 1 ∣ C ) = ∑ j = 1 2 ∣ S j ∣ ∣ S ∣ E ( S j , C ) = ∣ S 1 ∣ ∣ S ∣ E ( S 1 , C ) + ∣ S 2 ∣ ∣ S ∣ E ( S 2 , C ) = 5 6 × 0.971 + 1 6 × 0 ≈ 0.809 E(S,A_1|C)=\sum_{j=1}^{2}\frac{|S_j|}{|S|}E(S_j,C)=\frac{|S_1|}{|S|}E(S_1,C)+\frac{|S_2|}{|S|}E(S_2,C)=\frac{5}{6}\times0.971+\frac{1}{6}\times0\approx0.809 E(S,A1C)=j=12SSjE(Sj,C)=SS1E(S1,C)+SS2E(S2,C)=65×0.971+61×00.809

② 当 A 2 A_2 A2=“有无羽毛” 时,属性 A 2 A_2 A2 S S S 划分为 S 1 = { X 1 , X 3 , X 4 } S_1=\{X_1, X_3, X_4\} S1={X1,X3,X4} S 2 = { X 2 , X 5 , X 6 } S_2=\{X_2, X_5, X_6\} S2={X2,X5,X6}

因为 C 1 ∩ S 1 = { X 1 , X 3 , X 4 } C_1\cap S_1 =\{X_1, X_3,X_4\} C1S1={X1,X3,X4} C 2 ∩ S 1 = ∅ C_2\cap S_1=\varnothing C2S1=,根据信息熵公式有 E ( S 1 , C ) = − ∑ i = 1 2 ∣ C i ∩ S 1 ∣ ∣ S 1 ∣ log ⁡ 2 ( ∣ C i ∩ S 1 ∣ ∣ S 1 ∣ ) = − ( 3 3 log ⁡ 2 3 3 + 0 3 log ⁡ 2 0 3 ) = 0 E(S_1,C)=-\sum_{i=1}^{2}\frac{|C_i\cap S_1|}{|S_1|}\log_2\left(\frac{|C_i\cap S_1|}{|S_1|}\right)=-\left(\frac{3}{3}\log_2\frac{3}{3}+\frac{0}{3}\log_2\frac{0}{3}\right)=0 E(S1,C)=i=12S1CiS1log2(S1CiS1)=(33log233+30log230)=0 同理有 C 1 ∩ S 2 = { X 2 } C_1\cap S_2 =\{X_2\} C1S2={X2} C 2 ∩ S 2 = { X 5 , X 6 } C_2\cap S_2=\{X_5,X_6\} C2S2={X5,X6},根据信息熵公式有 E ( S 2 , C ) = − ∑ i = 1 2 ∣ C i ∩ S 2 ∣ ∣ S 2 ∣ log ⁡ 2 ( ∣ C i ∩ S 2 ∣ ∣ S 2 ∣ ) = − ( 1 3 log ⁡ 2 1 3 + 2 3 log ⁡ 2 2 3 ) ≈ 0.918 E(S_2,C)=-\sum_{i=1}^{2}\frac{|C_i\cap S_2|}{|S_2|}\log_2\left(\frac{|C_i\cap S_2|}{|S_2|}\right)=-\left(\frac{1}{3}\log_2\frac{1}{3}+\frac{2}{3}\log_2\frac{2}{3}\right) \approx 0.918 E(S2,C)=i=12S2CiS2log2(S2CiS2)=(31log231+32log232)0.918 条件属性 A 2 A_2 A2 划分样本集 S S S 相对于 C C C 的信息熵为 E ( S , A 2 ∣ C ) = ∑ j = 1 2 ∣ S j ∣ ∣ S ∣ E ( S j , C ) = ∣ S 1 ∣ ∣ S ∣ E ( S 1 , C ) + ∣ S 2 ∣ ∣ S ∣ E ( S 2 , C ) = 3 6 × 0 + 3 6 × 0.918 = 0.459 E(S,A_2|C)=\sum_{j=1}^{2}\frac{|S_j|}{|S|}E(S_j,C)=\frac{|S_1|}{|S|}E(S_1,C)+\frac{|S_2|}{|S|}E(S_2,C)=\frac{3}{6}\times0+\frac{3}{6}\times0.918=0.459 E(S,A2C)=j=12SSjE(Sj,C)=SS1E(S1,C)+SS2E(S2,C)=63×0+63×0.918=0.459

③ 当 A 3 A_3 A3=“有无毛皮” 时,属性 A 3 A_3 A3 S S S 划分为 S 1 = { X 6 } S_1=\{X_6\} S1={X6} S 2 =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S_2=\{X_1, X_2,X_3, X_4,X_5\} S2={X1,X2,X3,X4,X5}

同理可得, E ( S 1 , C ) = 0 E(S_1,C)=0 E(S1,C)=0 E ( S 2 , C ) ≈ 0.722 E(S_2,C)\approx 0.722 E(S2,C)0.722 E ( S , A 3 ∣ C ) ≈ 0.241 E(S,A_3|C)\approx0.241 E(S,A3C)0.241

④ 当 A 4 A_4 A4=“会否游泳” 时,属性 A 4 A_4 A4 S S S 划分为 S 1 = { X 2 , X 5 } S_1=\{X_2,X_5\} S1={X2,X5} S 2 = { X 1 , X 3 , X 4 , X 6 } S_2=\{X_1,X_3, X_4,X_6\} S2={X1,X3,X4,X6}

同理可得, E ( S 1 , C ) = 1 E(S_1,C)=1 E(S1,C)=1 E ( S 2 , C ) ≈ 0.811 E(S_2,C)\approx0.811 E(S2,C)0.811 E ( S , A 4 ∣ C ) = 0.874 E(S,A_4|C)=0.874 E(S,A4C)=0.874

(3)计算每个属性 A A A 的信息增益

根据公式 g a i n ( S , A ∣ C ) = E ( S , C ) − E ( S , A ∣ C ) gain(S,A|C)=E(S,C)-E(S,A|C) gain(S,AC)=E(S,C)E(S,AC) 可得

① 是否温血: g a i n ( S , A 1 ∣ C ) = 0.918 − 0.809 = 0.109 gain(S,A_1|C)=0.918-0.809=0.109 gain(S,A1C)=0.9180.809=0.109

② 有无羽毛: g a i n ( S , A 2 ∣ C ) = 0.918 − 0.459 = 0.459 gain(S,A_2|C)=0.918-0.459=0.459 gain(S,A2C)=0.9180.459=0.459

③ 有无毛皮: g a i n ( S , A 3 ∣ C ) = 0.918 − 0.241 = 0.677 gain(S,A_3|C)=0.918-0.241=0.677 gain(S,A3C)=0.9180.241=0.677

④ 会否游泳: g a i n ( S , A 4 ∣ C ) = 0.918 − 0.874 = 0.044 gain(S,A_4|C)=0.918-0.874=0.044 gain(S,A4C)=0.9180.874=0.044

因此,最大增益的属性为“有无毛皮”,即以“有无毛皮”作为根节点,并以“有无毛皮”划分 S S S 所得子集 S 1 S_1 S1 S 2 S_2 S2

第二步:选择 S 2 S_2 S2 中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有无毛皮”的子女结点,即选择属性“有无羽毛”。

第三步:选择 S 2 S_2 S2 中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有无羽毛”的子女结点,即选择属性“是否温血”。

最终,得到样本集的决策树,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三题

3、设网球俱乐部有打网球与气候条件的历史统计数据(如下表3)。它共有“天气”、“温度”、“湿度”和“风力”4个描述气候的条件属性,其中“湿度”为连续属性,类别属性为“是”与“否”的二元取值,分别表示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是否适宜打球的两种类别。假设湿度离散化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湿度值<75被认为湿度为低,湿度>85被认为湿度为高,其他情况湿度为中。请用C4.5算法构造关于气候条件与是否适宜打球的决策树。

表3 打球与气候情况的历史数据样本集S
样本id天气温度湿度风力类别样本id天气温度湿度风力类别
X 1 X_1 X195 X 8 X_8 X885
X 2 X_2 X290 X 9 X_9 X970
X 3 X_3 X385 X 10 X_{10} X1075
X 4 X_4 X480 X 11 X_{11} X1170
X 5 X_5 X575 X 12 X_{12} X1280
X 6 X_6 X670 X 13 X_{13} X1375
X 7 X_7 X765 X 14 X_{14} X1478

解:

首先,需要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以选择最有用的属性作为根节点。以下是计算信息增益的步骤:

第一步,计算数据集的熵 H ( D ) H(D) H(D) H ( D ) = − ( P Y log ⁡ 2 P Y + P N log ⁡ 2 P N ) H(D)=-(P_Y\log_2P_Y+P_N\log_2P_N) H(D)=(PYlog2PY+PNlog2PN) 其中, P Y P_Y PY为类别为“是”的样本占比, P N P_N PN为类别为“否”的样本占比。

根据样本数据, P Y = 9 14 , P N = 5 14 P_Y=\frac{9}{14},P_N=\frac{5}{14} PY=149,PN=145,因此: H ( D ) = − ( 9 14 log ⁡ 2 9 14 + 5 14 log ⁡ 2 5 14 ) ≈ 0.940 H(D)=-\left(\frac{9}{14}\log_2\frac{9}{14}+\frac{5}{14}\log_2\frac{5}{14}\right)\approx0.940 H(D)=(149log2149+145log2145)0.940

第二步,对于每个属性 A A A,计算其条件熵 H ( D ∣ A ) H(D|A) H(DA) H ( D ∣ A ) = ∑ i = 1 n ∣ D i ∣ ∣ D ∣ H ( D i ) H(D|A)=\sum_{i=1}^n\frac{|D_i|}{|D|}H(D_i) H(DA)=i=1nDDiH(Di)

其中, n n n为属性 A A A的取值数, ∣ D i ∣ |D_i| Di为样本集中属性 A A A取值为第 i i i个取值的样本数量, H ( D i ) H(D_i) H(Di)为属性 A A A取值为第 i i i个取值时的样本的熵。对于离散属性, H ( D i ) H(D_i) H(Di)可以根据与属性 A A A的取值相对应的样本计算得出,对于连续属性,需要先对其进行离散化处理。对于本题,我们需要对湿度进行离散化处理。

根据题目要求,湿度离散化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湿度值<75被认为湿度为低,湿度>85被认为湿度为高,其他情况湿度为中。因此,可以将样本集中湿度小于75的样本归为“低"类,湿度大于85的样本归为“高"类,其余样本归为“中”类。

对于其他属性,可以直接计算条件熵。以下是每个属性的条件熵计算公式:

① 天气: H ( D ∣ 天气 ) = 5 14 H ( D 1 ) + 4 14 H ( D 2 ) + 5 14 H ( D 3 ) H(D|天气)=\frac{5}{14}H(D_1)+\frac{4}{14}H(D_2)+\frac{5}{14}H(D_3) H(D天气)=145H(D1)+144H(D2)+145H(D3) 其中, D 1 D_1 D1为天气为“晴”的样本集, D 2 D_2 D2为天气为“云”的样本集, D 3 D_3 D3为天气为“雨”的样本集。
H ( D 1 ) = − ( 2 5 log ⁡ 2 2 5 + 3 5 log ⁡ 2 3 5 ) ≈ 0.971 H ( D 2 ) = − ( 4 4 log ⁡ 2 4 4 + 0 4 log ⁡ 2 0 4 ) = 0 H ( D 3 ) = − ( 3 5 log ⁡ 2 3 5 + 2 5 log ⁡ 2 2 5 ) ≈ 0.971 \begin{align*} H(D_1)&=-\left(\frac{2}{5}\log_2\frac{2}{5}+\frac{3}{5}\log_2\frac{3}{5}\right)\approx0.971\\[2ex] H(D_2)&=-\left(\frac{4}{4}\log_2\frac{4}{4}+\frac{0}{4}\log_2\frac{0}{4}\right)=0\\[2ex] H(D_3)&=-\left(\frac{3}{5}\log_2\frac{3}{5}+\frac{2}{5}\log_2\frac{2}{5}\right)\approx0.971 \end{align*} H(D1)H(D2)H(D3)=(52log252+53log253)0.971=(44log244+40log240)=0=(53log253+52log252)0.971 因此 H ( D ∣ 天气 ) ≈ 0.694 H(D|天气)\approx0.694 H(D天气)0.694

② 温度: H ( D ∣ 温度 ) = 4 14 H ( D 1 ) + 4 14 H ( D 2 ) + 6 14 H ( D 3 ) H(D|温度)=\frac{4}{14}H(D_1)+\frac{4}{14}H(D_2)+\frac{6}{14}H(D_3) H(D温度)=144H(D1)+144H(D2)+146H(D3) 其中, D 1 D_1 D1为温度为“高”的样本集, D 2 D_2 D2为温度为“中”的样本集, D 3 D_3 D3为温度为“低”的样本集。
H ( D 1 ) = − ( 2 4 log ⁡ 2 2 4 + 2 4 log ⁡ 2 2 4 ) = 1 H ( D 2 ) = − ( 4 6 log ⁡ 2 4 6 + 2 6 log ⁡ 2 2 6 ) ≈ 0.918 H ( D 3 ) = − ( 3 4 log ⁡ 2 3 4 + 1 4 log ⁡ 2 1 4 ) ≈ 0.811 \begin{align*} H(D_1)&=-\left(\frac{2}{4}\log_2\frac{2}{4}+\frac{2}{4}\log_2\frac{2}{4}\right)=1\\[2ex] H(D_2)&=-\left(\frac{4}{6}\log_2\frac{4}{6}+\frac{2}{6}\log_2\frac{2}{6}\right)\approx0.918\\[2ex] H(D_3)&=-\left(\frac{3}{4}\log_2\frac{3}{4}+\frac{1}{4}\log_2\frac{1}{4}\right)\approx0.811 \end{align*} H(D1)H(D2)H(D3)=(42log242+42log242)=1=(64log264+62log262)0.918=(43log243+41log241)0.811 因此 H ( D ∣ 温度 ) ≈ 0.911 H(D|温度)\approx0.911 H(D温度)0.911

③ 湿度: H ( D ∣ 湿度 ) = 4 14 H ( D 1 ) + 8 14 H ( D 2 ) + 2 14 H ( D 3 ) H(D|湿度)=\frac{4}{14}H(D_1)+\frac{8}{14}H(D_2)+\frac{2}{14}H(D_3) H(D湿度)=144H(D1)+148H(D2)+142H(D3) 其中, D 1 D_1 D1为湿度为“低”的样本集, D 2 D_2 D2为湿度为“中”的样本集, D 3 D_3 D3为湿度为“高”的样本集。

同理可得, H ( D 1 ) ≈ 0.811 H(D_1)\approx0.811 H(D1)0.811 H ( D 2 ) ≈ 0.811 H(D_2)\approx0.811 H(D2)0.811 H ( D 3 ) = 0 H(D_3)=0 H(D3)=0 H ( D ∣ 湿度 ) ≈ 0.695 H(D|湿度)\approx0.695 H(D湿度)0.695

④ 风力: H ( D ∣ 风力 ) = 9 14 H ( D 1 ) + 5 14 H ( D 2 ) H(D|风力)=\frac{9}{14}H(D_1)+\frac{5}{14}H(D_2) H(D风力)=149H(D1)+145H(D2) 其中, D 1 D_1 D1为风力为“无”的样本集, D 2 D_2 D2为风力为“有”的样本集。

同理可得, H ( D 1 ) ≈ 0.918 H(D_1)\approx0.918 H(D1)0.918 H ( D 2 ) ≈ 0.971 H(D_2)\approx0.971 H(D2)0.971, H ( D ∣ 风力 ) ≈ 0.937 H(D|风力)\approx0.937 H(D风力)0.937

第三步,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 g a i n ( D , A ) gain(D,A) gain(D,A) g a i n ( D , A ) = H ( D ) − H ( D ∣ A ) gain(D,A)=H(D)-H(D|A) gain(D,A)=H(D)H(DA) 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结果如下:

① 天气: g a i n ( D , 天气 ) ≈ 0.246 gain(D,天气)\approx0.246 gain(D,天气)0.246

② 温度: g a i n ( D , 温度 ) ≈ 0.029 gain(D,温度)\approx0.029 gain(D,温度)0.029

③ 湿度: g a i n ( D , 湿度 ) ≈ 0.245 gain(D,湿度)\approx0.245 gain(D,湿度)0.245

④ 风力: g a i n ( D , 风力 ) ≈ 0.003 gain(D,风力)\approx0.003 gain(D,风力)0.003

第四步,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率。

① 天气: g a i n R a t i o ( D , 天气 ) = g a i n ( D , 天气 ) / H ( D ∣ 天气 ) ≈ 0.156 gainRatio(D,天气)=gain(D,天气)/H(D|天气)\approx0.156 gainRatio(D,天气)=gain(D,天气)/H(D天气)0.156

② 温度: g a i n R a t i o ( D , 温度 ) = g a i n ( D , 温度 ) / H ( D ∣ 温度 ) ≈ 0.019 gainRatio(D,温度)=gain(D,温度)/H(D|温度)\approx0.019 gainRatio(D,温度)=gain(D,温度)/H(D温度)0.019

③ 湿度: g a i n R a t i o ( D , 湿度 ) = g a i n ( D , 湿度 ) / H ( D ∣ 湿度 ) ≈ 0.415 gainRatio(D,湿度)=gain(D,湿度)/H(D|湿度)\approx0.415 gainRatio(D,湿度)=gain(D,湿度)/H(D湿度)0.415

④ 风力: g a i n R a t i o ( D , 风力 ) = g a i n ( D , 风力 ) / H ( D ∣ 风力 ) ≈ 0.003 gainRatio(D,风力)=gain(D,风力)/H(D|风力)\approx0.003 gainRatio(D,风力)=gain(D,风力)/H(D风力)0.003

因此,选择信息增益率最大的属性“湿度”作为根节点。将样本集按照湿度的取值划分为三个子集,分别为湿度为“低”的子集 D 1 D_1 D1,湿度为“中”的子集 D 2 D_2 D2,湿度为“高”的子集 D 3 D_3 D3

第五步,对于每个子集,继续选择最有用的属性作为划分依据,构造子树。以下是构造子树的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至此,我们已经得到了一棵完整的决策树,可以用于对新样本进行分类。其中,“高”、“中”、“低”表示湿度的不同取值,“有”、“无”表示风力的不同取值,叶子节点的标记“是”表示适宜打球,“否”表示不适宜打球。

第四题

4、设有4个属性14条记录的数据库(如下表4),它记录了顾客身份、年龄、收入和信用等级等个人信息,以及前来商店咨询电脑事宜,其中“电脑”属性标记了一个顾客咨询结束后买了电脑,或者没买就直接离开商店的信息。

表4 记录了14位顾客购买电脑与否的数据库
样本id学生年龄收入信用电脑样本id学生年龄收入信用电脑
X 1 X_1 X1≤30岁一般 X 8 X_8 X8≤30岁一般
X 2 X_2 X2≤30岁优等 X 9 X_9 X9≤30岁一般
X 3 X_3 X331~40岁一般 X 10 X_{10} X10≥41岁一般
X 4 X_4 X4≥41岁一般 X 11 X_{11} X11≥41岁优等
X 5 X_5 X5≥41岁一般 X 12 X_{12} X1231~40岁优等
X 6 X_6 X6≥41岁优等 X 13 X_{13} X1331~40岁一般
X 7 X_7 X731~40岁优等 X 14 X_{14} X14≥41岁优等

现在来了一位新顾客 X = ( 学生 = 是 , 年龄 ≤ 30 岁 , 收入等 = 中等 , 信用 = 一般 ) X=(学生=是, 年龄≤30岁, 收入等=中等, 信用=一般) X=(学生=,年龄30,收入等=中等,信用=一般),试用贝叶斯分类方法,预测顾客 X X X 是否会买电脑。

解:

现在来了一位新顾客 X = ( x 1 , x 2 , x 3 , x 4 ) = ( 学生 = “是” , 年龄 = “ ≤ 30 岁” , 收入 = “中” , 信用 = “一般” ) X=(x_1,x_2,x_3,x_4)=(学生=“是”,年龄=“≤30岁”,收入=“中”,信用=“一般”) X=(x1,x2,x3,x4)=(学生=,年龄=30,收入=,信用=一般),试用朴素贝叶斯分类方法,预测顾客 X X X是否会买电脑。

由于 S S S的类别属性 C C C取值为“是”和“否”,因此将 S S S分为两个类别集合
C 1 = C 是 = { X 3 , X 4 , X 5 , X 7 , X 9 , X 10 , X 11 , X 12 , X 13 } C 2 = C 否 = { X 1 , X 2 , X 6 , X 8 , X 14 } \begin{aligned}&C_1=C_{是}=\{X_3,X_4,X_5,X_7,X_9,X_{10},X_{11},X_{12},X_{13}\}\\[1ex] &C_2=C_{否}=\{X_1,X_2,X_6,X_8,X_{14}\}\end{aligned} C1=C={X3,X4,X5,X7,X9,X10,X11,X12,X13}C2=C={X1,X2,X6,X8,X14}

(1)计算 p ( C 1 ) , p ( C 2 ) p(C_1),p(C_2) p(C1),p(C2)

由公式 p ( C j ) = ∣ C j ∣ ∣ S ∣ \begin{aligned}p(C_j)=\frac{|C_j|}{|S|}\end{aligned} p(Cj)=SCj
p ( C 1 ) = ∣ C 1 ∣ ∣ S ∣ = 9 14   ,    p ( C 2 ) = ∣ C 2 ∣ ∣ S ∣ = 5 14 p(C_1)=\frac{|C_1|}{|S|}=\frac{9}{14}\ ,\ \ p(C_2)=\frac{|C_2|}{|S|}=\frac{5}{14} p(C1)=SC1=149 ,  p(C2)=SC2=145

(2)计算 p ( X ∣ C 1 ) p(X|C_1) p(XC1)

由公式 p ( X ∣ C 1 ) = ∏ k = 1 4 p ( x k ∣ C 1 ) \begin{aligned}p(X|C_1)=\prod_{k=1}^{4}p(x_k|C_1)\end{aligned} p(XC1)=k=14p(xkC1)
p ( x 1 ∣ C 1 ) = ∣ S 11 ∣ ∣ C 1 ∣ = 6 9   ,    p ( x 2 ∣ C 1 ) = ∣ S 12 ∣ ∣ C 1 ∣ = 1 9 p ( x 3 ∣ C 1 ) = ∣ S 13 ∣ ∣ C 1 ∣ = 4 9   ,    p ( x 4 ∣ C 1 ) = ∣ S 14 ∣ ∣ C 1 ∣ = 5 9 p(x_1|C_1)=\frac{|S_{11}|}{|C_1|}=\frac{6}{9}\ ,\ \ p(x_2|C_1)=\frac{|S_{12}|}{|C_1|}=\frac{1}{9}\\[2ex] p(x_3|C_1)=\frac{|S_{13}|}{|C_1|}=\frac{4}{9}\ ,\ \ p(x_4|C_1)=\frac{|S_{14}|}{|C_1|}=\frac{5}{9} p(x1C1)=C1S11=96 ,  p(x2C1)=C1S12=91p(x3C1)=C1S13=94 ,  p(x4C1)=C1S14=95 因此, p ( X ∣ C 1 ) = 6 9 × 1 9 × 4 9 × 5 9 ≈ 0.0183 \begin{aligned}p(X|C_1)=\frac{6}{9}×\frac{1}{9}×\frac{4}{9}×\frac{5}{9}\approx0.0183\end{aligned} p(XC1)=96×91×94×950.0183

(3)计算 p ( X ∣ C 2 ) p(X|C_2) p(XC2)

由公式 p ( X ∣ C 2 ) = ∏ k = 1 4 p ( x k ∣ C 2 ) \begin{aligned}p(X|C_2)=\prod_{k=1}^{4}p(x_k|C_2)\end{aligned} p(XC2)=k=14p(xkC2)
p ( x 1 ∣ C 2 ) = ∣ S 21 ∣ ∣ C 2 ∣ = 1 5   ,    p ( x 2 ∣ C 2 ) = ∣ S 22 ∣ ∣ C 2 ∣ = 3 5 p ( x 3 ∣ C 2 ) = ∣ S 23 ∣ ∣ C 2 ∣ = 2 5   ,    p ( x 4 ∣ C 2 ) = ∣ S 24 ∣ ∣ C 2 ∣ = 2 5 p(x_1|C_2)=\frac{|S_{21}|}{|C_2|}=\frac{1}{5}\ ,\ \ p(x_2|C_2)=\frac{|S_{22}|}{|C_2|}=\frac{3}{5}\\[2ex] p(x_3|C_2)=\frac{|S_{23}|}{|C_2|}=\frac{2}{5}\ ,\ \ p(x_4|C_2)=\frac{|S_{24}|}{|C_2|}=\frac{2}{5} p(x1C2)=C2S21=51 ,  p(x2C2)=C2S22=53p(x3C2)=C2S23=52 ,  p(x4C2)=C2S24=52 因此, p ( X ∣ C 2 ) = 1 5 × 3 5 × 2 5 × 2 5 = 0.0192 \begin{aligned}p(X|C_2)=\frac{1}{5}×\frac{3}{5}×\frac{2}{5}×\frac{2}{5}=0.0192\end{aligned} p(XC2)=51×53×52×52=0.0192

(4)求最大 p ( X ∣ C i ) p ( C i ) p(X|C_i)p(C_i) p(XCi)p(Ci)
p ( X ∣ C 1 ) p ( C 1 ) = 0.0183 × 9 14 ≈ 0.0118 p ( X ∣ C 2 ) p ( C 2 ) = 0.0192 × 5 14 ≈ 0.0069 p(X|C_1)p(C_1)=0.0183×\frac{9}{14}\approx0.0118\\[2ex] p(X|C_2)p(C_2)=0.0192×\frac{5}{14}\approx0.0069 p(XC1)p(C1)=0.0183×1490.0118p(XC2)p(C2)=0.0192×1450.0069 根据公式 p ( X ∣ C i ) p ( C i ) = m a x { p ( X ∣ C 1 ) p ( C 1 ) , p ( X ∣ C 2 ) P ( C 2 ) , ⋯   , p ( X ∣ C k ) p ( C k ) } p(X|C_i)p(C_i)=max\{p(X|C_1)p(C_1), p(X|C_2)P(C_2), \cdots, p(X|C_k)p(C_k)\} p(XCi)p(Ci)=max{p(XC1)p(C1),p(XC2)P(C2),,p(XCk)p(Ck)} m a x { p ( X ∣ C 1 ) p ( C 1 ) , p ( X ∣ C 2 ) P ( C 2 ) } = p ( X ∣ C 1 ) p ( C 1 ) max\{p(X|C_1)p(C_1), p(X|C_2)P(C_2)\}=p(X|C_1)p(C_1) max{p(XC1)p(C1),p(XC2)P(C2)}=p(XC1)p(C1) 即把类别标号 C 1 = “是” C_1=“是” C1= 赋予 X X X

因此,根据朴素贝叶斯分类方法,预测顾客 X X X会买电脑。

  • 33
    点赞
  • 1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4
    评论
由于文件太大,分成了3部分,当前第1部分,请下载完3个部分,并放在同一目录,否则无法解压! 内容简介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共分为4部分,即管理基础、系统管理、数据管理以及优化与维护。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从理论上环环相扣,全面介绍数据库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也从不同层次上体现了数据库管理员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要点和难点,能够科学地指导数据库管理员的日常工作。《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的特点是按照日常工作的逻辑来编排内容,并含有大量实例操作指导、技巧提示及T-SQL代码,方便管理员日常的工作。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适合所有SQL Server用户参考,更是数据库管理员的必备指南。 编辑推荐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教你全面掌握SQL Server 2008的必备指南!这本实用指南讲述了SQL Server 2008日常管理的工作。使用快速参考表、指令和列表聚焦核心的支持与维护任务。无论您是学生还是数据库领域的从业人员,都可从《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获得解决问题和完成工作所需的信息。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重要主题: 规划、部署和配置SQL Server 2008 管理服务器,管理外围安全、访问及网络配置 导入、导出、转换和复制数据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执行主要的管理任务 操作架构、表、索引和视图 进行自动化维护和实现基于策略的管理 监视服务器活动并优化性能 管理日志传送和数据库镜像 执行备份和还原 《微软技术丛书》包括以下几个子系列 从入门到精通 适舍新手程序员的实用教程 侧重于基础技术和特征 提供范例文件 技术内幕 权威必备的参考大全 包含丰富、实用的范例代码 帮助读者熟练掌握微软技术 高级编程 侧重于高级特性、技术和解决问题 包含丰富适用性强的范倒代码 帮助读者精通微软技术 精通&宝典 着重剖析应用技巧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 主题包括办公应用和开发工具 认证考试教材 完全根据考试要求来阐述每一个知识点 提供可供搜索的Ebook(英文版)和训练题 提供实际场景案例分析和故障诊断实验 SQL Server专家的呕心力作,数据库管理员的实战宝典,全面、深入地剖析SQL Server2008新特性,结构独特,实例丰富,操作性强。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斯坦里克 (William R.Stanek) 译者:贾洪峰 William R.Stanek微软MVP(最有价值专家),拥有20多年系统管理和高级编程的经验。他是屡获嘉奖的作家,著作多达70部,其中包括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8 InsideOut。他也是“管理员必备指南”系列丛书的编辑。 目录 第Ⅰ部分 SQL Server 2008管理基础 第1 SQL Server 2008管理概况 1.1 SQL Server 2008与硬件 1.2 SQL Server 2008的版本 1.3 SQL Server和Windows 1.3.1 SQL Server的服务 1.3.2 SQL Server登录和身份验证 1.3.3 SQL Server的服务帐户 1.4 使用图形化管理工具 1.5 使用命令行工具 1.5.1 BCP 1.5.2 SQLCMD 1.5.3 其他命令行工具 1.6 使用SQL Server PowerShell 1.6.1 运行和使用cmdlet 1.6.2 运行和使用SQL Server PowerShell 1.6.3 使用SQL Server cmdlet 第2 部署SQL Server 2008 2.1 SQL Server集成角色 2.1.1 使用SQL Server集成服务 2.1.2 使用SQL Server 2008的关系数据仓库 2.1.3 使用SQL Server 2008的多维数据库和数据挖掘 2.1.4 使用SQL Server 2008管理报表 2.2 规划SQL Server 2008的部署 2.2.1 建立服务器的性能系统 2.2.2 配置I/O子系统 2.2.3 确保可用性和可伸缩性 2.2.4 确保连接性和数据访问 2.2.5 管理SQL Server配置和安全性 2.3 运行安装程序和修改SQL Server安装 2.3.1 创建新的SQL Server实例 2.3.2 添加组件和实例 2.3.3 修复SQL Server 2008安装 2.3.4 升级SQL Server 2008版本 2.3.5 卸载SQL Server 第3 管理外围安全、访问以及网络配置 3.1 管理SQL Server的组件功能 3.2 配置SQL Server服务 3.2.1 管理服务配置 3.2.2 管理服务的状态和启动模式 3.2.3 设置启动的服务帐户 3.2.4 配置文件流 3.2.5 配置服务转储目录、错误报告和客户反馈报告 3.3 管理网络和SQL本地客户端配置 3.3.1 管理连接配置 3.3.2 配置Shared Memory网络配置 3.3.3 配置Named Pipes网络配置 3.3.4 配置TCP/IP网络配置 3.3.5 配置本地客户端配置的安全性 3.3.6 配置本地客户端协议的顺序 3.3.7 设置共享内存的本地客户端配置 3.3.8 设置命名管道的本地客户端配置 3.3.9 设置TCP/IP本地客户端配置 第4 配置和优化SQL Server 2008 4.1 访问SQL Server的配置数据 4.1.1 使用系统目录和目录视图 4.1.2 使用系统存储过程 4.2 管理SQL Server配置选项的技巧 4.2.1 设置配置选项 4.2.2 使用SET选项 4.2.3 使用服务器选项 4.2.4 使用数据库选项 4.2.5 管理数据库的兼容性 4.3 通过存储过程配置SQL Server 4.3.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查询 4.3.2 执行查询和改变设置 4.3.3 检查和设置配置参数 4.3.4 使用ALTER DATABASE改变设置 第Ⅱ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系统管理 第5 管理企业 5.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5.1.1 开始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5.1.2 连接到特定的服务器实例 5.1.3 连接到特定数据库 5.2 管理SQL Server组 5.2.1 介绍SQL Server组 5.2.2 创建服务器组 5.2.3 删除服务器组 5.2.4 编辑和移动服务器组 5.2.5 添加SQL Server到一个组 5.3 管理服务器 5.3.1 注册已连接服务器 5.3.2 在“已注册的服务器”视图中注册新的服务器 5.3.3 注册以前注册的SQL Server 2000服务器 5.3.4 更新本地服务器注册 5.3.5 将服务器组和注册信息复制到另一台计算机 5.3.6 编辑注册属性 5.3.7 连接到服务器 5.3.8 从服务器断开连接 5.3.9 移动服务器到新的组 5.3.10 删除服务器注册 5.4 启动、停止和配置SQL Server代理 5.5 启动、停止和配置Microsoft分布式事务处理协调器 5.6 管理SQL Server启动 5.6.1 启用或防止SQL Server的自动启动 5.6.2 设置数据库引擎的启动参数 5.6.3 从命令行管理服务 5.6.4 管理SQL Server命令行的可执行文件 5.7 管理服务器活动 5.7.1 检查进程信息 5.7.2 跟踪资源等待和阻塞 5.7.3 检测修复死锁和阻塞连接 5.7.4 在SQL Server中跟踪命令的执行 5.7.5 终止服务器进程 第6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配置SQL Server 6.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管理配置 6.2 确定系统和服务器信息 6.3 配置身份验证和审核 6.3.1 设置身份验证模式 6.3.2 设置审核级别 6.3.3 启用或禁用C2审核登录 6.3.4 启用或禁用“符合公共标准” 6.4 调节内存的使用 6.4.1 动态配置内存 6.4.2 使用固定内存 6.4.3 启用AWE内存的支持 6.4.4 为索引优化内存 6.4.5 为查询分配内存 6.5 配置处理器和并行处理 6.5.1 优化CPU的使用 6.5.2 设置并行处理 6.6 配置线程、优先级和纤程 6.7 配置用户和远程连接 6.7.1 设置最大用户连接 6.7.2 设置默认连接选项 6.7.3 配置远程服务器连接 6.8 管理服务器设置 6.8.1 启用或禁用文件流 6.8.2 设置SQL Server的默认语言 6.8.3 允许和禁止嵌套触发器 6.8.4 控制查询的执行 6.8.5 配置2000年的支持 6.9 管理数据库设置 6.9.1 设置索引填充 6.9.2 配置备份和还原超时选项 6.9.3 配置备份和还原保持选项 6.9.4 用检查点清空缓存 6.9.5 压缩备份媒体 6.10 添加和删除活动目录的信息 6.11 修复配置故障 6.11.1 从损坏的配置中恢复 6.11.2 更改排序规则和重新生成master数据库 第7 数据库管理的核心任务 7.1 数据库文件和日志 7.2 数据库管理基础 7.2.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查看数据库的信息 7.2.2 使用T-SQL查看数据库信息 7.2.3 检查系统和示例数据库 7.2.4 检查数据库对象 7.3 创建数据库 7.3.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创建数据库 7.3.2 使用T-SQL创建数据库 7.4 修改数据库及其选项 7.4.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设置数据库选项 7.4.2 使用ALTER DATABASE修改数据库 7.4.3 配置自动选项 7.4.4 在数据库级别上控制ASNI的兼容性 7.4.5 配置参数化 7.4.6 配置游标选项 7.4.7 控制用户访问和数据库状态 7.4.8 设置联机、脱机或紧急模式 7.4.9 管理跨数据库链接和外部访问选项 7.4.10 配置恢复、日志记录和磁盘I/O错误检查选项 7.4.11 查看、更改和覆盖数据库选项 7.5 管理数据库和日志大小 7.5.1 配置SQL Server自动管理文件大小 7.5.2 手动扩展数据库和日志 7.5.3 手动压缩和收缩数据库 7.6 操作数据库 7.6.1 重命名数据库 7.6.2 清除和删除数据库 7.6.3 附加和分离数据库 7.7 提示和技巧 7.7.1 复制和移动数据库 7.7.2 移动数据库 7.7.3 移动tempdb和改变tempdb的大小 7.7.4 创建辅助数据和日志文件 7.7.5 防止事务日志错误 7.7.6 防止文件组充满的错误 7.7.7 创建新的数据库模板 7.7.8 配置数据库加密 第8 全文搜索的管理 8.1 全文目录和索引 8.2 管理全文目录 8.2.1 查看目录属性 8.2.2 创建目录 8.2.3 启用表和视图的索引 8.2.4 编辑表和视图的索引 8.2.5 从表或视图中禁用和删除全文索引 8.2.6 填充全文目录 8.2.7 重新生成当前目录 8.2.8 清除旧的目录 8.2.9 删除目录 8.3 管理全文搜索 8.3.1 设置全文搜索的默认语言 8.3.2 使用非索引字表 8.3.3 创建非索引字表 8.3.4 管理非索引字表 8.3.5 创建和使用同义词库文件 第9 管理SQL Server 2008的安全性 9.1 SQL Server 2008安全性概况 9.1.1 使用安全主体和安全对象 9.1.2 理解安全对象的权限 9.1.3 检查授予安全对象的权限 9.2 SQL Server 2008的身份验证模式 9.2.1 Windows身份验证 9.2.2 混合模式和SQL Server登录 9.3 特殊目的的登录和用户 9.3.1 使用管理员组 9.3.2 使用管理员用户帐户 9.3.3 使用sa登录 9.3.4 使用NETWORK SERVICE和SYSTEM登录 9.3.5 使用guest用户 9.3.6 使用dbo用户 9.3.7 使用sys和INFORMATION_SCHEMA用户 9.4 权限 9.4.1 对象权限 9.4.2 语句权限 9.4.3 隐含权限 9.5 角色 9.5.1 服务器角色 9.5.2 数据库角色 9.6 管理服务器登录 9.6.1 查看和编辑现有的登录 9.6.2 创建登录 9.6.3 用T-SQL编辑登录 9.6.4 允许或拒绝访问服务器 9.6.5 启用、禁用和解锁登录 9.6.6 删除登录 9.6.7 更改密码 9.7 配置服务器角色 9.7.1 为登录分配角色 9.7.2 为多个登录分配角色 9.7.3 撤销服务器登录的访问权限和授予的角色 9.8 控制数据库访问和管理 9.8.1 为登录分配访问权限和角色 9.8.2 为多个登录分配角色 9.8.3 创建标准的数据库角色 9.8.4 创建应用程序数据库角色 9.8.5 删除数据库用户的角色成员关系 9.8.6 删除用户定义的角色 9.8.7 管理访问和角色的Transact-SQL命令 9.9 管理数据库权限 9.9.1 为语句分配数据库权限 9.9.2 登录的对象权限 9.9.3 多个登录的对象权限 第Ⅲ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数据管理 第10 操作架构、表、索引和视图 10.1 处理架构 10.1.1 创建架构 10.1.2 修改架构 10.1.3 将对象移动到新架构 10.1.4 删除架构 10.2 表的概况 10.3 表的实质 10.3.1 了解数据页 10.3.2 了解区 10.3.3 了解表的分区 10.4 处理表 10.4.1 创建表 10.4.2 修改现有的表 10.4.3 查看表的行和大小的信息 10.4.4 显示表属性和权限 10.4.5 显示表中当前的值 10.4.6 复制表 10.4.7 重命名和删除表 10.4.8 在一个表中添加和删除列 10.4.9 编写表脚本 10.5 管理表的值 10.5.1 使用原始数据类型 10.5.2 使用固定长度、可变长度 和最大长度的字段 10.5.3 使用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 10.5.4 允许和不允许Null值 10.5.5 使用默认值 10.5.6 使用稀疏列 10.5.7 使用标识和全局唯一标识符 10.5.8 使用用户定义的表类型 10.6 使用视图 10.6.1 操作视图 10.6.2 创建视图 10.6.3 修改视图 10.6.4 使用可更新视图 10.6.5 管理视图 10.7 创建和管理索引 10.7.1 了解索引 10.7.2 使用聚集索引 10.7.3 使用非聚集索引 10.7.4 使用XML索引 10.7.5 使用筛选索引 10.7.6 确定应当索引哪些列 10.7.7 索引计算列和视图 10.7.8 查看索引属性 10.7.9 创建索引 10.7.10 管理索引 10.7.11 使用数据库引擎优化顾问 10.8 列约束和规则 10.8.1 使用约束 10.8.2 使用规则 10.9 创建已分区表和索引 10.9.1 创建分区函数 10.9.2 创建分区方案 10.9.3 创建分区 10.9.4 查看和管理分区 10.10 压缩表、索引和分区 10.10.1 使用行和页压缩 10.10.2 设置或改变压缩设置 第11 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及转换 11.1 使用集成服务 11.1.1 集成服务简介 11.1.2 集成服务工具 11.1.3 集成服务和数据提供程序 11.1.4 集成服务包 11.2 使用SQL Server导入和导出向导创建包 11.2.1 阶段1:数据源和目标的配置 11.2.2 阶段2:复制或查询 11.2.3 阶段3:格式化和转换 11.2.4 阶段4:保存和执行 11.3 了解BCP 11.3.1 BCP 基础 11.3.2 BCP 语法 11.3.3 BCP 权限和模式 11.3.4 使用BCP导入数据 11.3.5 使用BCP导出数据 11.4 BCP脚本 11.5 使用BULK INSERT 命令 第12 链接服务器与分布式事务 12.1 使用链接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 12.1.1 使用分布式查询 12.1.2 使用分布式事务 12.1.3 运行分布式事务处理协调器服务 12.2 管理链接服务器 12.2.1 添加链接服务器 12.2.2 配置链接服务器的安全性 12.2.3 设置远程和链接服务器的服务器选项 12.2.4 删除链接服务器 第13 实施快照、合并和事务复制 13.1 复制的概况 13.1.1 复制组件 13.1.2 复制代理和作业 13.1.3 复制的类型 13.2 复制的计划 13.2.1 复制模式 13.2.2 复制的预备任务 13.3 分发服务器的管理 13.3.1 设置新的分发服务器 13.3.2 更新分发服务器 13.3.3 创建分发数据库 13.3.4 启用和更新发布服务器 13.3.5 启用发布数据库 13.3.6 删除分发数据库 13.3.7 禁用发布和分发 13.4 创建和管理发布 13.4.1 创建发布 13.4.2 查看和更新发布 13.4.3 设置发布属性 13.4.4 设置代理安全性和进程帐户 13.4.5 控制订阅访问发布 13.4.6 为发布创建脚本 13.4.7 删除发布 13.5 订阅发布 13.5.1 订阅的实质 13.5.2 创建订阅 13.5.3 查看订阅属性 13.5.4 更新、维护和删除订阅 13.5.5 验证订阅 13.5.6 重新初始化订阅 第Ⅳ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优化与维护 第14 分析和监视SQL Server 2008 14.1 监视服务器的性能和活动 14.1.1 监视SQL Server的原因 14.1.2 为监视做准备 14.1.3 监视工具和资源 14.2 使用复制监视器 14.2.1 启动并使用复制监视器 14.2.2 添加发布服务器和发布服务器组 14.3 使用事件日志 14.3.1 检查应用程序日志 14.3.2 检查SQL Server事件日志 14.3.3 检查SQL Server代理事件日志 14.4 监视SQL Server的性能 14.4.1 选择要监视的计数器 14.4.2 创建性能日志 14.4.3 查看数据收集器报告 14.4.4 配置性能计数器警报 14.5 配置管理数据仓库 14.5.1 了解管理数据仓库 14.5.2 创建管理数据仓库 14.5.3 设置数据收集 14.5.4 管理收集和生成报表 14.6 使用事件探查器解决性能问题 14.6.1 使用事件探查器 14.6.2 新建跟踪 14.6.3 使用跟踪 14.6.4 保存跟踪 14.6.5 重播跟踪 第15 备份和还原SQL Server 2008 15.1 创建备份和还原计划 15.1.1 开始备份和还原计划 15.1.2 规划镜像与镜像数据库的备份 15.1.3 规划被复制数据库的备份 15.1.4 规划大型数据库的备份 15.1.5 规划备份压缩 15.2 选择备份设备和媒体 15.3 使用备份策略 15.4 创建备份设备 15.5 执行备份 15.5.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创建备份 15.5.2 使用多个设备的条带 备份 15.5.3 使用Transact-SQL备份 15.5.4 执行事务日志备份 15.6 还原数据库 15.6.1 数据库损坏及解决方法 15.6.2 从正常备份还原数据库 15.6.3 还原文件和文件组 15.6.4 将数据库还原到不同位置 15.6.5 还原丢失的数据 15.6.6 创建备用服务器 15.6.7 使用Transact-SQL还原命令 15.7 还原master数据库 第16 数据库自动化和维护 16.1 数据库自动化和维护概述 16.2 使用数据库邮件 16.2.1 执行初始数据库邮件配置 16.2.2 管理数据库邮件配置文件和帐户 16.2.3 查看和更改数据库邮件系统参数 16.3 使用SQL Server代理 16.3.1 访问警报、操作员和作业 16.3.2 配置SQL Server代理服务 16.3.3 设置SQL Server代理邮件配置文件 16.3.4 使用SQL Server代理重新启动服务 16.4 管理警报 16.4.1 使用默认警报 16.4.2 创建错误消息警报 16.4.3 处理警报响应 16.4.4 删除、启用和禁用警报 16.5 管理操作员 16.5.1 注册操作员 16.5.2 删除和禁用对操作员的通知 16.5.3 配置防故障操作员 16.6 计划作业 16.6.1 创建作业 16.6.2 指定或更改作业定义 16.6.3 设置执行步骤 16.6.4 配置作业计划 16.6.5 处理作业警报 16.6.6 处理通知消息 16.6.7 管理现有作业 16.6.8 管理作业类别 16.7 自动完成服务器到服务器的 日常管理任务 16.7.1 在数据库之间复制用户、表、视图和其他对象 16.7.2 在数据库之间复制警报、操作员和计划作业 16.8 多服务器管理 16.8.1 事件转发 16.8.2 多服务器作业计划 16.9 数据库维护 16.9.1 数据库维护清单 16.9.2 使用维护计划 16.9.3 检查和维护数据库完整性 第17 管理日志传送与数据库镜像 17.1 日志传送 17.1.1 日志传送:如何工作 17.1.2 为日志传送做准备 17.1.3 将SQL Server 2000 日志传送升级到 SQL Server 2008日志传送 17.1.4 在主数据库上启用日志传送 17.1.5 添加日志传送辅助数据库 17.1.6 改变事务日志备份的时间间隔 17.1.7 改变复制和还原的时间间隔 17.1.8 监视日志传送 17.1.9 故障转移到辅助数据库 17.1.10 禁用和删除日志传送 17.2 数据库镜像 17.2.1 数据库镜像基础知识 17.2.2 配置数据库镜像 17.2.3 管理和监视镜像 17.2.4 使用故障转移进行恢复 17.2.5 删除数据库镜像 17.3 使用镜像和日志传送 第18 实施基于策略的管理 18.1 基于策略的管理简介 18.2 使用基于策略的管理 18.3 在整个企业内管理策略 18.3.1 导入和导出策略 18.3.2 配置中央管理服务器 18.3.3 针对多个服务器执行语句 18.3.4 配置和管理策略方面 18.3.5 创建和管理策略条件 18.3.6 创建和管理策略 18.3.7 管理策略目标和托管策略 18.3.8 评估策略 18.3.9 基于策略的管理策略疑难解答
(本书由4部分组成,需下载完4个文件之后,放在同一文件目录下才能正常解压) 基本信息   作者:(美国)(William R.Stanek)斯坦里克 译者:贾洪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58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302192671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丛书名:微软技术丛书   定价:69.00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William R.Stanek微软MVP(最有价值专家),拥有20多年系统管理和高级编程的经验。他是屡获嘉奖的作家,著作多达70部,其中包括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8 InsideOut。他也是“管理员必备指南”系列丛书的编辑。 编辑本段 编辑推荐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教你全面掌握SQL Server 2008的必备指南!   这本实用指南讲述了SQL Server 2008日常管理的工作。使用快速参考表、指令和列表聚焦核心的支持与维护任务。无论您是学生还是数据库领域的从业人员,都可从《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获得解决问题和完成工作所需的信息。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重要主题:   规划、部署和配置SQL Server 2008   管理服务器,管理外围安全、访问及网络配置   导入、导出、转换和复制数据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执行主要的管理任务   操作架构、表、索引和视图   进行自动化维护和实现基于策略的管理   监视服务器活动并优化性能   管理日志传送和数据库镜像   执行备份和还原   《微软技术丛书》包括以下几个子系列   从入门到精通   适舍新手程序员的实用教程   侧重于基础技术和特征   提供范例文件   技术内幕   权威必备的参考大全   包含丰富、实用的范例代码   帮助读者熟练掌握微软技术   高级编程   侧重于高级特性、技术和解决问题   包含丰富适用性强的范倒代码   帮助读者精通微软技术   精通&宝典   着重剖析应用技巧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   主题包括办公应用和开发工具   认证考试教材   完全根据考试要求来阐述每一个知识点   提供可供搜索的Ebook(英文版)和训练题   提供实际场景案例分析和故障诊断实验   SQL Server专家的呕心力作,数据库管理员的实战宝典,全面、深入地剖析SQL Server2008新特性,结构独特,实例丰富,操作性强。 编辑本段 目录   第Ⅰ部分 SQL Server 2008管理基础   第1 SQL Server 2008管理概况 3   1.1 SQL Server 2008与硬件 4   1.2 SQL Server 2008的版本 6   1.3 SQL Server和Windows 8   1.3.1 SQL Server的服务 8   1.3.2 SQL Server登录和身份验证 9   1.3.3 SQL Server的服务帐户 10   1.4 使用图形化管理工具 11   1.5 使用命令行工具 14   1.5.1 BCP 15   1.5.2 SQLCMD 15   1.5.3 其他命令行工具 17   1.6 使用SQL Server PowerShell 18   1.6.1 运行和使用cmdlet 18   1.6.2 运行和使用SQL Server PowerShell 19   1.6.3 使用SQL Server cmdlet 20   第2 部署SQL Server 2008 22   2.1 SQL Server集成角色 22   2.1.1 使用SQL Server集成服务 22   2.1.2 使用SQL Server 2008的关系数据仓库 23   2.1.3 使用SQL Server 2008的多维数据库和数据挖掘 25   2.1.4 使用SQL Server 2008管理报表 26   2.2 规划SQL Server 2008的部署 27   2.2.1 建立服务器的性能系统 27   2.2.2 配置I/O子系统 28   2.2.3 确保可用性和可伸缩性 30   2.2.4 确保连接性和数据访问 31   2.2.5 管理SQL Server配置和安全性 32   2.3 运行安装程序和修改SQL Server安装 33   2.3.1 创建新的SQL Server实例 33   2.3.2 添加组件和实例 44   2.3.3 修复SQL Server 2008安装 44   2.3.4 升级SQL Server 2008版本 45   2.3.5 卸载SQL Server 45   第3 管理外围安全、访问以及网络配置 46   3.1 管理SQL Server的组件功能 46   3.2 配置SQL Server服务 49   3.2.1 管理服务配置 50   3.2.2 管理服务的状态和启动模式 53   3.2.3 设置启动的服务帐户 54   3.2.4 配置文件流 56   3.2.5 配置服务转储目录、错误报告和客户反馈报告 58   3.3 管理网络和SQL本地客户端配置 59   3.3.1 管理连接配置 60   3.3.2 配置Shared Memory网络配置 62   3.3.3 配置Named Pipes网络配置 62   3.3.4 配置TCP/IP网络配置 62   3.3.5 配置本地客户端配置的安全性 65   3.3.6 配置本地客户端协议的顺序 65   3.3.7 设置共享内存的本地客户端配置 66   3.3.8 设置命名管道的本地客户端配置 66   3.3.9 设置TCP/IP本地客户端配置 67   第4 配置和优化SQL Server 2008 68   4.1 访问SQL Server的配置数据 69   4.1.1 使用系统目录和目录视图 70   4.1.2 使用系统存储过程 75   4.2 管理SQL Server配置选项的技巧 82   4.2.1 设置配置选项 82   4.2.2 使用SET选项 83   4.2.3 使用服务器选项 85   4.2.4 使用数据库选项 86   4.2.5 管理数据库的兼容性 87   4.3 通过存储过程配置SQL Server 88   4.3.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查询 88   4.3.2 执行查询和改变设置 90   4.3.3 检查和设置配置参数 91   4.3.4 使用ALTER DATABASE改变设置 95   第Ⅱ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系统管理   第5 管理企业 101   5.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101   5.1.1 开始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101   5.1.2 连接到特定的服务器实例 103   5.1.3 连接到特定数据库 103   5.2 管理SQL Server组 104   5.2.1 介绍SQL Server组 104   5.2.2 创建服务器组 106   5.2.3 删除服务器组 106   5.2.4 编辑和移动服务器组 107   5.2.5 添加SQL Server到一个组 107   5.3 管理服务器 107   5.3.1 注册已连接服务器 108   5.3.2 在“已注册的服务器”视图中注册新的服务器 109   5.3.3 注册以前注册的SQL Server 2000服务器 109   5.3.4 更新本地服务器注册 110   5.3.5 将服务器组和注册信息复制到另一台计算机 110   5.3.6 编辑注册属性 112   5.3.7 连接到服务器 113   5.3.8 从服务器断开连接 113   5.3.9 移动服务器到新的组 113   5.3.10 删除服务器注册 113   5.4 启动、停止和配置SQL Server代理 114   5.5 启动、停止和配置Microsoft分布式事务处理协调器 114   5.6 管理SQL Server启动 115   5.6.1 启用或防止SQL Server的自动启动 115   5.6.2 设置数据库引擎的启动参数 116   5.6.3 从命令行管理服务 118   5.6.4 管理SQL Server命令行的可执行文件 119   5.7 管理服务器活动 120   5.7.1 检查进程信息 120   5.7.2 跟踪资源等待和阻塞 122   5.7.3 检测修复死锁和阻塞连接 125   5.7.4 在SQL Server中跟踪命令的执行 126   5.7.5 终止服务器进程 127   第6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配置SQL Server 128   6.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管理配置 128   6.2 确定系统和服务器信息 130   6.3 配置身份验证和审核 130   6.3.1 设置身份验证模式 131   6.3.2 设置审核级别 132   6.3.3 启用或禁用C2审核登录 132   6.3.4 启用或禁用“符合公共标准” 133   6.4 调节内存的使用 133   6.4.1 动态配置内存 135   6.4.2 使用固定内存 136   6.4.3 启用AWE内存的支持 136   6.4.4 为索引优化内存 137   6.4.5 为查询分配内存 138   6.5 配置处理器和并行处理 138   6.5.1 优化CPU的使用 139   6.5.2 设置并行处理 141   6.6 配置线程、优先级和纤程 142   6.7 配置用户和远程连接 143   6.7.1 设置最大用户连接 144   6.7.2 设置默认连接选项 145   6.7.3 配置远程服务器连接 146   6.8 管理服务器设置 147   6.8.1 启用或禁用文件流 148   6.8.2 设置SQL Server的默认语言 148   6.8.3 允许和禁止嵌套触发器 149   6.8.4 控制查询的执行 149   6.8.5 配置2000年的支持 150   6.9 管理数据库设置 150   6.9.1 设置索引填充 151   6.9.2 配置备份和还原超时选项 152   6.9.3 配置备份和还原保持选项 153   6.9.4 用检查点清空缓存 153   6.9.5 压缩备份媒体 153   6.10 添加和删除活动目录的信息 154   6.11 修复配置故障 154   6.11.1 从损坏的配置中恢复 154   6.11.2 更改排序规则和重新生成master数据库 155   第7 数据库管理的核心任务 157   7.1 数据库文件和日志 157   7.2 数据库管理基础 161   7.2.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查看数据库的信息 161   7.2.2 使用T-SQL查看数据库信息 163   7.2.3 检查系统和示例数据库 164   7.2.4 检查数据库对象 164   7.3 创建数据库 166   7.3.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创建数据库 167   7.3.2 使用T-SQL创建数据库 170   7.4 修改数据库及其选项 171   7.4.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设置数据库选项 171   7.4.2 使用ALTER DATABASE修改数据库 172   7.4.3 配置自动选项 176   7.4.4 在数据库级别上控制ASNI的兼容性 177   7.4.5 配置参数化 179   7.4.6 配置游标选项 181   7.4.7 控制用户访问和数据库状态 182   7.4.8 设置联机、脱机或紧急模式 183   7.4.9 管理跨数据库链接和外部访问选项 183   7.4.10 配置恢复、日志记录和磁盘I/O错误检查选项 184   7.4.11 查看、更改和覆盖数据库选项 186   7.5 管理数据库和日志大小 186   7.5.1 配置SQL Server自动管理文件大小 186   7.5.2 手动扩展数据库和日志 187   7.5.3 手动压缩和收缩数据库 187   7.6 操作数据库 191   7.6.1 重命名数据库 191   7.6.2 清除和删除数据库 192   7.6.3 附加和分离数据库 193   7.7 提示和技巧 195   7.7.1 复制和移动数据库 195   7.7.2 移动数据库 199   7.7.3 移动tempdb和改变tempdb的大小 200   7.7.4 创建辅助数据和日志文件 201   7.7.5 防止事务日志错误 201   7.7.6 防止文件组充满的错误 202   7.7.7 创建新的数据库模板 202   7.7.8 配置数据库加密 202   第8 全文搜索的管理 204   8.1 全文目录和索引 204   8.2 管理全文目录 207   8.2.1 查看目录属性 207   8.2.2 创建目录 209   8.2.3 启用表和视图的索引 210   8.2.4 编辑表和视图的索引 212   8.2.5 从表或视图中禁用和删除全文索引 212   8.2.6 填充全文目录 213   8.2.7 重新生成当前目录 216   8.2.8 清除旧的目录 217   8.2.9 删除目录 217   8.3 管理全文搜索 218   8.3.1 设置全文搜索的默认语言 218   8.3.2 使用非索引字表 219   8.3.3 创建非索引字表 220   8.3.4 管理非索引字表 222   8.3.5 创建和使用同义词库文件 223   第9 管理SQL Server 2008的安全性 227   9.1 SQL Server 2008安全性概况 227   9.1.1 使用安全主体和安全对象 228   9.1.2 理解安全对象的权限 229   9.1.3 检查授予安全对象的权限 231   9.2 SQL Server 2008的身份验证模式 234   9.2.1 Windows身份验证 234   9.2.2 混合模式和SQL Server登录 234   9.3 特殊目的的登录和用户 235   9.3.1 使用管理员组 235   9.3.2 使用管理员用户帐户 236   9.3.3 使用sa登录 236   9.3.4 使用NETWORK SERVICE和SYSTEM登录 236   9.3.5 使用guest用户 236   9.3.6 使用dbo用户 237   9.3.7 使用sys和INFORMATION_SCHEMA用户 238   9.4 权限 238   9.4.1 对象权限 238   9.4.2 语句权限 243   9.4.3 隐含权限 243   9.5 角色 243   9.5.1 服务器角色 244   9.5.2 数据库角色 245   9.6 管理服务器登录 247   9.6.1 查看和编辑现有的登录 247   9.6.2 创建登录 249   9.6.3 用T-SQL编辑登录 251   9.6.4 允许或拒绝访问服务器 252   9.6.5 启用、禁用和解锁登录 253   9.6.6 删除登录 254   9.6.7 更改密码 254   9.7 配置服务器角色 255   9.7.1 为登录分配角色 255   9.7.2 为多个登录分配角色 256   9.7.3 撤销服务器登录的访问权限和授予的角色 257   9.8 控制数据库访问和管理 258   9.8.1 为登录分配访问权限和角色 258   9.8.2 为多个登录分配角色 259   9.8.3 创建标准的数据库角色 260   9.8.4 创建应用程序数据库角色 261   9.8.5 删除数据库用户的角色成员关系 262   9.8.6 删除用户定义的角色 262   9.8.7 管理访问和角色的Transact-SQL命令 263   9.9 管理数据库权限 264   9.9.1 为语句分配数据库权限 264   9.9.2 登录的对象权限 269   9.9.3 多个登录的对象权限 270   第Ⅲ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数据管理   第10 操作架构、表、索引和视图 275   10.1 处理架构 275   10.1.1 创建架构 276   10.1.2 修改架构 278   10.1.3 将对象移动到新架构 279   10.1.4 删除架构 280   10.2 表的概况 280   10.3 表的实质 281   10.3.1 了解数据页 281   10.3.2 了解区 282   10.3.3 了解表的分区 283   10.4 处理表 283   10.4.1 创建表 284   10.4.2 修改现有的表 288   10.4.3 查看表的行和大小的信息 290   10.4.4 显示表属性和权限 291   10.4.5 显示表中当前的值 291   10.4.6 复制表 292   10.4.7 重命名和删除表 292   10.4.8 在一个表中添加和删除列 293   10.4.9 编写表脚本 294   10.5 管理表的值 294   10.5.1 使用原始数据类型 294   10.5.2 使用固定长度、可变长度   和最大长度的字段 298   10.5.3 使用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 299   10.5.4 允许和不允许Null值 301   10.5.5 使用默认值 302   10.5.6 使用稀疏列 302   10.5.7 使用标识和全局唯一标识符 303   10.5.8 使用用户定义的表类型 304   10.6 使用视图 307   10.6.1 操作视图 307   10.6.2 创建视图 308   10.6.3 修改视图 311   10.6.4 使用可更新视图 312   10.6.5 管理视图 312   10.7 创建和管理索引 313   10.7.1 了解索引 313   10.7.2 使用聚集索引 315   10.7.3 使用非聚集索引 315   10.7.4 使用XML索引 315   10.7.5 使用筛选索引 316   10.7.6 确定应当索引哪些列 317   10.7.7 索引计算列和视图 318   10.7.8 查看索引属性 318   10.7.9 创建索引 320   10.7.10 管理索引 324   10.7.11 使用数据库引擎优化顾问 326   10.8 列约束和规则 329   10.8.1 使用约束 329   10.8.2 使用规则 333   10.9 创建已分区表和索引 334   10.9.1 创建分区函数 334   10.9.2 创建分区方案 335   10.9.3 创建分区 335   10.9.4 查看和管理分区 337   10.10 压缩表、索引和分区 338   10.10.1 使用行和页压缩 338   10.10.2 设置或改变压缩设置 339   第11 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及转换 341   11.1 使用集成服务 341   11.1.1 集成服务简介 341   11.1.2 集成服务工具 342   11.1.3 集成服务和数据提供程序 344   11.1.4 集成服务包 344   11.2 使用SQL Server导入和导出向导创建包 345   11.2.1 阶段1:数据源和目标的配置 346   11.2.2 阶段2:复制或查询 353   11.2.3 阶段3:格式化和转换 357   11.2.4 阶段4:保存和执行 360   11.3 了解BCP 363   11.3.1 BCP 基础 363   11.3.2 BCP 语法 363   11.3.3 BCP 权限和模式 366   11.3.4 使用BCP导入数据 366   11.3.5 使用BCP导出数据 368   11.4 BCP脚本 368   11.5 使用BULK INSERT 命令 369   第12 链接服务器与分布式事务 371   12.1 使用链接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 371   12.1.1 使用分布式查询 372   12.1.2 使用分布式事务 374   12.1.3 运行分布式事务处理协调器服务 375   12.2 管理链接服务器 375   12.2.1 添加链接服务器 376   12.2.2 配置链接服务器的安全性 379   12.2.3 设置远程和链接服务器的服务器选项 381   12.2.4 删除链接服务器 382   第13 实施快照、合并和事务复制 384   13.1 复制的概况 384   13.1.1 复制组件 385   13.1.2 复制代理和作业 386   13.1.3 复制的类型 387   13.2 复制的计划 389   13.2.1 复制模式 389   13.2.2 复制的预备任务 390   13.3 分发服务器的管理 392   13.3.1 设置新的分发服务器 392   13.3.2 更新分发服务器 396   13.3.3 创建分发数据库 398   13.3.4 启用和更新发布服务器 399   13.3.5 启用发布数据库 399   13.3.6 删除分发数据库 400   13.3.7 禁用发布和分发 400   13.4 创建和管理发布 401   13.4.1 创建发布 401   13.4.2 查看和更新发布 407   13.4.3 设置发布属性 408   13.4.4 设置代理安全性和进程帐户 409   13.4.5 控制订阅访问发布 410   13.4.6 为发布创建脚本 410   13.4.7 删除发布 411   13.5 订阅发布 411   13.5.1 订阅的实质 411   13.5.2 创建订阅 412   13.5.3 查看订阅属性 415   13.5.4 更新、维护和删除订阅 416   13.5.5 验证订阅 416   13.5.6 重新初始化订阅 417   第Ⅳ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优化与维护   第14 分析和监视SQL Server 2008 421   14.1 监视服务器的性能和活动 421   14.1.1 监视SQL Server的原因 421   14.1.2 为监视做准备 422   14.1.3 监视工具和资源 423   14.2 使用复制监视器 425   14.2.1 启动并使用复制监视器 425   14.2.2 添加发布服务器和发布服务器组 426   14.3 使用事件日志 427   14.3.1 检查应用程序日志 428   14.3.2 检查SQL Server事件日志 430   14.3.3 检查SQL Server代理事件日志 432   14.4 监视SQL Server的性能 433   14.4.1 选择要监视的计数器 433   14.4.2 创建性能日志 435   14.4.3 查看数据收集器报告 439   14.4.4 配置性能计数器警报 440   14.5 配置管理数据仓库 441   14.5.1 了解管理数据仓库 441   14.5.2 创建管理数据仓库 441   14.5.3 设置数据收集 442   14.5.4 管理收集和生成报表 442   14.6 使用事件探查器解决性能问题 442   14.6.1 使用事件探查器 443   14.6.2 新建跟踪 444   14.6.3 使用跟踪 447   14.6.4 保存跟踪 447   14.6.5 重播跟踪 448   第15 备份和还原SQL Server 2008 452   15.1 创建备份和还原计划 452   15.1.1 开始备份和还原计划 452   15.1.2 规划镜像与镜像数据库的备份 456   15.1.3 规划被复制数据库的备份 456   15.1.4 规划大型数据库的备份 458   15.1.5 规划备份压缩 458   15.2 选择备份设备和媒体 459   15.3 使用备份策略 461   15.4 创建备份设备 462   15.5 执行备份 464   15.5.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创建备份 464   15.5.2 使用多个设备的条带   备份 468   15.5.3 使用Transact-SQL备份 469   15.5.4 执行事务日志备份 472   15.6 还原数据库 473   15.6.1 数据库损坏及解决方法 473   15.6.2 从正常备份还原数据库 475   15.6.3 还原文件和文件组 479   15.6.4 将数据库还原到不同位置 481   15.6.5 还原丢失的数据 481   15.6.6 创建备用服务器 482   15.6.7 使用Transact-SQL还原命令 483   15.7 还原master数据库 487   第16 数据库自动化和维护 489   16.1 数据库自动化和维护概述 489   16.2 使用数据库邮件 490   16.2.1 执行初始数据库邮件配置 490   16.2.2 管理数据库邮件配置文件和帐户 495   16.2.3 查看和更改数据库邮件系统参数 496   16.3 使用SQL Server代理 497   16.3.1 访问警报、操作员和作业 497   16.3.2 配置SQL Server代理服务 497   16.3.3 设置SQL Server代理邮件配置文件 498   16.3.4 使用SQL Server代理重新启动服务 499   16.4 管理警报 499   16.4.1 使用默认警报 499   16.4.2 创建错误消息警报 500   16.4.3 处理警报响应 501   16.4.4 删除、启用和禁用警报 503   16.5 管理操作员 503   16.5.1 注册操作员 503   16.5.2 删除和禁用对操作员的通知 504   16.5.3 配置防故障操作员 505   16.6 计划作业 505   16.6.1 创建作业 506   16.6.2 指定或更改作业定义 506   16.6.3 设置执行步骤 508   16.6.4 配置作业计划 511   16.6.5 处理作业警报 514   16.6.6 处理通知消息 514   16.6.7 管理现有作业 515   16.6.8 管理作业类别 516   16.7 自动完成服务器到服务器的 日常管理任务 517   16.7.1 在数据库之间复制用户、表、视图和其他对象 517   16.7.2 在数据库之间复制警报、操作员和计划作业 519   16.8 多服务器管理 519   16.8.1 事件转发 520   16.8.2 多服务器作业计划 521   16.9 数据库维护 523   16.9.1 数据库维护清单 523   16.9.2 使用维护计划 524   16.9.3 检查和维护数据库完整性 529   第17 管理日志传送与数据库镜像 534   17.1 日志传送 534   17.1.1 日志传送:如何工作 534   17.1.2 为日志传送做准备 536   17.1.3 将SQL Server 2000 日志传送升级到 SQL Server 2008日志传送 37   17.1.4 在主数据库上启用日志传送 537   17.1.5 添加日志传送辅助数据库 541   17.1.6 改变事务日志备份的时间间隔 544   17.1.7 改变复制和还原的时间间隔 545   17.1.8 监视日志传送 545   17.1.9 故障转移到辅助数据库 546   17.1.10 禁用和删除日志传送 548   17.2 数据库镜像 548   17.2.1 数据库镜像基础知识 548   17.2.2 配置数据库镜像 549   17.2.3 管理和监视镜像 553   17.2.4 使用故障转移进行恢复 556   17.2.5 删除数据库镜像 557   17.3 使用镜像和日志传送 557   第18 实施基于策略的管理 559   18.1 基于策略的管理简介 559   18.2 使用基于策略的管理 561   18.3 在整个企业内管理策略 566   18.3.1 导入和导出策略 566   18.3.2 配置中央管理服务器 568   18.3.3 针对多个服务器执行语句 571   18.3.4 配置和管理策略方面 571   18.3.5 创建和管理策略条件 573   18.3.6 创建和管理策略 575   18.3.7 管理策略目标和托管策略 578   18.3.8 评估策略 580   18.3.9 基于策略的管理策略疑难解答 582   ……
由于文件太大,被分为3部分,当前第3部分,请下载完总共的3部分,并放在同一目录,否则无解压。 内容简介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共分为4部分,即管理基础、系统管理、数据管理以及优化与维护。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从理论上环环相扣,全面介绍数据库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也从不同层次上体现了数据库管理员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要点和难点,能够科学地指导数据库管理员的日常工作。《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的特点是按照日常工作的逻辑来编排内容,并含有大量实例操作指导、技巧提示及T-SQL代码,方便管理员日常的工作。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适合所有SQL Server用户参考,更是数据库管理员的必备指南。 编辑推荐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教你全面掌握SQL Server 2008的必备指南!这本实用指南讲述了SQL Server 2008日常管理的工作。使用快速参考表、指令和列表聚焦核心的支持与维护任务。无论您是学生还是数据库领域的从业人员,都可从《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获得解决问题和完成工作所需的信息。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重要主题: 规划、部署和配置SQL Server 2008 管理服务器,管理外围安全、访问及网络配置 导入、导出、转换和复制数据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执行主要的管理任务 操作架构、表、索引和视图 进行自动化维护和实现基于策略的管理 监视服务器活动并优化性能 管理日志传送和数据库镜像 执行备份和还原 《微软技术丛书》包括以下几个子系列 从入门到精通 适舍新手程序员的实用教程 侧重于基础技术和特征 提供范例文件 技术内幕 权威必备的参考大全 包含丰富、实用的范例代码 帮助读者熟练掌握微软技术 高级编程 侧重于高级特性、技术和解决问题 包含丰富适用性强的范倒代码 帮助读者精通微软技术 精通&宝典 着重剖析应用技巧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 主题包括办公应用和开发工具 认证考试教材 完全根据考试要求来阐述每一个知识点 提供可供搜索的Ebook(英文版)和训练题 提供实际场景案例分析和故障诊断实验 SQL Server专家的呕心力作,数据库管理员的实战宝典,全面、深入地剖析SQL Server2008新特性,结构独特,实例丰富,操作性强。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斯坦里克 (William R.Stanek) 译者:贾洪峰 William R.Stanek微软MVP(最有价值专家),拥有20多年系统管理和高级编程的经验。他是屡获嘉奖的作家,著作多达70部,其中包括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8 InsideOut。他也是“管理员必备指南”系列丛书的编辑。 目录 第Ⅰ部分 SQL Server 2008管理基础 第1 SQL Server 2008管理概况 1.1 SQL Server 2008与硬件 1.2 SQL Server 2008的版本 1.3 SQL Server和Windows 1.3.1 SQL Server的服务 1.3.2 SQL Server登录和身份验证 1.3.3 SQL Server的服务帐户 1.4 使用图形化管理工具 1.5 使用命令行工具 1.5.1 BCP 1.5.2 SQLCMD 1.5.3 其他命令行工具 1.6 使用SQL Server PowerShell 1.6.1 运行和使用cmdlet 1.6.2 运行和使用SQL Server PowerShell 1.6.3 使用SQL Server cmdlet 第2 部署SQL Server 2008 2.1 SQL Server集成角色 2.1.1 使用SQL Server集成服务 2.1.2 使用SQL Server 2008的关系数据仓库 2.1.3 使用SQL Server 2008的多维数据库和数据挖掘 2.1.4 使用SQL Server 2008管理报表 2.2 规划SQL Server 2008的部署 2.2.1 建立服务器的性能系统 2.2.2 配置I/O子系统 2.2.3 确保可用性和可伸缩性 2.2.4 确保连接性和数据访问 2.2.5 管理SQL Server配置和安全性 2.3 运行安装程序和修改SQL Server安装 2.3.1 创建新的SQL Server实例 2.3.2 添加组件和实例 2.3.3 修复SQL Server 2008安装 2.3.4 升级SQL Server 2008版本 2.3.5 卸载SQL Server 第3 管理外围安全、访问以及网络配置 3.1 管理SQL Server的组件功能 3.2 配置SQL Server服务 3.2.1 管理服务配置 3.2.2 管理服务的状态和启动模式 3.2.3 设置启动的服务帐户 3.2.4 配置文件流 3.2.5 配置服务转储目录、错误报告和客户反馈报告 3.3 管理网络和SQL本地客户端配置 3.3.1 管理连接配置 3.3.2 配置Shared Memory网络配置 3.3.3 配置Named Pipes网络配置 3.3.4 配置TCP/IP网络配置 3.3.5 配置本地客户端配置的安全性 3.3.6 配置本地客户端协议的顺序 3.3.7 设置共享内存的本地客户端配置 3.3.8 设置命名管道的本地客户端配置 3.3.9 设置TCP/IP本地客户端配置 第4 配置和优化SQL Server 2008 4.1 访问SQL Server的配置数据 4.1.1 使用系统目录和目录视图 4.1.2 使用系统存储过程 4.2 管理SQL Server配置选项的技巧 4.2.1 设置配置选项 4.2.2 使用SET选项 4.2.3 使用服务器选项 4.2.4 使用数据库选项 4.2.5 管理数据库的兼容性 4.3 通过存储过程配置SQL Server 4.3.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查询 4.3.2 执行查询和改变设置 4.3.3 检查和设置配置参数 4.3.4 使用ALTER DATABASE改变设置 第Ⅱ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系统管理 第5 管理企业 5.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5.1.1 开始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5.1.2 连接到特定的服务器实例 5.1.3 连接到特定数据库 5.2 管理SQL Server组 5.2.1 介绍SQL Server组 5.2.2 创建服务器组 5.2.3 删除服务器组 5.2.4 编辑和移动服务器组 5.2.5 添加SQL Server到一个组 5.3 管理服务器 5.3.1 注册已连接服务器 5.3.2 在“已注册的服务器”视图中注册新的服务器 5.3.3 注册以前注册的SQL Server 2000服务器 5.3.4 更新本地服务器注册 5.3.5 将服务器组和注册信息复制到另一台计算机 5.3.6 编辑注册属性 5.3.7 连接到服务器 5.3.8 从服务器断开连接 5.3.9 移动服务器到新的组 5.3.10 删除服务器注册 5.4 启动、停止和配置SQL Server代理 5.5 启动、停止和配置Microsoft分布式事务处理协调器 5.6 管理SQL Server启动 5.6.1 启用或防止SQL Server的自动启动 5.6.2 设置数据库引擎的启动参数 5.6.3 从命令行管理服务 5.6.4 管理SQL Server命令行的可执行文件 5.7 管理服务器活动 5.7.1 检查进程信息 5.7.2 跟踪资源等待和阻塞 5.7.3 检测修复死锁和阻塞连接 5.7.4 在SQL Server中跟踪命令的执行 5.7.5 终止服务器进程 第6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配置SQL Server 6.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管理配置 6.2 确定系统和服务器信息 6.3 配置身份验证和审核 6.3.1 设置身份验证模式 6.3.2 设置审核级别 6.3.3 启用或禁用C2审核登录 6.3.4 启用或禁用“符合公共标准” 6.4 调节内存的使用 6.4.1 动态配置内存 6.4.2 使用固定内存 6.4.3 启用AWE内存的支持 6.4.4 为索引优化内存 6.4.5 为查询分配内存 6.5 配置处理器和并行处理 6.5.1 优化CPU的使用 6.5.2 设置并行处理 6.6 配置线程、优先级和纤程 6.7 配置用户和远程连接 6.7.1 设置最大用户连接 6.7.2 设置默认连接选项 6.7.3 配置远程服务器连接 6.8 管理服务器设置 6.8.1 启用或禁用文件流 6.8.2 设置SQL Server的默认语言 6.8.3 允许和禁止嵌套触发器 6.8.4 控制查询的执行 6.8.5 配置2000年的支持 6.9 管理数据库设置 6.9.1 设置索引填充 6.9.2 配置备份和还原超时选项 6.9.3 配置备份和还原保持选项 6.9.4 用检查点清空缓存 6.9.5 压缩备份媒体 6.10 添加和删除活动目录的信息 6.11 修复配置故障 6.11.1 从损坏的配置中恢复 6.11.2 更改排序规则和重新生成master数据库 第7 数据库管理的核心任务 7.1 数据库文件和日志 7.2 数据库管理基础 7.2.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查看数据库的信息 7.2.2 使用T-SQL查看数据库信息 7.2.3 检查系统和示例数据库 7.2.4 检查数据库对象 7.3 创建数据库 7.3.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创建数据库 7.3.2 使用T-SQL创建数据库 7.4 修改数据库及其选项 7.4.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设置数据库选项 7.4.2 使用ALTER DATABASE修改数据库 7.4.3 配置自动选项 7.4.4 在数据库级别上控制ASNI的兼容性 7.4.5 配置参数化 7.4.6 配置游标选项 7.4.7 控制用户访问和数据库状态 7.4.8 设置联机、脱机或紧急模式 7.4.9 管理跨数据库链接和外部访问选项 7.4.10 配置恢复、日志记录和磁盘I/O错误检查选项 7.4.11 查看、更改和覆盖数据库选项 7.5 管理数据库和日志大小 7.5.1 配置SQL Server自动管理文件大小 7.5.2 手动扩展数据库和日志 7.5.3 手动压缩和收缩数据库 7.6 操作数据库 7.6.1 重命名数据库 7.6.2 清除和删除数据库 7.6.3 附加和分离数据库 7.7 提示和技巧 7.7.1 复制和移动数据库 7.7.2 移动数据库 7.7.3 移动tempdb和改变tempdb的大小 7.7.4 创建辅助数据和日志文件 7.7.5 防止事务日志错误 7.7.6 防止文件组充满的错误 7.7.7 创建新的数据库模板 7.7.8 配置数据库加密 第8 全文搜索的管理 8.1 全文目录和索引 8.2 管理全文目录 8.2.1 查看目录属性 8.2.2 创建目录 8.2.3 启用表和视图的索引 8.2.4 编辑表和视图的索引 8.2.5 从表或视图中禁用和删除全文索引 8.2.6 填充全文目录 8.2.7 重新生成当前目录 8.2.8 清除旧的目录 8.2.9 删除目录 8.3 管理全文搜索 8.3.1 设置全文搜索的默认语言 8.3.2 使用非索引字表 8.3.3 创建非索引字表 8.3.4 管理非索引字表 8.3.5 创建和使用同义词库文件 第9 管理SQL Server 2008的安全性 9.1 SQL Server 2008安全性概况 9.1.1 使用安全主体和安全对象 9.1.2 理解安全对象的权限 9.1.3 检查授予安全对象的权限 9.2 SQL Server 2008的身份验证模式 9.2.1 Windows身份验证 9.2.2 混合模式和SQL Server登录 9.3 特殊目的的登录和用户 9.3.1 使用管理员组 9.3.2 使用管理员用户帐户 9.3.3 使用sa登录 9.3.4 使用NETWORK SERVICE和SYSTEM登录 9.3.5 使用guest用户 9.3.6 使用dbo用户 9.3.7 使用sys和INFORMATION_SCHEMA用户 9.4 权限 9.4.1 对象权限 9.4.2 语句权限 9.4.3 隐含权限 9.5 角色 9.5.1 服务器角色 9.5.2 数据库角色 9.6 管理服务器登录 9.6.1 查看和编辑现有的登录 9.6.2 创建登录 9.6.3 用T-SQL编辑登录 9.6.4 允许或拒绝访问服务器 9.6.5 启用、禁用和解锁登录 9.6.6 删除登录 9.6.7 更改密码 9.7 配置服务器角色 9.7.1 为登录分配角色 9.7.2 为多个登录分配角色 9.7.3 撤销服务器登录的访问权限和授予的角色 9.8 控制数据库访问和管理 9.8.1 为登录分配访问权限和角色 9.8.2 为多个登录分配角色 9.8.3 创建标准的数据库角色 9.8.4 创建应用程序数据库角色 9.8.5 删除数据库用户的角色成员关系 9.8.6 删除用户定义的角色 9.8.7 管理访问和角色的Transact-SQL命令 9.9 管理数据库权限 9.9.1 为语句分配数据库权限 9.9.2 登录的对象权限 9.9.3 多个登录的对象权限 第Ⅲ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数据管理 第10 操作架构、表、索引和视图 10.1 处理架构 10.1.1 创建架构 10.1.2 修改架构 10.1.3 将对象移动到新架构 10.1.4 删除架构 10.2 表的概况 10.3 表的实质 10.3.1 了解数据页 10.3.2 了解区 10.3.3 了解表的分区 10.4 处理表 10.4.1 创建表 10.4.2 修改现有的表 10.4.3 查看表的行和大小的信息 10.4.4 显示表属性和权限 10.4.5 显示表中当前的值 10.4.6 复制表 10.4.7 重命名和删除表 10.4.8 在一个表中添加和删除列 10.4.9 编写表脚本 10.5 管理表的值 10.5.1 使用原始数据类型 10.5.2 使用固定长度、可变长度 和最大长度的字段 10.5.3 使用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 10.5.4 允许和不允许Null值 10.5.5 使用默认值 10.5.6 使用稀疏列 10.5.7 使用标识和全局唯一标识符 10.5.8 使用用户定义的表类型 10.6 使用视图 10.6.1 操作视图 10.6.2 创建视图 10.6.3 修改视图 10.6.4 使用可更新视图 10.6.5 管理视图 10.7 创建和管理索引 10.7.1 了解索引 10.7.2 使用聚集索引 10.7.3 使用非聚集索引 10.7.4 使用XML索引 10.7.5 使用筛选索引 10.7.6 确定应当索引哪些列 10.7.7 索引计算列和视图 10.7.8 查看索引属性 10.7.9 创建索引 10.7.10 管理索引 10.7.11 使用数据库引擎优化顾问 10.8 列约束和规则 10.8.1 使用约束 10.8.2 使用规则 10.9 创建已分区表和索引 10.9.1 创建分区函数 10.9.2 创建分区方案 10.9.3 创建分区 10.9.4 查看和管理分区 10.10 压缩表、索引和分区 10.10.1 使用行和页压缩 10.10.2 设置或改变压缩设置 第11 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及转换 11.1 使用集成服务 11.1.1 集成服务简介 11.1.2 集成服务工具 11.1.3 集成服务和数据提供程序 11.1.4 集成服务包 11.2 使用SQL Server导入和导出向导创建包 11.2.1 阶段1:数据源和目标的配置 11.2.2 阶段2:复制或查询 11.2.3 阶段3:格式化和转换 11.2.4 阶段4:保存和执行 11.3 了解BCP 11.3.1 BCP 基础 11.3.2 BCP 语法 11.3.3 BCP 权限和模式 11.3.4 使用BCP导入数据 11.3.5 使用BCP导出数据 11.4 BCP脚本 11.5 使用BULK INSERT 命令 第12 链接服务器与分布式事务 12.1 使用链接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 12.1.1 使用分布式查询 12.1.2 使用分布式事务 12.1.3 运行分布式事务处理协调器服务 12.2 管理链接服务器 12.2.1 添加链接服务器 12.2.2 配置链接服务器的安全性 12.2.3 设置远程和链接服务器的服务器选项 12.2.4 删除链接服务器 第13 实施快照、合并和事务复制 13.1 复制的概况 13.1.1 复制组件 13.1.2 复制代理和作业 13.1.3 复制的类型 13.2 复制的计划 13.2.1 复制模式 13.2.2 复制的预备任务 13.3 分发服务器的管理 13.3.1 设置新的分发服务器 13.3.2 更新分发服务器 13.3.3 创建分发数据库 13.3.4 启用和更新发布服务器 13.3.5 启用发布数据库 13.3.6 删除分发数据库 13.3.7 禁用发布和分发 13.4 创建和管理发布 13.4.1 创建发布 13.4.2 查看和更新发布 13.4.3 设置发布属性 13.4.4 设置代理安全性和进程帐户 13.4.5 控制订阅访问发布 13.4.6 为发布创建脚本 13.4.7 删除发布 13.5 订阅发布 13.5.1 订阅的实质 13.5.2 创建订阅 13.5.3 查看订阅属性 13.5.4 更新、维护和删除订阅 13.5.5 验证订阅 13.5.6 重新初始化订阅 第Ⅳ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优化与维护 第14 分析和监视SQL Server 2008 14.1 监视服务器的性能和活动 14.1.1 监视SQL Server的原因 14.1.2 为监视做准备 14.1.3 监视工具和资源 14.2 使用复制监视器 14.2.1 启动并使用复制监视器 14.2.2 添加发布服务器和发布服务器组 14.3 使用事件日志 14.3.1 检查应用程序日志 14.3.2 检查SQL Server事件日志 14.3.3 检查SQL Server代理事件日志 14.4 监视SQL Server的性能 14.4.1 选择要监视的计数器 14.4.2 创建性能日志 14.4.3 查看数据收集器报告 14.4.4 配置性能计数器警报 14.5 配置管理数据仓库 14.5.1 了解管理数据仓库 14.5.2 创建管理数据仓库 14.5.3 设置数据收集 14.5.4 管理收集和生成报表 14.6 使用事件探查器解决性能问题 14.6.1 使用事件探查器 14.6.2 新建跟踪 14.6.3 使用跟踪 14.6.4 保存跟踪 14.6.5 重播跟踪 第15 备份和还原SQL Server 2008 15.1 创建备份和还原计划 15.1.1 开始备份和还原计划 15.1.2 规划镜像与镜像数据库的备份 15.1.3 规划被复制数据库的备份 15.1.4 规划大型数据库的备份 15.1.5 规划备份压缩 15.2 选择备份设备和媒体 15.3 使用备份策略 15.4 创建备份设备 15.5 执行备份 15.5.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创建备份 15.5.2 使用多个设备的条带 备份 15.5.3 使用Transact-SQL备份 15.5.4 执行事务日志备份 15.6 还原数据库 15.6.1 数据库损坏及解决方法 15.6.2 从正常备份还原数据库 15.6.3 还原文件和文件组 15.6.4 将数据库还原到不同位置 15.6.5 还原丢失的数据 15.6.6 创建备用服务器 15.6.7 使用Transact-SQL还原命令 15.7 还原master数据库 第16 数据库自动化和维护 16.1 数据库自动化和维护概述 16.2 使用数据库邮件 16.2.1 执行初始数据库邮件配置 16.2.2 管理数据库邮件配置文件和帐户 16.2.3 查看和更改数据库邮件系统参数 16.3 使用SQL Server代理 16.3.1 访问警报、操作员和作业 16.3.2 配置SQL Server代理服务 16.3.3 设置SQL Server代理邮件配置文件 16.3.4 使用SQL Server代理重新启动服务 16.4 管理警报 16.4.1 使用默认警报 16.4.2 创建错误消息警报 16.4.3 处理警报响应 16.4.4 删除、启用和禁用警报 16.5 管理操作员 16.5.1 注册操作员 16.5.2 删除和禁用对操作员的通知 16.5.3 配置防故障操作员 16.6 计划作业 16.6.1 创建作业 16.6.2 指定或更改作业定义 16.6.3 设置执行步骤 16.6.4 配置作业计划 16.6.5 处理作业警报 16.6.6 处理通知消息 16.6.7 管理现有作业 16.6.8 管理作业类别 16.7 自动完成服务器到服务器的 日常管理任务 16.7.1 在数据库之间复制用户、表、视图和其他对象 16.7.2 在数据库之间复制警报、操作员和计划作业 16.8 多服务器管理 16.8.1 事件转发 16.8.2 多服务器作业计划 16.9 数据库维护 16.9.1 数据库维护清单 16.9.2 使用维护计划 16.9.3 检查和维护数据库完整性 第17 管理日志传送与数据库镜像 17.1 日志传送 17.1.1 日志传送:如何工作 17.1.2 为日志传送做准备 17.1.3 将SQL Server 2000 日志传送升级到 SQL Server 2008日志传送 17.1.4 在主数据库上启用日志传送 17.1.5 添加日志传送辅助数据库 17.1.6 改变事务日志备份的时间间隔 17.1.7 改变复制和还原的时间间隔 17.1.8 监视日志传送 17.1.9 故障转移到辅助数据库 17.1.10 禁用和删除日志传送 17.2 数据库镜像 17.2.1 数据库镜像基础知识 17.2.2 配置数据库镜像 17.2.3 管理和监视镜像 17.2.4 使用故障转移进行恢复 17.2.5 删除数据库镜像 17.3 使用镜像和日志传送 第18 实施基于策略的管理 18.1 基于策略的管理简介 18.2 使用基于策略的管理 18.3 在整个企业内管理策略 18.3.1 导入和导出策略 18.3.2 配置中央管理服务器 18.3.3 针对多个服务器执行语句 18.3.4 配置和管理策略方面 18.3.5 创建和管理策略条件 18.3.6 创建和管理策略 18.3.7 管理策略目标和托管策略 18.3.8 评估策略 18.3.9 基于策略的管理策略疑难解答
(本书由4部分组成,需下载完4个文件之后,放在同一文件目录下才能正常解压) 基本信息   作者:(美国)(William R.Stanek)斯坦里克 译者:贾洪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58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302192671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丛书名:微软技术丛书   定价:69.00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William R.Stanek微软MVP(最有价值专家),拥有20多年系统管理和高级编程的经验。他是屡获嘉奖的作家,著作多达70部,其中包括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8 InsideOut。他也是“管理员必备指南”系列丛书的编辑。 编辑本段 编辑推荐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教你全面掌握SQL Server 2008的必备指南!   这本实用指南讲述了SQL Server 2008日常管理的工作。使用快速参考表、指令和列表聚焦核心的支持与维护任务。无论您是学生还是数据库领域的从业人员,都可从《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获得解决问题和完成工作所需的信息。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重要主题:   规划、部署和配置SQL Server 2008   管理服务器,管理外围安全、访问及网络配置   导入、导出、转换和复制数据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执行主要的管理任务   操作架构、表、索引和视图   进行自动化维护和实现基于策略的管理   监视服务器活动并优化性能   管理日志传送和数据库镜像   执行备份和还原   《微软技术丛书》包括以下几个子系列   从入门到精通   适舍新手程序员的实用教程   侧重于基础技术和特征   提供范例文件   技术内幕   权威必备的参考大全   包含丰富、实用的范例代码   帮助读者熟练掌握微软技术   高级编程   侧重于高级特性、技术和解决问题   包含丰富适用性强的范倒代码   帮助读者精通微软技术   精通&宝典   着重剖析应用技巧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   主题包括办公应用和开发工具   认证考试教材   完全根据考试要求来阐述每一个知识点   提供可供搜索的Ebook(英文版)和训练题   提供实际场景案例分析和故障诊断实验   SQL Server专家的呕心力作,数据库管理员的实战宝典,全面、深入地剖析SQL Server2008新特性,结构独特,实例丰富,操作性强。 编辑本段 目录   第Ⅰ部分 SQL Server 2008管理基础   第1 SQL Server 2008管理概况 3   1.1 SQL Server 2008与硬件 4   1.2 SQL Server 2008的版本 6   1.3 SQL Server和Windows 8   1.3.1 SQL Server的服务 8   1.3.2 SQL Server登录和身份验证 9   1.3.3 SQL Server的服务帐户 10   1.4 使用图形化管理工具 11   1.5 使用命令行工具 14   1.5.1 BCP 15   1.5.2 SQLCMD 15   1.5.3 其他命令行工具 17   1.6 使用SQL Server PowerShell 18   1.6.1 运行和使用cmdlet 18   1.6.2 运行和使用SQL Server PowerShell 19   1.6.3 使用SQL Server cmdlet 20   第2 部署SQL Server 2008 22   2.1 SQL Server集成角色 22   2.1.1 使用SQL Server集成服务 22   2.1.2 使用SQL Server 2008的关系数据仓库 23   2.1.3 使用SQL Server 2008的多维数据库和数据挖掘 25   2.1.4 使用SQL Server 2008管理报表 26   2.2 规划SQL Server 2008的部署 27   2.2.1 建立服务器的性能系统 27   2.2.2 配置I/O子系统 28   2.2.3 确保可用性和可伸缩性 30   2.2.4 确保连接性和数据访问 31   2.2.5 管理SQL Server配置和安全性 32   2.3 运行安装程序和修改SQL Server安装 33   2.3.1 创建新的SQL Server实例 33   2.3.2 添加组件和实例 44   2.3.3 修复SQL Server 2008安装 44   2.3.4 升级SQL Server 2008版本 45   2.3.5 卸载SQL Server 45   第3 管理外围安全、访问以及网络配置 46   3.1 管理SQL Server的组件功能 46   3.2 配置SQL Server服务 49   3.2.1 管理服务配置 50   3.2.2 管理服务的状态和启动模式 53   3.2.3 设置启动的服务帐户 54   3.2.4 配置文件流 56   3.2.5 配置服务转储目录、错误报告和客户反馈报告 58   3.3 管理网络和SQL本地客户端配置 59   3.3.1 管理连接配置 60   3.3.2 配置Shared Memory网络配置 62   3.3.3 配置Named Pipes网络配置 62   3.3.4 配置TCP/IP网络配置 62   3.3.5 配置本地客户端配置的安全性 65   3.3.6 配置本地客户端协议的顺序 65   3.3.7 设置共享内存的本地客户端配置 66   3.3.8 设置命名管道的本地客户端配置 66   3.3.9 设置TCP/IP本地客户端配置 67   第4 配置和优化SQL Server 2008 68   4.1 访问SQL Server的配置数据 69   4.1.1 使用系统目录和目录视图 70   4.1.2 使用系统存储过程 75   4.2 管理SQL Server配置选项的技巧 82   4.2.1 设置配置选项 82   4.2.2 使用SET选项 83   4.2.3 使用服务器选项 85   4.2.4 使用数据库选项 86   4.2.5 管理数据库的兼容性 87   4.3 通过存储过程配置SQL Server 88   4.3.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查询 88   4.3.2 执行查询和改变设置 90   4.3.3 检查和设置配置参数 91   4.3.4 使用ALTER DATABASE改变设置 95   第Ⅱ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系统管理   第5 管理企业 101   5.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101   5.1.1 开始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101   5.1.2 连接到特定的服务器实例 103   5.1.3 连接到特定数据库 103   5.2 管理SQL Server组 104   5.2.1 介绍SQL Server组 104   5.2.2 创建服务器组 106   5.2.3 删除服务器组 106   5.2.4 编辑和移动服务器组 107   5.2.5 添加SQL Server到一个组 107   5.3 管理服务器 107   5.3.1 注册已连接服务器 108   5.3.2 在“已注册的服务器”视图中注册新的服务器 109   5.3.3 注册以前注册的SQL Server 2000服务器 109   5.3.4 更新本地服务器注册 110   5.3.5 将服务器组和注册信息复制到另一台计算机 110   5.3.6 编辑注册属性 112   5.3.7 连接到服务器 113   5.3.8 从服务器断开连接 113   5.3.9 移动服务器到新的组 113   5.3.10 删除服务器注册 113   5.4 启动、停止和配置SQL Server代理 114   5.5 启动、停止和配置Microsoft分布式事务处理协调器 114   5.6 管理SQL Server启动 115   5.6.1 启用或防止SQL Server的自动启动 115   5.6.2 设置数据库引擎的启动参数 116   5.6.3 从命令行管理服务 118   5.6.4 管理SQL Server命令行的可执行文件 119   5.7 管理服务器活动 120   5.7.1 检查进程信息 120   5.7.2 跟踪资源等待和阻塞 122   5.7.3 检测修复死锁和阻塞连接 125   5.7.4 在SQL Server中跟踪命令的执行 126   5.7.5 终止服务器进程 127   第6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配置SQL Server 128   6.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管理配置 128   6.2 确定系统和服务器信息 130   6.3 配置身份验证和审核 130   6.3.1 设置身份验证模式 131   6.3.2 设置审核级别 132   6.3.3 启用或禁用C2审核登录 132   6.3.4 启用或禁用“符合公共标准” 133   6.4 调节内存的使用 133   6.4.1 动态配置内存 135   6.4.2 使用固定内存 136   6.4.3 启用AWE内存的支持 136   6.4.4 为索引优化内存 137   6.4.5 为查询分配内存 138   6.5 配置处理器和并行处理 138   6.5.1 优化CPU的使用 139   6.5.2 设置并行处理 141   6.6 配置线程、优先级和纤程 142   6.7 配置用户和远程连接 143   6.7.1 设置最大用户连接 144   6.7.2 设置默认连接选项 145   6.7.3 配置远程服务器连接 146   6.8 管理服务器设置 147   6.8.1 启用或禁用文件流 148   6.8.2 设置SQL Server的默认语言 148   6.8.3 允许和禁止嵌套触发器 149   6.8.4 控制查询的执行 149   6.8.5 配置2000年的支持 150   6.9 管理数据库设置 150   6.9.1 设置索引填充 151   6.9.2 配置备份和还原超时选项 152   6.9.3 配置备份和还原保持选项 153   6.9.4 用检查点清空缓存 153   6.9.5 压缩备份媒体 153   6.10 添加和删除活动目录的信息 154   6.11 修复配置故障 154   6.11.1 从损坏的配置中恢复 154   6.11.2 更改排序规则和重新生成master数据库 155   第7 数据库管理的核心任务 157   7.1 数据库文件和日志 157   7.2 数据库管理基础 161   7.2.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查看数据库的信息 161   7.2.2 使用T-SQL查看数据库信息 163   7.2.3 检查系统和示例数据库 164   7.2.4 检查数据库对象 164   7.3 创建数据库 166   7.3.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创建数据库 167   7.3.2 使用T-SQL创建数据库 170   7.4 修改数据库及其选项 171   7.4.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设置数据库选项 171   7.4.2 使用ALTER DATABASE修改数据库 172   7.4.3 配置自动选项 176   7.4.4 在数据库级别上控制ASNI的兼容性 177   7.4.5 配置参数化 179   7.4.6 配置游标选项 181   7.4.7 控制用户访问和数据库状态 182   7.4.8 设置联机、脱机或紧急模式 183   7.4.9 管理跨数据库链接和外部访问选项 183   7.4.10 配置恢复、日志记录和磁盘I/O错误检查选项 184   7.4.11 查看、更改和覆盖数据库选项 186   7.5 管理数据库和日志大小 186   7.5.1 配置SQL Server自动管理文件大小 186   7.5.2 手动扩展数据库和日志 187   7.5.3 手动压缩和收缩数据库 187   7.6 操作数据库 191   7.6.1 重命名数据库 191   7.6.2 清除和删除数据库 192   7.6.3 附加和分离数据库 193   7.7 提示和技巧 195   7.7.1 复制和移动数据库 195   7.7.2 移动数据库 199   7.7.3 移动tempdb和改变tempdb的大小 200   7.7.4 创建辅助数据和日志文件 201   7.7.5 防止事务日志错误 201   7.7.6 防止文件组充满的错误 202   7.7.7 创建新的数据库模板 202   7.7.8 配置数据库加密 202   第8 全文搜索的管理 204   8.1 全文目录和索引 204   8.2 管理全文目录 207   8.2.1 查看目录属性 207   8.2.2 创建目录 209   8.2.3 启用表和视图的索引 210   8.2.4 编辑表和视图的索引 212   8.2.5 从表或视图中禁用和删除全文索引 212   8.2.6 填充全文目录 213   8.2.7 重新生成当前目录 216   8.2.8 清除旧的目录 217   8.2.9 删除目录 217   8.3 管理全文搜索 218   8.3.1 设置全文搜索的默认语言 218   8.3.2 使用非索引字表 219   8.3.3 创建非索引字表 220   8.3.4 管理非索引字表 222   8.3.5 创建和使用同义词库文件 223   第9 管理SQL Server 2008的安全性 227   9.1 SQL Server 2008安全性概况 227   9.1.1 使用安全主体和安全对象 228   9.1.2 理解安全对象的权限 229   9.1.3 检查授予安全对象的权限 231   9.2 SQL Server 2008的身份验证模式 234   9.2.1 Windows身份验证 234   9.2.2 混合模式和SQL Server登录 234   9.3 特殊目的的登录和用户 235   9.3.1 使用管理员组 235   9.3.2 使用管理员用户帐户 236   9.3.3 使用sa登录 236   9.3.4 使用NETWORK SERVICE和SYSTEM登录 236   9.3.5 使用guest用户 236   9.3.6 使用dbo用户 237   9.3.7 使用sys和INFORMATION_SCHEMA用户 238   9.4 权限 238   9.4.1 对象权限 238   9.4.2 语句权限 243   9.4.3 隐含权限 243   9.5 角色 243   9.5.1 服务器角色 244   9.5.2 数据库角色 245   9.6 管理服务器登录 247   9.6.1 查看和编辑现有的登录 247   9.6.2 创建登录 249   9.6.3 用T-SQL编辑登录 251   9.6.4 允许或拒绝访问服务器 252   9.6.5 启用、禁用和解锁登录 253   9.6.6 删除登录 254   9.6.7 更改密码 254   9.7 配置服务器角色 255   9.7.1 为登录分配角色 255   9.7.2 为多个登录分配角色 256   9.7.3 撤销服务器登录的访问权限和授予的角色 257   9.8 控制数据库访问和管理 258   9.8.1 为登录分配访问权限和角色 258   9.8.2 为多个登录分配角色 259   9.8.3 创建标准的数据库角色 260   9.8.4 创建应用程序数据库角色 261   9.8.5 删除数据库用户的角色成员关系 262   9.8.6 删除用户定义的角色 262   9.8.7 管理访问和角色的Transact-SQL命令 263   9.9 管理数据库权限 264   9.9.1 为语句分配数据库权限 264   9.9.2 登录的对象权限 269   9.9.3 多个登录的对象权限 270   第Ⅲ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数据管理   第10 操作架构、表、索引和视图 275   10.1 处理架构 275   10.1.1 创建架构 276   10.1.2 修改架构 278   10.1.3 将对象移动到新架构 279   10.1.4 删除架构 280   10.2 表的概况 280   10.3 表的实质 281   10.3.1 了解数据页 281   10.3.2 了解区 282   10.3.3 了解表的分区 283   10.4 处理表 283   10.4.1 创建表 284   10.4.2 修改现有的表 288   10.4.3 查看表的行和大小的信息 290   10.4.4 显示表属性和权限 291   10.4.5 显示表中当前的值 291   10.4.6 复制表 292   10.4.7 重命名和删除表 292   10.4.8 在一个表中添加和删除列 293   10.4.9 编写表脚本 294   10.5 管理表的值 294   10.5.1 使用原始数据类型 294   10.5.2 使用固定长度、可变长度   和最大长度的字段 298   10.5.3 使用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 299   10.5.4 允许和不允许Null值 301   10.5.5 使用默认值 302   10.5.6 使用稀疏列 302   10.5.7 使用标识和全局唯一标识符 303   10.5.8 使用用户定义的表类型 304   10.6 使用视图 307   10.6.1 操作视图 307   10.6.2 创建视图 308   10.6.3 修改视图 311   10.6.4 使用可更新视图 312   10.6.5 管理视图 312   10.7 创建和管理索引 313   10.7.1 了解索引 313   10.7.2 使用聚集索引 315   10.7.3 使用非聚集索引 315   10.7.4 使用XML索引 315   10.7.5 使用筛选索引 316   10.7.6 确定应当索引哪些列 317   10.7.7 索引计算列和视图 318   10.7.8 查看索引属性 318   10.7.9 创建索引 320   10.7.10 管理索引 324   10.7.11 使用数据库引擎优化顾问 326   10.8 列约束和规则 329   10.8.1 使用约束 329   10.8.2 使用规则 333   10.9 创建已分区表和索引 334   10.9.1 创建分区函数 334   10.9.2 创建分区方案 335   10.9.3 创建分区 335   10.9.4 查看和管理分区 337   10.10 压缩表、索引和分区 338   10.10.1 使用行和页压缩 338   10.10.2 设置或改变压缩设置 339   第11 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及转换 341   11.1 使用集成服务 341   11.1.1 集成服务简介 341   11.1.2 集成服务工具 342   11.1.3 集成服务和数据提供程序 344   11.1.4 集成服务包 344   11.2 使用SQL Server导入和导出向导创建包 345   11.2.1 阶段1:数据源和目标的配置 346   11.2.2 阶段2:复制或查询 353   11.2.3 阶段3:格式化和转换 357   11.2.4 阶段4:保存和执行 360   11.3 了解BCP 363   11.3.1 BCP 基础 363   11.3.2 BCP 语法 363   11.3.3 BCP 权限和模式 366   11.3.4 使用BCP导入数据 366   11.3.5 使用BCP导出数据 368   11.4 BCP脚本 368   11.5 使用BULK INSERT 命令 369   第12 链接服务器与分布式事务 371   12.1 使用链接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 371   12.1.1 使用分布式查询 372   12.1.2 使用分布式事务 374   12.1.3 运行分布式事务处理协调器服务 375   12.2 管理链接服务器 375   12.2.1 添加链接服务器 376   12.2.2 配置链接服务器的安全性 379   12.2.3 设置远程和链接服务器的服务器选项 381   12.2.4 删除链接服务器 382   第13 实施快照、合并和事务复制 384   13.1 复制的概况 384   13.1.1 复制组件 385   13.1.2 复制代理和作业 386   13.1.3 复制的类型 387   13.2 复制的计划 389   13.2.1 复制模式 389   13.2.2 复制的预备任务 390   13.3 分发服务器的管理 392   13.3.1 设置新的分发服务器 392   13.3.2 更新分发服务器 396   13.3.3 创建分发数据库 398   13.3.4 启用和更新发布服务器 399   13.3.5 启用发布数据库 399   13.3.6 删除分发数据库 400   13.3.7 禁用发布和分发 400   13.4 创建和管理发布 401   13.4.1 创建发布 401   13.4.2 查看和更新发布 407   13.4.3 设置发布属性 408   13.4.4 设置代理安全性和进程帐户 409   13.4.5 控制订阅访问发布 410   13.4.6 为发布创建脚本 410   13.4.7 删除发布 411   13.5 订阅发布 411   13.5.1 订阅的实质 411   13.5.2 创建订阅 412   13.5.3 查看订阅属性 415   13.5.4 更新、维护和删除订阅 416   13.5.5 验证订阅 416   13.5.6 重新初始化订阅 417   第Ⅳ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优化与维护   第14 分析和监视SQL Server 2008 421   14.1 监视服务器的性能和活动 421   14.1.1 监视SQL Server的原因 421   14.1.2 为监视做准备 422   14.1.3 监视工具和资源 423   14.2 使用复制监视器 425   14.2.1 启动并使用复制监视器 425   14.2.2 添加发布服务器和发布服务器组 426   14.3 使用事件日志 427   14.3.1 检查应用程序日志 428   14.3.2 检查SQL Server事件日志 430   14.3.3 检查SQL Server代理事件日志 432   14.4 监视SQL Server的性能 433   14.4.1 选择要监视的计数器 433   14.4.2 创建性能日志 435   14.4.3 查看数据收集器报告 439   14.4.4 配置性能计数器警报 440   14.5 配置管理数据仓库 441   14.5.1 了解管理数据仓库 441   14.5.2 创建管理数据仓库 441   14.5.3 设置数据收集 442   14.5.4 管理收集和生成报表 442   14.6 使用事件探查器解决性能问题 442   14.6.1 使用事件探查器 443   14.6.2 新建跟踪 444   14.6.3 使用跟踪 447   14.6.4 保存跟踪 447   14.6.5 重播跟踪 448   第15 备份和还原SQL Server 2008 452   15.1 创建备份和还原计划 452   15.1.1 开始备份和还原计划 452   15.1.2 规划镜像与镜像数据库的备份 456   15.1.3 规划被复制数据库的备份 456   15.1.4 规划大型数据库的备份 458   15.1.5 规划备份压缩 458   15.2 选择备份设备和媒体 459   15.3 使用备份策略 461   15.4 创建备份设备 462   15.5 执行备份 464   15.5.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创建备份 464   15.5.2 使用多个设备的条带   备份 468   15.5.3 使用Transact-SQL备份 469   15.5.4 执行事务日志备份 472   15.6 还原数据库 473   15.6.1 数据库损坏及解决方法 473   15.6.2 从正常备份还原数据库 475   15.6.3 还原文件和文件组 479   15.6.4 将数据库还原到不同位置 481   15.6.5 还原丢失的数据 481   15.6.6 创建备用服务器 482   15.6.7 使用Transact-SQL还原命令 483   15.7 还原master数据库 487   第16 数据库自动化和维护 489   16.1 数据库自动化和维护概述 489   16.2 使用数据库邮件 490   16.2.1 执行初始数据库邮件配置 490   16.2.2 管理数据库邮件配置文件和帐户 495   16.2.3 查看和更改数据库邮件系统参数 496   16.3 使用SQL Server代理 497   16.3.1 访问警报、操作员和作业 497   16.3.2 配置SQL Server代理服务 497   16.3.3 设置SQL Server代理邮件配置文件 498   16.3.4 使用SQL Server代理重新启动服务 499   16.4 管理警报 499   16.4.1 使用默认警报 499   16.4.2 创建错误消息警报 500   16.4.3 处理警报响应 501   16.4.4 删除、启用和禁用警报 503   16.5 管理操作员 503   16.5.1 注册操作员 503   16.5.2 删除和禁用对操作员的通知 504   16.5.3 配置防故障操作员 505   16.6 计划作业 505   16.6.1 创建作业 506   16.6.2 指定或更改作业定义 506   16.6.3 设置执行步骤 508   16.6.4 配置作业计划 511   16.6.5 处理作业警报 514   16.6.6 处理通知消息 514   16.6.7 管理现有作业 515   16.6.8 管理作业类别 516   16.7 自动完成服务器到服务器的 日常管理任务 517   16.7.1 在数据库之间复制用户、表、视图和其他对象 517   16.7.2 在数据库之间复制警报、操作员和计划作业 519   16.8 多服务器管理 519   16.8.1 事件转发 520   16.8.2 多服务器作业计划 521   16.9 数据库维护 523   16.9.1 数据库维护清单 523   16.9.2 使用维护计划 524   16.9.3 检查和维护数据库完整性 529   第17 管理日志传送与数据库镜像 534   17.1 日志传送 534   17.1.1 日志传送:如何工作 534   17.1.2 为日志传送做准备 536   17.1.3 将SQL Server 2000 日志传送升级到 SQL Server 2008日志传送 37   17.1.4 在主数据库上启用日志传送 537   17.1.5 添加日志传送辅助数据库 541   17.1.6 改变事务日志备份的时间间隔 544   17.1.7 改变复制和还原的时间间隔 545   17.1.8 监视日志传送 545   17.1.9 故障转移到辅助数据库 546   17.1.10 禁用和删除日志传送 548   17.2 数据库镜像 548   17.2.1 数据库镜像基础知识 548   17.2.2 配置数据库镜像 549   17.2.3 管理和监视镜像 553   17.2.4 使用故障转移进行恢复 556   17.2.5 删除数据库镜像 557   17.3 使用镜像和日志传送 557   第18 实施基于策略的管理 559   18.1 基于策略的管理简介 559   18.2 使用基于策略的管理 561   18.3 在整个企业内管理策略 566   18.3.1 导入和导出策略 566   18.3.2 配置中央管理服务器 568   18.3.3 针对多个服务器执行语句 571   18.3.4 配置和管理策略方面 571   18.3.5 创建和管理策略条件 573   18.3.6 创建和管理策略 575   18.3.7 管理策略目标和托管策略 578   18.3.8 评估策略 580   18.3.9 基于策略的管理策略疑难解答 582   ……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 3/3 SQL Server 2008 2010 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 作者:兰吉特(Lynn Langit)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ISBN:7115231117, 9787115231116 页码:545 --------------------------------------------------------------------------------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 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实现灵活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使用Microsoft 完善的BI工具构建B0解决方案的必备指南,使用SQLServer 2008设计、开发和部署更有效的数据集成、报表、分析解决方案所需的权威操作指南。不论是商业智能(B0)编程的新手还是老手,都会从中受益。通过专家团队的真实示例和高明见解,读者能够掌握构建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概念、工具和技术,从而真正提供客户所需的智能性商业价值。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研究如下内容: 管理开发生命周期,打造BI团队; 深入研究SQL Servet Analysis Services、Integration Services和 Reporting Services; 使用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udio(BIDS); 编写对销售数据进行分级、排序和深化的查询; 开发提取、转换、加载(ETL)解决方案; 添加源代码控制系统; 通过加密和凭据保护部署的包; 用MDX和DMX查询设计器构建基于OLAP多维数据集和数据挖掘模 型的报表; 用NET代码建立并实现自定义对象; 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Office SharePoint Server中查看报表。 微软公司US-SQL Analysis Services 首席开发经理Donaod Farmer倾力作序 内容提要 --------------------------------------------------------------------------------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介绍如何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开发商业智能(BI)解决方案。《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共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商业智能基础、可视化商业智能结果、构建有效的商业智能流程、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物理架构、面向架构师的OLAP逻辑设计概念;第二部分面向Analysis Services开发人员,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BIDS以及BIDS的所有功能,提供了使用SSAS构建OLAP多维数据集和数据挖掘模型的指南;第三部分面向Integration Services开发人员,详细介绍如何使用SSIS开发ETL软件包,利用ETL包加载OLAP多维数据集和数据挖掘结构;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SSRS的架构,以及Excel、Visio或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作为BI客户端的实现。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结合专家团队提供的实际示例和丰富经验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直观轻松地掌握构建商业智能(BI)解决方案的概念、工具和技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商业智能开发参考指南。无论是商业智能(BI)编程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都可从《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中获益。 目录 -------------------------------------------------------------------------------- 第一部分 面向商业决策者和架构师的商业智能 第1 商业智能基础 3 1.1 商业智能和数据建模 3 1.2 OLTP和OLAP 4 1.2.1 联机事务处理 4 1.2.2 联机分析处理 6 1.3 常用BI术语 9 1.3.1 数据仓库 9 1.3.2 数据市场 10 1.3.3 多维数据集 11 1.3.4 决策支持系统 11 1.3.5 数据挖掘系统 11 1.3.6 提取、转换和加载系统 12 1.3.7 报表处理系统 12 1.3.8 关键绩效指标 12 1.4 Microsoft BI解决方案的核心组件 12 1.4.1 SQL Server 2008 Analysis Services 13 1.4.2 SQL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 2/3 SQL Server 2008 2010 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 作者:兰吉特(Lynn Langit)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ISBN:7115231117, 9787115231116 页码:545 --------------------------------------------------------------------------------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 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实现灵活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使用Microsoft 完善的BI工具构建B0解决方案的必备指南,使用SQLServer 2008设计、开发和部署更有效的数据集成、报表、分析解决方案所需的权威操作指南。不论是商业智能(B0)编程的新手还是老手,都会从中受益。通过专家团队的真实示例和高明见解,读者能够掌握构建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概念、工具和技术,从而真正提供客户所需的智能性商业价值。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研究如下内容: 管理开发生命周期,打造BI团队; 深入研究SQL Servet Analysis Services、Integration Services和 Reporting Services; 使用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udio(BIDS); 编写对销售数据进行分级、排序和深化的查询; 开发提取、转换、加载(ETL)解决方案; 添加源代码控制系统; 通过加密和凭据保护部署的包; 用MDX和DMX查询设计器构建基于OLAP多维数据集和数据挖掘模 型的报表; 用NET代码建立并实现自定义对象; 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Office SharePoint Server中查看报表。 微软公司US-SQL Analysis Services 首席开发经理Donaod Farmer倾力作序 内容提要 --------------------------------------------------------------------------------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介绍如何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开发商业智能(BI)解决方案。《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共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商业智能基础、可视化商业智能结果、构建有效的商业智能流程、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物理架构、面向架构师的OLAP逻辑设计概念;第二部分面向Analysis Services开发人员,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BIDS以及BIDS的所有功能,提供了使用SSAS构建OLAP多维数据集和数据挖掘模型的指南;第三部分面向Integration Services开发人员,详细介绍如何使用SSIS开发ETL软件包,利用ETL包加载OLAP多维数据集和数据挖掘结构;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SSRS的架构,以及Excel、Visio或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作为BI客户端的实现。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结合专家团队提供的实际示例和丰富经验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直观轻松地掌握构建商业智能(BI)解决方案的概念、工具和技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商业智能开发参考指南。无论是商业智能(BI)编程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都可从《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中获益。 目录 -------------------------------------------------------------------------------- 第一部分 面向商业决策者和架构师的商业智能 第1 商业智能基础 3 1.1 商业智能和数据建模 3 1.2 OLTP和OLAP 4 1.2.1 联机事务处理 4 1.2.2 联机分析处理 6 1.3 常用BI术语 9 1.3.1 数据仓库 9 1.3.2 数据市场 10 1.3.3 多维数据集 11 1.3.4 决策支持系统 11 1.3.5 数据挖掘系统 11 1.3.6 提取、转换和加载系统 12 1.3.7 报表处理系统 12 1.3.8 关键绩效指标 12 1.4 Microsoft BI解决方案的核心组件 12 1.4.1 SQL Server 2008 Analysis Services 13 1.4.2 SQL Server 2008 Reporting Services 15 1.4.3 SQL Ser
完整清晰 PDF 扫描文档 这个PDF文件是我花钱买来的,现在为了挣积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 1/3 SQL Server 2008 2010 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 作者:兰吉特(Lynn Langit)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ISBN:7115231117, 9787115231116 页码:545 --------------------------------------------------------------------------------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 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实现灵活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使用Microsoft 完善的BI工具构建B0解决方案的必备指南,使用SQLServer 2008设计、开发和部署更有效的数据集成、报表、分析解决方案所需的权威操作指南。不论是商业智能(B0)编程的新手还是老手,都会从中受益。通过专家团队的真实示例和高明见解,读者能够掌握构建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概念、工具和技术,从而真正提供客户所需的智能性商业价值。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研究如下内容: 管理开发生命周期,打造BI团队; 深入研究SQL Servet Analysis Services、Integration Services和 Reporting Services; 使用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udio(BIDS); 编写对销售数据进行分级、排序和深化的查询; 开发提取、转换、加载(ETL)解决方案; 添加源代码控制系统; 通过加密和凭据保护部署的包; 用MDX和DMX查询设计器构建基于OLAP多维数据集和数据挖掘模 型的报表; 用NET代码建立并实现自定义对象; 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Office SharePoint Server中查看报表。 微软公司US-SQL Analysis Services 首席开发经理Donaod Farmer倾力作序 内容提要 --------------------------------------------------------------------------------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介绍如何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开发商业智能(BI)解决方案。《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共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商业智能基础、可视化商业智能结果、构建有效的商业智能流程、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物理架构、面向架构师的OLAP逻辑设计概念;第二部分面向Analysis Services开发人员,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BIDS以及BIDS的所有功能,提供了使用SSAS构建OLAP多维数据集和数据挖掘模型的指南;第三部分面向Integration Services开发人员,详细介绍如何使用SSIS开发ETL软件包,利用ETL包加载OLAP多维数据集和数据挖掘结构;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SSRS的架构,以及Excel、Visio或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作为BI客户端的实现。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结合专家团队提供的实际示例和丰富经验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直观轻松地掌握构建商业智能(BI)解决方案的概念、工具和技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商业智能开发参考指南。无论是商业智能(BI)编程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都可从《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中获益。 目录 -------------------------------------------------------------------------------- 第一部分 面向商业决策者和架构师的商业智能 第1 商业智能基础 3 1.1 商业智能和数据建模 3 1.2 OLTP和OLAP 4 1.2.1 联机事务处理 4 1.2.2 联机分析处理 6 1.3 常用BI术语 9 1.3.1 数据仓库 9 1.3.2 数据市场 10 1.3.3 多维数据集 11 1.3.4 决策支持系统 11 1.3.5 数据挖掘系统 11 1.3.6 提取、转换和加载系统 12 1.3.7 报表处理系统 12 1.3.8 关键绩效指标 12 1.4 Microsoft BI解决方案的核心组件 12 1.4.1 SQL Server 2008 Analysis Services 13 1.4.2 SQL
由于文件太大,被分成3部分,当前第2部分,请下载完三部分,并放在同一目录,否则无法解压。 内容简介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共分为4部分,即管理基础、系统管理、数据管理以及优化与维护。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从理论上环环相扣,全面介绍数据库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也从不同层次上体现了数据库管理员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要点和难点,能够科学地指导数据库管理员的日常工作。《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的特点是按照日常工作的逻辑来编排内容,并含有大量实例操作指导、技巧提示及T-SQL代码,方便管理员日常的工作。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适合所有SQL Server用户参考,更是数据库管理员的必备指南。 编辑推荐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教你全面掌握SQL Server 2008的必备指南!这本实用指南讲述了SQL Server 2008日常管理的工作。使用快速参考表、指令和列表聚焦核心的支持与维护任务。无论您是学生还是数据库领域的从业人员,都可从《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获得解决问题和完成工作所需的信息。 《SQL Server 2008管理员必备指南》重要主题: 规划、部署和配置SQL Server 2008 管理服务器,管理外围安全、访问及网络配置 导入、导出、转换和复制数据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执行主要的管理任务 操作架构、表、索引和视图 进行自动化维护和实现基于策略的管理 监视服务器活动并优化性能 管理日志传送和数据库镜像 执行备份和还原 《微软技术丛书》包括以下几个子系列 从入门到精通 适舍新手程序员的实用教程 侧重于基础技术和特征 提供范例文件 技术内幕 权威必备的参考大全 包含丰富、实用的范例代码 帮助读者熟练掌握微软技术 高级编程 侧重于高级特性、技术和解决问题 包含丰富适用性强的范倒代码 帮助读者精通微软技术 精通&宝典 着重剖析应用技巧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 主题包括办公应用和开发工具 认证考试教材 完全根据考试要求来阐述每一个知识点 提供可供搜索的Ebook(英文版)和训练题 提供实际场景案例分析和故障诊断实验 SQL Server专家的呕心力作,数据库管理员的实战宝典,全面、深入地剖析SQL Server2008新特性,结构独特,实例丰富,操作性强。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斯坦里克 (William R.Stanek) 译者:贾洪峰 William R.Stanek微软MVP(最有价值专家),拥有20多年系统管理和高级编程的经验。他是屡获嘉奖的作家,著作多达70部,其中包括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8 InsideOut。他也是“管理员必备指南”系列丛书的编辑。 目录 第Ⅰ部分 SQL Server 2008管理基础 第1 SQL Server 2008管理概况 1.1 SQL Server 2008与硬件 1.2 SQL Server 2008的版本 1.3 SQL Server和Windows 1.3.1 SQL Server的服务 1.3.2 SQL Server登录和身份验证 1.3.3 SQL Server的服务帐户 1.4 使用图形化管理工具 1.5 使用命令行工具 1.5.1 BCP 1.5.2 SQLCMD 1.5.3 其他命令行工具 1.6 使用SQL Server PowerShell 1.6.1 运行和使用cmdlet 1.6.2 运行和使用SQL Server PowerShell 1.6.3 使用SQL Server cmdlet 第2 部署SQL Server 2008 2.1 SQL Server集成角色 2.1.1 使用SQL Server集成服务 2.1.2 使用SQL Server 2008的关系数据仓库 2.1.3 使用SQL Server 2008的多维数据库和数据挖掘 2.1.4 使用SQL Server 2008管理报表 2.2 规划SQL Server 2008的部署 2.2.1 建立服务器的性能系统 2.2.2 配置I/O子系统 2.2.3 确保可用性和可伸缩性 2.2.4 确保连接性和数据访问 2.2.5 管理SQL Server配置和安全性 2.3 运行安装程序和修改SQL Server安装 2.3.1 创建新的SQL Server实例 2.3.2 添加组件和实例 2.3.3 修复SQL Server 2008安装 2.3.4 升级SQL Server 2008版本 2.3.5 卸载SQL Server 第3 管理外围安全、访问以及网络配置 3.1 管理SQL Server的组件功能 3.2 配置SQL Server服务 3.2.1 管理服务配置 3.2.2 管理服务的状态和启动模式 3.2.3 设置启动的服务帐户 3.2.4 配置文件流 3.2.5 配置服务转储目录、错误报告和客户反馈报告 3.3 管理网络和SQL本地客户端配置 3.3.1 管理连接配置 3.3.2 配置Shared Memory网络配置 3.3.3 配置Named Pipes网络配置 3.3.4 配置TCP/IP网络配置 3.3.5 配置本地客户端配置的安全性 3.3.6 配置本地客户端协议的顺序 3.3.7 设置共享内存的本地客户端配置 3.3.8 设置命名管道的本地客户端配置 3.3.9 设置TCP/IP本地客户端配置 第4 配置和优化SQL Server 2008 4.1 访问SQL Server的配置数据 4.1.1 使用系统目录和目录视图 4.1.2 使用系统存储过程 4.2 管理SQL Server配置选项的技巧 4.2.1 设置配置选项 4.2.2 使用SET选项 4.2.3 使用服务器选项 4.2.4 使用数据库选项 4.2.5 管理数据库的兼容性 4.3 通过存储过程配置SQL Server 4.3.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查询 4.3.2 执行查询和改变设置 4.3.3 检查和设置配置参数 4.3.4 使用ALTER DATABASE改变设置 第Ⅱ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系统管理 第5 管理企业 5.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5.1.1 开始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5.1.2 连接到特定的服务器实例 5.1.3 连接到特定数据库 5.2 管理SQL Server组 5.2.1 介绍SQL Server组 5.2.2 创建服务器组 5.2.3 删除服务器组 5.2.4 编辑和移动服务器组 5.2.5 添加SQL Server到一个组 5.3 管理服务器 5.3.1 注册已连接服务器 5.3.2 在“已注册的服务器”视图中注册新的服务器 5.3.3 注册以前注册的SQL Server 2000服务器 5.3.4 更新本地服务器注册 5.3.5 将服务器组和注册信息复制到另一台计算机 5.3.6 编辑注册属性 5.3.7 连接到服务器 5.3.8 从服务器断开连接 5.3.9 移动服务器到新的组 5.3.10 删除服务器注册 5.4 启动、停止和配置SQL Server代理 5.5 启动、停止和配置Microsoft分布式事务处理协调器 5.6 管理SQL Server启动 5.6.1 启用或防止SQL Server的自动启动 5.6.2 设置数据库引擎的启动参数 5.6.3 从命令行管理服务 5.6.4 管理SQL Server命令行的可执行文件 5.7 管理服务器活动 5.7.1 检查进程信息 5.7.2 跟踪资源等待和阻塞 5.7.3 检测修复死锁和阻塞连接 5.7.4 在SQL Server中跟踪命令的执行 5.7.5 终止服务器进程 第6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配置SQL Server 6.1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管理配置 6.2 确定系统和服务器信息 6.3 配置身份验证和审核 6.3.1 设置身份验证模式 6.3.2 设置审核级别 6.3.3 启用或禁用C2审核登录 6.3.4 启用或禁用“符合公共标准” 6.4 调节内存的使用 6.4.1 动态配置内存 6.4.2 使用固定内存 6.4.3 启用AWE内存的支持 6.4.4 为索引优化内存 6.4.5 为查询分配内存 6.5 配置处理器和并行处理 6.5.1 优化CPU的使用 6.5.2 设置并行处理 6.6 配置线程、优先级和纤程 6.7 配置用户和远程连接 6.7.1 设置最大用户连接 6.7.2 设置默认连接选项 6.7.3 配置远程服务器连接 6.8 管理服务器设置 6.8.1 启用或禁用文件流 6.8.2 设置SQL Server的默认语言 6.8.3 允许和禁止嵌套触发器 6.8.4 控制查询的执行 6.8.5 配置2000年的支持 6.9 管理数据库设置 6.9.1 设置索引填充 6.9.2 配置备份和还原超时选项 6.9.3 配置备份和还原保持选项 6.9.4 用检查点清空缓存 6.9.5 压缩备份媒体 6.10 添加和删除活动目录的信息 6.11 修复配置故障 6.11.1 从损坏的配置中恢复 6.11.2 更改排序规则和重新生成master数据库 第7 数据库管理的核心任务 7.1 数据库文件和日志 7.2 数据库管理基础 7.2.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查看数据库的信息 7.2.2 使用T-SQL查看数据库信息 7.2.3 检查系统和示例数据库 7.2.4 检查数据库对象 7.3 创建数据库 7.3.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创建数据库 7.3.2 使用T-SQL创建数据库 7.4 修改数据库及其选项 7.4.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设置数据库选项 7.4.2 使用ALTER DATABASE修改数据库 7.4.3 配置自动选项 7.4.4 在数据库级别上控制ASNI的兼容性 7.4.5 配置参数化 7.4.6 配置游标选项 7.4.7 控制用户访问和数据库状态 7.4.8 设置联机、脱机或紧急模式 7.4.9 管理跨数据库链接和外部访问选项 7.4.10 配置恢复、日志记录和磁盘I/O错误检查选项 7.4.11 查看、更改和覆盖数据库选项 7.5 管理数据库和日志大小 7.5.1 配置SQL Server自动管理文件大小 7.5.2 手动扩展数据库和日志 7.5.3 手动压缩和收缩数据库 7.6 操作数据库 7.6.1 重命名数据库 7.6.2 清除和删除数据库 7.6.3 附加和分离数据库 7.7 提示和技巧 7.7.1 复制和移动数据库 7.7.2 移动数据库 7.7.3 移动tempdb和改变tempdb的大小 7.7.4 创建辅助数据和日志文件 7.7.5 防止事务日志错误 7.7.6 防止文件组充满的错误 7.7.7 创建新的数据库模板 7.7.8 配置数据库加密 第8 全文搜索的管理 8.1 全文目录和索引 8.2 管理全文目录 8.2.1 查看目录属性 8.2.2 创建目录 8.2.3 启用表和视图的索引 8.2.4 编辑表和视图的索引 8.2.5 从表或视图中禁用和删除全文索引 8.2.6 填充全文目录 8.2.7 重新生成当前目录 8.2.8 清除旧的目录 8.2.9 删除目录 8.3 管理全文搜索 8.3.1 设置全文搜索的默认语言 8.3.2 使用非索引字表 8.3.3 创建非索引字表 8.3.4 管理非索引字表 8.3.5 创建和使用同义词库文件 第9 管理SQL Server 2008的安全性 9.1 SQL Server 2008安全性概况 9.1.1 使用安全主体和安全对象 9.1.2 理解安全对象的权限 9.1.3 检查授予安全对象的权限 9.2 SQL Server 2008的身份验证模式 9.2.1 Windows身份验证 9.2.2 混合模式和SQL Server登录 9.3 特殊目的的登录和用户 9.3.1 使用管理员组 9.3.2 使用管理员用户帐户 9.3.3 使用sa登录 9.3.4 使用NETWORK SERVICE和SYSTEM登录 9.3.5 使用guest用户 9.3.6 使用dbo用户 9.3.7 使用sys和INFORMATION_SCHEMA用户 9.4 权限 9.4.1 对象权限 9.4.2 语句权限 9.4.3 隐含权限 9.5 角色 9.5.1 服务器角色 9.5.2 数据库角色 9.6 管理服务器登录 9.6.1 查看和编辑现有的登录 9.6.2 创建登录 9.6.3 用T-SQL编辑登录 9.6.4 允许或拒绝访问服务器 9.6.5 启用、禁用和解锁登录 9.6.6 删除登录 9.6.7 更改密码 9.7 配置服务器角色 9.7.1 为登录分配角色 9.7.2 为多个登录分配角色 9.7.3 撤销服务器登录的访问权限和授予的角色 9.8 控制数据库访问和管理 9.8.1 为登录分配访问权限和角色 9.8.2 为多个登录分配角色 9.8.3 创建标准的数据库角色 9.8.4 创建应用程序数据库角色 9.8.5 删除数据库用户的角色成员关系 9.8.6 删除用户定义的角色 9.8.7 管理访问和角色的Transact-SQL命令 9.9 管理数据库权限 9.9.1 为语句分配数据库权限 9.9.2 登录的对象权限 9.9.3 多个登录的对象权限 第Ⅲ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数据管理 第10 操作架构、表、索引和视图 10.1 处理架构 10.1.1 创建架构 10.1.2 修改架构 10.1.3 将对象移动到新架构 10.1.4 删除架构 10.2 表的概况 10.3 表的实质 10.3.1 了解数据页 10.3.2 了解区 10.3.3 了解表的分区 10.4 处理表 10.4.1 创建表 10.4.2 修改现有的表 10.4.3 查看表的行和大小的信息 10.4.4 显示表属性和权限 10.4.5 显示表中当前的值 10.4.6 复制表 10.4.7 重命名和删除表 10.4.8 在一个表中添加和删除列 10.4.9 编写表脚本 10.5 管理表的值 10.5.1 使用原始数据类型 10.5.2 使用固定长度、可变长度 和最大长度的字段 10.5.3 使用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 10.5.4 允许和不允许Null值 10.5.5 使用默认值 10.5.6 使用稀疏列 10.5.7 使用标识和全局唯一标识符 10.5.8 使用用户定义的表类型 10.6 使用视图 10.6.1 操作视图 10.6.2 创建视图 10.6.3 修改视图 10.6.4 使用可更新视图 10.6.5 管理视图 10.7 创建和管理索引 10.7.1 了解索引 10.7.2 使用聚集索引 10.7.3 使用非聚集索引 10.7.4 使用XML索引 10.7.5 使用筛选索引 10.7.6 确定应当索引哪些列 10.7.7 索引计算列和视图 10.7.8 查看索引属性 10.7.9 创建索引 10.7.10 管理索引 10.7.11 使用数据库引擎优化顾问 10.8 列约束和规则 10.8.1 使用约束 10.8.2 使用规则 10.9 创建已分区表和索引 10.9.1 创建分区函数 10.9.2 创建分区方案 10.9.3 创建分区 10.9.4 查看和管理分区 10.10 压缩表、索引和分区 10.10.1 使用行和页压缩 10.10.2 设置或改变压缩设置 第11 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及转换 11.1 使用集成服务 11.1.1 集成服务简介 11.1.2 集成服务工具 11.1.3 集成服务和数据提供程序 11.1.4 集成服务包 11.2 使用SQL Server导入和导出向导创建包 11.2.1 阶段1:数据源和目标的配置 11.2.2 阶段2:复制或查询 11.2.3 阶段3:格式化和转换 11.2.4 阶段4:保存和执行 11.3 了解BCP 11.3.1 BCP 基础 11.3.2 BCP 语法 11.3.3 BCP 权限和模式 11.3.4 使用BCP导入数据 11.3.5 使用BCP导出数据 11.4 BCP脚本 11.5 使用BULK INSERT 命令 第12 链接服务器与分布式事务 12.1 使用链接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 12.1.1 使用分布式查询 12.1.2 使用分布式事务 12.1.3 运行分布式事务处理协调器服务 12.2 管理链接服务器 12.2.1 添加链接服务器 12.2.2 配置链接服务器的安全性 12.2.3 设置远程和链接服务器的服务器选项 12.2.4 删除链接服务器 第13 实施快照、合并和事务复制 13.1 复制的概况 13.1.1 复制组件 13.1.2 复制代理和作业 13.1.3 复制的类型 13.2 复制的计划 13.2.1 复制模式 13.2.2 复制的预备任务 13.3 分发服务器的管理 13.3.1 设置新的分发服务器 13.3.2 更新分发服务器 13.3.3 创建分发数据库 13.3.4 启用和更新发布服务器 13.3.5 启用发布数据库 13.3.6 删除分发数据库 13.3.7 禁用发布和分发 13.4 创建和管理发布 13.4.1 创建发布 13.4.2 查看和更新发布 13.4.3 设置发布属性 13.4.4 设置代理安全性和进程帐户 13.4.5 控制订阅访问发布 13.4.6 为发布创建脚本 13.4.7 删除发布 13.5 订阅发布 13.5.1 订阅的实质 13.5.2 创建订阅 13.5.3 查看订阅属性 13.5.4 更新、维护和删除订阅 13.5.5 验证订阅 13.5.6 重新初始化订阅 第Ⅳ部分 SQL Server 2008的优化与维护 第14 分析和监视SQL Server 2008 14.1 监视服务器的性能和活动 14.1.1 监视SQL Server的原因 14.1.2 为监视做准备 14.1.3 监视工具和资源 14.2 使用复制监视器 14.2.1 启动并使用复制监视器 14.2.2 添加发布服务器和发布服务器组 14.3 使用事件日志 14.3.1 检查应用程序日志 14.3.2 检查SQL Server事件日志 14.3.3 检查SQL Server代理事件日志 14.4 监视SQL Server的性能 14.4.1 选择要监视的计数器 14.4.2 创建性能日志 14.4.3 查看数据收集器报告 14.4.4 配置性能计数器警报 14.5 配置管理数据仓库 14.5.1 了解管理数据仓库 14.5.2 创建管理数据仓库 14.5.3 设置数据收集 14.5.4 管理收集和生成报表 14.6 使用事件探查器解决性能问题 14.6.1 使用事件探查器 14.6.2 新建跟踪 14.6.3 使用跟踪 14.6.4 保存跟踪 14.6.5 重播跟踪 第15 备份和还原SQL Server 2008 15.1 创建备份和还原计划 15.1.1 开始备份和还原计划 15.1.2 规划镜像与镜像数据库的备份 15.1.3 规划被复制数据库的备份 15.1.4 规划大型数据库的备份 15.1.5 规划备份压缩 15.2 选择备份设备和媒体 15.3 使用备份策略 15.4 创建备份设备 15.5 执行备份 15.5.1 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中创建备份 15.5.2 使用多个设备的条带 备份 15.5.3 使用Transact-SQL备份 15.5.4 执行事务日志备份 15.6 还原数据库 15.6.1 数据库损坏及解决方法 15.6.2 从正常备份还原数据库 15.6.3 还原文件和文件组 15.6.4 将数据库还原到不同位置 15.6.5 还原丢失的数据 15.6.6 创建备用服务器 15.6.7 使用Transact-SQL还原命令 15.7 还原master数据库 第16 数据库自动化和维护 16.1 数据库自动化和维护概述 16.2 使用数据库邮件 16.2.1 执行初始数据库邮件配置 16.2.2 管理数据库邮件配置文件和帐户 16.2.3 查看和更改数据库邮件系统参数 16.3 使用SQL Server代理 16.3.1 访问警报、操作员和作业 16.3.2 配置SQL Server代理服务 16.3.3 设置SQL Server代理邮件配置文件 16.3.4 使用SQL Server代理重新启动服务 16.4 管理警报 16.4.1 使用默认警报 16.4.2 创建错误消息警报 16.4.3 处理警报响应 16.4.4 删除、启用和禁用警报 16.5 管理操作员 16.5.1 注册操作员 16.5.2 删除和禁用对操作员的通知 16.5.3 配置防故障操作员 16.6 计划作业 16.6.1 创建作业 16.6.2 指定或更改作业定义 16.6.3 设置执行步骤 16.6.4 配置作业计划 16.6.5 处理作业警报 16.6.6 处理通知消息 16.6.7 管理现有作业 16.6.8 管理作业类别 16.7 自动完成服务器到服务器的 日常管理任务 16.7.1 在数据库之间复制用户、表、视图和其他对象 16.7.2 在数据库之间复制警报、操作员和计划作业 16.8 多服务器管理 16.8.1 事件转发 16.8.2 多服务器作业计划 16.9 数据库维护 16.9.1 数据库维护清单 16.9.2 使用维护计划 16.9.3 检查和维护数据库完整性 第17 管理日志传送与数据库镜像 17.1 日志传送 17.1.1 日志传送:如何工作 17.1.2 为日志传送做准备 17.1.3 将SQL Server 2000 日志传送升级到 SQL Server 2008日志传送 17.1.4 在主数据库上启用日志传送 17.1.5 添加日志传送辅助数据库 17.1.6 改变事务日志备份的时间间隔 17.1.7 改变复制和还原的时间间隔 17.1.8 监视日志传送 17.1.9 故障转移到辅助数据库 17.1.10 禁用和删除日志传送 17.2 数据库镜像 17.2.1 数据库镜像基础知识 17.2.2 配置数据库镜像 17.2.3 管理和监视镜像 17.2.4 使用故障转移进行恢复 17.2.5 删除数据库镜像 17.3 使用镜像和日志传送 第18 实施基于策略的管理 18.1 基于策略的管理简介 18.2 使用基于策略的管理 18.3 在整个企业内管理策略 18.3.1 导入和导出策略 18.3.2 配置中央管理服务器 18.3.3 针对多个服务器执行语句 18.3.4 配置和管理策略方面 18.3.5 创建和管理策略条件 18.3.6 创建和管理策略 18.3.7 管理策略目标和托管策略 18.3.8 评估策略 18.3.9 基于策略的管理策略疑难解答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 3/3 SQL Server 2008 2010 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 作者:兰吉特(Lynn Langit)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ISBN:7115231117, 9787115231116 页码:545 --------------------------------------------------------------------------------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 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实现灵活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使用Microsoft 完善的BI工具构建B0解决方案的必备指南,使用SQLServer 2008设计、开发和部署更有效的数据集成、报表、分析解决方案所需的权威操作指南。不论是商业智能(B0)编程的新手还是老手,都会从中受益。通过专家团队的真实示例和高明见解,读者能够掌握构建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概念、工具和技术,从而真正提供客户所需的智能性商业价值。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研究如下内容: 管理开发生命周期,打造BI团队; 深入研究SQL Servet Analysis Services、Integration Services和 Reporting Services; 使用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udio(BIDS); 编写对销售数据进行分级、排序和深化的查询; 开发提取、转换、加载(ETL)解决方案; 添加源代码控制系统; 通过加密和凭据保护部署的包; 用MDX和DMX查询设计器构建基于OLAP多维数据集和数据挖掘模 型的报表; 用NET代码建立并实现自定义对象; 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Office SharePoint Server中查看报表。 微软公司US-SQL Analysis Services 首席开发经理Donaod Farmer倾力作序 内容提要 --------------------------------------------------------------------------------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介绍如何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开发商业智能(BI)解决方案。《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共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商业智能基础、可视化商业智能结果、构建有效的商业智能流程、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物理架构、面向架构师的OLAP逻辑设计概念;第二部分面向Analysis Services开发人员,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BIDS以及BIDS的所有功能,提供了使用SSAS构建OLAP多维数据集和数据挖掘模型的指南;第三部分面向Integration Services开发人员,详细介绍如何使用SSIS开发ETL软件包,利用ETL包加载OLAP多维数据集和数据挖掘结构;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SSRS的架构,以及Excel、Visio或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作为BI客户端的实现。 《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结合专家团队提供的实际示例和丰富经验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直观轻松地掌握构建商业智能(BI)解决方案的概念、工具和技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商业智能开发参考指南。无论是商业智能(BI)编程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都可从《SQL Server 2008商业智能完美解决方案》中获益。 目录 -------------------------------------------------------------------------------- 第一部分 面向商业决策者和架构师的商业智能 第1 商业智能基础 3 1.1 商业智能和数据建模 3 1.2 OLTP和OLAP 4 1.2.1 联机事务处理 4 1.2.2 联机分析处理 6 1.3 常用BI术语 9 1.3.1 数据仓库 9 1.3.2 数据市场 10 1.3.3 多维数据集 11 1.3.4 决策支持系统 11 1.3.5 数据挖掘系统 11 1.3.6 提取、转换和加载系统 12 1.3.7 报表处理系统 12 1.3.8 关键绩效指标 12 1.4 Microsoft BI解决方案的核心组件 12 1.4.1 SQL Server 2008 Analysis Services 13 1.4.2 SQL Server 2008 Reporting Services 15 1.4.3 SQL Server 2008 15 1.4.4 SQL Server 2008 Integration Services 15 1.5 Microsoft BI解决方案的可选组件 17 1.6 BI解决方案中使用的查询语言 18 1.6.1 MDX 18 1.6.2 DMX 19 1.6.3 XMLA 19 1.6.4 RDL 19 1.7 小结 19 第2 商业智能结果可视化 21 2.1 将业务案例与BI解决方案对应起来 21 2.1.1 BI范围十大问题 22 2.1.2 BI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 23 2.2 从用户的角度理解商业智能 26 2.2.1 用Excel 2007演示BI的功能 28 2.2.2 通过Excel外接程序了解数据挖掘 35 2.2.3 使用Excel 2007查看数据挖掘结构 36 2.3 完整BI解决方案的元素 39 2.3.1 报表——确定谁将使用解决方案 39 2.3.2 ETL——实现解决方案的基础 40 2.3.3 数据挖掘——不可或缺 40 2.4 常见的业务挑战和BI解决方案 42 2.5 衡量BI解决方案的ROI 43 2.6 小结 45 第3 构建有效的商业智能流程 46 3.1 BI项目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46 3.1.1 Microsoft Solution Framework 47 3.1.2 Microsoft Solution Framework fo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48 3.1.3 将MSF用于BI项目 49 3.1.4 Microsoft Solution Framework的阶段和可交付成果 49 3.2 BI项目需要的技能 53 3.2.1 必备技能 54 3.2.2 可选技能 55 3.3 建立团队 57 3.4 小结 62 第4 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物理架构 63 4.1 物理基础结构更改的规划 63 4.1.1 创建准确的基线调查 63 4.1.2 评估当前的服务级别协议 64 4.2 确定服务器的最优数量和最佳位置 65 4.2.1 物理服务器的考虑 67 4.2.2 逻辑服务器和服务的考虑 68 4.3 理解安全需求 70 4.4 备份和还原 78 4.4.1 备份SSAS 78 4.4.2 备份SSIS 79 4.4.3 备份SSRS 79 4.5 审核与合规 79 4.6 源代码控制 82 4.7 小结 83 第5 面向架构的OLAP逻辑设计概念 84 5.1 设计基本的OLAP多维数据集 84 5.1.1 星形架构 85 5.1.2 反规范化 91 5.1.3 回到星形 91 5.1.4 其他设计技巧 96 5.1.5 雪花维度建模 97 5.1.6 维度建模补充 100 5.1.7 理解事实(度量)建模 105 5.1.8 BI建模的其他考虑 107 5.2 小结 108 第二部分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Analysis Services开发人员指南 第6 理解SSMS和SQL Server Profiler中的SSAS 111 6.1 SQL Server Analysis Services的核心工具 111 6.1.1 基线服务配置 114 6.1.2 SSMS中的SSAS 115 6.1.3 如何查询SSAS对象 124 6.1.4 使用MDX模板 127 6.1.5 使用DMX模板 130 6.1.6 使用XMLA模板 131 6.1.7 SSMS小结 132 6.2 小结 132 第7 用BIDS设计OLAP多维数据集 133 7.1 使用BIDS 133 7.2 在“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中工作 135 7.2.1 Analysis Services中的数据源 137 7.2.2 数据源视图 139 7.2.3 Analysis Services中的角色 142 7.2.4 在Analysis Services对象上使用编译后的程序集 143 7.3 用BIDS构建OLAP多维数据集 144 7.4 理解维度 149 7.4.1 属性层次结构 150 7.4.2 属性关系 151 7.4.3 翻译 153 7.5 使用维度 154 7.5.1 度量值组 154 7.5.2 超越星形维度 157 7.6 构建第一个OLAP多维数据集 160 7.6.1 选择度量值组 160 7.6.2 增加维度 160 7.7 小结 164 第8 优化多维数据集和维度 165 8.1 优化第一个OLAP多维数据集 165 8.1.1 翻译和透视 165 8.1.2 关键绩效指标 167 8.1.3 操作 171 8.1.4 计算(MDX脚本或计算成员) 176 8.2 使用多维数据集和维度属性 179 8.2.1 时间智能 181 8.2.2 SCOPE关键字 181 8.2.3 账户智能和一元运算符定义 182 8.2.4 其他向导选项 185 8.2.5 货币换算 185 8.3 高级多维数据集和维度属性 188 8.4 小结 189 第9 处理多维数据集和维度 190 9.1 构建、处理和部署OLAP多维数据集 190 9.1.1 区分数据和元数据 191 9.1.2 在断开环境下工作 191 9.1.3 在联机环境下工作 193 9.1.4 理解聚合 193 9.2 分区 194 9.2.1 选择存储模式:MOLAP、HOLAP和ROLAP 196 9.2.2 OLTP表的分区 198 9.2.3 其他OLAP分区配置 199 9.3 实现聚合 199 9.3.1 聚合设计向导 200 9.3.2 基于使用情况的优化向导 202 9.3.3 SQL Server Profiler 203 9.3.4 聚合设计器:高级视图 204 9.4 用MOLAP、HOLAP或ROLAP实现高级存储 205 9.5 主动缓存 206 9.5.1 主动缓存的通知设置 208 9.5.2 主动缓存调优 208 9.5.3 ROLAP维度 209 9.5.4 链接 210 9.5.5 写回 210 9.6 多维数据集和维度处理选项 212 9.7 小结 215 第10 MDX简介 216 10.1 MDX的重要性 216 10.2 编写第一个MDX查询 217 10.2.1 MDX对象名称 218 10.2.2 MDX语法的其他元素 218 10.3 MDX核心函数 220 10.4 筛选MDX结果集 226 10.5 计算成员和命名集合 228 10.6 TopCount函数 230 10.7 Rank函数和组合 232 10.8 Head和Tail函数 235 10.9 MDX的层次结构函数 236 10.10 日期函数 239 10.10.1 结合使用聚合和日期函数 242 10.10.2 关于查询优化 243 10.11 小结 244 第11 高级MDX 245 11.1 查询维度属性 245 11.2 从季节角度查看日期维度和MDX 248 11.3 创建持久计算成员 249 11.3.1 在BIDS中创建持久计算成员 249 11.3.2 用MDX脚本创建计算成员 250 11.4 使用IIf 251 11.5 关于命名集 252 11.6 关于脚本 255 11.7 理解SOLVE_ORDER 257 11.8 创建关键绩效指标 258 11.8.1 编程创建KPI 261 11.8.2 KPI的其他提示 262 11.9 在SSRS和PerformancePoint Server上使用MDX 262 11.9.1 在SSRS 2008中使用MDX 262 11.9.2 在PerformancePoint Server 2007上使用MDX 264 11.10 小结 267 第12 理解数据挖掘结构 268 12.1 审核业务场景 268 12.2 使用BIDS数据挖掘界面 271 12.2.1 理解数据类型和内容类型 272 12.2.2 设置高级数据属性 274 12.2.3 选择数据挖掘模型 275 12.2.4 选择最合适的挖掘模型查看器 278 12.2.5 挖掘准确性图表和预测 281 12.3 数据挖掘算法 284 12.3.1 Microsoft朴素贝叶斯 284 12.3.2 Microsoft决策树算法 288 12.3.3 Microsoft线性回归算法 290 12.3.4 Microsoft时间序列算法 290 12.3.5 Microsoft聚类算法 292 12.3.6 Microsoft序列聚类 294 12.3.7 Microsoft关联算法 295 12.3.8 Microsoft神经网络算法 299 12.3.9 Microsoft逻辑回归 300 12.4 数据挖掘的艺术 301 12.5 小结 301 第13 实现数据挖掘结构 302 13.1 实现CRISP-DM生命周期模型 302 13.2 用BIDS构建数据挖掘结构 303 13.3 用BIDS增加数据挖掘模型 305 13.4 处理挖掘模型 308 13.5 验证挖掘模型 310 13.5.1 提升图 310 13.5.2 利润图 312 13.5.3 分类矩阵 313 13.5.4 交叉验证 315 13.6 数据挖掘预测查询 316 13.6.1 DMX预测查询 318 13.6.2 DMX预测函数 320 13.7 数据挖掘和Integration Services 322 13.8 数据挖掘对象的处理 324 13.9 数据挖掘客户端 326 13.10 小结 326 第三部分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Integration Services开发人员指南 第14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Integration Services的架构组件 329 14.1 Integration Services架构概述 329 14.2 Integration Services包 331 14.3 Integration Services对象模型和组件 334 14.3.1 控制流 335 14.3.2 数据流 335 14.3.3 变量 337 14.3.4 表达式 338 14.3.5 连接管理器 339 14.3.6 事件处理程序和错误处理 340 14.4 Integration Services运行时 341 14.5 Integration Services数据流引擎 342 14.5.1 数据流缓冲区 342 14.5.2 同步数据流输出 346 14.5.3 异步数据流输出 346 14.6 日志提供程序 346 14.7 部署Integration Services包 347 14.7.1 包配置 347 14.7.2 包部署选项 348 14.8 小结 348 第15 用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udio创建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Integration Services包 349 15.1 Visual Studio 2008中的Integration Services 349 15.1.1 使用Integration Services项目模板创建新SSIS项目 350 15.1.2 在“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中查看SSIS项目 351 15.1.3 使用SSIS包设计器 352 15.1.4 使用SSIS工具箱 353 15.1.5 SSIS菜单选项 354 15.2 连接管理器 355 15.2.1 标准数据库连接管理器 355 15.2.2 其他类型的连接管理器 356 15.3 控制流 356 15.3.1 控制流任务 358 15.3.2 控制流容器 360 15.3.3 优先约束 360 15.4 数据流 362 15.4.1 数据流源组件 363 15.4.2 目标组件 364 15.4.3 转换组件 364 15.4.4 Integration Services数据查看器 366 15.5 变量 367 15.5.1 “变量”窗口 367 15.5.2 变量属性 368 15.5.3 系统变量 369 15.6 表达式 369 15.7 小结 371 第16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Integration Services的高级功能 372 16.1 Integration Services中的错误处理 372 16.2 SSIS中的事件、日志、调试和事务 373 16.3 日志记录和事件 374 16.4 调试Integration Services包 377 16.5 检查点和事务 378 16.6 设计Integration Services包的最佳实践 380 16.7 数据事件探查 381 16.8 小结 384 第17 商业智能解决方案中的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Integration Services包 385 17.1 商业智能的ETL 385 17.2 加载OLAP多维数据集 385 17.2.1 使用Integration Services检测数据质量 386 17.2.2 转换源数据 388 17.2.3 使用中间服务器 388 17.2.4 数据沿袭 392 17.3 转移到星形架构加载 393 17.3.1 加载维度表 393 17.3.2 加载事实数据表 394 17.4 更新 397 17.4.1 事实数据表更新 398 17.4.2 维度表更新 398 17.5 数据挖掘的ETL 399 17.5.1 初始加载 399 17.5.2 模型定型 400 17.5.3 数据挖掘查询 401 17.6 小结 402 第18 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Integration Services中部署和管理解决方案 403 18.1 Integration Services中的解决方案和项目结构 403 18.2 源代码控制 403 18.3 部署问题 407 18.3.1 包配置 409 18.3.2 复制文件部署 411 18.3.3 BIDS部署 412 18.3.4 使用部署实用工具部署 414 18.4 SQL Server代理和集成服务 416 18.4.1 SSIS包安全性介绍 416 18.4.2 处理敏感数据和代理执行账户 419 18.4.3 安全性:两个规则 420 18.5 SSIS服务 420 18.6 小结 421 第19 扩展和集成SQL Server 2008 Integration Services 422 19.1 SSIS脚本介绍 422 19.2 Visual Studio Tools for Applications 423 19.3 脚本任务 423 19.3.1 Dts对象 425 19.3.2 调试脚本任务 426 19.4 脚本组件 426 19.4.1 ComponentMetaData属性 431 19.4.2 源、转换和目标 432 19.4.3 调试脚本组件 436 19.5 自定义SSIS任务和组件开发概述 436 19.5.1 控制流任务 439 19.5.2 数据流组件 440 19.5.3 其他组件 440 19.6 自定义应用程序中的SSIS集成概述 442 19.7 小结 444 第四部分 Microsoft SQL Server Reporting Services及商业智能的其他客户端界面 第20 用SQL Server 2008 Reporting Services创建报表 447 20.1 了解Reporting Services的架构 447 20.2 安装和配置Reporting Services 449 20.2.1 HTTP侦听器 451 20.2.2 报表管理器 451 20.2.3 报表服务器Web服务 451 20.2.4 身份验证 452 20.2.5 后台处理(作业管理器) 453 20.3 使用BIDS创建报表 453 20.3.1 其他类型的报表 460 20.3.2 报表示例 460 20.4 部署报表 461 20.5 小结 462 第21 创建SQL Server 2008 Reporting Services报表 463 21.1 将查询设计器用于Analysis Services 463 21.1.1 MDX查询设计器 464 21.1.2 在查询中设置参数 466 21.1.3 DMX查询设计器 467 21.1.4 在BIDS中使用报表设计器 469 21.2 理解报表项 471 21.2.1 列表和矩形报表项 471 21.2.2 Tablix数据区域 472 21.3 使用报表生成器 474 21.4 小结 477 第22 高级SQL Sever 2008 Reporting Services 478 22.1 向SSRS报表添加自定义代码 478 22.2 在Word或Excel 2007中查看报表 480 22.3 URL访问 480 22.4 嵌入自定义ReportViewer控件 481 22.5 关于报表参数 485 22.6 关于安全凭据 485 22.7 关于SOAP API 486 22.8 部署——可伸缩性和安全性 490 22.8.1 性能和可伸缩性 490 22.8.2 高级内存管理 491 22.8.3 扩展 492 22.9 管理脚本 493 22.10 小结 494 第23 用Microsoft Excel 2007作为OLAP多维数据集客户端 495 23.1 使用数据连接向导 495 23.2 使用“导入数据”对话框 497 23.3 理解“数据透视表”界面 497 23.4 创建示例数据透视表 499 23.5 脱机OLAP 501 23.6 Excel OLAP函数 502 23.7 扩展Excel 502 23.8 小结 503 第24 用Microsoft Office 2007作为数据挖掘客户端 504 24.1 安装数据挖掘外接程序 504 24.2 数据挖掘和Excel 2007的集成 505 24.2.1 使用表分析工具组 506 24.2.2 在Excel 2007中使用“数据挖掘”选项卡 514 24.2.3 “管理”和“模型用法” 515 24.2.4 “数据准备”组 517 24.2.5 “数据建模”组 519 24.2.6 “准确性和验证”组 522 24.3 Visio 2007中的数据挖掘集成 523 24.4 客户端可视化 527 24.5 云形图中的数据挖掘 528 24.6 小结 528 第25 SQL Server商业智能和Microsoft 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 529 25.1 Excel Services 529 25.1.1 Excel Services的基本架构 530 25.1.2 Excel工作表的永久性 531 25.1.3 Excel Services工作表的介绍性示例 531 25.1.4 发布参数化Excel工作表 533 25.1.5 Excel Services:Web Services API 535 25.1.6 实际的Excel Services示例 536 25.2 SQL Server Reporting Services与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 538 25.2.1 使用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配置SQL Server Reporting Services 539 25.2.2 创建并部署一个报表 539 25.2.3 在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中使用报表:本机模式 541 25.2.4 在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中使用报表:SharePoint集成模式 542 25.2.5 使用报告中心模板 544 25.3 PerformancePoint Server 545 25.4 小结 545 作者介绍 -------------------------------------------------------------------------------- 作者:(美国)兰吉特(Lynn Langit) (美国)Kevin S.Goff (美国)Davide Mauri 等 译者:张猛 杨越 朗亚妹 等 Lynn Langit,MicrosoftMSDN团队的一位开发人员讲师。在加入微软公司之前,Lynn创办了一家提供B0解决方案的开发公司,并担任首席架构师。她拥有很多Microsoft认证,包括MCITP、MCSD、MCDBA和MCT。 Kevin S,Goff,Microsoft MVP和培训师,还是Microsoft金牌认证合作伙伴项目的BI实践负责人。拥有MCP、MCAD、MCDBA和MCT认证。 Davide Mauri,Microsoft MVP,他从65版起就一直使用SQL Server。Sahil Malik咨询师和培训师,多年的Microsoft MVP和INETA发言人。 John Welch ,crosoft MVP,一家专攻BI解决方案的咨询公司的首席架构师。 -------------------------------------------------------------------------------- 9.5.4 链接 在准备处理多维数据集的时候,还有另外两个配置选项和功能需要考虑,即链接对象和写回.我们还要研究有关错误处理的设置(在“多维数据集和维度处理选项”一节),因为根据业务需求不同,这些配置也很重要,而且它们的配置值会影响多维数据集的处理时间。我们先从链接对象开始。 链接对象是需要与当前操作的SSAS数据库相关联的、来自其他SSAS数据库(Analysis Services 2008或Analysis Services 2005)的SSAS对象,如度量值组或维度。链接对象也可以包含KPI、操作和计算。链接对象选项可以用来克服SSAS 2008一个多维数据集只能基于一个数据源视图的局限性。它还可以实现某种伸缩性,因为可以使用多个服务器提供数据查询。 SSAS中使用链接对象的功能默认是禁用的。如果想使用这个选项,需要在SSMS中启用它,需将SSMS连接到SSAS,在SSAS服务器实例上单击右键,选择“属性”选项,然后启用链接。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Francek Chen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