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第五十九天:dijkstra(堆优化版)、Bellman_ford 算法

一、dijkstra(堆优化版)

题目

文章

上一篇讲解了朴素版的dijkstra,该解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2),可以看出时间复杂度 只和 n (节点数量)有关系。如果n很大的话,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优先性能。

这么在n 很大的时候,也有另一个思考维度,即:从边的数量出发。

当 n 很大,边 的数量 也很多的时候(稠密图),那么 上述解法没问题。

但 n 很大,边 的数量 很小的时候(稀疏图),是不是可以换成从边的角度来求最短路呢?

毕竟边的数量少。

图的存储

首先是 图的存储。

关于图的存储 主流有两种方式: 邻接矩阵和邻接表

邻接矩阵

邻接矩阵 使用 二维数组来表示图结构。 邻接矩阵是从节点的角度来表示图,有多少节点就申请多大的二维数组。

例如: grid[2][5] = 6,表示 节点 2 链接 节点5 为有向图,节点2 指向 节点5,边的权值为6 (套在题意里,可能是距离为6 或者 消耗为6 等等)

如果想表示无向图,即:grid[2][5] = 6,grid[5][2] = 6,表示节点2 与 节点5 相互连通,权值为6。

如图:

在一个 n (节点数)为8 的图中,就需要申请 8 * 8 这么大的空间,有一条双向边,即:grid[2][5] = 6,grid[5][2] = 6

这种表达方式(邻接矩阵) 在 边少,节点多的情况下,会导致申请过大的二维数组,造成空间浪费。

而且在寻找节点链接情况的时候,需要遍历整个矩阵,即 n * n 的时间复杂度,同样造成时间浪费。

邻接矩阵的优点:

  • 表达方式简单,易于理解
  • 检查任意两个顶点间是否存在边的操作非常快
  • 适合稠密图,在边数接近顶点数平方的图中,邻接矩阵是一种空间效率较高的表示方法。

缺点:

  • 遇到稀疏图,会导致申请过大的二维数组造成空间浪费 且遍历 边 的时候需要遍历整个n * n矩阵,造成时间浪费
邻接表

邻接表 使用 数组 + 链表的方式来表示。 邻接表是从边的数量来表示图,有多少边 才会申请对应大小的链表。

邻接表的构造如图:

这里表达的图是:

  • 节点1 指向 节点3 和 节点5
  • 节点2 指向 节点4、节点3、节点5
  • 节点3 指向 节点4,节点4指向节点1。

有多少边 邻接表才会申请多少个对应的链表节点。

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 使用 数组 + 链表 来表达 边的链接情况 。

邻接表的优点:

  • 对于稀疏图的存储,只需要存储边,空间利用率高
  • 遍历节点链接情况相对容易

缺点:

  • 检查任意两个节点间是否存在边,效率相对低,需要 O(V)时间,V表示某节点链接其他节点的数量。
  • 实现相对复杂,不易理解
本题图的存储

接下来我们继续按照稀疏图的角度来分析本题。

在第一个版本的实现思路中,我们提到了三部曲:

  1. 第一步,选源点到哪个节点近且该节点未被访问过
  2. 第二步,该最近节点被标记访问过
  3. 第三步,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在第一个版本的代码中,这三部曲是套在一个 for 循环里,因为是从节点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三部曲中第一步(选源点到哪个节点近且该节点未被访问过),这个操作本身需要for循环遍历 minDist 来寻找最近的节点。

同时我们需要 遍历所有 未访问过的节点,所以 我们从 节点角度出发,代码会有两层for循环,代码是这样的: 


for (int i = 1; i <= n; i++) { // 遍历所有节点,第一层for循环 

    int minVal = INT_MAX;
    int cur = 1;

    // 1、选距离源点最近且未访问过的节点 , 第二层for循环
    for (int v = 1; v <= n; ++v) {
        if (!visited[v] && minDist[v] < minVal) {
            minVal = minDist[v];
            cur = v;
        }
    }

    visited[cur] = true;  // 2、标记该节点已被访问

    // 3、第三步,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for (int v = 1; v <= n; v++) {
        if (!visited[v] && grid[cur][v] != INT_MAX && minDist[cur] + grid[cur][v] < minDist[v]) {
            minDist[v] = minDist[cur] + grid[cur][v];
        }
    }

}

那么当从 边 的角度出发, 在处理 三部曲里的第一步(选源点到哪个节点近且该节点未被访问过)的时候 ,可以不用去遍历所有节点了。而且 直接把 边(带权值)加入到 小顶堆(利用堆来自动排序),那么每次从 堆顶里 取出 边 自然就是 距离源点最近的节点所在的边。

这样就不需要两层for循环来寻找最近的节点了。

邻接表用 数组+链表 来表示,代码如下:(C++中 vector 为数组,list 为链表, 定义了 n+1 这么大的数组空间)

vector<list<int>> grid(n + 1);

表示邻接表一个图:

图中邻接表表示:

  • 节点1 指向 节点3 和 节点5
  • 节点2 指向 节点4、节点3、节点5
  • 节点3 指向 节点4
  • 节点4 指向 节点1

大家发现图中的边没有权值,而本题中 我们的边是有权值的,权值怎么表示?在哪里表示?

所以 在vector<list<int>> grid(n + 1); 中 就不能使用int了,而是需要一个键值对 来存两个数字,一个数表示节点,一个数表示 指向该节点的这条边的权值。

那么 代码可以改成这样: (pair 为键值对,可以存放两个int)

vector<list<pair<int,int>>> grid(n + 1);

举例来展示 该代码表达的数据 如下:

  • 节点1 指向 节点3 权值为 1
  • 节点1 指向 节点5 权值为 2
  • 节点2 指向 节点4 权值为 7
  • 节点2 指向 节点3 权值为 6
  • 节点2 指向 节点5 权值为 3
  • 节点3 指向 节点4 权值为 3
  • 节点5 指向 节点1 权值为 10

这样就把图中权值表示出来了。

但是在代码中 使用 pair<int, int> 很容易让我们搞混了,第一个int 表示什么,第二个int表示什么,导致代码可读性很差,或者说别人看你的代码看不懂。

那么 可以 定一个类 来取代 pair<int, int>

类(或者说是结构体)定义如下:

struct Edge {
    int to;  // 邻接顶点
    int val; // 边的权重

    Edge(int t, int w): to(t), val(w) {}  // 构造函数
};

这个类里有两个成员变量,有对应的命名,这样不容易搞混 两个int的含义。

所以 本题中邻接表的定义如下:

struct Edge {
    int to;  // 链接的节点
    int val; // 边的权重

    Edge(int t, int w): to(t), val(w) {}  // 构造函数
};

vector<list<Edge>> grid(n + 1); // 邻接表

堆优化细节

其实思路依然是 dijkstra 三部曲:

  1. 第一步,选源点到哪个节点近且该节点未被访问过
  2. 第二步,该最近节点被标记访问过
  3. 第三步,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只不过之前是 通过遍历节点来遍历边,通过两层for循环来寻找距离源点最近节点。 这次我们直接遍历边,且通过堆来对边进行排序,达到直接选择距离源点最近节点。

先来看一下针对这三部曲,如果用 堆来优化。

那么三部曲中的第一步(选源点到哪个节点近且该节点未被访问过),我们如何选?

我们要选择距离源点近的节点(即:该边的权值最小),所以 我们需要一个 小顶堆 来帮我们对边的权值排序,每次从小顶堆堆顶 取边就是权值最小的边。

C++定义小顶堆,可以用优先级队列实现,代码如下:

// 小顶堆
class mycomparison {
public:
    bool operator()(const pair<int, int>& lhs, const pair<int, int>& rhs) {
        return lhs.second > rhs.second;
    }
};
// 优先队列中存放 pair<节点编号,源点到该节点的权值> 
priority_queue<pair<int, int>, vector<pair<int, int>>, mycomparison> pq;

pair<int, int>中 第二个int 为什么要存 源点到该节点的权值,因为 这个小顶堆需要按照权值来排序)

有了小顶堆自动对边的权值排序,那我们只需要直接从 堆里取堆顶元素(小顶堆中,最小的权值在上面),就可以取到离源点最近的节点了 (未访问过的节点,不会加到堆里进行排序)

所以三部曲中的第一步,我们不用 for循环去遍历,直接取堆顶元素:

// pair<节点编号,源点到该节点的权值>
pair<int, int> cur = pq.top(); pq.pop();

第二步(该最近节点被标记访问过) 这个就是将 节点做访问标记,和 朴素dijkstra 一样 ,代码如下:

// 2. 第二步,该最近节点被标记访问过
visited[cur.first] = true;

cur.first 是指取 pair<int, int> 里的第一个int,即节点编号 )

第三步(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这里的思路 也是 和朴素dijkstra一样的。

我们来回顾一下 朴素dijkstra 在这一步的代码和思路(


// 3、第三步,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for (int v = 1; v <= n; v++) {
    if (!visited[v] && grid[cur][v] != INT_MAX && minDist[cur] + grid[cur][v] < minDist[v]) {
        minDist[v] = minDist[cur] + grid[cur][v];
    }
}

其中 for循环是用来做什么的? 是为了 找到 节点cur 链接指向了哪些节点,因为使用邻接矩阵的表达方式 所以把所有节点遍历一遍。

而在邻接表中,我们可以以相对高效的方式知道一个节点链接指向哪些节点。

再回顾一下邻接表的构造(数组 + 链表):

假如 加入的cur 是节点 2, 那么 grid[2] 表示的就是图中第二行链表。 (grid数组的构造我们在 上面 「图的存储」中讲过)

所以在邻接表中,我们要获取 节点cur 链接指向哪些节点,就是遍历 grid[cur节点编号] 这个链表。

这个遍历方式,C++代码如下:

for (Edge edge : grid[cur.first]) 

(如果不知道 Edge 是什么,看上面「图的存储」中邻接表的讲解)

cur.first 就是cur节点编号, 参考上面pair的定义: pair<节点编号,源点到该节点的权值>

接下来就是更新 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代码实现和 朴素dijkstra 是一样的,代码如下:

// 3. 第三步,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for (Edge edge : grid[cur.first]) { // 遍历 cur指向的节点,cur指向的节点为 edge
    // cur指向的节点edge.to,这条边的权值为 edge.val
    if (!visited[edge.to] && minDist[cur.first] + edge.val < minDist[edge.to]) { // 更新minDist
        minDist[edge.to] = minDist[cur.first] + edge.val;
        pq.push(pair<int, int>(edge.to, minDist[edge.to]));
    }
}

以上代码中,cur 链接指向的节点编号 为 edge.to, 这条边的权值为 edge.val ,如果对这里模糊的就再回顾一下 Edge的定义:

struct Edge {
    int to;  // 邻接顶点
    int val; // 边的权重

    Edge(int t, int w): to(t), val(w) {}  // 构造函数
};

确定该节点没有被访问过,!visited[edge.to] , 目前 源点到cur.first的最短距离(minDist) + cur.first 到 edge.to 的距离 (edge.val) 是否 小于 minDist已经记录的 源点到 edge.to 的距离 (minDist[edge.to])

如果是的话,就开始更新操作。

即:

if (!visited[edge.to] && minDist[cur.first] + edge.val < minDist[edge.to]) { // 更新minDist
    minDist[edge.to] = minDist[cur.first] + edge.val;
    pq.push(pair<int, int>(edge.to, minDist[edge.to])); // 由于cur节点的加入,而新链接的边,加入到优先级队里中
}

同时,由于cur节点的加入,源点又有可以新链接到的边,将这些边加入到优先级队里中。

以上代码思路 和 朴素版dijkstra 是一样一样的,主要区别是两点:

  • 邻接表的表示方式不同
  • 使用优先级队列(小顶堆)来对新链接的边排序

代码实现

堆优化dijkstra完整代码如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list>
#include <queue>
#include <climits>
using namespace std; 
// 小顶堆
class mycomparison {
public:
    bool operator()(const pair<int, int>& lhs, const pair<int, int>& rhs) {
        return lhs.second > rhs.second;
    }
};
// 定义一个结构体来表示带权重的边
struct Edge {
    int to;  // 邻接顶点
    int val; // 边的权重

    Edge(int t, int w): to(t), val(w) {}  // 构造函数
};

int main() {
    int n, m, p1, p2, val;
    cin >> n >> m;

    vector<list<Edge>> grid(n + 1);

    for(int i = 0; i < m; i++){
        cin >> p1 >> p2 >> val; 
        // p1 指向 p2,权值为 val
        grid[p1].push_back(Edge(p2, val));

    }

    int start = 1;  // 起点
    int end = n;    // 终点

    // 存储从源点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距离
    std::vector<int> minDist(n + 1, INT_MAX);

    // 记录顶点是否被访问过
    std::vector<bool> visited(n + 1, false); 
    
    // 优先队列中存放 pair<节点,源点到该节点的权值>
    priority_queue<pair<int, int>, vector<pair<int, int>>, mycomparison> pq;


    // 初始化队列,源点到源点的距离为0,所以初始为0
    pq.push(pair<int, int>(start, 0)); 
    
    minDist[start] = 0;  // 起始点到自身的距离为0

    while (!pq.empty()) {
        // 1. 第一步,选源点到哪个节点近且该节点未被访问过 (通过优先级队列来实现)
        // <节点, 源点到该节点的距离>
        pair<int, int> cur = pq.top(); pq.pop();

        if (visited[cur.first]) continue;

        // 2. 第二步,该最近节点被标记访问过
        visited[cur.first] = true;

        // 3. 第三步,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for (Edge edge : grid[cur.first]) { // 遍历 cur指向的节点,cur指向的节点为 edge
            // cur指向的节点edge.to,这条边的权值为 edge.val
            if (!visited[edge.to] && minDist[cur.first] + edge.val < minDist[edge.to]) { // 更新minDist
                minDist[edge.to] = minDist[cur.first] + edge.val;
                pq.push(pair<int, int>(edge.to, minDist[edge.to]));
            }
        }

    }

    if (minDist[end] == INT_MAX) cout << -1 << endl; // 不能到达终点
    else cout << minDist[end] << endl; // 到达终点最短路径
}

  • 时间复杂度:O(ElogE) E 为边的数量
  • 空间复杂度:O(N + E) N 为节点的数量

堆优化的时间复杂度 只和边的数量有关 和节点数无关,在 优先级队列中 放的也是边。

以上代码中,while (!pq.empty()) 里套了 for (Edge edge : grid[cur.first])

for 里 遍历的是 当前节点 cur 所连接边。

那 当前节点cur 所连接的边 也是不固定的,这时间复杂度究竟是多少

其实 for (Edge edge : grid[cur.first]) 里最终的数据走向 是 给队列里添加边。

那么跳出局部代码,整个队列 一定是 所有边添加了一次,同时也弹出了一次。

所以边添加一次时间复杂度是 O(E), while (!pq.empty()) 里每次都要弹出一个边来进行操作,在优先级队列(小顶堆)中 弹出一个元素的时间复杂度是 O(logE) ,这是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

(当然小顶堆里 是 添加元素的时候 排序,还是 取数元素的时候排序,这个无所谓,时间复杂度都是O(E),总之是一定要排序的,而小顶堆里也不会滞留元素,有多少元素添加 一定就有多少元素弹出)

所以 该算法整体时间复杂度为 O(ElogE)

网上的不少分析 会把 n (节点的数量)算进来,这个分析是有问题的,举一个极端例子,在n 为 10000,且是有一条边的 图里,以上代码,大家感觉执行了多少次?

while (!pq.empty()) 中的 pq 存的是边,其实只执行了一次。

所以该算法时间复杂度 和 节点没有关系。

至于空间复杂度,邻接表是 数组 + 链表 数组的空间 是 N ,有E条边 就申请对应多少个链表节点,所以是 复杂度是 N + E

拓展

当然也有录友可能想 堆优化dijkstra 中 我为什么一定要用邻接表呢,我就用邻接矩阵 行不行 ?

也行。但 正是因为稀疏图,所以我们使用堆优化的思路, 如果我们还用 邻接矩阵 去表达这个图的话,就是 一个高效的算法 使用了低效的数据结构,那么 整体算法效率 依然是低的

这里我也给出 邻接矩阵版本的堆优化dijkstra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list>
#include <climits>
using namespace std;
// 小顶堆
class mycomparison {
public:
    bool operator()(const pair<int, int>& lhs, const pair<int, int>& rhs) {
        return lhs.second > rhs.second;
    }
};

int main() {
    int n, m, p1, p2, val;
    cin >> n >> m;

    vector<vector<int>> grid(n + 1, vector<int>(n + 1, INT_MAX));

    for(int i = 0; i < m; i++){
        cin >> p1 >> p2 >> val;
        // p1 指向 p2,权值为 val
        grid[p1][p2] = val;
    }

    int start = 1;  // 起点
    int end = n;    // 终点

    // 存储从源点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距离
    std::vector<int> minDist(n + 1, INT_MAX);

    // 记录顶点是否被访问过
    std::vector<bool> visited(n + 1, false);

    // 优先队列中存放 pair<节点,源点到该节点的距离>
    priority_queue<pair<int, int>, vector<pair<int, int>>, mycomparison> pq;


    // 初始化队列,源点到源点的距离为0,所以初始为0
    pq.push(pair<int, int>(start, 0));

    minDist[start] = 0;  // 起始点到自身的距离为0

    while (!pq.empty()) {
        // <节点, 源点到该节点的距离>
        // 1、选距离源点最近且未访问过的节点
        pair<int, int> cur = pq.top(); pq.pop();

        if (visited[cur.first]) continue;

        visited[cur.first] = true; // 2、标记该节点已被访问

        // 3、第三步,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for (int j = 1; j <= n; j++) {
            if (!visited[j] && grid[cur.first][j] != INT_MAX && (minDist[cur.first] + grid[cur.first][j] < minDist[j])) {
                minDist[j] = minDist[cur.first] + grid[cur.first][j];
                pq.push(pair<int, int>(j, minDist[j]));
            }
        }
    }

    if (minDist[end] == INT_MAX) cout << -1 << endl; // 不能到达终点
    else cout << minDist[end] << endl; // 到达终点最短路径

}

  • 时间复杂度:O(E * (N + logE)) E为边的数量,N为节点数量
  • 空间复杂度:O(log(N^2))

while (!pq.empty()) 时间复杂度为 E ,while 里面 每次取元素 时间复杂度 为 logE,和 一个for循环 时间复杂度 为 N 。

所以整体是 E * (N + logE)

二、Bellman_ford算法

题目

文章

本题依然是单源最短路问题,求 从 节点1 到节点n 的最小费用。 但本题不同之处在于 边的权值是有负数了

从 节点1 到节点n 的最小费用也可以是负数,费用如果是负数 则表示 运输的过程中 政府补贴大于运输成本。

在求单源最短路的方法中,使用dijkstra 的话,则要求图中边的权值都为正数。

我们在 dijkstra朴素版 中专门有讲解:为什么有边为负数 使用dijkstra就不行了。

本题是经典的带负权值的单源最短路问题,此时就轮到Bellman_ford

该算法是由 R.Bellman 和L.Ford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明的算法,故称为Bellman_ford算法。

Bellman_ford算法的核心思想是 对所有边进行松弛n-1次操作(n为节点数量),从而求得目标最短路

什么叫做松弛

为什么是 n-1 次,“松弛”的意思?《算法四》里面把这个操作叫做 “放松”, 英文版里叫做 “relax the edge”

每条边有起点、终点和边的权值。例如一条边,节点A 到 节点B 权值为value,如图:

minDist[B] 表示 到达B节点 最小权值,minDist[B] 有哪些状态可以推出来?

状态一: minDist[A] + value 可以推出 minDist[B] 状态二: minDist[B]本身就有权值 (可能是其他边链接的节点B 例如节点C,以至于 minDist[B]记录了其他边到minDist[B]的权值)

minDist[B] 应为如何取舍。

本题我们要求最小权值,那么 这两个状态我们就取最小的

if (minDist[B] > minDist[A] + value) minDist[B] = minDist[A] + value

也就是说,如果 通过 A 到 B 这条边可以获得更短的到达B节点的路径,即如果 minDist[B] > minDist[A] + value,那么我们就更新 minDist[B] = minDist[A] + value ,这个过程就叫做 “松弛” 。

其实都是围绕以下这句代码展开:

if (minDist[B] > minDist[A] + value) minDist[B] = minDist[A] + value

这句代码就是 Bellman_ford算法的核心操作

以上代码也可以这么写:minDist[B] = min(minDist[A] + value, minDist[B])

其实 Bellman_ford算法 也是采用了动态规划的思想,即: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多个决策阶段,通过状态之间的递归关系最后计算出全局最优解。

那么为什么是 n - 1次 松弛呢

依然使用minDist数组来表达 起点到各个节点的最短距离,例如minDist[3] = 5 表示起点到达节点3 的最小距离为5

模拟过程

初始化过程。

起点为节点1, 起点到起点的距离为0,所以 minDist[1] 初始化为0

如图:

其他节点对应的minDist初始化为max,因为我们要求最小距离,那么还没有计算过的节点 默认是一个最大数,这样才能更新最小距离。

对所有边 进行第一次松弛: (什么是松弛,在上面我已经详细讲过)

以示例给出的所有边为例:

5 6 -2
1 2 1
5 3 1
2 5 2
2 4 -3
4 6 4
1 3 5

接下来我们来松弛一遍所有的边。

边:节点5 -> 节点6,权值为-2 ,minDist[5] 还是默认数值max,所以不能基于 节点5 去更新节点6,如图:

(在复习一下,minDist[5] 表示起点到节点5的最短距离)

边:节点1 -> 节点2,权值为1 ,minDist[2] > minDist[1] + 1 ,更新 minDist[2] = minDist[1] + 1 = 0 + 1 = 1 ,如图:

边:节点5 -> 节点3,权值为1 ,minDist[5] 还是默认数值max,所以不能基于节点5去更新节点3 如图:

边:节点2 -> 节点5,权值为2 ,minDist[5] > minDist[2] + 2 (经过上面的计算minDist[2]已经不是默认值,而是 1),更新 minDist[5] = minDist[2] + 2 = 1 + 2 = 3 ,如图:

边:节点2 -> 节点4,权值为-3 ,minDist[4] > minDist[2] + (-3),更新 minDist[4] = minDist[2] + (-3) = 1 + (-3) = -2 ,如图:

边:节点4 -> 节点6,权值为4 ,minDist[6] > minDist[4] + 4,更新 minDist[6] = minDist[4] + 4 = -2 + 4 = 2

边:节点1 -> 节点3,权值为5 ,minDist[3] > minDist[1] + 5,更新 minDist[3] = minDist[1] + 5 = 0 + 5 = 5 ,如图:


以上是对所有边进行一次松弛之后的结果。

那么需要对所有边松弛几次才能得到 起点(节点1) 到终点(节点6)的最短距离呢?

对所有边松弛一次,相当于计算 起点到达 与起点一条边相连的节点 的最短距离

上面的距离中,我们得到里 起点达到 与起点一条边相邻的节点2 和 节点3 的最短距离,分别是 minDist[2] 和 minDist[3]

与起点(节点1)一条边相邻的节点,到达节点2 最短距离是 1,到达节点3 最短距离是5。

而 节点1 -> 节点2 -> 节点5 -> 节点3 这条路线 是 与起点 三条边相连的路线了。

所以对所有边松弛一次 能得到 与起点 一条边相连的节点最短距离。

那对所有边松弛两次 可以得到与起点 两条边相连的节点的最短距离。

那对所有边松弛三次 可以得到与起点 三条边相连的节点的最短距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得到到达节点3真正的最短距离,也就是 节点1 -> 节点2 -> 节点5 -> 节点3 这条路线。

那么再回归刚刚的问题,需要对所有边松弛几次才能得到 起点(节点1) 到终点(节点6)的最短距离呢

节点数量为n,那么起点到终点,最多是 n-1 条边相连。

那么无论图是什么样的,边是什么样的顺序,我们对所有边松弛 n-1 次 就一定能得到 起点到达 终点的最短距离。

其实也同时计算出了,起点 到达 所有节点的最短距离,因为所有节点与起点连接的边数最多也就是 n-1 条边。

截止到这里,Bellman_ford 的核心算法思路,大家就了解的差不多了。

共有两个关键点。

  • “松弛”是?
  • 为什么要对所有边松弛 n - 1 次 (n为节点个数) ?

那么Bellman_ford的解题解题过程其实就是对所有边松弛 n-1 次,然后得出得到终点的最短路径。

代码

理解上面讲解的内容,代码就更容易写了,本题代码如下:(详细注释)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list>
#include <climits>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n, m, p1, p2, val;
    cin >> n >> m;

    vector<vector<int>> grid;

    // 将所有边保存起来
    for(int i = 0; i < m; i++){
        cin >> p1 >> p2 >> val;
        // p1 指向 p2,权值为 val
        grid.push_back({p1, p2, val});

    }
    int start = 1;  // 起点
    int end = n;    // 终点

    vector<int> minDist(n + 1 , INT_MAX);
    minDist[start] = 0;
    for (int i = 1; i < n; i++) { // 对所有边 松弛 n-1 次
        for (vector<int> &side : grid) { // 每一次松弛,都是对所有边进行松弛
            int from = side[0]; // 边的出发点
            int to = side[1]; // 边的到达点
            int price = side[2]; // 边的权值
            // 松弛操作 
            // minDist[from] != INT_MAX 防止从未计算过的节点出发
            if (minDist[from] != INT_MAX && minDist[to] > minDist[from] + price) { 
                minDist[to] = minDist[from] + price;  
            }
        }
    }
    if (minDist[end] == INT_MAX) cout << "unconnected" << endl; // 不能到达终点
    else cout << minDist[end] << endl; // 到达终点最短路径

}

  • 时间复杂度: O(N * E) , N为节点数量,E为图中边的数量
  • 空间复杂度: O(N) ,即 minDist 数组所开辟的空间

grid数组是用来存图的,这是题目描述中必须要使用的空间,而不是我们算法所使用的空间。

我们在讲空间复杂度的时候,一般都是说,我们这个算法所用的空间复杂度。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