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三) 广播信道及局域网

广播信道进行一对多的通信。局域网使用的就是广播信道。

     局域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特点: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优点:

              a.具有广播功能,从一个站点可很方便地访问全网。

              b.便于系统的扩展和逐渐地演化,各设备的位置可灵活调整和改变。

              c.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reliabil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生存性(survivability).

     局域网按网络拓扑分类:星形网、环形网、总线网

     由于集线器(hub )的出现和双绞线大量用于局域网,星形结构的以太网获得广泛应用。

     总线网以传统以太网最为著名。

     局域网工作的层次超越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由于局域网技术中有关数据链路层的内容比较丰富。


共享信道要考虑的问题:如何使众多用户能够合理而方便地共享通信媒体资源。

实现方法:

     1)静态划分信道: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

     2)动态媒体接入控制(又称多点接入 multiple access ):信道并非在用户通信时固定分配给用户。


以太网是美国施乐(Xerox )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于1975年研制成功的。那时,以太网是一种基带总线局域网。由于厂商在商业上的激烈竞争,IEEE 802委员会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局域网标准,被迫制定了几个不同的局域网标准。为了使数据链路层更好地适应多种标准,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即逻辑链路层LLC( Logical Link Control )子层和媒体接入控制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 )子层。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MAC子层。后来以太网在局域网市场中取得垄断地位,因此制定的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的作用已经消失了,很多厂商生产的适配器上就仅装有MAC协议而没有LLC 协议。


适配器:计算机与外界局域网的连接是通过通信适配器(adapter )。

      适配器本来是在主机箱内插入的一块网络接口板(或是在笔记本电脑中插入一块PCMCIA卡--个人计算机存储器卡接口适配器)。这种接口板又称为网络接口卡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或简称为"网卡"。适配器上装有处理器和存储器(包括RAM和ROM )。

      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就在适配器的ROM中,计算机的软件地址-IP地址则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

      适配器的一个重要功能:进行数据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的转换。

          适配器和局域网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电缆或双绞线以串行传输方式进行的。而适配器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则是通过计算机主板上的I/O总线以并行传输方式进行的。

      适配器还需要安装对应的设备驱动程序安装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当适配器收到正确的帧时,它就使用中断来通知计算机并交付协议栈中德网络层。




总线特点:当一台计算机发送消息时,总线上的所有计算机都能检测到这个数据。这种就是广播通信方式。仅当数据帧中的目的地址与适配器ROM中存放的硬件地址一致时,该适配器才能接受这个数据帧。

以太网采取以下两种措施简便通信:

     采用较为灵活的无连接的工作方式。

           以太网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协调总线上各计算机的工作,因为当总线上有一台计算机在发送数据,总线的传输资源就被占用。

           解决方法:CSMA/CD协议,即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以太网使用曼彻斯特(Manchester)编码的信号。


CSMA/CD协议要点:

    “多点接入”:说明是总线型网络,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

    “载波监听”:使用电子技术检测总线上有没有其他计算机也在发送。即不管在发送前还是发送中,每个站都必须不停地检测信道。

    “碰撞检测”:适配器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变化情况,以便判断自己在发送数据时其他站是否也在发送数据。(当几个站同时在总线上发送数据时,总线上的信号电压变化幅度将会增大即相互叠加),也就是“边发送便监听”。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了碰撞,其适配器就立即停止发送,然后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


单程端到端传播时延为t,则发送数据后最迟经过2t的时间知道是否发生碰撞。因此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间2t 称为争用期 contention period(又称为碰撞窗口 collision window)。

在使用CSMA/CD协议时,一个站不可能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但必须边发送边监听信道)。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

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 )算法:确定碰撞后重传的时机。

       这种算法让发生碰撞的站在停止发送数据后,不是等待信道变为空闲后立即再发送数据,而是推迟(这叫作退避)一个随机的时间。

       1.协议规定基本退避时间为争用期 2t ,具体的争用期时间是51.2us。对于10Mb/s以太网,在争用期可发送512bit即64字节。

       2.从离散的整数集合[ 0,1,..,(2^k - 1)]中随机取出一个数,记为r。重传应推后的时间就是r倍的争用期。 k = Min[重传次数,10]。

       3.当重传达16次仍不能成功时(表明同时打算发送数据的站太多),则丢弃该帧并向高层报告。


适配器每发送一个新的帧,就要执行一次CSMA/CD算法。为避免发送很短的帧时,发生了碰撞,但发送完毕后才才检测到发生了碰撞,已经没有办法中止帧的发送。即在发送完毕之前没有检测出碰撞。以太网规定了一个最短帧长64字节。凡长度小于64字节的帧都是由于冲突而异常中止的无效帧。


信号在以太网上传播1km大约需要5us.以太网上最大的端到端时延必须小于争用期的一半(即25.6us),这相当于以太网的最大端到端长度约为5km。实际考虑到其他因素,距离远没有这么大。


强化碰撞:当发送数据的站发现了碰撞时,除了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外,还要再继续发送32比特或48比特的人为干扰信号。以便让所有用户知道发生了碰撞。


CSMA/CD协议的要点归纳:

    1)准备发送:适配器从网络层获得一个分组,加上以太网的首部和尾部,组成以太网帧,放入适配器的缓存中。但在发送之前,必须先检测信道。

    2)检测信道:若检测到信道忙,则应不停地检测,一直等待信道转为空闲。若检测到信道空闲,并在96比特时间内信道保持空闲(保证了帧间最小间隔),就发送这个帧。

    3)在发送过程中仍不停地检测信道,即网络适配器要边发送边监听。两种情况

                       a.发送成功:在争用期内一直未检测到碰撞。这个帧肯定能够发送成功。

                       b.发送失败:在争用期内检测到碰撞。这时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并按规定发送人为干扰信号。适配器接着就执行指数退避算法,等待r倍512比特时间后,返回到步骤(2),继续检测信道。但若重传达16次仍不能成功,则停止重传而向上报错。



                   

  • 1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