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述2022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纠缠实验史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阿兰·阿斯佩、约翰·克劳瑟和安东·蔡林格,表彰他们在量子纠缠实验上的贡献。他们的工作证明了量子力学中的贝尔不等式违反,揭示了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为量子信息科学奠定了基础。从爱因斯坦的质疑到贝尔不等式,再到一系列实验验证,科学家们逐步确认了量子纠缠的奇异性质,推动了量子计算和通信等领域的发展。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4日,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宣布颁发给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国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约翰·克劳瑟(John F. Clauser)、奥地利量子物理学家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三人,以表彰他们“对纠缠光子进行的实验,证明了对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和开创性的量子信息科学”。

提到三人的贡献,不能不说人类对于量子力学的认知过程。量子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在原子和亚原子领域的粒子尺度上解释自然,这些粒子包括光子、电子和夸克等,其基本思想是这些微观粒子的属性是概率性的。

上帝不掷骰子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既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也是量子力学的批评者。他对这个理论最强烈的抱怨总结在这句话中:“上帝不掷骰子”。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量子力学是一种非确定性理论,这意味着它不能预测实验的确切结果,它只能预测在实验中执行的每个可能测量的每种可能结果的概率。在爱因斯坦看来,事物应该是实在确定的,不因测量而改变,概率性只是因为现有的量子理论是不完整的。因此,他认为应该有一个潜在的现实隐藏在我们面前(隐变量),量子力学只是这个现实的近似解释。

在量子力学中,量子纠缠被解释为一组粒子发生相互关联而必须以整体方式去描述的物理现象,该组中每个粒子的量子状态均不能独立于其他粒子的状态来描述。如果有两个粒子发生了量子纠缠,观察者通过“观测”确定了一个粒子的量子态,另一个粒子的量子态会同时发生坍缩而确定下来,无论这两个粒子之间的距离相隔多远(比如数亿光年之外),这被称作“非定域性”。玻尔、薛定谔等著名科学家对量子纠缠的非定域性持支持态度。

爱因斯坦和玻尔在辩论

如果粒子之间有某种方式及时地“互通消息”,那必然是一种超距瞬时的信号,而这又与相对论中光速不可超越相违背。因此,量子纠缠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的超距离现象”,并质疑这一理论。他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鲍里斯·波多尔斯基(Boris Podolsky)和内森·罗森(Nathan Rosen)一起在1935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表明量子力学诠释似乎无法提供对现实的完整描述,被称为EPR悖论。爱因斯坦认为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之间的相关性正是因为它们包含某种“隐藏变量”。

如何用实验去区分纠缠状态的粒子之间的相关性是源于量子力学内禀的性质,还是源于某种“隐藏变量”呢?

贝尔不等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