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设置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
全选内容,先设置宋体,再设置Times New Roman。
如何设置公式序号居中
选择序号,然后进段落,切至中文版式,找到文本对齐方式,选择居中。
公式和图片显示了一半问题
设置单倍行距就可以了
如何让双栏论文中图片占一栏
其实就是把图片前后的分节符和分栏分别单独设置
step1 :选择“页⾯布局”——>分隔符选项卡中选择 “分节符(连续)”
step2:将“页⾯布局”中的“分栏”项设置为单栏,此时会看⼤分节符⼀下的内容都是单栏的,不⽤管,稍后会再改回来。step3:插⼊图⽚,表格,⽂本框等均可,都是单栏的了已经,并调整好格式;
step4 :换⾏,再次插⼊分节符(连续),
step5:将“页⾯布局”中的“分栏”设置为双栏,继续写⽂本内容即可。
都是单倍行距但文档中显示行间距变得不一样
段落中缩进和间距下,“如果定义了网格,则对齐到网络”去掉勾。
匕首、十字架符号的作用
† 的叫法是匕首 (dagger),是脚注符号之一。
一般来说,第一个脚注用星号 *,第二个用匕首 †,第三个脚注用双匕首 ‡。
当然,如果脚注很多,那么上标数字是更好的选择。

(图一:优化优先级)
mathtype和latex
之前写公式都是mathtype,现在发现期刊的论文都要用latex来写
论文作者中的“等”
Zhang San, Li Si, et al.
脚注的横线如何删除
脚注内容删了之后横线还在,删除的方式是,视图->草稿->左侧搜索框右端下拉框选择脚注,会自动定位到脚注位置,删除保存即可,然后再切回页面视图

https://blog.csdn.net/niuboshi/article/details/124435330
消融实验Ablation Study
消融实验简单来说就是控制变量法,当你提出多个思路提升某个模型时,为了验证这几个思路的有效性和起作用方式,就要采用消融实验。
比如给模型加入A和B两种改进方案,模型的效果得到了提升,为了验证A和B两种方案是否都起作用,就要做如下实验:
- 给模型加入A方案,看效果
- 给模型加入B方案,看效果
- 给模型同时加入A方案和B方案,看效果
根据引入不同方案的效果,即可判断是A方案起作用还是B方案起作用,亦或是二者共同起作用.
文献中文间隔较长
段落里找到“中文版式”勾选“允许西文在单词中间换行”
输入文字的时候后边的字消失了
在Word中打字的时候,后面的字就神奇消失了,这是开启了【改写】模式,那么每输入一个字,就会对应删除后面一个字。需要调整为【输入】模式,解决方法很简单,在键盘上找到并按一下键盘上的【Insert】键就好了。
文献中的DCMJ代表什么及国家标准查询方式
国标查询参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535860
D、C、M、J代表:
一、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
(参考文献:宋体四号字加黑,顶头)中文≥10篇,英文≥5篇(主要内容用宋体小四号不加黑,中文中标点用全角;英文符号用半角,标注说明如下)
(1)杂志:[编号] 姓名1,姓名2,姓名3等.文章名称[J].杂志名称,年,卷(期):页码范围. (2)书籍:[编号]
姓名1,姓名2,姓名3等.书籍名称(第几版).出版地点: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第一版不标注). (3)学位论文:[编号]
姓名.论文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撰写年,页码范围.
(4)会议论文集:[编号]姓名1,姓名2,姓名3等.文章题目名[C].会议名(论文集名),年份,会议地:出版者,页码范围.
(5)报纸:[编号]姓名1,姓名2,姓名3等.文章题目名[N].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面号).
(6)专利:[编号]专利所有者姓名1,姓名2,姓名3等.专利题目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电子文献:[编号]姓名1,姓名2,姓名3等.电子文献题名[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参考文献:(宋体四号字加黑) (样例)
[1] 惠晓实,王凯航,陆舟,等.一种基于web技术的网络数据库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17(1):84~86.
[2] 强文久,元章,雯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53~167.
[3]詹东风.中国漆树酶分离制备及反映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81~89.
[4] Wayne C. The toxins of cyan bacteria[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4, 270(1): 78~86.
[5] Buchberger B, Collins G E, Computer Algebra Symbolic and Algebraic Computation. New York: Springer Versa, 1998: 5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