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学习的一些思考

天才这个词总是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论你是亲身相见还是曾经耳闻。那么,天才究竟意味什么?天才是不是就是不可超越的?我们普通人能否后天培养成为天才?

在畅销书《哪里来的天才》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对于天才的比较合理的解释——乘法效应(multiplier effect)。作者科尔文认为:

所谓的天才都是从小的时候一个优势经过层层放大的结果。

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如果你很小的时候对数字感兴趣,每次吃晚饭的时候总是让爷爷报数给你算。小学时,你数学经常考满分,老师经常表扬你。初中时你第一次接触竞赛,尽管很难但你很兴奋,每天晚上花时间研究竞赛书。高中时,由于对逻辑思维的要求突然变高,很多人数学都很差,你却游刃有余,得到了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赞赏。高考时,你数学接近考了满分。假设你有一个表弟,这种效应就可以看的更明显了。他小时候不喜欢数学,初中数学基础不好,高中因为数学拖后腿,所以选了文科。乘法效应同样可以解释生活中有些人反应很快(注意:反应快不代表智商高),可能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说话,很喜欢接大人话茬。大人一看这小孩这么机灵,就夸他。小孩小啊,听夸奖高兴,就保持了这个习惯。经过长达十几年的中国教育,这种特质相对于一般学生就会很明显了。这便是反应快的由来。

《哪里来的天才》并不否定先天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出生的那一刻确实有很多不同,但不同远没有后天那么大。所有后天的差异很可能都是由先天的一点小小的几乎看不出来的优势经过奖励机制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从而形成巨大的差距。

明白乘法效应确实会给人带来很大希望:看,其实我与天才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嘛!只不过他发展了自己某一方面而已。然而我们需要更理智的看清一个很打击人的事实:天才们通过这么多年的积累(通常都有10—20年),他的的优势已经很难被赶上了。

显然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当然作者并不是让你去超越天才,但他提出了一个可以在你的领域做到优秀的方法:

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我们大部分人都听过二八准则——为何你80%的成果其实都是由你20%的时间的付出所得到(取一个比较小的方面来说明,二八准则内涵很丰富)。因为那20%的时间就是你刻意练习的时间。刻意练习很耗神,有一个例子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一个世界顶尖的小提琴家做学生时问他老师:老师,我的练习时间足够了么?老师答:如果你是用你的手指在练习,每天十个小时都不够。如果你是用心去练习,每天两小时就够了。这里为何说两小时,不是说学生偷懒,而是刻意练习对人的精神消耗极大,常人根本接受不了。我们平常的练习绝大部分都达不上刻意练习的要求。

什么叫刻意练习?以我的理解,刻意练习的第一要义在于你要找到自己的学习区。我们平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可以分为舒适区、学习区、迷茫区。学习区最大的特点就是站着够不着,跳一跳能摘到。刻意练习第二大重要特性是需要积极的反馈。你的练习有没有效果?你进步了多少?这就是为何运动员都配有一个教练的原因(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没有教练,就需要积极自我反省)。有效果就继续,没效果,再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如果把以上两点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如果一开始你在学习区训练,经过积极的反馈,你提高了,那么学习区就变成了舒适区,你就不是在刻意练习了。所以时刻关注自身的进步并不断准确寻找到学习区成为刻意练习最大的障碍,同时,这也是刻意练习耗神的原因。

《哪里来的天才》这本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刻意练习这个神兵利器了。然而,具体到刻意练习的细节,即究竟该如何在学习区学习,这就有关具体的学习策略了。我看了一些书,查阅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四年来的学习,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

  1. 费曼技巧(Feynman Technique)
    费曼是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额,名字我忘了。费曼技巧被称为终极学习法,从这个号称你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地位有多高效果有多好了。一开始我对这个方法并不感冒,可后来看见终极二字,我重新思索了这个方法,果然无愧于终极二字。现将其阐述如下:

    • 选取一个你将要解释的概念。
    • 假设你在给另一个人讲解,对方什么也不懂。
    • 若讲到自己也说不明白的时候,赶紧查资料,弄明白后,接着说。
    • 回过头,看能否简化你的语言。
      整个费曼技巧本质上同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很像:

    如果你不能很简单的解释它,那你就还没有理解它。

  2. 为什么技巧
    其实没有这个技巧,这是我看Scott H Young的一本书study less learn more自己总结的。Scott H Young这个人很厉害,一年自学完MIT四年的CS(计算机科学)课程,然后写了这本书。这个技巧的核心在于你要在学习中经常性的对你所学习的资料进行提问。每看一句话,多问几个为什么——what,how,why(这三个H是CSDN上的一个博主建议的,很不错)。

  3. 反驳技巧
    这个技巧是我从刘未鹏的那本很有名的书《暗时间》学习到的,可以说这个技巧是对为什么技巧的进阶。为什么技巧提问的是学习的材料,本质上是对作者的思维的提问。而反驳技巧却是对自己的思维的提问——反驳。我这么想对吗?我为什么这么想?还可以思考的更深吗?

  4. 总结技巧
    这个技巧的来源于大四的学习,这个思想孕育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表弟也说过类似的观点。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也谈到看书籍目录的重要性——作者辛苦拟出这些标题,看一眼至少是对作者的尊重。我们大部分人学习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极少人掌握到的是知识网。形成知识网最关键的一步是——经常总结。学完一段材料后问一问自己:通过这段材料的学习,我学会了哪些以前不知道的?这个知识点与以前的有何联系?

以上四个技巧是我目前感受最深的。我对其应用的还不是很多也很不熟练。很大一部分是最近才想明白的。仔细体会一下,你会很有收获。

当然,这四个技巧还不是很具体,当然相对于刻意练习来说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其实,我还有三个更具体的技巧,执行度更高一点。

  1. 比喻法
    上面提到了Scott H Young,他的那本Study less learn more中最核心的一个方法就是比喻法。比喻法的核心有三步。1.提炼出这段材料的结构,即大意。2.构造模型去逼近这个结构。3.建立高速通道。我们都有一个错觉,学文学的时候要有想象力,其实学理工科也需要想像力。比如代几的向量空间这个概念,可以构造模型直线,平面,空间来理解。这个例子很简单,但很好的解释了这个比喻法的本质。

  2. 内在化法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一句话,叫什么图形可以更好理解代数啥的,主要说的说数形结合的思想。这里的内在化方法对其进行了推广。具体的知识不仅可以与图像结合,还可以与动态图(视频),声音,触觉等结合,要充分运用你的感觉。这里可以稍微提一个小问题:人为何对图像比单纯的文字要敏感?答:人类每天用的最多的是眼睛。眼睛看到的都是图像。这是进化的结果。

  3. 联系法
    我们经常有的体会是:为何我看完一段材料我会头脑一片空白?联系法的关键在于将你看到的知识与你以往的经验相结合。这个联系法差不多是可以媲美费曼技巧的bug存在了。我受益很大。

以上就是我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是我对学习的一点小小的思考。

注:刻意练习是统筹整个学习过程的。四大技巧是刻意练习的在学习区的策略。三大方法是四大技巧的的进一步实现。这就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格局。如果非要再进一步的话,那就是有关心理学与神经科学了,我以后会慢慢关注的。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