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K1.8HashMap源码分析

目录

HashMap

一、概况

二、HashMap结构

三、JDK1.8中源码分析

(一)创建HashMap

(二)put方法

(三)扩容

(四)get方法

(五)扩展

四、问题


HashMap

一、概况

HashMap继承AbstractMap,可允许一个键(key)为空,可允许多个值(value)为空。HashMap非线程安全,默认容量为16,默认负载因子为0.75,进行扩容之后容量为原来的2倍,HashMap容量只能为2的n次方幂。HashMap是数组+链表+红黑树实现,当链表长度大于等于8时,整个链表会转成红黑树。

二、HashMap结构

从结构实现来讲,HashMap是数组+链表+红黑树(JDK1.8增加了红黑树部分)实现的,如下如所示。

image

 

三、JDK1.8中源码分析

(一)创建HashMap

1、创建HashMap流程图

image.png

1、创建HashMap对象

  /**
     * 构造一个空的HashMap,指定初始容量和默认的负载系数(0.75)。
     * @param  传入的初始容量.
     */
    //默认负载因子0.75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调用有参构造方法,实例化hashMap对象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2、调用有参构造方法创建对象

/**
  * 构造一个空的HashMap,指定初始容量和默认的负载系数(0.75)。
  * @param  传入的初始容量.
  * @param  默认负载因子0.75
  */
int threshold;
final float loadFactor;
//最大容量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判断传入的初始容量是否小于0,如果小于0啧抛出异常,
        //也可调用无参构造方法,则默认长度为16。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判断传入的初始容量是否大于最大容量,如果大于则取最大容量的值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判断负载因子是否小于0或者是否非法
        //如果负载因子小于0或非法,则抛出异常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给变量负载因子赋值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计算实际map容量,因为map容量只能为2的幂次方倍,
        //所以随意传的一个容量也会被改变为大于initialCapacity的最小2的幂次方倍数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3、改变容量

  /**
     * 改变为大于initialCapacity的最小2的幂次方倍数  
     */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二)put方法

1、调用putVal()方法

/**
     * 如果存在key冲突那么会将旧值替换为新值,并返回旧值。
     * @param key 传入的key值
     * @param value 传入的value值
     */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调用putValue方法。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2、通过key获取key对应的hashCode

/**
     * 通过key计算出hashCode
     */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如果key为空,则hashcode为0,否则则计算出对应的值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问题:为什么要用 h = key.hashCode()) 与 (h >>> 16) 异或?

原因:在jdk1.7中有indexFor(int h, int length)方法。jdk1.8里没有,但原理没变。下面看下1.7源码1.8中用tab[(n - 1) & hash]代替但原理一样。

1.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2. return h & (length-1);
3. }

这个方法返回值就是数组下标。我们平时用map大多数情况下map里面的数据不是很多。这里与(length-1)相&,但由于绝大多数情况下length一般都小于2^16即小于65536。

所以return h & (length-1),结果始终是h的低16位与(length-1)进行&运算。要是高16位也参与运算,会让得到的下标更加散列

所以这样高16位是用不到的,如何让高16也参与运算呢。所以才有hash(Object key)方法。让他的hashCode()和自己的高16位^运算。所以(h >>> 16)得到他的高16位与hashCode()进行^运算。

不用&和|的原因是:&和|都会使得结果偏向0或者1 ,并不是均匀的概念,所以用^。

3、putVal方法具体实现

(1)源码实现

 /**
     * 实现map中的put方法
     *
     * @param hash 通过key获取到的hashcode值
     * @param key 传入的key值
     * @param value 传入的value值
     * @param onlyIfAbsent 如果这个参数为true,则不会将新值替换掉旧值
     * @param evict 如果这个参数为false,则表明这个hash表正在被创建
     * @return 旧值,如果没有则为空
     */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transient Node<K,V>[] table;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判断数组是否为空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resize()方法对数组进行初始化或扩容操作
            //n记录数组长度(map是数组+链表+红黑树)
            n = (tab = resize()).length;
        //获取存放数组位置,如果原来数组位置为空则直接存
        //hashmap精妙之处:tab[i = (n - 1) & hash]
        //将数组的长度-1与hash值进行一个与运算,保证数组不会越界
        //从而保证数组下标最大值为数组长度-1
        //与运算与取模运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与运算效率更高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创建node对象,并存放到计算出的数组位置中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空节点对象e
            Node<K,V> e;
            K k;
            //当前数组中对象
            //判断如果传入的key及计算出的hash和当前位置对象一样,
            //或者key不为空且key和当前位置对象key相同,
            //则将当前对象赋值给e
            //总结:判断头结点是否存在key冲突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如果当前对象是树形节点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已经转为红黑树,则将对象放入树形节点中,并赋值给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如果当前为链表
            else {
                //循环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如果链表指向的下一个节点为空
                    //将下个节点对象赋值给e
                    if ((e = p.next) == null) {
                        //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对象并放入下个节点中
                        //也就是直接存在在下个位置(next位置)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如果循环次数大于等于8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转换为红黑树结构,并存值
                            treeifyBin(tab, hash);
                        //跳出循环
                        break;
                    }
                    //如果链表指向的下一个节点不为空
                    //如果key和hash相同,则保持不动并跳出循环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如果key没有冲突,则应该继续循环
                    //因为要取下一个节点继续循环
                    p = e;
                }
            }
            //如果e不为空,也就是存在key冲突时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获取e的值oldValue
                V oldValue = e.value;
                //onlyIfAbsent 如果这个参数为true,则不会将新值替换掉旧值
                //将新值放入,替换掉老值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调用afterNodeAccess方法把元素添加至链表的尾部
                afterNodeAccess(e);
                //返回旧值
                return oldValue;
            }
        }
        //修改次数加1,
        //modCount作用于迭代器快速失败
        ++modCount;
        //size是当前已存入的对象(键值对)数
        //size加1
        //判断已存在对象数量是否大于阈值
        //如果大于阈值则进行扩容操作
        if (++size > threshold)
            //扩容操作
            resize();
        //无作用,为子类LinkedHashMap服务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亮点:tab[i = (n - 1) & hash]方法将数组的长度-1与hash值进行一个与运算,保证数组不会越界,从而保证数组下标最大值为数组长度-1,与运算与取模运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与运算效率更高。

(2)流程图

image.png

(三)扩容

分为扩容操作、数据移动和流程图三部分。

1、扩容操作源码

 /**
     * 初始化或增加表大小。如果为null,则使用默认初始容量。 
     * 容量为2的n次方幂
     */
    @Native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MAX_VALUE = 0x7fffffff;
    //默认初始容量16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阈值
    int threshold;
    transient Node<K,V>[] table;   
   final HashMap.Node<K,V>[] resize() {
    HashMap.Node<K,V>[] oldTab = table;
    // 记录Map当前的容量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 记录Map允许存储的元素数量,即阈值(容量*负载因子)
    int oldThr = threshold;
    // 声明两个变量,用来记录新的容量和阈值
    int newCap, newThr = 0;

    // 若当前容量不为0,表示存储数据的数组已经被初始化过
    if (oldCap > 0) {
        // 判断当前容量是否超过了允许的最大容量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 若超过最大容量,表示无法再进行扩容
            // 则更新当前的阈值为int的最大值,并返回旧数组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 将旧容量*2得到新容量,若新容量未超过最大值,并且旧容量大于默认初始容量(16),
        // 才则将旧阈值*2得到新阈值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 若不满足上面的oldCap > 0,表示数组还未初始化,
    // 若当前阈值不为0,就将数组的新容量记录为当前的阈值;
    // 为什么这里的oldThr在未初始化数组的时候就有值呢?
    // 这是因为HashMap有两个带参构造器,可以指定初始容量,
    // 若你调用了这两个可以指定初始容量的构造器,
    // 这两个构造器就会将阈值记录为第一个大于等于你指定容量,且满足2^n的数(可以看看这两个构造器)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 若上面的条件都不满足,表示你是调用默认构造器创建的HashMap,且还没有初始化table数组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 则将新容量更新为默认初始容量(10)
        // 阈值即为(容量*负载因子)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 经过上面的步骤后,newCap一定有值,但是若运行的是上面的第二个分支时,newThr还是0
    // 所以若当前newThr还是0,则计算出它的值(容量*负载因子)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 将计算出的新阈值更新到成员变量threshold上
    threshold = newThr;

    // 创建一个记录新数组用来存HashMap中的元素
    // 若数组不是第一次初始化,则这里就是创建了一个两倍大小的新数组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HashMap.Node<K,V>[] newTab = (HashMap.Node<K,V>[])new HashMap.Node[newCap];
    // 将新数组的引用赋值给成员变量table
    table = newTab;

    // 开始将原来的数据加入到新数组中
    if (oldTab != null) {
        // 遍历原数组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HashMap.Node<K,V> e;
            // 若原数组的j位置有节点存在,才进一步操作
            if ((e = oldTab[j]) != null) {
                // 清除旧数组对节点的引用
                oldTab[j] = null;
                // 若table数组的j位置只有一个节点,则直接将这个节点放入新数组
                // 使用 & 替代 % 计算出余数,即下标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 若第一个节点是一个数节点,表示原数组这个位置的链表已经被转为了红黑树
                // 则调用红黑树的方法将节点加入到新数组中
                else if (e instanceof HashMap.TreeNode)
                    ((HashMap.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 上面两种情况都不满足,表示这个位置是一条不止一个节点的链表
                // 以下操作相对复杂,所以在下面数据移动源码中单独拿出来讲解
                //所以看不懂的先看下面部分的讲解
                else { // preserve order
                    // 创建两个头尾节点,表示两条链表
                    // 因为旧链表上的元素放入新数组中,最多将变成两条链表
                    // 一条下标不变的链表,一条下标+oldCap
                    HashMap.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HashMap.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HashMap.Node<K,V> next;
                    // 循环遍历原链表上的每一个节点
                    do {
                        // 记录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next = e.next;
                        // 注意:e.hash & oldCap这一步就是前面说的判断多出的这一位是否为1
                        // 若与原容量做与运算,结果为0,表示将这个节点放入到新数组中,下标不变
                        if ((e.hash & oldCap) == 0) {
                            // 若这是不变链表的第一个节点,用loHead记录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 否则,将它加入下标不变链表的尾部
                            else
                                loTail.next = e;
                            // 更新尾部指针指向新加入的节点
                            loTail = e;
                        }
                        // 若与原容量做与运算,结果为1,表示将这个节点放入到新数组中,下标将改变
                        else {
                            // 若这是改变下标链表的第一个节点,用hiHead记录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 否则,将它加入改变下标链表的尾部
                            else
                                hiTail.next = e;
                            // 更新尾部指针指向新加入的节点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 所有节点遍历完后,判断下标不变的链表是否有节点在其中
                    if (loTail != null) {
                        // 将这条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的next指向null
                        loTail.next = null;
                        // 同时将其放入新数组的相同位置
                        newTab[j] = loHead;
                    }
                    // 另一条链表与上同理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 这条链表放入的位置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oldCap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 将扩容后数组返回
    return newTab;
}

2、数据移动源码

  resize方法中的最后一部分,是将原数组中的一条链表的节点,放入到扩容后的新数组中,主要涉及到链表的拆分,而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首先我们得知道是怎么实现的,然后再来逐句分析代码。

  首先,我们得知道一个结论,那就是:原数组中一条链表上的所有节点,若将它们加入到扩容后的新数组中,它们最多将会分布在新数组中的两条链表上。两条链表位置为n和n+原数组容量。新假设我们原容量为8,扩容后容量则为16,如果原链表在原数组下标为2的位置,则拆分后在新数组下标为2和下标为10(2+8)的位置。

  在HashMap中,使用按位与运算替代了取模运算来计算下标,因为num % 2^n == num & (2^n - 1),而HashMap的容量一定是2^n,所以可以使用这条定理(这里我假设大家已经了解了HashMap的容量机制,若不了解的,可以先看看我最上面给出的那篇博客)。我们看下面这张图,左边是扩容前的数组+链表,右边是扩容后的数组+链表,链表矩形中的数字表示节点的hash值。左边数组的容量为2^3==8,只包含一条四个节点的链表,右边数组的容量为2^4 == 16,左边链表上的节点重新存储后,变成了右边两条链表。正对应了我们上面说的结论。

image

  那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先说左边第一个节点,它的hash值是2,转换成二进制就是0010,而容量为2^3 == 8,通过num % 2^n == num & (2^n - 1)这个公式,我们知道2与容量8的余数是2 & (8 - 1) == 0010 & 0111 == 0010任何数与0111做与运算(&),实际上就是取这个数二进制的最后三位。而扩容之后,容量变成了2^4 == 16,这时候,取模就是与16-1 == 15做与运算了,而15的二进制是1111,我们发现,1111与之前的0111唯一的区别就是第四位也变成了1(以下说的第几位都是从右往左)。而2 & 15 == 0010 & 1111 == 0010,和0010 & 0111 结果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0010的第四位是0,所以从0111变成1111,并不会对计算结果造成影响,因为0和任何数做与运算,结果都是0。所以扩容后,2这个节点,还是放在数字下标为2的位置。我们在来看看剩下的三个数:

 

hash值为10,转换成二进制1010,1010的第四位为1,所以 1010 & 0111 != 1010 & 1111 hash值为18,转换成二进制10010,10010的第四位为0,所以 10010 & 0111 == 10010 & 1111     hash值为26,转换成二进制11010,11010的第四位为1,所以 11010 & 0111 != 11010 & 1111

  所以扩容后,余数是否发生改变,实际上只取决于多出来的那一位而已,那一位只有两种结果:0或者1,所以这些节点的新下标最终也只有两种结果。而多出来的那一位是哪一位呢?8转换成二进制是1000,而从8扩容到16,取余的数从0111变成了1111,多出的这个1刚好在第四位,也就是1000中,唯一一个1所在的位置;16的二进制是10000,扩容成32后,取余的数从1111变成11111,在第五位多出了一个1,正好是10000的1所在的位置。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扩容后,节点的下标是否需要发生改变,取决于旧容量的二进制中,1那一位。所以容量为8,扩容后,若节点的二进制hash值的第四位为0,则节点在新数组中的下标不变;若为1,节点的下标改变,而且改变的大小正好是+8,因为多出了最高位的1,例如1010 & 0111 = 0010,而1010 & 1111 = 1010,结果相差1000,也就是旧容量的大小8;所以若下标要发生改变,改变的大小将正好是旧数组的容量。

  我们如何判断hash值多出来的那一位是0还是1呢,很简单,只要用hash值与旧容量做与运算,结果不为0表示多出的这一位是1,否则就是0。比如说,容量为8(二进制1000),扩容后多出来的是第四位,于是让hash值与1000做与运算,若hash值的第四位是1,与1000做与运算后结果就是1000,若第四位是0,与1000做与运算后就是0。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代码吧:

 

// 创建两个头尾节点,表示两条链表
// 因为旧链表上的元素放入新数组中,最多将变成两条链表
// 一条下标不变的链表,一条下标+oldCap
HashMap.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HashMap.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HashMap.Node<K,V> next;
// 循环遍历原链表上的每一个节点
do {
    // 记录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next = e.next;
    // 注意:e.hash & oldCap这一步就是前面说的判断多出的这一位是否为1
    // 若与原容量做与运算,结果为0,表示将这个节点放入到新数组中,下标不变
    if ((e.hash & oldCap) == 0) {
        // 若这是不变链表的第一个节点,用loHead记录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 否则,将它加入下标不变链表的尾部
        else
            loTail.next = e;
        // 更新尾部指针指向新加入的节点
        loTail = e;
    }
    // 若与原容量做与运算,结果为1,表示将这个节点放入到新数组中,下标将改变
    else {
        // 若这是改变下标链表的第一个节点,用hiHead记录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 否则,将它加入改变下标链表的尾部
        else
            hiTail.next = e;
        // 更新尾部指针指向新加入的节点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 所有节点遍历完后,判断下标不变的链表是否有节点在其中
if (loTail != null) {
    // 将这条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的next指向null
    loTail.next = null;
    // 同时将其放入新数组的相同位置
    newTab[j] = loHead;
}
// 另一条链表与上同理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 这条链表放入的位置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oldCap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3、扩容操作整体流程图

image.png

(四)get方法

1、get方法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获取值,没有返回空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2、getNode方法

 /**
     * get方法的具体实现
     *
     * @param hash key的hash值
     * @param key key
     * @return 返回node节点,如果不存在则返回空
     */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如果当前map数组不为空,并且key的hash值获取到的位置有值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判断第一个节点key是否相等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如果相等则直接返回第一个节点
                return first;
            //如果第一个节点不相等,且下一个节点不为空
            if ((e = first.next) != null) {
                //判断是否已经转为红黑树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如果已经转为红黑树,则去红黑树方法中找对应节点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如果不是红黑树,则取下个节点进行操作
                do {
                    //判断下个节点key是否与传入key相等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如果相等则直接返回
                        return e;
                //循环条件为下个节点不为空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如果数组为空则直接返回空
        return null;
    }

(五)扩展

1、transient修饰符作用:

  • transient关键字只能修饰变量,而不能修饰方法和类。注意,本地变量是不能被transient关键字修饰的。
  • 被transient关键字修饰的变量不再能被序列化,一个静态变量不管是否被transient修饰,均不能被序列化。
  • 一旦变量被transient修饰,变量将不再是对象持久化的一部分,该变量内容在序列化后无法获得访问。也可以认为在将持久化的对象反序列化后,被transient修饰的变量将按照普通类成员变量一样被初始化。

 

2、与&、或|、异或^运算规则

  • 与&:两位同时为“1”,结果才为“1”,否则为0
  • 或|:参加运算的两个对象只要有一个为1,其值为1
  • 异或:参加运算的两个对象,如果两个相应位为“异”(值不同),则该位结果为1,否则为0

3、链表与红黑树时间复杂度

链表的时间复杂度是O(n),红黑树的时间复杂度O(logn)。

四、问题

问题1:hashmap为什么不直接就用红黑树呢?

原因1:源码中写到是因为树节点所占空间是普通节点的两倍,所以只有当节点足够多的时候,才会使用树节点。也就是说,节点少的时候,尽管时间复杂度上,红黑树比链表好一点,但是红黑树所占空间比较大,综合考虑,认为只能在节点太多的时候,红黑树占空间大这一劣势不太明显的时候,才会舍弃链表,使用红黑树。

 

问题2:为什么链表长度大于等于8之后才转成红黑树?

原因2:因为在计算存放位置时已经利用了key的hashCode()和key的hashcode的高16位^(异或)运算,使得整个map的存放更加散列,所以在同一个位置下的链表不会很长,大部分情况下都会进行扩容。其次在理想状态下,受随机分布的hashCode影响,链表中的节点遵循泊松分布,而且根据统计,链表中节点数是8的概率已经接近千分之一,而且此时链表的性能已经很差了。所以在这种比较罕见和极端的情况下,才会把链表转变为红黑树。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