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网络调测整理资料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

(1)外形上

交换机通常端口比较多,路由器端口少体积小,(路由器一般都集成了交换机的功能,LAN口就是作为交换机的端口来使,WAN用于连接外网的端口。

(2)工作层次不同

交换机在数据链路层(实现数据帧的转发),而路由器在网络层(肩负着网络互连的作用)。

(3)数据的转发对象不同

交换机是根据MAC地址转发数据帧,而路由器是根据IP地址来转发数据报。IP地址决定最终数据要到达某一台主机,而MAC地址是决定下一跳将要交给哪一台设备(一般是交换机或者路由器),IP地址是软件实现的,可以描述主机所在的网络,MAC地址是硬件实现的,每一个网卡在出厂时都会将全世界唯一的MAC地址固化在ROM中,因此MAC不可改,IP可改

(4)分工不同

交换机主要是用于组建局域网,而路由器则负责让主机连接外网,多台主机可以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这时候就组建好了局域网,就可以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这时就组建好了局域网,就可以将数据发给局域网中的其他主机,然而通过交换机组建的局域网是不能访问外网的,这时就需要路由器为我们来打开外网大门,局域网的所有主机使用的都是私网的IP,所以必须通过,路由器转换为公网IP之后才能访问外网

(5)冲突域和广播域

交换机分割冲突域,但不分割广播域,而路由器分割广播域。由交换机连接的网段,仍属于同一个广播域,广播数据包会在交换机连接的所有网段上传播,这时会导致广播风暴和安全漏洞。而连接在路由器上的网段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广播域。路由器不会转发广播数据。交换机会转发广播数据给局域网中的所有主机,值得说明的是单播的数据包在局域网中会被交换机唯一的送到目标主机,其他主机不会接受到数据,这是区别于原始的集线器的。

一、IP地址和MAC地址

1、MAC地址

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或称为物理地址,也叫硬件地址,用来定义网络设备的位置,MAC地址是网卡出厂时设定的,是固定的(但可以通过在设备管理器中或注册表等方式修改,同一网段内的MAC地址必须唯一)。MAC地址采用十六进制数表示,长度是6个字节(48位),分为前24位和后24位。

1、前24位叫做组织唯一标志符(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即OUI),是由IEEE的注册管理机构给不同厂家分配的代码,区分了不同的厂家。

2、后24位是由厂家自己分配的,称为扩展标识符。同一个厂家生产的网卡中MAC地址后24位是不同的。

MAC地址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交换机维护着计算机MAC地址和自身端口的数据库,交换机根据收到的数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字段来转发数据帧。

2、IP地址

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缩写为IP Adress,是一种在Internet上的给主机统一编址的地址格式,也称为网络协议(IP协议)地址。它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逻辑地址,常见的IP地址,分为IPv4与IPv6两大类,当前广泛应用的是IPv4,目前IPv4几乎耗尽,下一阶段必然会进行版本升级到IPv6;如无特别注明,一般我们讲的的IP地址所指的是IPv4。

IP地址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工作在网络层的路由器根据目标IP和源IP来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网段,如果是不同网段,则转发数据包。

3、IP地址格式和表示

在计算机二进制中,1个字节=8位=8bit(比特)

①IP地址格式和表示

IP地址(IPv4)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分为4段(4个字节),每一段为8位二进制数(1个字节)每一段8位二进制,中间使用英文的标点符号“.”隔开。由于二进制数太长,为了便于记忆和识别,把每一段8位二进制数转成十进制,大小为0至255。IP地址的这种表示法叫做“**点分十进制表示法**”。

IP地址表示为:xxx.xxx.xxx.xxx

举个例子:210.21.196.6就是一个IP地址的表示。

理解2的指数幂

2的幂也称为2的指数,还可以称为2的次方,如2的2次方、2的3次方等,任何数的0次方都等于1。 在IP地址中,0次方到7次方刚好为8位,这对于IP地址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非常方便。

举个例子:11010010=1×2^7+1×2^6+0×2^5+1×2^4+0×2^3+0×2^2+1×2^1+0×2^0=128+64+0+16+0+0+2+0=210

我们需要记住上图的2的幂的结果,不需要死记硬背,这个是有技巧的,从上图来看,很容易发现,由于是2的幂,所有相邻的幂的前后都是相差2倍,所以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幂值,就知道相邻的幂的值。

4、IP地址的组成

IP地址=网络地址+主机地址,比如:

计算机的IP地址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网络标识,一部分为主机标识,同一网段内的计算机网络部分相同,主机部分不同时重复出现。路由器连接不同网段,负责不同网段之间的数据转发,交换机连接的是同一网段的计算机。通过设置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在互相连接的整个网络中保证每台主机的IP地址不会互相重叠,即IP地址具有了唯一性。

5、IP地址与MAC地址区别

长度不同:IP地址为32位(二进制),MAC地址为48位(十六进制)。

分配依据不同:IP地址的分配是基于网络拓扑,MAC地址的分配是基于制造商。

寻址协议层不同:IP地址应用于OSI第三层(网络层),而MAC地址应用在OSI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6、IP地址与MAC地址的作用和关系

IP和MAC两者之间分工明确,默契合作,完成通信过程。在数据通信时,IP地址专注于网络层,网络层设备(如路由器)根据IP地址,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传递转发到另外一个网络上;而MAC地址专注于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设备(如交换机)根据MAC地址,将一个数据帧从一个节点传送到相同链路的另一个节点上。IP和MAC地址这种映射关系由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协议完成,ARP根据目的IP地址,找到中间节点的MAC地址,通过中间节点传送,从而最终到达目的网络。

计算机在和其他计算机通信之前,首先要判断目标IP地址和自己的IP地址是否在一个网段,这决定了数据链层的目标MAC地址是目标计算机的还是路由器接口的MAC地址。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决定了数据包最终到达哪一个计算机,而目标MAC地址决定了该数据包下一跳由哪个设备接收,不一定是终点。

二、IP地址的分类

1、IP地址分类详解
IP地址分A、B、C、D、E五类,其中A、B、C这三类是比较常用的IP地址,D、E类为特殊地址。

、A类地址

(1)A类地址第1字节为网络地址(最高位固定是0),另外3个字节为主机地址。

(2)A类地址范围:1.0.0.0-126.255.255.255,其中0和127作为特殊地址。

(3)A类网络默认子网掩码为255.0.0.0,也可写作/8。

(4)A类网络最大主机数量是256×256×256-2=166777214(减去1个主机位为0的网络地址和1个广播地址)。

在计算机网络中,主机ID全部为0的地址为网络地址,而主机ID全部为1的地址为广播地址,这2个地址是不能分配给主机用的。

、B类地址

(1)B类地址第1字节(最高位固定是10)和第2字节为网络地址,另外2个字节为主机地址。

(2)B类地址范围:128.0.0.0-191.255.255.255。

(3)B类网络默认子网掩码为255.255.0.0,也可写作/16。

(4)B类网络最大主机数量256×256-2=6554。

、C类地址

(1)C类地址第1字节(最高位固定是110)、第2字节和第3个字节,另外1个字节为主机地址。

(2)C类地址范围:192.0.0.0-223.255.255.255。

(3)C类网络默认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也可写作/24。

(4)C类网络最大主机数量256-2=254。

、D类地址

(1)D类地址不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它的第1个字节的最高位固定是1110。

(2)D类地址用于组播(也称为多播)的地址,无子网掩码。

(3)D类地址范围:224.0.0.0-239.255.255.255。

、E类地址

(1)E类地址也不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它的第1个字节的最高位固定是11110。

(2)E类地址范围:240.0.0.0-255.255.255.255。

(3)其中240.0.0.0-255.255.255.254作为保留地址,主要用于Internet试验和开发,255.255.255.255作为广播地址。

2、IP地址分类思维导图
IP地址总结学习思维导图如下:

三、保留的特殊IP地址

以下这些特殊IP地址都是不能分配给主机用的地址:

主机ID全为0的地址:特指某个网段,比如:192.168.10.0、255.255.255.0,指192.168.10.0网段。

主机ID全为1的地址:特指该网段的全部主机,比如:192.168.10.255,如果你的计算机发送数据包使用主机ID全是1的IP地址,数据链层地址用广播地址FF-FF-FF-FF-FF-FF。

127.0.0.1:是本地环回地址,指本机地址,一般用来测试使用。回送地址(127.x.x.x)是本机回送地址(Loopback Address),即主机IP堆栈内部的IP地址。

169.254.0.0:169.254.0.0-169.254.255.255实际上是自动私有IP地址。

0.0.0.0:如果计算机的IP地址和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地址冲突,使用ipconfig命令看到的就是0.0.0.0,子网掩码也是0.0.0.0。

四、公网和私网IP地址

公网IP地址公有地址分配和管理由Inter NIC(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因特网信息中心)负责。各级ISP使用的公网地址都需要向Inter NIC提出申请,有Inter NIC统一发放,这样就能确保地址块不冲突。

私网IP地址创建IP寻址方案的人也创建了私网IP地址。这些地址可以被用于私有网络,在Internet没有这些IP地址,Internet上的路由器也没有到私有网络的路由表。

A类:10.0.0.0 255.0.0.0,保留了1个A类网络。

B类:172.16.0.0 255.255.0.0~172.31.0.0 255.255.0.0,保留了16个B类网络。

C类:192.168.0.0 255.255.255.0~192.168.255.0 255.255.255.0,保留了256个C类网络。

PS:私网地址访问Internet需要做NAT或PAT网络地址转换

五、子网划分

1.子网划分概述

(1)为什么要划分子网?

IPv4地址如果只使用有类(A、B、C类)来划分,会造成大量的浪费或者不够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有类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对IP地址的主机号进行再划分,把一部分划入网络号,就能划分各种类型大小的网络了。

(2)IPv4子网划分与聚合

为了解决IPv4的不足,提高网络划分的灵活性,诞生了两种非常重要的技术,那就是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和CIDR(无类别域间路由),把传统标准的IPv4有类网络演变成一个更为高效,更为实用的无类网络。

VLSM用于IPv4子网的划分,也就是把一个大的网络划分成多个小的子网;而CIDR则用于IPv4子网的聚合,当然主要是指路由方面的聚合,也就是路由汇总。通过CIDR可以把多个小的子网路由条目汇总成一个大网络的路由条目,以减少路由器中路由条目的数量,提高路由效率。

2.子网划分方法

我们所讲的子网划分其实就是基于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的划分,子网划分又分为等长子网划分和变长子网划分。

(1)VLSM子网划分的基本思想

通过VLSM实现子网划分的基本思想很简单:就是借用现有网段的主机位的最左边某几位作为子网位,划分出多个子网。

、把原来有类网络IPv4地址中的“网络ID”部分向“主机ID”部分借位;

、把一部分原来属于“主机ID”部分的位变成“网络ID”的一部分(通常称之为“子网ID”)。

、原来的“网络ID”+“子网ID”=新“网络ID”。“子网ID”的长度决定了可以划分子网的数量。

如下示例图:

(2)全0子网与全1子网

①、“全0子网”代表的是对应子网的“子网ID”部分各位都是0,是第一个子网。

②、“全1子网”代表的是对应子网的“子网ID”部分各位都是1,是最后一个子网。

③、按照RFC950参考规定,划分子网后,只有n-2个可用的子网(n表示总的子网数)。

④、后来RFC1878参考规定,划分子网后,可以有n个可用的子网(n表示总的子网数)。

RFC950参考规定:第一个子网(也就是“全0子网”)和最后一个子网(也就是“全1子网”)不可用,为的就是避免全0子网的网络地址和全1子网的广播地址分别与没有划分子网前的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相冲突。 但是在后来RFC1878规定中,该项规定已被废止了,现在的设备基本上都普遍支持RFC1878。

3.等长子网和变长子网划分
子网划分的任务包括:

①、确定子网掩码的长度。

②、确定子网下的主机可用地址范围(第一个可用IP和最后一个可用IP)。

③、确定网络地址(主机位全为0)和广播地址(主机位全为1),不能分配计算机主机用。

(1)等长子网划分

等长子网划分就是将一个有类网络等分成多个网络,也就是等分成多个子网,所有子网的子网掩码都相同。

1、C类网络子网划分示例

①、等分为两个子网

将192.168.0.0 255.255.255.0这个网络等分成2个子网,并写出每个子网的地址信息?

分析:

该网络子网掩码为/24,要划分为2个子网,要借用主机位1位作为子网位。

因为二进制数0和1按一位排列组合,只有这2种,分别为:0,1,如下图所示。

0是A子网

1是B子网

借用主机1位,所以子网掩码+1位,由原来的255.255.255.0(/24)变为255.255.255.128(/25)

结论:C类网络等分成2个子网,子网掩码往右移动1位,就能等分成2个子网,即2^1。

[最终结果:

A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0.0/25,可用地址(192.168.0.1~192.168.0.126),广播地址:192.168.0.127。

B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0.128/25,可用地址(192.168.0.129~192.168.0.254),广播地址:192.168.0.255。

②、等分为四个子网

同样将192.168.0.0 255.255.255.0 这个网络等分成4个子网

分析:要想分成4个子网,需要将子网掩码往右移动两位,这样第1位和第2位就变为网络位,就可以分成4个子网。因为二进制数0和1按两位排列组合,只有这4种,分别为:00,01,10,11,如下图所示。

00是A子网

01是B子网

10是C子网

11是D子网

借用主机2位,所以子网掩码+2位,由原来的255.255.255.0(/24)变为255.255.255.192(/26)

结论:C类网络等分成4个子网,子网掩码往右移动2位,就能等分成4个子网,即2^2。

最终结果:

A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0.0/26,可用地址(192.168.0.1~192.168.0.62),广播地址:192.168.0.63/26。

B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0.64/26,可用地址(192.168.65~192.168.0.126),广播地址:192.168.0.127。

C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0.128/26,可用地址(192.168.129~192.168.0.190),广播地址:192.168.0.191。

D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0.192/26,可用地址(192.168.193/26~192.168.0.254),广播地址:192.168.0.255。

、等分为八个子网

把一个C类网络等分成8个子网,如下图所示,子网掩码需要往右移3位。这样才能划分出8个子网,主机位的第1位、第2位和第3位都变成网络位。

结论:C类网络等分成8个子网,子网掩码往右移动3位,就能等分成8个子网,即2^3。

最终结果:

子网掩码:255.255.255.224(/27)

A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0.0/27,可用地址(192.168.0.1~192.168.0.30),广播地址:192.168.0.31。

B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0.32/27,可用地址(192.168.33~192.168.0.62),广播地址:192.168.0.63。

C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0.64/27,可用地址(192.168.65~192.168.0.94),广播地址:192.168.0.95。

D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0.96/27,可用地址(192.168.97~192.168.0.126),广播地址:192.168.0.127。

E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0.128/27,可用地址(192.168.129~192.168.0.158),广播地址:192.168.0.159。

F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0.160/27,可用地址(192.168.161~192.168.0.190),广播地址:192.168.0.191。

G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0.192/27,可用地址(192.168.193~192.168.0.222),广播地址:192.168.0.223。

H子网的网络地址:192.168.0.224/27,可用地址(192.168.225~192.168.0.254),广播地址:192.168.0.255。

2、B类网络子网划分示例

将131.107.0.0/16等分成2个子网,写出各个子网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可用的IP地址?

分析:要划分为2个子网,就要借用主机位1位作为子网位。

0是A子网

1是B子网

借用主机1位,所以子网掩码+1位,由原来的255.255.0.0(/16)变为255.255.128.0(/17)

结论:B类网络等分成2个子网,子网掩码往右移动1位,就能等分成2个子网,即2^1。

最终结果:

A子网网络地址:131.107.0.0/17,可用地址(131.107.0.1 ~ 131.107.127.254)广播地址:131.107.127.255

B子网网络地址:131.107.128.0/17,可用地址(131.107.128.1 ~ 131.107.255.254)广播地址:131.107.255.255

3、A类网络子网划分示例

将A类网络42.0.0.0/8等分成4个子网,写出各个子网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可用的IP地址?

分析:要划分为4个子网,就要借用主机位2位作为子网位

00是A子网

01是B子网

10是C子网

11是D子网

借用主机2位,所以子网掩码+2位,由原来的255.0.0.0(/8)变为255.192.0.0(/10)

结论:A类网络等分成4个子网,子网掩码往右移动2位,就能等分成4个子网,即2^2。

最终结果:

A子网的网络地址:42.0.0.0/10,可用地址(42.0.0.1 ~ 42.63.255.254),广播地址:42.63.255.255

B子网的网络地址:42.64.0.0/10,可用地址(42.64.0.1 ~ 42.127.255.254),广播地址:42.127.255.255

C子网的网络地址:42.128.0.0/10,可用地址(42.128.0.1 ~ 42.191.255.254),广播地址:42.191.255.255

D子网的网络地址:42.192.0.0/10,可用地址(42.192.0.1 ~ 42.255.255.254),广播地址:42.255.255.255

、变长子网划分

VLSM规定了如何在一个进行了子网划分的网络中,不同子网使用不同的子网掩码。这对于网络内部不同网段需要不同大小子网的情形来说很有效,这种划分子网的方式叫变长子网划分。

变长子网划分其实就是在等长子网的划分上,分别取不同等分子网中的某个或者多个子网。

1、变长子网划分示例

如上示例划分分析结果:

A子网网络地址:192.168.10.32,255.255.255.224(/27),可用地址(192.168.10.33 ~ 192.168.10.62),广播地址:192.168.10.63相当于取了等长子网划分为8个子网中的一个子网

B子网网络地址:192.168.10.64,255.255.255.192(/26),可用地址(192.168.10.65 ~ 192.168.10.126),广播地址:192.168.10.127相当于取了等长子网划分为4个子网中的一个子网

C子网网络地址:192.168.10.128,255.255.255.128(/25),可用地址(192.168.10.129 ~ 192.168.10.254),广播地址:192.168.10.255相当于取了等长子网划分为2个子网中的一个子网

D子网网络地址:192.168.10.0,255.255.255.252(/30),可用地址(192.168.10.1 ~ 192.168.10.2),广播地址:192.168.10.3相当于取了等长子网划分为64个子网中的第一个子网

E子网网络地址:192.168.10.4,255.255.255.252(/30),可用地址(192.168.10.5 ~ 192.168.10.6),广播地址:192.168.10.7相当于取了等长子网划分为64个子网中的第二个子网

2、变长子网划分总结

、变长子网划分规律

如果一个子网地址块是原来网段的(1/2)^n,子网掩码就在原网段的基础上右移n位,不等长子网,子网掩码也不同。

、点到点网络的子网掩码

每个子网是原来网络的(1/2)×(1/2)×(1/2)×(1/2)×(1/2)×(1/2),也就是(1/2)^6,子网掩码往右移动6位。

例如: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写成十进制子网掩码也就是255.255.255.252。

六、子网划分总结和技巧

1、确定划分子网数

子网数=2^n,n代表子网掩码往右移动的位数

例如:

要划分2个子网,子网掩码需要往右移动1位,2^1=2

要划分4个子网,子网掩码需要往右移动2位,2^2=4

要划分8个子网,子网掩码需要往右移动3位,2^3=8

子网数只能为2倍的关系划分。

2、确定子网划分后的地址

每个子网地址块大小(IP_block)=2^(8-n)

每个子网可用地址个数(IP_num)=2^(8-n)-2

、子网的网络地址=从0到255,取每段地址块的首个值

、子网的广播地址=下一个子网的网络地址-1

、子网的可用地址=子网的网络地址到子网的广播地址区间

例如:

要划分为4个网段(2^2),子网掩码右移2位

每个子网地址块大小(IP_block)=2^(8-4)=64

每个子网可用地址个数(IP_num)=2^(8-4)-2=62

每段取值分别为:0,64,128,192

第一个子网

、网络地址=0

、广播地址=63

、可用地址=1到62

第二个子网

、网络地址=64

、广播地址=127

、可用地址=65到126

第三个子网

、网络地址=128

、广播地址=191

、可用地址=129到190

第四个子网

、网络地址=192

、广播地址=255

、可用地址=193到254

3、确定子网掩码

划分后的子网掩码CIDR=原网络的子网掩码CIDR+n,如要写成十进制:256-2^(8-n)

例如:

原来子网掩码:255.255.255.0(/24),往右移动3位,则划分为8个子网,子网掩码就变为为/27,256-2^(8-3) = 256-2^5 = 256-32 = 224

最后子网掩码结果:255.255.255.224(/27)

OSI参考模型(七层模型)

OSI的概念

七层模型,亦称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用于计算机或通信系统间互联的标准体系,一般称为OSI参考模型或七层模型。

它是一个七层的、抽象的模型体,不仅包括一系列抽象的术语或概念,也包括具体的协议。

OSI模型的目的

规范不同系统的互联标准,使两个不同的系统能够较容易的通信,而不 需要改变底层的硬件或软件的逻辑

OSI 模型的优点

将网络的通信过程划分为小一些、简单一些的部件,因此有助于各个部件 的开发、设计和故障排除

通过网络组件的标准化,允许多个供应商进行开发

通过定义在模型的每一层实现什么功能,鼓励产业的标准化

允许各种类型的网络硬件和软件相互通信

防止对某一层所做的改动影响到其他的层,这样就有利于开发

OSI模型分为七层

OSI把网络按照层次分为七层,由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 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OSI模型的功能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

它是计算机用户,以及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其功能是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完成用户希望在网络上完成的各种工作。它在其他6层工作的基础上,负责完成网络中应用程序与网络操作系统之间的联系,建立与结束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并完成网络用户提出的各种网络服务及应用所需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等各种协议。此外,该层还负责协调各个应用程序间的工作。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和协议有:

文件服务、目录服务、文件传输服务(FTP)、远程登录服务(Telnet)、电子邮件服务(E-mail)、打印服务、安全服务、网络管理服务、数据库服务等。上述的各种网络服务由该层的不同应用协议和程序完成,不同的网络操作系统之间在功能、界面、实现技术、对硬件的支持、安全可靠性以及具有的各种应用程序接口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

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用户接口:应用层是用户与网络,以及应用程序与网络间的直接接口,使得用户能够与网络进行交互式联系。

实现各种服务:该层具有的各种应用程序可以完成和实现用户请求的各种服务。

表示层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六层

它对来自应用层的命令和数据进行解释,对各种语法赋予相应的含义,并按照一定的格式传送给会话层。其主要功能是“处理用户信息的表示问题,如编码、数据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等。表示层的具体功能如下:

数据格式处理:协商和建立数据交换的格式,解决各应用程序之间在数据格式表示上的差异。

数据的编码:

处理字符集和数字的转换。例如由于用户程序中的数据类型(整型或实型、有符号或无符号等)、用户标识等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因此,在设备之间需要具有在不同字符集或格式之间转换的功能。

压缩和解压缩:为了减少数据的传输量,这一层还负责数据的压缩与恢复。

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5层:

是用户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主要任务是:向两个实体的表示层提供建立和使用连接的方法。将不同实体之间的表示层的连接称为会话。因此会话层的任务就是组织和协调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并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

用户可以按照半双工、单工和全双工的方式建立会话。当建立会话时,用户必须提供他们想要连接的远程地址。而这些地址与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地址或网络层的逻辑地址不同,它们是为用户专门设计的,更便于用户记忆。域名(DN)就是一种网络上使用的远程地址例如:www.3721.com就是一个域名。

会话层的具体功能如下:

会话管理:允许用户在两个实体设备之间建立、维持和终止会话,并支持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例如提供单方向会话或双向同时会话,并管理会话中的发送顺序,以及会话所占用时间的长短。

会话流量控制:提供会话流量控制和交叉会话功能。

寻址:使用远程地址建立会话连接。l

出错控制:从逻辑上讲会话层主要负责数据交换的建立、保持和终止,但实际的工作却是接收来自传输层的数据,并负责纠正错误。会话控制和远程过程调用均属于这一层的功能。但应注意,此层检查的错误不是通信介质的错误,而是磁盘空间、打印机缺纸等类型的高级错误。

传输层

OSI下3层的主要任务是数据通信,上3层的任务是数据处理。而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OSI模型的第4层。因此该层是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接口和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该层的主要任务是:

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差错和流量控制,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传输层的作用是向高层屏蔽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即向用户透明地传送报文。该层常见的协议:TCP/IP中的TCP协议、Novell网络中的SPX协议和微软的NetBIOS/NetBEUI协议。

传输层提供会话层和网络层之间的传输服务,这种服务从会话层获得数据,并在必要时,对数据进行分割。然后,传输层将数据传递到网络层,并确保数据能正确无误地传送到网络层。因此,传输层负责提供两节点之间数据的可靠传送,当两节点的联系确定之后,传输层则负责监督工作。

传输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传输连接管理:

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输连接的功能。传输层在网络层的基础上为高层提供“面向连接”和“面向无接连”的两种服务。

处理传输差错:

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和不太可靠的“面向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在提供“面向连接”服务时,通过这一层传输的数据将由目标设备确认,如果在指定的时间内未收到确认信息,数据将被重发。

监控服务质量。

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三层

它是OSI参考模型中最复杂的一层,也是通信子网的最高一层。它在下两层的基础上向资源子网提供服务。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文或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该层控制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信息转发,建立、维持和终止网络的连接。具体地说,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在这一层被转换为数据包,然后通过路径选择、分段组合、顺序、进/出路由等控制,将信息从一个网络设备传送到另一个网络设备。

一般地,数据链路层是解决同一网络内节点之间的通信,而网络层主要解决不同子网间的通信。例如在广域网之间通信时,必然会遇到路由(即两节点间可能有多条路径)选择问题。

在实现网络层功能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寻址:

数据链路层中使用的物理地址(如MAC地址)仅解决网络内部的寻址问题。在不同子网之间通信时,为了识别和找到网络中的设备,每一子网中的设备都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地址。由于各子网使用的物理技术可能不同,因此这个地址应当是逻辑地址(如IP地址)。

交换:

规定不同的信息交换方式。常见的交换技术有:线路交换技术和存储转发技术,后者又包括报文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

路由算法:

当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存在多条路径时,本层可以根据路由算法,通过网络为数据分组选择最佳路径,并将信息从最合适的路径由发送端传送到接收端。

连接服务:

与数据链路层流量控制不同的是,前者控制的是网络相邻节点间的流量,后者控制的是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间的流量。其目的在于防止阻塞,并进行差错检测。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二层:

负责建立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

该层的主要功能是:

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在计算机网络中由于各种干扰的存在,物理链路是不可靠的。因此,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的基础上,通过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即提供可靠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数据的方法。

该层通常又被分为介质访问控制(MAC)和逻辑链路控制(LLC)两个子层。

MAC子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共享型网络中多用户对信道竞争的问题,完成网络介质的访问控制;

LLC子层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护网络连接,执行差错校验、流量控制和链路控制。

数据链路层的具体工作是接收来自物理层的位流形式的数据,并封装成帧,传送到上一层;同样,也将来自上层的数据帧,拆装为位流形式的数据转发到物理层;并且,还负责处理接收端发回的确认帧的信息,以便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物理层

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也是OSI模型的第一层。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

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物理层的作用是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比特流的透明传送,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使其上面的数据链路层不必考虑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是什么。“透明传送比特流”表示经实际电路传送后的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对传送的比特流来说,这个电路好像是看不见的。

什么是TCP/IP?

TCP/IP协议,英文全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包含了一系列构成互联网基础的网络协议,是Internet的核心协议。TCP/IP协议是一个协议簇,包含了应用协议、传输协议、网际互联协议和路由控制协议。

应用协议:TCP/IP体系中的应用层协议,主要包括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TELNET(远程登录协议)、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传输协议:TCP/IP体系中的传输层协议,主要包括TCP(传输控制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网际互联协议:TCP/IP体系中的网络层协议,主要包括IP(Internet协议)、ARP(地址解析协议)、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ICMP(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G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

路由控制协议:TCP/IP体系中的链路层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和域间路由协议。内部网关协议包括RIP(路由信息协议)、IGRP(内部网关路由协议)、EIGRP(增强内部网关路由协议)、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IS-IS(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路由协议)。域间路由协议包括BGP(边界网关协议)。

TCP/IP是一套用于网络通信的协议集合或者系统。TCP/IP协议模型就有OSI模型分为7层。但其实一般我们所谈到的都是四层的TCP/IP协议栈。

网络接口层:主要是指一些物理层层次的接口,比如电缆等

网络层:提供了独立于硬件的逻辑寻址,实现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的转换。网络层协议包括IP协议(网际协议),ICMP协议(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GMP协议(Internet组协议管理)

传输层:为网络提供了流量控制,错误控制和确认服务。传输层有两个互不相同的传输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应用层:为文件传输,网络排错和Internet操作提供具体的程序应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通信瓦工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