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面试基础题2

栈空间和堆空间

栈空间用于存储函数参数和局部变量,所需空间由系统自动分配,回收也由系统管理,无需人工干预;对空间用于存储动态分配的内存块,分配和释放空间均由程序员控制,有可能产生内存泄漏。

栈空间作为一个严格后进先出的数据结构,可用空间永远都是一块连续的区域;对空间在不断分配和释放空间的过程中,可用空间链表频繁更新,造成可用空间逐渐碎片化,每块可用空间都很小。

栈空间的默认大小只有几M的空间,生长方式是向下的,也就是向着内存地址减小的方向消耗空间;堆空间的理论大小与几G的空间,生长方式是向上的,也就是向着内存地址增大的方向消耗空间。

栈空间有计算机底层的支持,压栈和出栈都有专门的指令,效率较高;堆空间通过函数动态获取空间,涉及可用空间链表的扫描和调整以及相邻可用空间的合并等操作,效率相对较低。

区别:
1.堆是存储动态内存分配的,而栈是存储在函数中定义的局部变量。
2.堆中对象生命周期较长,栈中生命对象较短。
3.堆中对象内存一般由程序员手动分配,要记得回收,否则容易发生内存泄漏,而栈中对象由操作系统自动分配释放。
4.堆是从低地址向高地址生长,而栈从高地址向低地址生长。

堆数据结构和栈数据结构

栈简介
栈是一种运算受限的线性表,其限制是指只仅允许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这一端被称为栈顶(Top),相对地,把另一端称为栈底(Bottom)。把新元素放到栈顶元素的上面,使之成为新的栈顶元素称作进栈、入栈或压栈(Push);把栈顶元素删除,使其相邻的元素成为新的栈顶元素称作出栈或退栈(Pop)。这种受限的运算使栈拥有“先进后出”的特性(First In Last Out),简称FILO。

栈的分类

栈分顺序栈和链式栈两种。栈是一种线性结构,所以可以使用数组或链表(单向链表、双向链表或循环链表)作为底层数据结构。使用数组实现的栈叫做顺序栈,使用链表实现的栈叫做链式栈,二者的区别是顺序栈中的元素地址连续,链式栈中的元素地址不连续。

栈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堆的简介及性质

堆是一种常用的树形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完全二叉树,当且仅当满足所有节点的值总是不大于或不小于其父节点的值的完全二叉树被称之为堆。堆的这一特性称之为堆序性。

Heap: 堆。一般也称作Priority Queue(即优先队列)

因此,在一个堆中,根节点是最大(或最小)节点。如果根节点最小,称之为小顶堆(或小根堆),如果根节点最大,称之为大顶堆(或大根堆)。堆的左右孩子没有大小的顺序。

堆的应用十分广泛,下面给出一些堆的常见操作:

  1. 上浮 shift_up;
  2. 下沉 shift_down
  3. 插入 push
  4. 弹出 pop
  5. 取顶 top
  6. 堆排序 heap_sort

分页管理和分段管理的机制

分段机制

1、什么是分段机制

分段机制就是把虚拟地址空间中的虚拟内存组织成一些长度可变的称为段的内存块单元。

2、什么是段

每个段由三个参数定义:段基地址、段限长和段属性。

段的基地址、段限长以及段的保护属性存储在一个称为段描述符的结构项中。

3、段的作用

段可以用来存放程序的代码、数据和堆栈,或者用来存放系统数据结构。

4、段的存储地址

系统中所有使用的段都包含在处理器线性地址空间中。

5、段选择符

逻辑地址包括一个段选择符或一个偏移量,段选择符是一个段的唯一标识,提供了段描述符表,段描述符表指明短的大小、访问权限和段的特权级、段类型以及段的第一个字节在线性地址空间中的位置(称为段的基地址)。逻辑地址的偏移量部分到段的基地址上就可以定位段中某个字节的位置。因此基地址加上偏移量就形成了处理器线性地址空间中的地址。

6 逻辑地址到线性地址的变换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没有开启分页,那么处理器直接把线性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即线性地址被送到处理器地址总线上;如果对线性地址空间进行了分页处理,那么就会使用二级地址转换把线性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

7、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页机制

1、什么是分页机制

分页机制在段机制之后进行的,它进一步将线性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2、分页机制的存储

分页机制支持虚拟存储技术,在使用虚拟存储的环境中,大容量的线性地址空间需要使用小块的物理内存(RAM或ROM)以及某些外部存储空间来模拟。当使用分页时,每个段被划分成页面(通常每页为4K大小),页面会被存储于物理内存中或硬盘中。操作系统通过维护一个页目录和一些页表来留意这些页面。当程序(或任务)试图访问线性地址空间中的一个地址位置时,处理器就会使用页目录和页表把线性地址转换成一个物理地址,然后在该内存位置上执行所要求的操作。

3、线性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间的变换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区别
1、

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用户透明,长度固定。分页是为实现离散分配方式,以消减内存的外零头,提高内存的利用率。可以说分页仅仅是由于系统管理的需要而不是用户的需要。

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用户可见,长度可变。它含有一组其意义相对完整的信息。分段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2、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确定,把逻辑地址划分为页号和页内地址两部分,是由机器硬件实现的,因而一个系统只能有一种大小的页面。

段的长度却不固定,决定于用户所编写的程序,通常由编译程序根据信息的性质来划分。
3、分页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一维的,即单一的线性地址空间,程序员只需利用一个记忆符,即可表示一个地址;

分段的作业地址空间则是二维的,程序员在标识一个地址时,既需给出段名,又需给出段内地址。

同步IO,异步IO

select和epoll

操作系统中断

操作系统中的中断

用户态和内核态

用户态和内核态是操作系统的两种运行级别,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特权级不同。用户态拥有最低的特权级,内核态拥有较高的特权级。运行在用户态的程序不能直接访问操作系统内核数据结构和程序。内核态和用户态之间的转换方式主要包括:系统调用,异常和中断。

1)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的3种方式
1、系统调用

这是用户进程主动要求切换到内核态的一种方式,用户进程通过系统调用申请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程序完成工作。而系统调用的机制其核心还是使用了操作系统为用户特别开放的一个中断来实现,例如Linux的ine 80h中断。

2、异常

当CPU在执行运行在用户态的程序时,发现了某些事件不可知的异常,这是会触发由当前运行进程切换到处理此。异常的内核相关程序中,也就到了内核态,比如缺页异常。

3、外围设备的中断

当外围设备完成用户请求的操作之后,会向CPU发出相应的中断信号,这时CPU会暂停执行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转而去执行中断信号的处理程序,如果先执行的指令是用户态下的程序,那么这个转换的过程自然也就发生了有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比如硬盘读写操作完成,系统会切换到硬盘读写的中断处理程序中执行后续操作等。

2)切换操作

从出发方式看,可以在认为存在前述3种不同的类型,但是从最终实际完成由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操作上来说,涉及的关键步骤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都相当于执行了一个中断响应的过程,因为系统调用实际上最终是中断机制实现的,而异常和中断处理机制基本上是一样的,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的步骤主要包括:

1、从当前进程的描述符中提取其内核栈的ss0及esp0信息。

2、使用ss0和esp0指向的内核栈将当前进程的cs,eip,eflags,ss,esp信息保存起来,这个过程也完成了由用户栈找到内核栈的切换过程,同时保存了被暂停执行的程序的下一条指令。

3、将先前由中断向量检索得到的中断处理程序的cs,eip信息装入相应的寄存器,开始执行中断处理程序,这时就转到了内核态的程序执行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闫晟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